因為不願意照相,被父母指責不孝順|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2020-09-26 簡單心理

前陣子,在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作為一個典型控制型媽媽令許多人感到似曾相識:咦,這不是我媽嗎?

齊明月的母親對齊明月要求嚴格,管教嚴厲,控制女兒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吃什麼菜、交什麼朋友,大到未來的人生規劃,齊明月早就被媽媽安排得明明白白......

可笑的是,媽媽也會給明月選擇的權力,可一旦女兒的意願違背了自己的想法,她又會全盤否定。

她帶齊明月去吃飯,責怪女兒點菜不幫忙:

在明月點了扇貝後,開始評價:

明月怯怯地點個油麥菜,又獲得反饋如下:

齊明月媽媽對女兒沒有主見表示不滿,殊不知自己並沒有給女兒表達主見的空間。女兒的每個想法都被否定,長此以往女兒認為想法再也沒有表達的必要,也就變得似乎真的缺乏了主見。更可怕的是,控制型父母往往對自己所為毫無知覺:

心理學將上述這種控制型父母的養育方式稱之為專斷型的教養方式,通常具有以下表現:

  • 父母通常會提出很多種規則,期望孩子能夠嚴格遵守;

  • 他們獨斷專權,不善於和孩子溝通解釋這些規則的必要性,僅依靠懲罰和強制迫使孩子順從;

  • 父母不能敏感覺察到孩子的衝突性表現,而是希望孩子能夠將他們所說的話當做法律,並尊重他們的權威。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只能選擇學會如何面對眼前的困境,當我們遇到控制型父母,究竟該怎麼辦?

問題:

我本身討厭照相,但經常被父母強迫照相。今天在大學門口我沒同意他們要照相的要求,他們就生氣了並說我不孝順。

我的父母在情緒管理和心理方面不算成熟。母親嚴重雙標,自己可以每次都遲到但別人不行,她想做的事情即使我不願意做也必須要陪她先做,要不然就會發脾氣罵人。但她的意見絕不能被否定,否則就會責備我。父親出軌,但他不知道我知道,我小時候他特別愛喝酒,喝完酒就耍酒瘋,和我媽媽吵架又打架,但他自認為做的很到位。

他們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我的感受,如果遇到了我不喜歡做而他們想讓我做的事,就算我極力反對也沒有用,他們會用各種手段讓我就範。就連我怎麼洗手都要進行所謂的糾正和教導所謂的正確的方式。我的心願可以被遺忘,他們的心願必須達成。我今天剛剛說完我不想總是遷就別人,他們就罵我不孝順,說教育我也是白教育,最後還扯到什麼中國教育的悲哀。

金慶華諮詢師:

看了你的文字讓我非常心痛、沉重,感覺你生活在一個完全沒有人關心,在意你的感受的環境中,而且你的爸媽還強行把他們的想法、意願強加給你,不管你是否願意,感覺他們把你當工具使用,沒有把你當人對待。如果你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們還會用不孝順的話語,試圖用道德綁架你,逼你就範。

此外,爸爸出軌,這件事我想也帶給你很大傷害,因為孩子一般會對爸爸有很多美好的想像,比如希望他偉岸、光明磊落,值得信任和依賴,可是他出軌的行為,我猜想你對他的美好的想像瞬間坍塌了,這是非常痛苦、絕望的。在如此糟糕、惡劣的環境下,作為孩子,我想你一方面感到非常憤怒,委屈,想反抗;另一方面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錯了?因為你發現最親的父母,他們不斷地說你錯了,你變得不敢相信自己。

心理學上,一個孩子之所以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需要他的爸媽對孩子的感受的持續地情感協調的回應,他們不僅不應該強迫你就範,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各種感受和想法,並給予同調的回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變得更加確定、堅定,並願意進行很多可能的嘗試,變得充滿創造力和挑戰精神,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難題,因為他知道無論如何,他不是一個人,他的父母始終是支持他,理解他的。

相反,如果父母長期不能同調孩子的體驗,他會逐漸變得不敢相信自己的想法,懷疑自己,甚至覺得自己糟透了,所以父母才會這樣對待他,這會讓長大的他變得非常自卑,經常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時不時陷入抑鬱的狀態。

很遺憾,你的父母做得非常的糟糕,他們用強迫的方式逼迫你就範,這會讓你變得非常受傷,委屈,也很恐懼,不安,不知道是否應該捍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還是順從他們。不過你今天可以在這裡留言,我感到這是非常有力量的展現,你對此感到非常的不公平,你希望在此獲得答案,這是非常需要勇氣的,你做得非常好!

為了幫助你儘可能地擺脫這種折磨和煎熬,我有以下兩條建議:

1、 尋找學校的心理諮詢老師的幫助,或者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你發現過去的與父母傷害的關係模式帶給你怎樣的體驗,怎樣的經驗組織原則,即這些經歷讓你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

2、 在生活中尋找到可以帶給你溫暖、支持、力量的人,他們可以是任何人,比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老師,同學、朋友等。在那些願意理解你的體驗的人面前表達你的感受和想法,他們的同調、理解的回應,會讓你慢慢地感到自己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有力量,面對生活中的磨難。

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可以幫助你探索並看到早期的經歷帶給你的體驗以及背後的經驗組織原則,此外通過不斷地嘗試與那些可以理解你,肯定你的人的互動,你會感受與你的父母完全不一樣的體驗,這種持續地情感協調的體驗會逐漸內化到你的內心世界,形成一種全新的經驗組織原則,它會讓你覺得自己並不差,你是很好的人,而你之前覺得自己很糟糕的部分會逐漸退到邊緣的位置,認為自己很棒的體驗慢慢變成你最主要的自我認識,最終獲得自信的體驗。

我想人生的確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磨難,讓我們經常感到似乎到了絕境,可是當我們努力爭取和嘗試後,也許會遇到柳暗花明的一天。不要放棄那份心中的希望!

魏偉諮詢師:

看完你的描述,我心裡會有這樣的畫面,如果想像,用三個泡泡分別代表你和你的父母,在「家」這個空間裡,似乎你父母的泡泡很大,幾乎擠滿整個空間,而你的泡泡很小,蜷縮在角落。你也曾很努力地想要表達自己,讓自己的泡泡大一點,渴望被看見、理解,但,他們的泡泡強勢而有力。你的泡泡在變大的過程中有些受挫,遇到了指責,遇到了「不孝順」、「白教育」的評價。這時候,也許內心有很多的難過,委屈,無處表達的憤怒。

你的父母有一些他們內心的困難,例如他們難以去面對「我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難以去面對「我也有不夠好的時候」,難以承認婚姻中的困境有自己要承擔的責任。於是用「我是對的」、「你要聽我的」,這種強勢、控制的方式去保護他們內心脆弱的地方。

那要怎麼樣面對這樣「控制型的父母」呢?

1、看見「小泡泡」的處境,看見他的困難、不容易。當你在這裡提問時,其實你已經開始覺察和重視你自己的感受了。那些你所體會到的委屈、憤怒,那些你想要被看見、被理解的渴望,想要表達自己的願望。希望你可以看到你很真實的感受和背後內心的需要、渴望,允許它們的出現。

2、尋找自己可以放大「小泡泡」的空間。你有沒有一個空間,可以去放大你的泡泡?有沒有一些場景和機會,你可以表達自己,可以被看見、被理解、被重視,尋找這樣的體驗。慢慢的,也許你會對舒展自己的泡泡更有信心。

3、在「大泡泡」稍微有些彈性的時候,嘗試和「大泡泡」溝通,表達內心渴望擁有的空間。我在想越是堅硬的「大泡泡」也許有很脆弱的內核,越是柔軟舒展的「泡泡」越是內核堅定。如果有機會看見彼此的內核,也許更有溝通的空間,表達的空間。

張立雲諮詢師:

想像著你發問時的樣子,可能底下湧動著很多的委屈、憤怒、不服氣,除了對與錯之外,心裡還有一些衝突。

一方面,父母的不理解和強勢打壓讓你覺得不被理解和尊重,自主的空間被侵擾;另一方面,如果堅持做自己,你可能也擔心他們受傷,或自己變成了一個不孝之人,這又會讓你內疚和自責。卡在這樣的兩難境地裡,縱然心有所向,也難以邁步向前。

每個孩子的自主性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和支持,這樣孩子會逐漸建立起自信;孩子也希望父母是穩定可靠,又堪當榜樣的,這樣孩子會形成自己的理想。在自信與理想的護持和引領下,孩子會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健康而成熟的人,如果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是一件幸運的事。

但父母並非完人,他們有各自的局限甚至缺陷,有些父母會將自己的想法和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看不到孩子的獨特性;也有的父母將自己的情緒壓力傾倒給孩子,孩子反過來成為照顧他們的自戀需求的人。但孩子們並不會輕易彎折,他們會想盡辦法嘗試保存自己成長空間和精神火種。孩子的成長史,常常是一部戰鬥史,尤其是在青春期,父母和孩子之間常常會因為這樣的「戰鬥」使得關係陷入緊張,彼此都很傷神。

你想成為一個獨立的受尊重的人,這沒有錯,你希望有獲得肯定和鼓勵,好讓自己可以更堅定地走下去。這也說明你的內在是有力量的,並沒有因為父母的「專制」而失去對自己負責的立場和發展的動力。

成長本身也是一個從父母為自己負責漸漸到自己對自己負責的過程。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固然重要,不過他們不是唯一的精神養分來源,你現在可能沒有力量改變他們,但是可以投身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去汲取更健康的精神養分。大學階段是許多青少年開始真正離開父母和家庭,與更多的同輩、師長以及更豐富的社會建立關係的時期,這個階段,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廣闊更多元的價值體系,與自己原生家庭拉開一定的距離,並重新審視原生家庭中的核心觀念、父母關係、親子關係等等重要議題,開始真正地實現與原生家庭的分離,完成自我認同,並為邁向成人奠定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相信你會越來越有能力去應對和父母之間的衝突。

-----------------------------------

好啦,今日的請回答就到這裡啦~~不知道以上三位諮詢師的回答有沒有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呢?歡迎到留言區一起探討~

掃描上方圖片二維碼,遇見你的心理諮詢師~~

下期問答我們將與大家討論與「較真細節」相關的話題。你是否總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忍不住想要糾正別人,卻又怕得罪人或被別人嘲笑。明明知道自己這樣很累,很浪費時間精力,但又忍不住克制不了偏執的想法,一定要讓別人知道正確答案。如果你也是這樣糾結的細節控,有著類似的矛盾心理,快快掃碼前往「簡單心理問答區」,帶 標籤提問,或將你的疑惑評論留言在本條推送下方,將會有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解答你的問題。

你不必一個人承擔所有,在這裡,我們陪著你~

相關焦點

  • 過去指責父母,現在抱怨妻子,我該怎麼辦?丨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本期「心理諮詢師請回答」,我們選取了簡單心理問答區一名用戶關於 話題的提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心理諮詢師們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早些年會對父母抱怨,是指責式的(這些指責都是站得住腳的;不過現在的我不會再這樣抱怨,也理解了他們人生的局限,也能一定程度上原諒那些傷害。)
  • |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吃不下睡不著,就要開學了,渾身發軟、手不自覺發抖,怕抑鬱。請問怎麼調節這樣的病態心理,以及有什麼書籍可以推薦?順祝生活愉快,身體健康!感謝🙏打擾了王昭諮詢師:你好,收到你的來信。看起來現在的你很害怕,也有些難過和憤怒。開學這件事本身就會讓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一些變化。
  • 丨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沒有了老師和父母的催促和鞭策,也沒了成績和排名的量化,我們停下來後才發現早已失去了目標和方向。本期「心理諮詢師請回答」,我們選取了簡單心理問答區一名用戶關於 話題的提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心理諮詢師們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家長不重視孩子心理,在這種環境長大,要他們孝順父母可不容易
    周圍的鄰居紛紛說姚奶奶的子女不孝順,可是姚奶奶說就當是自己年輕時候做的孽,不怪孩子。孩子不孝順真的是孩子的錯嗎?不孝順的孩子究竟是被父母怎麼養大的呢?1.孩子不願意服從父母的管教一些孩子,被父母認為不孝順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服從父母的管教,不願意遵從父母的意願去做事情,那麼父母就會認為孩子不孝順,認為孩子是沒有良心的人。
  • 不敢愛不敢恨,我把自己活成了機器人丨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本期「心理諮詢師請回答」,我們選取了簡單心理問答區一名用戶關於 話題的提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心理諮詢師們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因為這樣的人是在一個比較安全,支持和理解他的養育環境下長大的。而迴避型依戀,通常會是這幾種情況導致的:早期的養育者經常不在身邊陪伴養育者即使在身邊,對情感和心理上的關心是不夠的,是忽略的。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或者疑問時,養育者通常是沒反應,或者忽視。
  • 父母的控制欲,是孩子最大的災難|簡心芝士派·心理諮詢師直播
    小Z的爸媽不只為她安排工作、生活,甚至還因為對她男朋友不滿意,而不斷託人給她介紹相親對象,要求她去見面。每次她強烈反抗時,爸媽就說:「我這都是為你好」、「爸媽都是因為愛你,不想你以後後悔」、「你現在怨我沒關係,將來你會感謝我的」小Z說,他們到底是怕我後悔,還是怕他們自己後悔,後悔我沒成為他們期待的人?
  • 我得了一種怪病,一到夜晚就心慌|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因為總是在擔心會發生一些不可預測或不可控的事情,所以我們時刻處在緊張、擔憂、恐懼的狀態裡。你即在情緒上感到不安、恐慌、焦慮,在自我的感受上也是如此,即使在身體不適需要休息時,也會因為這樣的休息而苛責自己。同時人也如驚弓之鳥,對待周圍的人事物變得格外的敏感,會去捕捉很多別人不在意但自己卻會格外關注的信息,並會加以歪曲解讀或是放大,讓我們精神壓力增大,常感到自己快要崩潰了。
  • 孩子不願意去外婆家?別急著說不孝順,可能是這三種原因造成的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大,他們會越來越不願意跟隨家長去走親戚、拜訪長輩。很多人更是出現了排斥去外婆家的想法,真是讓人疑惑不已。由於春節期間的特殊情況,王女士今年並沒有回娘家看望父母。
  • |遇見你的心理諮詢師李柯
    到2020年初,簡單心理平臺上有來自全球117個城市、近900位專業心理諮詢師。每一期「簡·推薦」,介紹你認識一位優秀的心理諮詢師~當親密關係中的暴風驟雨來臨時,你是如何面對的?是笑臉相迎百般討好?還是跟對方大吵一架?是顧左右而言他?還是當作什麼都沒發生理智對待?親密關係是我們每個人重要的人際關係,廣義上包括父母關係、伴侶關係、親子關係、重要的朋友關係等。
  • 他患了焦慮症為什麼不願意做心理治療呢?
    心理醫生隨筆1:為什麼他患焦慮症確不願意看心理醫生? 男性,19歲,身體瘦弱。《症狀自評量表》10個因為分全部在兩分以上,焦慮項4.2分。有明顯的驚恐發作,尤其以夜間為明顯,符合驚恐發作診斷標準。只願意服藥,母親建議其做心理治療,其不願意,問其原因,說是在學校看了,心理老師,用了談話療法和沙盤,但是他認為沒有用,現在他最需要的是吃藥,我問他為什麼會有驚恐發作,他回答說是,愛胡思亂想,我告訴他聽,我有辦法讓他少胡思亂想,他說他自己有辦法,他的辦法就是讓自己忙起來,我讓他去忙起來,他說他父母親不願意給他忙起來。
  • 不能堅持,不敢離職,三十歲究竟有多難?丨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本期「心理諮詢師請回答」,我們選取了簡單心理問答區一名用戶關於 話題的提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心理諮詢師們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因為一件只會帶來焦慮和挫折感的事情,一定會讓人想要逃離,即便這件事在起初是你的興趣。我猜測可能有幾個方面,比如教學工作有許多的不可控,講臺上的表現,學生的成績,領導的反饋,人際關係等等,似乎都有許多的不確定。在這些挑戰面前,我們對不可控的承受力,常常決定著我們的焦慮程度。
  • 在線心理諮詢師:父母最常說的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近日有網友在心理諮詢師公眾號平臺提問:作為心理諮詢師,你怎麼看待父母「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山東省金牌心理諮詢師: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與許多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小學生共同探討過這句話。而眾多孩子的回答眾口一詞:「我最討厭爸爸媽媽說『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在孩子們的認知中,父母說這句話的本意,根本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總結孩子們的反饋,我歸納了三點原因:第一、父母的控制心態。凡是出現心理問題和親子關係問題的家庭,孩子與父母之間通常缺乏溝通,父母總希望孩子聽話,而孩子卻願意自己做決定。
  • 孩子不願意接受心理諮詢,怎麼辦?家長需要做對這件事
    孩子因為不信任父母,父母聯繫的心理老師他都不願意見怎麼辦?蘭馨老師回答:你好,孩子不信任父母,首先要從父母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如果在早年,父母和孩子的依戀關係建立的比較好的話,孩子對父母依然是信任的,只是他會有更多的獨立的與父母不太相容的想法和觀點,在學校裡受到一些人際關係和成績的挫折,一時半會兒心理難以消化。
  •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看心理醫生
    心理諮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來訪者自願。很多家長對於孩子不願意接受心理諮詢感到頭疼,父母如能了解孩子不願意諮詢的原因,可能有所幫助。心理醫生是陌生人,對於有人際困難的孩子來說,光是要和陌生人見面就令人緊張不安。更別說還要去向陌生人講述自己的事情,透露自己的秘密。有些孩子願意去醫院開藥,就是不願意見心理諮詢師也是這個原因,展露自己內在的世界太可怕了!
  • 心理諮詢師問答專欄|如何走進心理諮詢行業
    匿名問題:顧老師,你好,我是一名廣告出身的職業人士,已從業四年,現在我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資深的心理諮詢師,但我沒學過醫,也沒有心理學的背景,我該怎麼做?我需要考什麼證進入這個行業嗎?顧老師回答:第一,從事某個行業,它需要幾個條件:相關學歷、資格認證和臨床經驗等。
  • 工作生活全線崩塌,我好像看不到未來了|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一起來看看本期心理諮詢師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問題:工作生活一籌莫展,請問我該從何開始? 我的性格消極內向,近幾年因為博士遲遲不能畢業導致工作停滯不前,覺得未來沒有什麼希望,人這一輩子就是一個圈,生老病死、財色名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非常沒有意思,也提不起勁繼續努力,看著父母日益年邁,自責內疚,然後就越發惡性循環。
  • |2020心理諮詢師執業狀況調研
    Hey親愛的心理諮詢師,你好啊!我是簡單心理諮詢師執業支持團隊的Alex。距離簡單心理2016年發布第一個心理行業年度報告,已經4年了。4年來,我們看到心理諮詢師們的執業有了不少的變化。今年的疫情對於行業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少新的動向。我們希望更完整地了解和呈現心理諮詢師群體執業的樣貌,分享給同行的大家,了解同行執業情況,也收穫同行支持。感謝你願意與我們一起完成這項有意義的工作。我們想邀請你 花5分鐘時間,填寫下面的執業調查問卷。
  • 歐文 · 亞隆《給心理諮詢師的禮物》|好書推薦
    10 min有人說,心理諮詢師是一個孤獨的職業,雖然工作是和來訪者談話,但所有的一切都不會帶出「諮詢室」,心理諮詢師沒有辦法像一般人一樣去和身邊的親朋好友吐槽工作中的壓力和不順心。@尤陽、小象、小郭「在本書伊始,歐文亞隆即明確建議諮詢師不要對來訪者輕易下診斷,因為盲目診斷往往會限制諮詢師的視角,影響關係的建立。這確實是諮詢師需要克服的人際交往中的日常習慣,因為人們往往會在認識一個人的初始階段就輕易對其定性,且又會自戀的在之後的交往中努力證實第一印象的正確性。整本書像手冊一樣為新手諮詢師如何入行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 請好好孝順父母
    人生,總要有遺憾,才會顯得更加完美,因為月有殘缺之美,而人生,也因為遺憾才顯得完美。但是,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遺憾,還是不能有的,是你會後悔一輩子的。那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個遺憾。很多的人,大部分都忽略了對父母的關心與陪伴,因為忙於工作,沒有及時地善待父母,等父母老去了,才後悔莫及。 父母的這一輩子,都在為我們付出,他們給予我們太多太多了, 父母對我們無私奉獻的愛和默默無聞的付出,是我們無以為報的,也是我們這一生都無法償還的。
  • 心理問答: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不信任父母,該怎麼辦
    孩子因為不信任父母,父母聯繫的心理老師他都不願意見怎麼辦? 蘭馨老師回答:你好,孩子不信任父母,首先要從父母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如果在早年,父母和孩子的依戀關係建立的比較好的話,孩子對父母依然是信任的,只是他會有更多的獨立的與父母不太相容的想法和觀點,在學校裡受到一些人際關係和成績的挫折,一時半會兒心理難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