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從日本教育、文宣迴避二戰侵略史對日民眾的影響,以及港臺年輕人中「獨」出現的文化原因,足見文化教育對「臺獨」的潛在巨大作用。應對「臺獨」的危險和「和統可能性」的喪失程度有基本認識、較準把握,並對各方不斷有所警與示。不知有否網站或研究智庫等方面,能發起設立「中國臺海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或「和統」可能性「百分量標尺」?
一、從日本教育、文宣迴避二戰侵略史對日民眾的影響說起
近日見《解放日報》載一文提到,在日本,學校沒有教近現代歷史。據日本已經印刷十幾次的《戰爭與罪責》「第十五章父輩的戰爭」寫道:戰敗後半個世紀,對侵略戰爭的反省欠缺……日本的政治家作了否認侵略戰爭的發言,或者文部省加強對中學、高等學校的歷史教科書的審閱,不準寫關於戰爭犯罪的事實,就招致亞洲國家的強烈抗議……。強制勞動、施放毒氣彈、細菌戰的惡行、從軍「慰安婦」……每當提出這些問題時,戰後出生的一代人就為難到極點。因此,中國大學生和日本大學生共同出席座談會,話題說到日中戰爭,日本學生沒有發言應答。由此也聯想到中日釣魚島爭端後,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好感急劇變化、下降。
這些都是什麼原因?其實,原因不是再清楚不過了?——因為日本政府的政策、輿論灌輸!你的輿論宣傳,以及從民眾還是學生時,就不斷的對民眾說,釣魚島是日本的,自然當中國「保釣」與日本的「購島」衝突時,民眾就不可能對中國有好感了。你不對年輕人講二戰歷史乃至不對日本二戰時發動侵略戰爭反省,當然會——說到日中戰爭,日本學生沒有發言應答。
而再看香港,可能更讓人驚覺:香港回歸20年來,至今為什麼還會有一些年輕人「港獨」思想屢屢冒頭,一些大學校園幾乎成了「獨鬥」主戰場,有學生湧上街頭,甘當「反中亂港」急先鋒?那也是因為:教育,在影響、塑造青年。見到一篇《「港獨」思想泛濫,香港基礎教育難辭其咎》文指出:在香港這個中國的領土上,中國歷史居然是學生的選修課,學習人數不足一成。而香港考試的命題及判卷權力,基本被所謂的「民主派」、或者支持「民主派」立場的人士掌握,考評局給出的標準答案,往往都是批判政府的。有一些學校,有意識地選用內容激進的教材,一些老師把通識科作為個人政治表演的舞臺,把自己的政治觀點強行灌輸給學生,甚至鼓吹仇視內地、激化兩地矛盾,對學生進行「政治洗腦」。
如果說,香港回歸後成長起來的一代,都有成為「港獨」生力軍的(這其中也不能不說,這一現象的出現,不乏外部勢力的明裡暗裡相助和推波助瀾),遑論臺灣?
二、從日本、香港的文宣教育的影響,看文化教育中的臺獨潛在的巨大作用
從這些,不能不讓人想到臺灣,什麼原因臺灣年輕人有所謂「天然獨」?因為臺灣近些年在臺獨分子的「努力下」(同樣,也不能不說,其中還未必沒有外部勢力的暗中相助),不斷在「去中國化」,在改課綱,在批「親中賣臺」,並使得主張「九二共識」的國民黨也被說是「拿香跟著拜」,即便國民黨執政也不敢動這些「去中國化」的、「臺獨」的主張和說教。
臺灣民眾和學生,天天在「臺灣非中國」、「臺灣自主」等等的輿論中、教育中,如何可能認同「統一」!?如此下去,讓民眾認同臺灣大陸同為一國,進而和平統一,當然就難上加難乃至將不可能了。
而現在,民進黨執政的臺灣當局,已經不認「九二共識」,只用空心的「維持現狀」,不斷對大陸「虛以應付」,大搞漸進「臺獨」,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不將喪失的更快?!
從這裡讓人想到,其實只要有「本土化、去中國化」之類的文化臺獨,哪怕是漸進的,隨著時間的延續,臺灣「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應該本土化、去中國化、可以和應該「獨」,而使得和平統一可能性只會越來越小,乃至完全喪失!
從這個角度看,文化「臺獨」,雖然沒有法理「臺獨」那麼公然、直接,但其作用是更深含的,假以時日之後,作用可能會是更大、更難扭轉、更無法接受的。
三、應對臺獨的危險與「和統可能性」的喪失程度,有基本認識、較準把握,並對各方不斷有所警與示
正如世界上有核危機時鐘那樣,可能我們應該考慮設置一個「臺海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或臺海「和統」可能性「百分量標尺」。
可能需要隨著臺灣當局的「文化臺獨」等方面言行舉措的程度(即「獨」性大小)和持續的時間,有對和平統一可能性的一個評定。標示出臺灣和平統一可能性的程度還有多少,以此提醒兩岸等各方,正視問題和及早找到出路。因為,中國國家反分裂法第八條已明確指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網查得見國際上核危機時鐘的資料:世界末日鍾(末日時鐘、末日之鐘;英語名稱:Doomsday Clock)是一虛構鐘面,由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於1947年設立,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脅的程度:12時整象徵核戰爆發,雜誌社因應世界局勢將分針撥前或撥後,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
對於臺海,或許已經到了設「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或和統可能性「百分量標尺」的時候了。
臺灣的「臺獨」政黨及其目前以空虛的「維持現狀」在搞漸進「臺獨」的執政者,是想搞「溫水煮青蛙」式的「臺獨」。其實,即便從生物角度說,據美國生物學者實驗,如果將青蛙放在冷水中漸漸加溫,青蛙在感覺不適時,也是會及時反映尋求跳出的。這大概也能說明,臺灣有人想搞「溫水煮青蛙」式的漸進「臺獨」,更將是痴心妄想。而設「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或和統可能性「百分量標尺」,將有利於及時監測「臺獨溫水」的水溫,度量「和平統一可能性」還有多少,是否已經接近「完全喪失」。這對警示各方,防止「溫水煮青蛙」式的漸進「臺獨」,可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在具體操作上,對這個「時鐘」或「百分量標尺」可以考慮的因素和計入的標準,這裡初步提出如下不成熟的梗概設想,僅供參考:
1、臺當局「去中國化」和「臺獨」措施:
此項佔比率可減和統可能性得分1-100分。每個措施減低1-10分,每實施一年增降1分;教育中的每減低2分,每持續一年再降1分;等。
2、臺當局「去中國化」言論:
此項佔比率可減和統可能性得分1-30分。
3、政黨言論措施(以下為可減或增加和統可能性得分):
此項佔比率可減或增加和統可能性得分1-20分。
其中:執政黨言論1-20分;藍營政黨1-15分;綠營政黨1-15分。
4、外部勢力言論、動作(含政府、國會、基金機構、研究機構):
此項佔比率可減或增加和統可能性得分1-30分。
5、臺灣民意基礎:
可考察項目舉例——民間「臺獨」發聲事件、統一發聲事件;民意調查結果;等。
——當然,也可以不分項細議各項增、減的具體分,但排出影響「和統可能性」的因素和對「和統可能性」的影響,並綜合各項因素、各方意見,評定公布總分。例如:可議定馬英九執政期間的「和統可能性」為:51分;而目前蔡當局執政至今的「和統可能性」分,可能只有:40分乃至更少。
不知有否網站或研究智庫等方面,能發起設立「中國臺海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或和統可能性「百分量標尺」?
作者 陶文慶(文磬) 江蘇南京 教育工作者
編輯:小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