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應該設立「中國臺海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提要:從日本教育、文宣迴避二戰侵略史對日民眾的影響,以及港臺年輕人中「獨」出現的文化原因,足見文化教育對「臺獨」的潛在巨大作用。應對「臺獨」的危險和「和統可能性」的喪失程度有基本認識、較準把握,並對各方不斷有所警與示。不知有否網站或研究智庫等方面,能發起設立「中國臺海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或「和統」可能性「百分量標尺」?

一、從日本教育、文宣迴避二戰侵略史對日民眾的影響說起

近日見《解放日報》載一文提到,在日本,學校沒有教近現代歷史。據日本已經印刷十幾次的《戰爭與罪責》「第十五章父輩的戰爭」寫道:戰敗後半個世紀,對侵略戰爭的反省欠缺……日本的政治家作了否認侵略戰爭的發言,或者文部省加強對中學、高等學校的歷史教科書的審閱,不準寫關於戰爭犯罪的事實,就招致亞洲國家的強烈抗議……。強制勞動、施放毒氣彈、細菌戰的惡行、從軍「慰安婦」……每當提出這些問題時,戰後出生的一代人就為難到極點。因此,中國大學生和日本大學生共同出席座談會,話題說到日中戰爭,日本學生沒有發言應答。由此也聯想到中日釣魚島爭端後,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好感急劇變化、下降。

這些都是什麼原因?其實,原因不是再清楚不過了?——因為日本政府的政策、輿論灌輸!你的輿論宣傳,以及從民眾還是學生時,就不斷的對民眾說,釣魚島是日本的,自然當中國「保釣」與日本的「購島」衝突時,民眾就不可能對中國有好感了。你不對年輕人講二戰歷史乃至不對日本二戰時發動侵略戰爭反省,當然會——說到日中戰爭,日本學生沒有發言應答。

而再看香港,可能更讓人驚覺:香港回歸20年來,至今為什麼還會有一些年輕人「港獨」思想屢屢冒頭,一些大學校園幾乎成了「獨鬥」主戰場,有學生湧上街頭,甘當「反中亂港」急先鋒?那也是因為:教育,在影響、塑造青年。見到一篇《「港獨」思想泛濫,香港基礎教育難辭其咎》文指出:在香港這個中國的領土上,中國歷史居然是學生的選修課,學習人數不足一成。而香港考試的命題及判卷權力,基本被所謂的「民主派」、或者支持「民主派」立場的人士掌握,考評局給出的標準答案,往往都是批判政府的。有一些學校,有意識地選用內容激進的教材,一些老師把通識科作為個人政治表演的舞臺,把自己的政治觀點強行灌輸給學生,甚至鼓吹仇視內地、激化兩地矛盾,對學生進行「政治洗腦」。

如果說,香港回歸後成長起來的一代,都有成為「港獨」生力軍的(這其中也不能不說,這一現象的出現,不乏外部勢力的明裡暗裡相助和推波助瀾),遑論臺灣?

二、從日本、香港的文宣教育的影響,看文化教育中的臺獨潛在的巨大作用

從這些,不能不讓人想到臺灣,什麼原因臺灣年輕人有所謂「天然獨」?因為臺灣近些年在臺獨分子的「努力下」(同樣,也不能不說,其中還未必沒有外部勢力的暗中相助),不斷在「去中國化」,在改課綱,在批「親中賣臺」,並使得主張「九二共識」的國民黨也被說是「拿香跟著拜」,即便國民黨執政也不敢動這些「去中國化」的、「臺獨」的主張和說教。

臺灣民眾和學生,天天在「臺灣非中國」、「臺灣自主」等等的輿論中、教育中,如何可能認同「統一」!?如此下去,讓民眾認同臺灣大陸同為一國,進而和平統一,當然就難上加難乃至將不可能了。

而現在,民進黨執政的臺灣當局,已經不認「九二共識」,只用空心的「維持現狀」,不斷對大陸「虛以應付」,大搞漸進「臺獨」,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不將喪失的更快?!

從這裡讓人想到,其實只要有「本土化、去中國化」之類的文化臺獨,哪怕是漸進的,隨著時間的延續,臺灣「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應該本土化、去中國化、可以和應該「獨」,而使得和平統一可能性只會越來越小,乃至完全喪失!

從這個角度看,文化「臺獨」,雖然沒有法理「臺獨」那麼公然、直接,但其作用是更深含的,假以時日之後,作用可能會是更大、更難扭轉、更無法接受的。

三、應對臺獨的危險與「和統可能性」的喪失程度,有基本認識、較準把握,並對各方不斷有所警與示

正如世界上有核危機時鐘那樣,可能我們應該考慮設置一個「臺海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或臺海「和統」可能性「百分量標尺」。

可能需要隨著臺灣當局的「文化臺獨」等方面言行舉措的程度(即「獨」性大小)和持續的時間,有對和平統一可能性的一個評定。標示出臺灣和平統一可能性的程度還有多少,以此提醒兩岸等各方,正視問題和及早找到出路。因為,中國國家反分裂法第八條已明確指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網查得見國際上核危機時鐘的資料:世界末日鍾(末日時鐘、末日之鐘;英語名稱:Doomsday Clock)是一虛構鐘面,由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於1947年設立,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脅的程度:12時整象徵核戰爆發,雜誌社因應世界局勢將分針撥前或撥後,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

對於臺海,或許已經到了設「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或和統可能性「百分量標尺」的時候了。

臺灣的「臺獨」政黨及其目前以空虛的「維持現狀」在搞漸進「臺獨」的執政者,是想搞「溫水煮青蛙」式的「臺獨」。其實,即便從生物角度說,據美國生物學者實驗,如果將青蛙放在冷水中漸漸加溫,青蛙在感覺不適時,也是會及時反映尋求跳出的。這大概也能說明,臺灣有人想搞「溫水煮青蛙」式的漸進「臺獨」,更將是痴心妄想。而設「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或和統可能性「百分量標尺」,將有利於及時監測「臺獨溫水」的水溫,度量「和平統一可能性」還有多少,是否已經接近「完全喪失」。這對警示各方,防止「溫水煮青蛙」式的漸進「臺獨」,可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在具體操作上,對這個「時鐘」或「百分量標尺」可以考慮的因素和計入的標準,這裡初步提出如下不成熟的梗概設想,僅供參考:

1、臺當局「去中國化」和「臺獨」措施:

此項佔比率可減和統可能性得分1-100分。每個措施減低1-10分,每實施一年增降1分;教育中的每減低2分,每持續一年再降1分;等。

2、臺當局「去中國化」言論:

此項佔比率可減和統可能性得分1-30分。

3、政黨言論措施(以下為可減或增加和統可能性得分):

此項佔比率可減或增加和統可能性得分1-20分。

其中:執政黨言論1-20分;藍營政黨1-15分;綠營政黨1-15分。

4、外部勢力言論、動作(含政府、國會、基金機構、研究機構):

此項佔比率可減或增加和統可能性得分1-30分。

5、臺灣民意基礎:

可考察項目舉例——民間「臺獨」發聲事件、統一發聲事件;民意調查結果;等。

——當然,也可以不分項細議各項增、減的具體分,但排出影響「和統可能性」的因素和對「和統可能性」的影響,並綜合各項因素、各方意見,評定公布總分。例如:可議定馬英九執政期間的「和統可能性」為:51分;而目前蔡當局執政至今的「和統可能性」分,可能只有:40分乃至更少。

不知有否網站或研究智庫等方面,能發起設立「中國臺海和平統一可能性時鐘」或和統可能性「百分量標尺」?

作者 陶文慶(文磬) 江蘇南京 教育工作者

編輯:小康康

相關焦點

  • 國臺辦原副主任: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越來越小
    對此,國臺辦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坦言,當下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越來越小。王在希表示,美國的企圖非常明顯,就是想辦法在臺海誘發戰爭,使兩岸中國人互相殘殺,坐收漁人之利。民進黨甘心充當美國的棋子,兩岸關係處於70年來最為嚴峻的時刻。「我認為美臺勾結、互相利用,是導致目前臺海局勢緊張的主要原因。」
  • 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兩岸專家激烈討論
    王在希:和平統一可能性變小,原因有三在年會的「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討論環節中,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表示,美國的企圖非常明顯,就是想辦法在臺海誘發戰爭,使兩岸中國人互相殘殺,坐收漁人之利。
  • 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邱毅提出8個障礙
    近日,就和平統一有多大的可能性這個問題,兩岸專家展開激烈討論。兩岸專家熱烈討論和平統一可能性根據相關報導顯示,12月5日,《環球時報》2021年年會舉辦。在年會上大家熱烈討論「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據悉,王在希指出,有三個原因表明當下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 兩岸和平統一希望有多大?
    在2021《環球時報》年會上,兩岸學者圍繞此議題唇槍舌劍,與會者認為,統一是歷史大勢,武力統一是最後選項,誰也不樂見戰爭,和平統一雖具有高難度,但要有自信去創造和平統一這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新的、更大的奇蹟。
  • 有專家稱當前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在下降 國臺辦回應
    中國臺灣網12月16日北京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主持本次新聞發布會。  人民日報記者:近日在環球時報的年會上多名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下降。大陸應採取以武促統、以武促和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對臺施加武統壓力來爭取實現和平統一,請問發言人如何評論?
  • 涉臺高官點明3大原因,和平統一可能性變小,「臺獨」還要叫囂?
    國臺辦前高官分析「武統」3大關鍵由於蔡英文等人的不道德行徑,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冰點,和平統一已經逐漸成為奢望。伴隨著臺海局勢的不斷升級,外界對於「大陸是否會採取武力對臺灣進行統一」一事十分關注。針對於目前的局勢,中時新聞網最近報導了一篇國臺辦前高官分析「大陸是否將武力統一臺灣」的文章,引起了很高的討論度。在文章中,國臺辦前副主任王在希分析稱,蔡英文等人被川普的小恩小惠所迷惑,多方勾結,致使臺海局勢巨變,由此看來,和平統一臺灣的可能性很小。
  • 臺海重大協議推動和平 兩岸ECFA降低開戰可能性
    兩岸籤署ECFA大大降低了「臺獨」引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本報記者/鞠芳6月29日下午2點半,中國山城重慶。這一時刻,這一地點,註定要載入史冊。在令人矚目的第五次「陳江會」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終於得以正式籤署。該協議被外界普遍視為「大陸與臺灣1949年以來達成的最重要的協議」。
  • 國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和平統一可能性逐漸喪失 可思考以武促統
    【國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和平統一可能性在逐漸喪失 可思考用「北平模式」以武促統】據中評社11月27日報導 國務院臺辦原副主任、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近日在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他對臺灣問題未來發展趨勢與祖國統一前景有三點看法:(一)民進黨不可能在臺灣長期執政。
  • 兩岸關係只要和平、不要統一的時代終將終結
    周志懷指出,蔡英文當局以「終極獨立」為指向的「漸進臺獨」作為,導致兩岸溝通對話協商談判的斷裂,兩岸良性互動與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坍塌,對抗裂度日趨強化,兩岸通過協議維護和平的可能性正在逐漸喪失。第二,中美共管「臺獨」的斷裂。周志懷提出,2016年後美國對臺政策遽變,美國的所謂「一個中國」政策嚴重空心化。
  • 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邱毅:沒有壓力下的和平統一沒有可能
    不過,大陸一直以來都在積極推動兩岸的友好溝通,希望能夠在和平穩定的道路上繼續前進,所以2021年的臺海局勢也註定會引發全球關注。據媒體報導,環球時報年會於近日在北京正式舉行,而此次年會主題就是「疫情下,世界的危局與變局」,而這其中所涉及到的兩岸議題就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在對「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
  • 和平統一希望有多大?兩岸專家提有壓力下「以武促統」
    在2021《環球時報》年會上,兩岸學者圍繞此議題唇槍舌劍,與會者認為,統一是歷史大勢,武力統一是最後選項,誰也不樂見戰爭,和平統一雖具有高難度,但要有自信去創造和平統一這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新的、更大的奇蹟。
  • 兩岸關係艱難前行 學者強調維護和平促交流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路梅)2020年海峽兩岸關係遭受多方因素衝擊,跌入低谷,兩岸學者認為,複雜嚴峻的臺海局勢目前尚未出現緩和跡象,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對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 兩岸青年學者展望「美國總統換屆後的臺海形勢」
    (中國臺灣網 趙靜 攝)  中國臺灣網1月11日北京消息(記者 趙靜) 今天上午,第16次兩岸青年觀點論壇在北京民革中央舉行,30餘位來自兩岸的青年學者,共同展望了「美國總統換屆後的臺海形勢」。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聯絡部部長李靄君為本次研討會致辭。
  • 【臺海新觀察】兩岸統一 大道之行
    華廣網6月29日訊 題:兩岸統一  大道之行  作者  吳為  今年臺海形勢面臨複雜嚴峻的挑戰,但主流仍是兩岸關係不斷走深走實走近,祖國和平統一的大勢不斷向前發展,「臺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幹涉成不了勢,也不可能成勢。
  • 臺海觀潮|臺灣民眾渴望和平 認為應避免戰爭
    [新聞頁-臺海網] 其次,中美博弈衝突,導致部分臺灣民眾附和美國反中派所掀起「中國威脅論」,但絕大多數臺灣民眾反對軍購。美國作為全球霸權國,因自身國力呈現衰退趨勢,對於全球經濟力排第二名、軍事力第三名的中國,其綜合國力不斷上升,宣稱擁有道路、理論、制度及文化「四大自信」,強調全面完成建設小康社會、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完成國家完全統一。
  • 國觀智庫臺海研究中心成立後 迎來首批臺灣學者訪問
    7月1日,臺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政治系國際法副教授蔡季廷博士,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王順文一行2人訪問國觀智庫,針對臺灣學者關心的美「印太戰略」與「亞太再平衡戰略」關係、南海仲裁案相關法律問題等,雙方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入溝通交流
  • 陸學者:蔡英文上臺兩年 讓臺海危機爆發可能性大為增長
    【環球網綜合報導】今年5月20日是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島內上臺執政兩周年,針對2016年蔡英文上臺以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情勢,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民進黨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認為,蔡英文上任兩年來,讓兩岸之間喪失政治互信基礎,使得臺海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 第四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舉行 關注臺海新形態
    、上海市臺灣研究會、《臺海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12月29日上午,由上海臺灣研究所、上海市臺灣研究會、《臺海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從「和平統一」大政、「一國兩制」構想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
    於是,在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的基礎上,中美建交公報的發表,使得與臺灣關係密切的美、日兩國都承認了中國對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特別是美國接受中國關於中美建交的「三個前提」(即美國與臺灣「斷交」「廢約」、從臺灣「撤軍」),中美關係走出冷戰陰影,使得中國政府和緩臺海局勢有了可資利用的歷史契機、處理臺灣問題有了更大的迴旋和發揮空間、調整對臺政策有了較前適當的外部條件
  • 海基會前董事長:臺海「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極小
    他認為,臺海地區發生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極小。  洪奇昌在文章中說,拜登長期主張對臺海問題採取「戰略模糊」,不露出美國的底牌並以此制約臺海兩岸,雙方沒有人會冒進,美國避免在不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捲入臺海爭端。  他指出,就臺灣的立場而言,蔡英文和民進黨自然不會製造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