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2萬名學生和家長,做過一項調查,在孩子進入14歲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初二學生。這個時期,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應對出現錯誤,很多孩子出現巨大變化,這樣的變化被教育界稱為「初二現象」。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抱怨,孩子上初中以後,也不是初二的時候,開始變得不聽話,逆反心理極其嚴重。幾乎是你說一句話,他就要頂十句,或者乾脆不搭理你。
一、一個母親的自述:「初二現象,差點毀了我兒子」
李青的兒子已經14歲了,剛剛升上初二,小學時期的兒子非常聽話,李青原本是銀行員工,後來為了兒子的學習和生活,她決定辭職陪伴讀書。
對於教育的看重,也有了相應的回報,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成績非常優異。
考上了本地最好的初中,本來應該繼續自己的優秀,可是兒子到了初二突然變得不一樣了。
偶然間李青發現兒子的書包裡,有一張聊天的紙條:「你放學等我一起回家,不許和xx說話!我不高興了!」
字跡一看就是女孩子的清秀字體,文中還涉及了其他女生的名字,顯然是「爭風吃醋」的故事。看到紙條的李青氣得發抖,每天辛苦照顧兒子,居然開始「早戀」了?
後來跟蹤兒子放學,確實看到兒子護送一個女孩子回家,而且兩人在離開學校不遠的地方,就開始牽手一起走了。即使穿著校服,也絲毫不顧及周圍路人的看法。
李青找兒子談心,沒說幾句兒子就會不耐煩的說:我知道了,我的事不要你管!
隨之而來的兒子成績下滑,上課睡覺,逃課上網......甚至開始出現夜不歸宿的情況,無論李青怎麼嘗試和孩子溝通,就是得不到回應。隨後升入初三的兒子,變本加厲,甚至會長時間不去學校,最終沒有考上高中。
李青只能讓兒子去了技校,好好的前程被毀了,李青自己也失望透頂,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辭職在家,換來這樣的結果,是不是太失敗了?
二、「初二現象」還有哪些特徵?
1. 和成年人難以溝通
進入青春期最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會嚴重敵對成年人,特別是管教自己的成年人。其中父母和老師,絕對是孩子心中最大的「敵人」。
這個時期的父母想和孩子溝通,得到的永遠是帶刺的回答,或者是冰冷的沉默。對於孩子們來說,父母似乎是這個世界上最嘮叨的人,有時候甚至不惜挨打,也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2. 沉迷虛擬世界,甚至出現上癮行為
無法開解心理上的巨變,孩子們會從別的地方尋找安慰,無論是網路遊戲,還是短視頻衝浪,都能實現注意力的轉移。這個時期很容易出現上癮行為,所有時間都用在了這些娛樂項目上,成績自然而然會下滑。
3. 從眾心理嚴重
初一的時候剛從小學升上來,還帶著聽話乖巧的氣質。初二時期的自尊心極其嚴重,生怕自己哪裡太出眾,引發注意力。又害怕不出眾,被人瞧不起,所以開始出現從中心理。
別人談戀愛,自己也要找個「女朋友」,別人抽菸喝酒很酷,自己也要偷偷學一學。在校外打架鬥毆很酷,所以要認識幾個「社會人」。
這一切的從眾心理,驗證了那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成績下滑、早戀
經過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在學校上的注意力自然被轉移了,這個時期荷爾蒙激素增加,對異性也越來越好奇。早戀基本出現在初二時期,萌芽發展,最後可能出現苦果。
在心理上的一系列變化,導致了孩子們變得不像小學時候,父母沒有這方面的準備,也開始措手不及。所以小學優秀,初中學渣的例子數不勝數,如何逆襲還是要看父母如何應對了。
三、為什麼會出現危險的「初二現象」?
心理學家霍林沃斯認為,人在成長的時期,會有一個「心理性斷乳期」,這個年紀大概就是青春期開始,也就是初二時期。中學老師也普遍認為,小學的孩子比較乖巧聽話,高中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三觀和判斷力。
只有初中的孩子,比較難管教,而且問題非常多。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1. 學業上的變化,孩子們適應不過來
小學時期的學習任務顯然簡單的多,兩門主課作為考核重點,並且老師們講解知識點的時候,都會反覆重複,不厭其煩的講解。
升入初中以後,兩門功課變成九門功課,新增的科目都是新的知識系統。物理化學生物英語難以攻克,成為不少學生的短板,經過初一的努力發現自己還是無法適應,就開始了自暴自棄的模式。
2. 心理上的變化,讓孩子們無法排解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得到認同,無論是父母的認同還是老師的認同,最重要的是同伴的認同感。所以這樣渴望外界認同的心情,得不到有效的引導,會逐漸開始自卑自閉,開始出現從眾心理。
情緒上的波動,會很快的反應在學習成績上,這個時期父母還會一直追問為什麼成績下降了。逼問、反抗的惡性循環,讓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了鴻溝。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危險的「初二現象」呢?
教育圈一直有一句話:初中階段,進可變學霸,退可變學渣。在這樣重要的時期,家長們在應對的時候,不要太害怕,抓住機會孩子還可以逆襲。
1. 平等溝通,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
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自然而然的帶著「家長的權威」,更多的是命令式的盤問,根本就不是正確的溝通。在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的時候,沒有幫助尋找辦法,更多的是為了打壓孩子,一種偏激的鼓勵方式。其實已經不適用於初中的孩子,這樣的打擊只會讓孩子更加難受,逆反心理更嚴重。
家長應該適當地幫助孩子,尋找到合適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讓孩子找到優越感,自然就會自主學習了。
2. 做一個和孩子交朋友的家長,孩子健康應該高於學習成績
在孩子讀初中以後,家長應該變化交流模式,更加理解孩子的變化。對孩子在生活和交際中的困惑,提出「過來人」的建議,不要試圖控制孩子。對於孩子的不足應該接受,幫助改正,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才能給孩子帶來自信心。
3. 孩子的每一個變化,多應該多觀察,多理解
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長是瞬息萬變的,應該多觀察,孩子是否有「不正常」的朋友交際?是否有不良的習慣?是否被人欺負了?每一個不尋常的舉動,父母都應該仔細留心。
不少的父母都會抱怨,看過太多的道理,可是依舊無法心平氣和的面對孩子。對於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們應該多多根據實際案例,對照自己的孩子,思考應對方式。
為此我翻閱了很多本教育類型的書,大部分都是「紙上談兵」,直到有很多家長推薦了這本《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裡面的很多案例都「似曾相識」。對比發生過的故事,似乎更好理解孩子該如何教育了。
初中的案例式教學,讓家長們更容易理解,也能幫助孩子們快速的適應初一的學習節奏,初二的心態巨變,初三要中考的壓力,都會有引導的方式。
對於家長來說,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可是孩子的人生不是試驗品,無法重新再來。可是學習經驗,卻是非常可行的方式,借鑑他人的故事,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
書中對於初中的每個年齡段,會出現的問題,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心理上的,應對的方式也很明確,讓家長非常容易上手操作。
並且指出正確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樹立自信心的方法,還有家長如何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都有分段的描寫。這一切,都是初中階段的家長,會經歷到的問題,為了孩子的前途,家長一定要注意。
還又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描寫,讓孩子把興趣和學習完美結合,得到心理和外界的認同感,是孩子健康發展,父母開心的有效手段之一。
初中時期不止是孩子的關鍵時刻,也是家長的關鍵時刻,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安全度過去。這本書很有實際應用的方法,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總結了多年的案例和教育方式,家長可以買來讀一讀。
任何技能都是需要學習的,沒有人是天生的好父母,都是在學習和實踐中慢慢懂得如何對待孩子。有一本這樣的書在手中,很多問題或許對你有幫助。
現在這本書做活動,35元就能買買到,一包煙一杯奶茶的價格,可能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改變,點擊下方連結,即可下單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