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設計師:如何進行複雜需求的加減設計法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0-12-1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為一位合格的互動設計師,需要在理性和感性的結合下完成工作。既要有理性地抽絲剝繭,提煉總結的能力;又要有貼近用戶關注情感的細膩。

新人設計師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設計一個複雜需求的時候,各種場景、可能性在腦中來回亂竄,常常覺得邏輯不夠嚴密。設計完成後,又被各路人質疑,提出各種異常場景,導致頻繁修改,縫縫補補。最終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好的結果:

只做了部分場景,很多異常場景沒考慮到,最終因為細節的不完整導致整個設計不可用。什麼功能都做了,用戶依然不滿意,表示找不到想要的功能。本文就以「企業內部權限分配平臺」的需求為案例,整理了之前處理複雜需求的一些思路。來講講在互動設計的過程中,如何避免以上兩種情況,讓我們的工作更好地服務用戶,體現價值。

一、理解需求

首先,我想任何設計師在設計產品的時候第一步都是理解需求,這包括了需求的目標背景、角色場景、產品邏輯等,不同的需求的側重點會不同。以「企業內部權限分配平臺」的需求為例,目標背景和角色都比較簡單,但是一般涉及權限的產品,背後的邏輯就會很複雜,場景情況也很多。

和產品溝通,和用戶溝通,甚至網上找資料,都是理解需求的一些好方法。比如本次設計的需求是關於權限分配,這一篇《角色權限設計的100種解法》,就很好地幫助我理解權限分配背後的設計邏輯。

包括理解需求內的專有名詞,為其建立特殊的標識樣式,也是幫助自己、團隊、用戶更好地理解產品需求的一種方式。

名詞解釋

二、需求結構化

我是一個沒有感情的邏輯設計師

我們在最初思考需求的時候,肯定會從場景/問題出發,想著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是以「人」的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的,這是必然的,也是正確的。但此時我們的思維是散點式的,例如當我們想到權限分配的需求時,可能會說:「這次我們要新增一個「崗位」的概念,讓權限和崗位綁定,不要和人綁定」,「對了,還有人員離職這個問題困擾業務很久了,我們這次要在人員離職的時候xxxxxx」。

所以,在最初的需求框架確定後,我得到的是這樣兩段文字:

看上去已經非常全面了,但由於我們是散點式地收集需求,很多時候可能還是會遺漏,或者說錯誤關聯了內在邏輯,導致一些邏輯衝突、漏洞。

此時,我們需要將我們的思維從「散點式收集」轉為「結構化梳理」。從需求說明裡抽絲剝繭,我們可以得到:

用戶角色有三類:超級管理員、業務管理員、HR。操作對象是:部門、崗位、人員、權限包。可執行的操作包括傳統的:增、刪、改、查,還有和本次業務相關的「關聯」,即權限的賦予。

各個對象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呢?我們把所有的對象兩兩組合,再把沒有關係的刪掉。

也就是:

在部門可以下設立崗位,崗位必須從屬部門人員必須從屬某一部門人員必須從屬某一崗位權限包可以賦予給部門權限包可以賦予給崗位人員和權限包沒有任何直接關聯,這也是本次權限分配的核心這個具體的業務邏輯並不重要,不需要去費心理解,重要的是這樣一種結構化思考的方法,可以應用在後續各種各種的設計中。

對象間的關聯,再和我們剛才梳理的人物、操作相結合,就可以還原成一系列的需求描述:[角色]可以在[A對象]下[操作][B對象],例如:超級管理員可以在部門下新增崗位。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建立【需求→功能對應表】

其中,紅色部分都是在之前散點式的需求羅列中沒有考慮到的功能點,通過結構化的梳理,我們可以提前把它們都一一補全。

這個過程可以減少我們最小顆粒功能點的遺漏,避免在做完大部分設計後,突然發現遺漏了xx功能,任務時間點又已經到了,慌慌忙忙地加功能,就可能會影響整體的設計思路和框架。

三、設計的減法:只考慮主流程

完成了功能點的整理歸納後,就可以開始我們的界面設計啦!在最初的界面設計中,這三點需要做減法:

優先進行框架設計,不要在一開始就考慮細節。優先完成主流程,再考慮異常場景。按照功能對應表將各個模塊獨立設計完成,再添加快捷操作。當然,可以先把可能存在的異常、細節都記錄下來,以便後續補充。

比如,在人員權限分配的界面結構中,分為三個大模塊:

在有了界面框架和功能對應表後,我們做設計會變得比較簡單,按照之前整理的【需求→功能對應表】,把每個小顆粒的功能細節填充到界面框架內即可。

四、設計的加法:回歸場景,考慮細節

當主流程設計完畢之後,我們就要開始做加法了。在之前,我們一直是用一種純理性的視角來完成我們的設計,保持純理性的設計會有兩個問題:

很多業務場景靠邏輯思維是無法想像的,必須設身處地站在用戶去思考,才能理解場景,進而補充可能的體驗細節。純理性的設計,可能在功能點上是完整的,但在用戶體驗上是缺失的。例如,純從邏輯思維角度你能想到在一個企業裡有人是沒有任何部門歸屬的嗎?然而現實中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外包人員。

不結合實際場景,我們也不知道用戶一天需要處理多少次重複操作,目前的設計對他是否足夠便捷。

作為一個企業內部權限分配平臺,我們可以把部、崗位、人員等對象作為初始線索,站在不同的用戶使用角度,沿著線索去全面地思考場景,修改功能。有一些實在難以理解的業務,找用戶聊聊也是一個好方法。

我們可以很快地找到下面這些特殊場景:

1. 人員變動

新增人員流程:找到新加入部門→找到崗位→添加人,由於企業內部還有一個最基礎的OA系統,那麼HR是否會需要重複操作,一個人員在不同平臺添加兩次?這是否增加了他的工作成本?

人員變動頻繁,是否容易遺忘?

處理方法:行政架構自動同步,紅點待辦。

我們與OA系統數據打通,自動形成四類待辦紅點:

人員新增;人員離職;行政部門新增;行政部門刪除。這樣HR就不需要重複做新人員的添加操作,只需要業務管理員把OA內無法覆蓋的人員崗位設定好就可以,也不會出現遺漏的情況。

2. 高管兼職

例如某位高管:本身為A部門負責人,臨時兼任B部門負責人,那麼當他不再負責B部門時,該如何處理他的崗位?離職?轉崗?似乎都不合適。

處理方法:新增崗位移除功能。

3. 外包人員

了解到現實情況中,外包人員是沒有部門歸屬的,但是實際上他們肯定也有自己負責的業務範圍和崗位,在初始化時如何安置沒有部門的人?

處理方法:新增一個部門,叫做「無崗位人員」,並且標紅作為待辦,提醒操作者去處理這些「無崗位人員」。

4. 人員離職/轉崗

在進行功能設計整合時,我考慮是否「人員離職」應該叫「人員刪除」更系統化?是否可以直接整合為一個「人員編輯」的功能,將離職、轉崗的操作合併?(實際上這2個功能操作起來確實比較相似)

處理方法:最終我依然保留了「人員離職」、「人員轉崗」的功能,因為這樣更場景化,用戶清晰地知道自己當前該操作什麼。

目前對一個人進行離職操作的路徑是:找到原部門→找到崗位→找到人→處理離職。

而我們的企業有2500+員工,對於離職操作者HR來說,這個路徑是否現實?是否快捷?

處理方法:新增搜索功能,直接搜索人名→處理離職,這個功能也方便了其他找人的場景。

4. 其他

諸如此類的考慮還有很多,例如新建部門的時候是否會有空部門,在企業進行組織架構重組時是否會有大批量的人員、組織變動,進而需要有批量操作,等等。找到最初的線索,站在用戶的角度沿著線索思考,進行全局掃描,就會發現很多需要做加法的地方,發現的方式可以是觀察、訪談、思考,任何方式。

在已經保證了主流程的簡潔、清晰後,再用全局掃描的方式去搜集特殊場景,給我們的設計做加法,可以保證我們整體的設計框架是清晰可用的,而特殊場景是散落在骨幹上的各種小分支。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對所有的主幹場景、分支場景瞭然於心,並且有自己的優先級考慮,那麼對於項目成員、用戶提出的質疑,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來證明自己設計的合理性。

當然,場景基本考慮全面後,還有最後一步,就是統一交互、完善細節,這一步也是設計上的加法。

五、總結

以上,就是一個針對案例,總結來說有四個大步驟:

從實際場景出發,發現問題,理解需求;需求結構化:把本源的場景、需求結構化成功能對應表;設計的減法:先解決最根本的問題;設計的加法:回歸場景,全面考慮。所以,互動設計師是需要理性和感性的結合,要有完全理性抽絲剝繭,提煉總結的能力,也要有貼近用戶關注情感的細膩。把自己的工作規範化,減少無效付出,也是我們的一種能力,希望本篇文章對新人設計師有一些幫助,也歡迎大家一起探討交流。

作者:傅文娟,網易UEDC互動設計師,曾負責直播、閱讀等C端產品的互動設計,近年來開始轉戰企業級B端產品設計。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網易UEDC,作者@傅文娟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產品經理做的原型和互動設計師做的原型有什麼區別
    對於一個產品經理來講,應該把重點放在分析用戶需求、規劃靠譜功能上。按照小龍的說法,產品經理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要為這個產品設定遊戲運轉規則,把用戶的需求連結起來,推動產品運轉。還是把下一層級的髒活累活甩給交互去做吧。產品經理確實也需要畫圖,但應該畫的是「故事板」,向大家講清楚,我們這個功能,在用戶的真實生活中是幫他們解決什麼困難的。捨本逐末,不可取。
  • 產品設計的 7 個步驟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四、原型設計——產品怎麼用(互動設計、功能設計)這一步大家都很熟悉了,使用工具畫原型、做互動設計,我也就不展開講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小公司,功能設計和互動設計大概率就是產品經理一人完成了,而在大公司可能會有專門的互動設計團隊。
  • 需求是一棵樹,產品經理如何「種」?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需求是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主體是人的心理需要。如何把需求比作一棵大樹的話,那麼樹根是用戶需要、樹幹是用戶需求、樹枝是市場需求、果實則是產品需求。需求是一個老話題,卻又是一個新話題。之所以說是老話題,因為在網際網路將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推向頂峰之前,需求在市場導向型產品經理或者叫做營銷型產品經理領域中就廣泛的提及應用。而說是一個新話題,因為從網際網路產品經理開始關於需求的討論和普及話題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那麼到底我們討論的「需求」是什麼呢?
  • 產品經理應該如何描述需求?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的日常,往往與需求離不開,其中很關鍵的一步就是描述需求。需求的描述需要一定的技巧,優秀的產品經理不僅可以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需求,還能讓他人聽懂並且知道接下來該如何進行。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為我們分享的是規範產品體系中與需求描述技巧相關的內容。
  • L192-產品經理的互動設計基礎課(PPT)v2
    :案例練習參考答案《產品經理的互動設計基礎課》最底層的戰略層和範圍層是產品經理主要思考的範圍,他會去定義產品的目標、功能以及具體的內容,然後交由互動設計師去做界面的框架和交互流程,最後由視覺設計師去做表層的華麗展示效果。
  • 產品經理與產品設計師:到底有什麼區別?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這兩個職業都與產品有關,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實際上有很大的區別。接下來,本文作者為我們分析了產品設計師和產品經理之間的關係,看看優秀的產品經理和優秀的產品設計師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吧。
  • 一套適合To B產品經理使用的工作方法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乾貨提煉:一名To C的產品經理,教你如何做好To B的產品》一文中,我們曾提到,做To C類產品,其核心是:創造需求場景 → 引導用戶 →  建立使用習慣。而做To B類產品,由於產品經理很難創造需求,因此產品經理首先要能適配現有業務,才能再針對業務中的痛點逐步優化。
  • 需求文檔撰寫與合格交付原則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筆者曾遇到過有產品經理在原型設計中將Web端交互放到了移動端,甚至直接給設計人員Web端原型,讓設計人員做一份移動端設計稿的情況。(移動端原型錯誤的互動設計) 此時的設計人員:「到底你是產品,還是我是產品???」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 書籍導讀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它一開始給你「產品經理是CEO的學前班」這樣的崇高感,但當你誤以為這是一本預備CEO的修煉寶典的時候,隨著書中逐步講述這個養成過程,你卻會發現你所知道的永遠不夠,應該掌握的方法和技巧還有很多。
  • 互動設計常識—設計常用模型分析(一)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給老闆匯報產品來源&方向時是非常有效的。最後,SWOT 分析模型其實還可以與商業畫布相結合,便於更全面對項目/業務進行快速分析和深入了解;深入懂業務的設計師才能真正在團隊中進行發聲,提出超越 UI 層的建設性意見。
  • 產品經理如何做好團隊協作?
    不管是初創公司還是網際網路大廠,都要面臨複雜的經營問題,如果企業經營上出現問題,一般都會有三個常見的現象:溝通不暢;高層管理能力不足;相互敵對。所以一個人的溝通協作能力會直接影響個人和項目的發展,作為產品經理就尤為重要,那產品人如何在工作中落地團隊協作進而達成目標那?
  • UI設計師如何轉型為互動設計師?
    最近的留言裡,有很多是關於轉型的,有希望從UI設計師轉型為互動設計師,也有想從UI設計師轉型為產品經理的,還有就是從交互轉到產品的。剛好最近公司有機會讓我從交互轉到產品,問我考不考慮。所以就這個轉型的問題,今天和大家聊一聊。
  • 基於客戶旅程的競爭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此外,在這個領域最成功的公司有一個獨特的組織結構,由一位首席體驗官監督一位以旅程為中心的戰略專家和「旅程產品經理」。後面的這個角色至關重要——旅程產品經理領導一個由設計師、開發人員、數據分析師、營銷人員和其他創建與維持卓越旅程的人員共同組成的團隊,由他對旅程的投資回報率和總體業績表現負責。
  • 產品經理和設計師速來收藏|一份互動設計學習書單
    今天想做一個愛學習的人,所以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互動設計的書,它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交互思維。而且,對產品經理、互動設計師,或是只是想要獲得一些互動設計的靈感的刀友,都非常友好。這本書就是根據他的經驗總結而成,用詼諧幽默的語句來說明用戶使用的模式、為瀏覽進行設計、導航設計、主頁布局、可用性測試等方面的獨特觀點,並給出了大量簡單、易行的可用性設計的建議。在眾多描述移動產品的書籍中,它另闢蹊徑說了一些關於 Web 的設計原則。
  • 超全面的語音交互知識總結:從原理、場景到趨勢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實際上,那些有複雜功能,需要複雜輸入,而這些輸入都可以用語音命令代替,同時返回的結果不適合機讀出來的系統,都適合使用語音作為輸入方式,而用視覺作為輸出方式。(2)混合模式許多設備都在朝著混合模式的方向發展,它們會將語音、物理輸入和屏幕、語音輸出結合。導航app就是一個將這些交互手段結合的典型例子。
  • 產品經理必備之如何進行需求分析?
    如今產品經理逐漸發展出諸如數據產品經理、電商產品經理、金融產品經理、C端產品經理等細分類型,雖然不同細分類型在某些素質和能力方面有差異,但是需求分析一直都是所有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之一。不管是使用一對一還是一對多的形式,產品經理都要注意做相應的記錄,記錄每一個需求,以方便為後面的需求分析提供依據。使用焦點小組進行用戶需求調研時產品經理要注意減少過多的主觀幹預,讓用戶自然、真實的進行表述和吐露真實想法,從而能夠有效的獲得需求。
  • 淺談如何從零學習成優秀的互動設計師
    二,對需求:就是產品經理來提需求,然後和他們對一遍,目標當然是能夠正確的理解並整理好這些需求,方便開展接下來的互動設計;在對之前通常會大概了解一下相關方面的知識,看看競品,準備好材料。對需求的時候,必須要搞明白的三個問題:1)為什麼要做這個?(目標)2)這個需求針對的用戶群是什麼?
  • 設計師如何優雅地回復需求郵件
    本文作者將結合自身經驗與你分享設計師應如何優雅地回復需求郵件,enjoy~工作中回復各種郵件數不勝數,設計師回復的產品需求郵件就是一類,以前回郵件時都是比較『率性而為』,並沒有注意郵件的內容,直到有一次在群裡boss問起一個設計點的樣式問題時,leader直接找出了原始郵件來解釋當前問題,才發現,原來寫郵件也是一門大學問
  • 互動設計師修煉指南!教你從零開始成為優秀互動設計師
    二,對需求:就是產品經理來提需求,然後和他們對一遍,目標當然是能夠正確的理解並整理好這些需求,方便開展接下來的互動設計;在對之前通常會大概了解一下相關方面的知識方案確定下來之後還要寫一個很好地交互文檔給領導,產品,設計,開發等人一個個講明白,確保他們都懂了;2,上次設計的部分開發接近完成,要去和開發對一下效果,看看實現的如何,是否有偏差。在開發階段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想到的問題要酌情給出解決方案;3,產品上線後的反饋如何?用戶反響怎麼樣,喜歡還是罵?罵的都是哪些內容?根據數據反饋,設計的流程轉化率如何,點擊量高嗎?
  • 產品經理如何處理定製需求?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每天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需求,其中包括來自客戶的定製需求。產品經理應該如何處理定製需求呢?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方法論只是方法論,產品經理的約束條件很多,做決策不能只依據方法論。而且只是得出你的決策,不同的情況還需要找對應的業務干係人去PK。在定製需求中更加明顯,分析人心可能比分析邏輯還重要,邏輯沒有人心複雜和不可控。1)需求是由誰提出的?這個人對最後的結論有多少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