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天津舉辦的第十一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以下簡稱「津臺會」)暨2018年天津·臺灣商品博覽會上,「兩岸一家親」津臺合作成果展裡的一張張照片記錄了30多年來兩地交流合作的精彩瞬間。在為期4天的津臺會上,記者深切感受到,乘著大陸改革開放和各種惠臺政策的春風,臺胞臺企也在大陸發展中留下了獨特的「臺灣印象」。
「1992年,我曾跟隨臺達集團第一次到大陸來,當時我們希望在大陸投資選址,考察了深圳、東莞、北京等許多地方,深感大陸潛力巨大。」臺灣上市櫃公司協會理事長蔡榮騰說,對於幾十年來大陸發生的變化,他「驚訝連連」。
1949年,海峽兩岸陷入長期軍事對峙狀態,造成兩岸人員往來和通郵、通航、通商全部中斷;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1979年,大陸方面首先倡導開啟兩岸交流;1987年,臺灣當局迫於壓力終於宣布開放部分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的政策。
開放探親後,臺灣島內掀起了一股「大陸熱」。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走親訪友、尋根祭祖、參觀訪問、旅遊觀光。其中,富於開拓精神的臺商也很快嗅到了商機,來到大陸考察。
蔡榮騰說,自臺企正式在大陸投資以來,許多臺商紛紛將拓展大陸的廣闊市場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在合作初期,臺灣在信息、通信技術方面有著優勢。隨著大陸在醫療、金融、人工智慧等方面的成長壯大,「發揮各自長處,形成強強聯合」逐漸成為更多臺企的理念。
京津冀地區擁有強大的經濟文化實力,成為臺商臺企偏愛的區域之一。1994年5月,繼北京之後,天津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正式成立。目前協會已有個人和團體會員355名,會員企業涵蓋電子信息、石油化工、食品輕工、商業服務等眾多領域。
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光啟是一位典型的臺灣商人,他告訴記者,1998年,呷哺呷哺品牌正式在北京創立,目前在大陸擁有超過800家直營門店,近五年的營業額都保持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增速。「我本人最青春、最黃金、最寶貴的20年都是在大陸度過的。」賀光啟說。
2008年,海峽兩岸實現「三通」,兩岸交流也隨之邁入雙向往來的新境界。大陸遊客赴臺旅遊、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大陸學生赴臺就讀等,讓兩岸同胞你來我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從1987年到2017年的30年間,兩岸人員往來已累計超過1億人次。
隨著兩岸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入,除了求學創業之外,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來到大陸定居。以天津為例,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生活在天津的臺胞有近萬人,臺資企業2383家,合同投資總額169.82億美元,臺灣百大企業集團中有40家在津投資。
「這是我來到天津的第8個年頭,這裡已經成為我的第二個家。」蕭瑋澤作為臺灣青年代表也參加了「津臺會」。2010年,蕭瑋澤從臺中來到天津中醫藥大學求學,8年過去,他已完成了中醫有關專業的碩士階段課程,正在攻讀博士。他告訴記者,是大陸方面的惠臺政策,讓他願意繼續留在這裡學習、工作、生活。
今年2月底,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出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7月4日,天津也發布了落實這一文件的52條具體舉措。
「根據新的惠臺政策,我作為臺灣學生,從參加大陸醫師資格考試到申請註冊短期行醫,整個過程都將與大陸學生具有同等待遇。」蕭瑋澤對大陸惠臺政策帶來的利好滿懷欣喜,「我已迫不及待地將這些惠臺政策告訴給了親友,希望他們也能來大陸,親身感受這裡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變化。」(記者李鯤 郭方達 宋瑞)
(責編:胡倩(實習生)、劉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