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給孩子看什麼樣的電影?」

2020-12-19 Mtime時光網

歐洲文化氛圍濃厚,父母對孩子的性格教育開始得早,從兒童音樂劇《舞出我天地》長演不衰可見一斑


      按道理來說,拍給兒童和少年觀看的電影應該會有好的反響。不僅題材上能夠被各種年齡段接受,還因為孩子看電影往往都由家長陪同,一次至少能掙三個人的票房。但是中國18到38歲年齡段電影觀眾的消費意願太強烈了,這些人需要談戀愛的空間,刺激荷爾蒙的場所,所以電影院裡都是愛情懷舊動作粉絲電影,老闆們導演們也就順應市場拍這些電影。這種世界觀的片子能隨便給小孩子看嗎?


      歐洲的情況就不太一樣了,這是一片你說你喜歡看電影,別人不會認為你不務正業,反而覺得你有藝術素養的神奇土地。在這裡,「文藝青年」居然是個褒義詞。這裡的青少年很早就學會了精神上的獨立,儘管他們並不像美國青少年那樣早地學會經濟上的獨立。這讓歐洲人拍攝的兒童片有著一種超越幼稚的充滿思辨的氣質,內容上又不會有少年觀眾不能接受的尺度。至於那些數不勝數的用兒童的故事諷刺成人社會、讓成年人汗顏的歐洲電影就更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就讓我們將目光轉向歐陸國家,看看孩子們都是看什麼長大的。


講一個有童心的故事,沒特效沒臺詞也能感動全世界


      美國的青少年之所以很早學會經濟獨立,是因為美國是一個錢味很重的社會,幹什麼事都要錢,為了交得起這些錢就要想辦法賺錢。好萊塢的同仁們想明白了,我把你哄高興了,你不就樂意掏錢了嗎,我把小孩哄高興了,大人不就樂意掏錢了嗎。2014年動畫片

《樂高大電影》

票房高居年度美國第四,全球4.6億美元票房,儘管動畫片製作費連年上漲,基本上論億計算,但是《樂高》把大伙兒哄開心了,華納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不追求誇張的技術,也無需段子式的臺詞,粘土動畫《人兔的詛咒》同樣可以是口碑和市場的贏家


      好萊塢流水線的高效把全球的電影市場衝擊得七零八落,但擁有匠人精神的歐洲人,依然不緊不慢地產出著充滿童心的作品。比如

《超級無敵掌門狗》

,最早是暗黑的英國人在1990年代拍的一個系列短片,酷狗呆主人的組合,藉助奇特的想像力走懸疑路線,結果拍到第2集

《引鵝入室》

的時候就火到美國去了,拿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英國製作方順應潮流,在2005年聯合美國夢工廠推出了85分鐘的電影版

《人兔的詛咒》

,又一次反攻奧斯卡成功,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片,名利雙收。暗黑的英國人拍了一部很接近好萊塢流水線喜劇風格的動畫片,但是人家敢在給小孩看的動畫片裡玩粘土定格,敢玩暗黑懸疑,美國人就不敢。


      2006年波蘭人拍了一個定格動畫

《彼得與狼》

,雖然沒對白,確實一個相當好懂的小孩逮狼的故事,感動了一大批孩子甚至成年人,而且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從這個案例也可以看出,低幼什麼的不過是無能的創作者為自己找的藉口而已。


政治社會、歷史人文兼修,不怕孩子變「腦殘」


      動畫片這種東西比較容易在視覺上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但是兒童觀眾並不都是奧斯卡評委的那種「低幼」水平,孩子們長大了成為怎樣的人,完全取決於早期教育。如果一部動畫片能在畫面上能吸引小孩,內容上又比爆米花故事有所提升,又能照顧到兒童的接受程度,就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的素養,媽媽再也不擔心孩子看多了會變「腦殘」。


關於政治不一定要粗暴地對孩子說「你長大就知道了」,《我在伊朗長大》提供給我們一個獨特的視角


      2007年法國和伊朗合拍的

《我在伊朗長大》

就很溫柔地對伊朗政治人文社會進行了戲謔的描述。政治電影並不只是驚悚血腥夾槍帶棒,像本片一樣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平和地看待這世上的風雲巨變,不正是我們應該給孩子進行的教育嗎?


歷史宗教也非兒童片的禁地,只要你有像《凱爾經的秘密》那樣的眼界


      愛爾蘭、法國和比利時在2009年合拍的

《凱爾經的秘密》

主推明亮的畫風和愛爾蘭歷史人文風情,看得文藝青年們如痴如醉。2011年法國人還拍了兩部很有特色的動畫片:

《夜晚的故事》

使用規整的平面稜角圖案繪製人物形象和背景設計,給觀眾講述了6個醒世恆言一樣的故事;

《畫之國》

的色塊運用得奔放自如,動畫與真人結合,對義大利威尼斯的風土人情很優雅地進行讚美。


      給孩子們看過這幾部電影之後,他們對政治歷史文化社會的基礎了解就差不多齊活了,剩下的就是在對粉絲電影趨之若鶩的同時,自己去探索這個神秘的世界了——沒辦法,粉絲電影的能量是很難抗衡的。


在平凡生活中尋求正能量


      孩子們從上面這些電影裡了解世界,也應該從拍給他們和爸媽看的電影裡了解他們自己。無論是否每個歐洲人都那麼有素養,他們拍的家庭片中總少不了高貴的氣質。


      英國老導演

約翰·保曼

在1987年拍攝了家庭喜劇電影

《希望與榮耀》

。這是一部正大劇場播放過的電影,連領導都愛看,受眾面之廣闊可見一斑。故事從頭到尾都處在二戰時期,男主角是倫敦一個普通家庭的小男孩,片子本身說的都是家長裡短,打板球、吃果醬、去爺爺家串門、姐姐談戀愛妹妹調皮等等,到處都是冷幽默,但是天上時不時飛過的戰鬥機、扔下來的炸彈都在提醒觀眾,電影在為你講述二戰期間的民間歷史。只不過,導演站得高看得遠,戰爭是被弱化的故事背景,戰爭烏雲沒有打擾孩子們心中的寧靜和希望,情緒上特別勵志向上。


《放牛班的春天》用滿滿正能量化解了惡意


      法國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

批判了皮鞭和體罰,用歌聲感化失足少年,不僅感化了片子裡的失足青年,也感化了銀幕前的文藝青年,後來這首童聲合唱的歌曲也唱遍了全世界。


      最難能可貴的是,很多歐洲導演也和

宮崎駿

一樣,年過花甲也能保有童心,當代超現實主義電影代表人物之一

讓-皮埃爾·熱內

,在60歲拍了一部

《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

,表面上是一個古靈精怪的男孩離開不負責任的父母離家出走的故事,但全家人憑藉對彼此深沉的愛與包容最終達成和解的結局,讓胸口滿滿都是正能量。


離家出走不一定是殘酷青春,也可以是《少年派維斯的奇異旅行》讓一家人重新彼此了解、擁抱


      經典的歐洲家庭片,沒有人把「我愛你」喊得口乾舌燥,也沒有人哭得梨花帶雨,家庭成員之間的幸福感都被內化了。親情可以被拓展到任何由獨立個體構成的群體中,大人和小孩的關係在這些影片中非常單純,就算你不是我親爹親媽,只要你愛我,我就跟你好。


      2010年,法國鬼才動畫導演

西維亞·喬邁

《魔術師》

再現了法國老一輩喜劇大師

雅克·塔蒂

的劇本,過氣魔術師和小女孩相依為命,為舊時代逝去的輝煌唱輓歌,儘管畫面安靜人物渺小,但是動蕩年代裡支撐他們度過一切苦難的父女親情大氣磅礴。具有同樣效果的是比利時資深電影人達內兄弟2011年的作品《單車少年》,這部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作品是《魔術師》的鏡像,叛逆小男孩到處惹事,女理髮師不問回報對他付出關愛,熊孩子逐漸醒悟,對她產生勝似母女情的依戀,成長為一個善良的男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魔術師》和《單車少年》都非常適合父母帶孩子們一起觀看,可以讓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並不需要去觸碰專屬成年人的題材,就能從單純對親情的理解,潛移默化過度到以更成熟的方式處理任何一種人際關係。


溫柔的「反面教材」讓孩子坦然接受成人世界


      與此同時,對於年齡更大一些的孩子,歐洲的家長也會早早開始指導他們接觸成年人的世界。成年人嘛,想的無非就是那些事,大家都懂的。假如看慣了合家歡電影的孩子們走到人生岔路口,不能讓他們迷失在成長的道路上。


      英國電影

《成長教育》

選擇了輕喜劇的風格,易於孩子們接受,談論的卻是成人社會最沉重的兩個話題:錢和感情。這個話題太沉重,20多歲的女孩遇見渣男都夠喝一壺的,更別提片中這個涉世未深的小女孩。所以,這部電影就特別適合家長坐在旁邊,指著銀幕上花枝招展的

凱瑞·穆麗根

對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說「絕對不能學她」,無論如何都不該貪圖坐享其成而失去自我,即使陷入迷茫時更加努力讀書,為自己奮鬥。


沒人天生擁有承受傷痛的能力,《小孤星》讓父母藉此告訴孩子面對傷痛如何強大起來


      另一方面,歐洲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是敬畏而坦然的,死亡不是極度痛苦呼天搶地,而是一種使人成長的情感救贖,生死離別是人生中最好的成長教育。1996年的法國催淚大片

《小孤星》

講述了4歲小女孩因為無法相信母親去世的事實,一直相信母親會回來,但故事的最後她並沒有被傷痛擊垮,而是更加正能量地活下去。與之成為鏡像的是2001年為義大利導演

南尼·莫萊蒂

贏得坎城金棕櫚獎的

《兒子的房間》

,喪生的是孩子,悲傷的是父母,即便是悲痛到不能自已,電影仍然讓父母保有積極的情緒,讓他們的感情有所寄託,斯人已逝的痛苦可能一輩子都不能解除,唯有積極地繼續活下去才是人生最有意義的選擇。


「兒童片的搖籃」歐洲兒童少年電影協會


歐洲兒童少年電影協會經常會邀請教育學家開公開課講授「如何進行電影教育」


      即便有《無敵掌門狗》的高票房,《魔術師》的好口碑,《兒子的房間》的獲獎,兒童少年題材的電影卻不可能成為市場主流。就像本文開場所提及的,歐洲人認為電影是藝術素養的符號,文化產業一直是他們重點扶持的部分。不過,和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扶持類型片、規範製作工業、培養電影市場不同,歐洲人扶持兒童片的目的不是錢,而是純粹為了拍出好的兒童片。為此他們發起歐洲兒童少年電影協會(European Children’s Film Association),致力於支持和推廣世界範圍內的兒童電影電視劇的製作、宣傳、展出和教育,建基金搞創投,辦網站印雜誌,評獎項開講座,觸角已經伸到全世界,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協會也是該協會的會員組織。


      雖然,韓國人已經製作出成熟的流水線作品了,臺灣的輔導金制度是在賠本賺吆喝,歐洲人搞兒童片協會連吆喝都還沒喊出來,但這並不妨礙這個組織淡定堅毅地存在著,用某句非常文藝青年腔的電影臺詞形容:有燈就有人。


      歐洲人已經開始行動了,我們的電影人們呢?


相關焦點

  • 不要低估孩子的智商:我們應該給孩子看什麼樣的電影?
    8月13日,戴錦華老師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老師做客思南讀書會,一起聊了聊《給孩子的電影》一書的編選背景,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電影之於每個人成長的意義。其實我們的奢望是,如果有孩子們買了它,如果有家長們買了,他最後讀了其中的比如說5~10篇,而且因為有興趣就看了電影,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他們先根據書目去找電影,然後他們看了電影以後再來讀文字,那是我最理想的時序。
  • 我們該拿什麼樣的電影給孩子們
    原標題:我們該拿什麼樣的電影給孩子們 看電影成為青少年假期文化活動的重要選項。隨著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開始推廣普及,孩子們的鑑賞水平逐漸提高,觀影需求也愈發旺盛。面對這支迅速崛起的「潛力股」,中國電影業應拿出怎樣的作品滿足他們?   兒童電影因缺乏「賣點」被拒之門外   大多適合孩子觀看的兒童電影是中小成本影片。
  • 電影《穿著條紋睡衣的男孩》,''孩子眼裡的戰爭,是什麼樣的?''
    》,''孩子眼裡的戰爭,是什麼樣的?''《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和《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一樣,特別好看,但絕對不想再看第二遍的電影。關於猶太人,關於納粹,關於反戰,換成8歲小男孩的視角,透著藍眼睛的心碎… 在整部電影裡,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扭曲,家庭在社會之下的變形,媽媽對孩子溫柔的愛,友情的純澈,孩子內心的美好和純淨… 都隨著一把火化為黑煙。
  • 什麼樣的婚姻該離婚?
    她開始想像,假如自己懷孕了,生下孩子,一定是她和婆婆一起帶孩子,以後孩子的教育也是自己一個人在操心。丈夫依然在打他的遊戲,刷他的抖音,而自己會陷入到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的泥沼中。所以,小A開始想離婚,還把離婚的想法和父母去講。可是父母勸她:你老公沒出軌,沒家暴,也沒賭博,還把工資給你,只是打打遊戲,玩玩手機,不陪你說話,還不到離婚的地步啊?
  • 三部電影告訴你,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父母
    該話題迅速衝擊熱榜第一,不少網友留言評論,有人吐槽對父母的不滿,有人點讚說「這樣虐童案就會少很多」,也有人說「想法很好,執行困難」。儘管提議並未通過,可網友留言評論的熱度,再次把「合格父母」這個話題攤在了眾人面前。就像網上說的「父母在等子女的一句道謝,但子女卻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在大部分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感覺是不對等的。
  • 無數人的童年回憶,金龜子同名動畫,這是一部純粹給孩子看的電影
    無數人童年的回憶,金龜子同名動畫,這是一部純粹給孩子看的電影國產動畫電影《金龜子》熟悉的聲音,兒時的記憶,『金龜子』轉身歸來,二十多年少兒教育的背後蘊含了堅守與初心,這部動畫電影劇情簡單純粹,我們也都變得成熟,這是一部純粹給孩子看的電影,不得不說金龜子的形象深入人心
  • 寒假作業是看電影?學校推薦父母和孩子必看的5部經典兒童電影
    寒假作業是看電影?學校推薦父母和孩子必看的5部經典真人兒童電影寒假到來,熊孩子們又愉快的放假了!學校布置的寒假作業很多,但最受歡迎的應該是看電影當作業吧!(還好不用寫觀後感)接下來,看看學校推薦的是哪幾部電影呢?
  • 電影《天才少女》:如果你的孩子是個天才,該怎麼教育她
    如果你的孩子是個天才,該怎麼教育她?這真的是個難題,更何況真實生活往往還要更複雜。電影《天才少女》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伊芙琳的教育觀是:瑪麗是和她的母親黛爾一樣的數學天才,她應該守住自己的天賦,不該浪費時光去被無謂的娛樂消耗。瑪麗的絲毫懈怠和浪費,都是對整個人類的犯罪。
  • 北京天文館新館開放 市民不敢帶孩子看4D電影
    遇到刺激的畫面,有的孩子捂住了眼睛。  昨天是北京天文館新館開放首日。截至下午5時許,新館共接待市民3000餘人次。由於4D電影特殊的影片效果,許多市民在聽到看完的人說可怕後,都放棄了帶孩子觀看4D的想法,改看數字宇宙劇場。
  • 愛因斯坦告訴你:為什麼要帶孩子看電影
    01為什麼要帶孩子看電影?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響,我一直推崇應該帶孩子看電影。而這幾天剛好看了《影響孩子一生的周末電影院》這本書,發現書中不少理念也跟我不謀而合。作者李一慢說:好的電影和好的書籍一樣,能給人一生的滋養。深以為然。
  • 100年前的老北京什麼樣兒?看這部電影就夠了
    原創 萬福村村民 看電影雜誌最近這段視頻火出圈了。微博ID為@大谷Spitzer的博主,用人工智慧修復了一段100年前老北京的影像,引來數十萬的點讚和轉發,人民日報官方也轉載了。
  • 用一部電影教孩子成長!適合孩子看的國產勵志電影來這找
    昨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5部適合家長帶孩子一起看的外國勵志電影,肯定有部分家長會問有沒有適合孩子看的國產勵志電影,畢竟國產電影更接地氣也沒有文化衝突,孩子更容易看懂。所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4部國產勵志電影,家長們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孩子一同觀看,相信也能給孩子帶來許多感動和思考!1、《滾蛋吧!
  • 盤點10部適合兒童看的電影,讓孩子從小學會多角度看世界
    優秀的電影能讓兒童開闊眼界,提高藝術修養。本文精選十部適合兒童看的電影,每一部都保證沒有粗口暴力情節,有趣味但不惡俗,有益於兒童心智成長。片單如下:電影《旺扎的雨靴》海報富含童真童趣的故事最能引發孩子的共鳴。電影《旺扎的雨靴》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 推薦:有哪些感人又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適合陪孩子看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除了平時言傳身教之外,各位爸爸媽媽也可以陪孩子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電影,既能影響孩子,還能放鬆緊張的神經,緩解壓力。給各位推薦一些不錯的電影,當然,同樣適合父母觀看,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身心世界。
  • 如何能讓孩子邊看電影邊學習英語?
    (小E也不幸中招了...)如此火爆的電影,大家會選擇看原版還是配音版呢? 小E猜更多人會選擇原版電影。因為通過原版語言的抑揚頓挫可以更好地表達故事情感。對我們來說,更是一次學習英語的好機會。那麼,究竟如何通過看原版電影來學習英語呢?
  • 10歲男孩約女主播看電影姿勢親密,其父親的反應,多少孩子羨慕?
    10歲男孩約女主播看電影姿勢親密,其父親的反應,多少孩子羨慕? 而開心果媽媽的小侄女,如今才上二年級,前幾天竟然問我:「姑姑,這個寒假有點長,要不你給我策劃,讓我成為網紅吧!」
  • 電影育兒~《白雪公主》要這樣看,才不會誤導孩子
    電影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媒介。特別是,如果我們每周末都能和孩子看一場親子電影,一方面能增進親子感情。另一方面,電影有很多切入點,可以把我們平常不太容易傳遞給孩子的理念,比如人格,價值觀,性教育等內容,通過看電影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孩子,同時規避掉可能會誤導孩子,一些固化的、有局限性的價值觀等。
  • 推薦幾部適合孩子看的電影
    你的孩子是否沉迷於手機遊戲之中?你的孩子是否脾氣相當暴躁?你有多久沒有陪孩子好好的看一部影片?教育孩子,陪伴相當重要!不僅能讓孩子心情愉悅的學習知識,更能讓他在學習中感受到家長的重視,從而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愛上學習。
  • 孩子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看電影?3D電影會傷眼嗎?
    面對一大波正在靠近的優質動畫大片(有不少還是3D的),做父母的又該糾結了:到底能不能帶孩子去電影院啊?孩子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看電影?家長們「糾結」的其實無非三個方面:一是去電影院看電影會不會傷眼睛,特別是3D電影;二是影院音響聲音大,會不會傷耳朵;三是孩子能不能坐得住。
  • 什麼樣的婚姻該放手了?什麼樣的婚姻必須放棄
    人的一生把婚姻都看的非常重要,只是婚姻當中有很多的不確定,很多人因為愛情進入婚姻,但是當進入婚姻之後會有很多的事情影響愛情,這都是讓人頭疼的事情,那麼什麼樣的婚姻該放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