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來啊,造作啊
文:xiaobai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
【成語名字】咄咄怪事
【成語拼音】duōduōguài shì
【成語釋義】咄咄怪事,是一個漢語成語,咄咄:表示驚訝的聲音。使人驚訝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成語出處】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成語造句】
1.他當教師,還常常讓學生給糾正錯別字,豈非咄咄怪事。
2.這真是聞所未聞的咄咄怪事。
3.從某些方面來說,這真是咄咄怪事。
4.這種自私的話,他居然能說出口,真是咄咄怪事。
【成語故事】
東晉時,安西將軍桓溫因平了成漢,威望和勢力都十分強盛。稽王司馬昱對其心有忌憚,因聽聞殷浩有極高的名聲,又受朝野推崇,於是引為心腹,以抗衡桓溫,結果桓溫和殷浩因此生了嫌隙。
當時王羲之為護軍將軍,作為殷浩的黨羽,聯合對抗桓溫。但王羲之認為外鎮的桓溫和朝中的殷浩應內外協和,這樣國家就能安定,於是勸殷浩不要對桓溫有所嫌忌,但殷浩沒有聽從。
當時,北部的後趙發生內亂,東晉朝廷決定乘機北伐收復中原和關中地區,統一全國。殷浩被任命為中軍將軍、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於是,殷浩領兵北伐,可不料卻屢戰屢敗。
桓溫趁著殷浩北伐失敗而引起朝野怨恨之時,上表列舉殷浩的罪行。朝廷逼不得已,遂將殷浩廢為庶人,流放到信安。
殷浩對此沒有半句怨言,仍然清談不絕,家人也看不出他有被流放的傷感。只是看他每天用手指在空中寫字。
有跟隨他從揚州來到信安的吏民,偷偷跟在他身後看,最終看出他寫的 是「咄咄怪事」四個字。他正是以這四個字來表示 心中的不平。
後來桓溫打算徵召殷浩作尚書令,並寫信告訴他,殷浩欣然同意,並寫了信答覆。
但殷浩太重視這封回信,為免其中有錯誤而多次拆信修改,最後竟然只寄出空的信封,令桓溫十分不滿,於是殷浩一直都沒有被徵召。
歡迎轉發
點贊分享,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
—— 關注「唐詩宋詞天天讀」 ——
胸藏文墨虛若谷
腹有詩書氣自華
一首詩
一杯茶
一份溫柔綣繾
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