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桓帝至南朝末年的四百年間,是以習禪者活躍的時代

2020-12-18 kk看歷史

導語:東漢桓帝至南朝末年的四百年間,是以習禪者活躍的時代

東漢桓帝至南朝末年的四百年間,是以禪數學為理論特色的習禪者活躍的時代。與中國佛教絕大數思潮的傳播方式相同,禪思想在中國的流行也是以對來自印度的佛教原典翻譯為開端,逐步形成了以奉持該類經典為核心的傳播主體,即禪僧團。東漢末年,安世高來華譯經,其中便譯有專講禪法的《佛說安般守意經》與大小《十二門經》,介紹了「安般「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等小乘禪法;支樓迦讖較安世高來華時間略晚,又譯有《般舟三昧經》、《首楞嚴經》等屬於大乘禪法的著作。

漢魏之際禪門譯事已興,卻是「雖是其事,既不根悉,又無受法」,禪思想的介紹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吉光片羽,即不系統也缺乏可操作性。中土真正意義上出現完備的禪思想介紹著作還有待於二百年後前秦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工作來完成。在南嶽慧思禪師對傳統禪法進行「心心專念」的哲學化改造之前,以上諸家的譯著在中土禪思想領域是居於主流地位的。對於這種禪思想的理路,是通過修行者個體對自身狀況與外部坻界的認識、分析、反思,在改變生理狀態的同時屏除習氣,增長智慧,最終進入涅槃境界。

習禪者時期的「禪」門雖然在思想義理上貢獻有限,但是在社會組織上卻頗有獨到之處。將禪僧視為一個有組織的宗教團體。這種情況早在三百餘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已經存在了。禪修作為修行者獲得個體解脫的宗教實踐活動,一般都是以修行者「畢志山泉,城闕不觀,世華無涉,守靜自怡,年老無舍」的形式隱居於山林之中的。然而在北魏時期,禪僧們開始以某個具有卡理斯瑪權威的僧侶為核心,自覺地構建僧團。禪僧團的合法性得到世俗政權的承認。至於佛陀禪師法孫僧稠禪師之時,禪僧團規模更盛,不僅其本人「兩任綱位,練眾將千;供事繁委,充諸山谷」,而且還「並敕國內諸州別置禪肆,令達解慧者就為教授,時揚講誦,事事豐厚」,禪僧團的形式進一步推廣。

習禪者之所以能夠較其他佛教僧侶在組織形式上更快更系統地從知識共同體邁入宗教共同體,這與禪思想的特質是密不可分的。在沒有與佛教義理充分結合之前,禪修者的修行階次是難以以客觀途徑予以驗證的;這就導致修行者在修行過行程中極易出現執著於妄念而無法自拔的現象,即所謂的「禪病或「禪障」。師徒相承、現身說法的指導便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手段。

這種獨立的僧團建構不僅僅是改變了教團內部的思想分野,而是在以一種新的角色存在於整個社會的秩序架構中,重新定位了政教關係的存在方式。這種新角色的奠定無疑是在習禪者時期打下基礎的。後來天台禪智顗禪師於天台山國清寺、荊州玉泉寺大開法庭、建立道場,北宗禪的道信,弘忍,二師於雙峰山建立「東山法門」,都是在習禪者的「禪窟」、「禪林」等教團組織基礎上豐富而成的。

有隋一代,一直綿延至唐中期,是以「禪慧兼修」為理論特色的天台禪盛行的時代,其中又以四祖智顗、五祖灌頂所在之百年間最盛。在南北朝末期,隨著社會日趨於一統,佛教內部的各個思想流派也開始融會貫通。以往北方重禪法,南方重義學的分野開始模糊,禪思想全面地與大乘佛教義理相結合。這一時期對於以大乘佛教理論為手段對於禪法的理論化建構已經是普遍性的,至於能夠「法門改轉」,獲得開宗立祖地位的關鍵則於其系統化水平。在這一背景之下,天台禪可以脫穎而出,實是集大成性的總結與根本性的創新相結合的產物。天台禪集大成性的總結主要表現在對之前禪法在形式上予以梳理與整合。宗教哲學的建構更多地出自於主觀感受,這使得其將人生觀視為個體生存狀態,宇宙觀也只能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性質的感知,而非對世界系統的描述。

人性與佛性的差異不再是等級性的而是價值性的,這使得禪修從一種逃離塵世的宗教實踐成為了在一切環境下都可以使用的思維方式,有了普遍性的哲學意味。禪與哲學的完全統一,或者說以「禪」這一個體立場為視角建構出一個有關萬事萬物的理論解釋系統,便是天台禪最主要的特徵了。其對於作為主體的修行者與作為對象的事理同等的重要的考量,也是其被稱為「圓教」的原因。在天台禪之後,又興起了北宗禪、牛頭禪、淨眾保唐禪、南宗禪等諸多以「禪宗」命名的佛教宗派,其在義理上並沒有超出天台禪的理論體系。其所不同的,只是在以何種方式去印證、實踐教理而己。

相關焦點

  • 這首童謠反映的東漢末年的官場狀況,讓人觸目驚心
    這本來是選拔人才的辦法,但在東漢後期腐朽的政治環境中,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擠陷害,甚至還出現將官職標價出售,公然「賣官」的事。再加上被薦之人往往還要以經過當地世家大族的評議,察舉為他們所左右,在這種風氣下,所選拔出的人才沒有什麼賢良的品德與出眾的才能。這首流行於東漢桓帝、靈帝時的童謠,便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揭露與諷刺。
  • 東漢末年的漢王朝為什麼沒機會像西漢末年一樣重生?
    同樣的,到了東漢末年,漢室再一次到了崩潰的邊緣,同樣的奸佞與戰亂威脅,漢王朝的氣運卻似乎到達了盡頭,四百年的大漢天下最終覆滅。為什麼兩次相同的歷史場景會出現不同的結局呢?圖/劉秀反觀東漢後期,漢朝統治集團的生活極其腐化奢侈,較之西漢末年帝王猶甚。桓、靈二帝時,僅後宮彩女就多至數千人,衣食費用每天高達數百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 東漢末年的動亂到底有多可怕?赤地千裡、枕骸遍野,人口銳減60%
    其實,作為超級大亂世,東漢末年實在不值得推崇,原因無他,死亡率超高,場面太可怕。東漢末年混戰不已,人口數量銳減東漢末年的大動亂到底有多可怕,可以從損失的人口總數中窺見一斑。」(見曹操的《蒿裡行》)的慘景,生活在這個時代,能保住性命都是件奢侈的事情。
  • 為何說東漢桓帝扶持宦官勢力,造成知識分子被禁錮?
    東漢的歷任皇帝有個十分明顯的特點,那就是除了前三任皇帝都是十八歲以上繼位外,其他都是幼年繼位,有的甚至才幾個月大,最大的也不過才十五歲。因此東漢的政治就有一個十分畸形的形態,外戚、宦官輪流當一把手。黨錮之禍說的就是東漢桓帝和靈帝時期士大夫與宦官之間的鬥爭,黨錮之禍前後發生兩次。漢桓帝延熹二年,漢桓帝利用宦官單超等勢力清除了外戚大將軍梁冀以及一眾黨羽,封單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五人為侯,宦官勢力幾乎達到了可以壟斷整個東漢王朝的地步。這些宦官權傾海內,一手遮天,殘害百姓,禍亂朝政。
  • 東漢末年三國戰亂究竟死了多少人?曹操詩寫: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原標題:東漢末年三國戰亂究竟死了多少人?曹操詩寫: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原標題:東漢末年三國戰亂究竟死了多少人?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凡王朝標明為「末」的時期,都是老百姓飽受痛苦的災難歲月。漢末三國時期如此,唐末,宋末,元末,明末,清末,無不如此。
  • 黃巾軍起義之前的東漢政府,究竟陷入了怎樣的困境?
    但是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富有宗教色彩的農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卻徹底地摧毀了漢朝的統治根基。在經歷了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之後,漢獻帝終於禪位於魏文帝曹丕,東漢的東芝也終於走向滅亡。  而黃巾軍之所以起義的規模如此浩大,與東漢末年時百姓糟糕的生活環境是分不開的。當時由於土地兼併的盛行,導致大量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成為流民,而且政府在宦官專政的局面下也無動於衷。
  • 東漢末年,狼煙四起,群雄割據地盤
    東漢王朝後半段的百年時間裡,朝廷裡的外戚和宦官們急著奪權,地方的土豪劣紳們則是忙著兼併土地、累積財富。因此貧富的差距懸殊越來越嚴重,破產的農民流浪四方,被饑荒窮困追著四處奔跑。因此爆發了當時的錮之禍和黃巾起義,把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政權逼迫到破滅邊緣。時間到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正值壯年的東漢靈帝突發急病,在永安宮去世。十四歲的少帝繼位清流派黨人結合外戚領袖大將軍何進(何太后之兄),企圖殺害宦官,卻在一連串的錯誤下引發了兩派人馬在洛陽宮城內的火併事件,整個皇宮陷入一片火海及屠殺的慘劇中。
  • 東漢有多少讀書人?
    東漢二百年間,士人總數主要由以下三部分合成:1、太學生:前後共「三萬餘生」,按35000人計。此指由東漢初至桓帝時太學生總數,而非桓帝一時之數。又《隸釋》載景君門徒「編牒」至「三千餘人」。一共56500人。以上各數相加,共約148600人。皮錫瑞《經學歷史》曾說:「漢人無無師之學,訓詁句讀皆由口授,非若後世之書,音訓備具,可視簡而誦也。書皆竹簡,得之甚難,若不從師,無從寫錄,非若後世之書,購買極易,可兼兩(車輛)而得也。」所以以上這一從師數字,應該基本上就是東漢一代約二百年中士人之總數了。
  • 2020CJ新遊《帝國神話》首曝:東漢末年三國題材,冷兵器騎砍作戰
    作為一款國產端遊,《帝國神話》面向的是全球市場,預計在2021年在Steam發行,遊戲採用東漢末年為時代背景,而戰鬥方式則是類似於《騎馬與砍殺》那樣的冷兵器對戰。東漢末年三國題材的生存遊戲,再融入騎砍的作戰方式,讓這款遊戲看點十足。根據曝光資料顯示,《帝國神話》並不是類似於那些以武將為核心的傳統三國遊戲,反而更像是一個全新類型的三國題材遊戲。
  • 東漢桓帝劉志是一擊把打倒「跋扈將軍」成功翻盤的
    漢桓帝被視為東漢昏君之一,但是他人生也有過輝煌一刻,就是以被操控者的身份發動政變,竟然一擊把權臣梁冀打倒,成功翻盤。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漢桓帝劉志是梁大將軍推上來的,實際上也是被控制的,要說權力是一點沒有。
  • 莫高窟的創建為前秦建元二年,還是東漢至西晉年間?
    即莫高窟創建的年代上可限於東漢中期,下可限於公元239年至303年索靖生活的時代。本文節選自作者《西域文化與敦煌藝術》一書章節。敦煌莫高窟遠眺安西榆林窟開鑿在東西兩岸的峭壁上,窟下水勢至今仍湍急磅礴,兩岸亂石砂堆、草木叢生,向前蔓延開來,荒漠一片。洞窟內壁畫、雕塑因人煙稀少,仍保存完好。
  • 東漢末年不知作者的古詩,最後10個字渾然天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而到了東漢末年,古典詩詞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騰飛的時期。在漢賦佔據主流的東漢時期,詩詞發展也呈現出更積極向上的風貌。尤其是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古典詩詞就是如此,產生於東漢末年,不知道作者是誰,但是最後十個字的渾然天成,是極為難得的佳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 東漢末年漢江南岸中廬縣屬南陽郡管轄證據確鑿
    南陽郡管轄陰、酇、筑陽、山都《後漢書》記載明確,關於山都縣以東,南漳縣以北,鄧縣隆中以南、以西的中廬縣東漢末年屬南陽郡管轄,「南陽宛城說」予以否認,他們認為沔水是南陽郡和南郡的分界線,中廬縣在漢江南岸,南陽郡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南陽郡在東漢末年到底管轄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其實歷史早就有答案
  • 三國鼎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結果,從分裂割據走向統一的過渡
    東漢末年,中央政府政治越來越黑暗,皇權看起來虛弱無力。這時候,由於中央政府對地方過度放權,所以使土地兼併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直至三國鼎立結束,持續36年。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局面。
  • 鐵器時代·洛陽東漢刑徒墓地
    《刑徒墓葬磚銘》 東漢時期被徵調到都城洛陽服役的刑徒的墓地。位於河南省偃師縣,東漢雒陽城的南郊。刑徒墓的發現對研究東漢的刑律和刑徒問題,以及漢代的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情況,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清朝末年開始,就有人把刑徒墓磚作為文物收集起來。當時收藏家端方,曾將收購的百餘方編入《陶齋藏磚記》中;此後羅振玉先後刊行《恆農冢墓遺文》、《恆農專錄》二書,著錄了墓磚的摹拓銘文200多種。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五胡為何不趁機入侵中原?這9字很有威懾力
    那麼大家可能心中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地方諸侯的掌控能力,那麼在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五胡)為什麼不趁機入侵中原呢? 而北方的另外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就是鮮卑了,不過很可惜的是,在東漢末年,他們還是一盤散沙,彼此之間互相攻伐,好不容易出來一位即將統一鮮卑各族的領袖軻比能,結果在公元235年,當時曹魏的幽州刺史王雄派出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殺
  • 三國的統一,為何沒有在建安年間完成?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朝廷無力平息,各地群雄並起。舊的社會秩序已破,新的秩序尚未出現。各地諸侯你爭我奪,中原大地戰火紛飛,各種力量野蠻生長,統一的領袖呼之欲出。經過幾年的兼併戰爭,形成區域性統一,曹操統一北方,孫權穩定東南,劉備坐鎮西南。
  • 中國古代民族起義,白骨相望於野,羌族與東漢
    東漢政府一方面將來機、劉秉撤職,一方面派馬賢為徵西將軍,率軍十萬屯漢陽,分頭徵剿起義軍。公元141年,羌軍與東漢政府軍激戰於射姑山(在北地郡,今慶陽北),漢軍大敗,馬賢及其二子均被羌族起義軍打死。為了鎮壓這次起義,東漢政府的費用達,"八十餘億」,西北各地「白骨相望於野」。十三年後,東漢又發生了羌民大起義。這次起義發生於公元159年(桓帝延熹二年),前後延續近十年,於公元168年(漢靈帝建寧元年)失敗。發動起義的,主要是塞外燒當等部的羌族,參加這次起義的,卻包括了塞內、塞外的許多羌族部落。
  •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袁術卻因稱帝淪為笑柄,他到底憑什麼稱帝?
    彼時,袁術已經佔據了揚州六郡、豫州的汝南、陳國和沛國三郡、徐州的廣陵和下邳兩郡,共計達十一郡,在當時的各路諸侯之中,地盤已經實屬不小,尤其是其中的汝南郡,乃是東漢時期的第二大郡,且受到戰亂波及較少,社會穩定、百姓富足。而在之後,孫策又為袁術打下了廬江等地,更是向南擊敗王朗發展出了大量地盤,雖說此時孫策已經與袁術漸漸疏遠,但畢竟名義上還是屬於袁術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