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傢伙會用筷子夾住食物了,不是輔助筷是我們成年人用的筷子。很是興奮的表揚一番,小傢伙的表情也很是得意。一旁的爺爺說,「不用教,大了自然會。」
吃飯可以喂,大了自然會。穿衣服不用學,大了自然會。刷牙洗臉洗手不用學,大了自然會。為什麼大了就自然會了?既然自然會了,為什麼還要「自找苦吃」呢?「靜待花開」不就得了?
首先來分析用筷子需要孩子具備哪些能力呢?
一是小手需要一定的力量,夾不同大小的菜使用不同的力量,感知輕重。
二是手指頭得靈活,手眼腦口有一定的協調性。
三是得會觀察比較,用粗頭還是細頭。
四是想辦法,粗細不一致的時候怎麼調整,不一般齊的時候怎麼辦?
五是要有耐心,沒有耐心在初期一著急生氣發脾氣,這事就幹不下去,所以在練習初期不要馬上用筷子夾菜,又餓又夾不起來很難受。可以夾些其他東西來玩,比較熟練後再夾菜。
六是抗挫能力,只要夾就有可能成功或失敗。失敗後帶給孩子的態度,以後就是她面對失敗的態度。在小小的失敗中學會面對失敗,總比第一次直面失敗就讓自己無法承受要好的多。
七是通過做這件事,讓自己對自己更認可,更信任,「我能行」根本就不是一句口號,自信也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
八是習慣的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聊一句,有沒有發現被餵的孩子吃飯時注意力不集中,為啥呢?因為除了張嘴巴,沒啥事幹。
然後我們來說,大了自然會的是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手的精細動作,協調能力,認知能力都會發展,所以這件事情就「自然會了」。
最後我們來說說,為什麼自然會的事情,在年齡小的時候也要反覆練習呢?
一、小孩子可塑性強,潛能大。相信孩子有潛能。協調性是可以訓練出來的。而手、眼、腦的協調活動是一切智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二、現代生物學,生理學和解剖學的研究指出,人類的發展在於手腦並用,手腦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促進。大腦皮質內代表手的特定區域,其面積佔整個大腦皮層的三分之一。在全息生物學中,把手看作是第二心臟。
三、在兒童早期心理發展中,雙手動作(或稱精細動作)的發展具有巨大影響。雙手動作的精細發展,不僅使對應的大腦兩半球得到協調發展,而且,兒童的雙手作為一種認識器官,在觸摸、抓握或擺弄物體的過程中,使兒童加深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四、手動引起腦動,兩個半腦的協同發展往往是一個半腦5-10倍的效益。
綜上所述,從小就要注重培養兒童手、眼、腦的協調能力。
另外在個性品質這個非認知因素塑造上,也要重視。因為它同各個認知過程一樣,也隨時參與並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長大自然會的觀念可以改改了。改成啥呢?長大雖然能自然會,但我們也要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創造各種有利因素,促進孩子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實踐活動,而且不斷取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