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簡史》:換個角度讀科學的歷史—新聞—科學網

2020-12-17 科學網

 

《科學傳播簡史》一書是國內首部關於科學傳播的史學著作,正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傳播教授布魯斯·萊文斯坦所說,本書在國際上同樣是「最早的完整科學傳播史著作之一」。

■本報記者 溫新紅

《科學傳播簡史》,李大光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哥白尼、維薩留斯、伽利略等科學家的書被禁是和他們向大眾傳播有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是為誰而寫?支撐萊特兄弟製造飛機的動力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影響?這些有趣卻不引人關注的問題都與科學傳播有關。

科學和技術從誕生之時就在傳播,這是科學的本質決定的。人們不禁要問,科學傳播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科學進程中科學家如何去傳播自己的成果,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科學傳播有什麼不同的特點,等等。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大光從事科普研究和科學傳播教學30年,深感有必要將科學傳播的歷史作個梳理,他花了3年多時間查找資料及寫作,於今年年初出版了《科學傳播簡史》一書。這是國內首部關於科學傳播的史學著作,也正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傳播教授布魯斯·萊文斯坦所說,本書在國際上同樣是「最早的完整科學傳播史著作之一。」

編年史並專題史

《科學傳播簡史》分為9章,包括希臘化時代、科學革命時代、啟蒙時代、維多利亞時代、科學博物館的興起及發展、美國科學傳播、公眾科學素養的研究起源與發展、公眾理解科學運動、中國科學技術普及。

從標題上不難看出,前4章是按編年史的順序來寫的,後面5章基本是專題形式。

「怎麼寫是首要問題,如果以編年史的形式,前幾個階段可以放入其中,而其他幾章內容則不太合適。」李大光解釋道,以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為例,這裡有二戰後興起的科學傳播高潮、原子彈的爆炸及化學武器的使用等,還有三裡島事件、車諾比事件及《寂靜的春天》出版等重要的事件,這些內容如果以編年的方式來寫,無形中就割裂了公眾理解科學這一重要運動。最後他決定能按照年代寫的就按年代,不能的就按專題來寫。

作為國內第一部科學傳播史,年代劃分沒有可參照的。根據科學史和自己研究所得,李大光給出了目前的劃分,相對能表達出科學傳播的歷史。

「科學傳播與科學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李大光表示,與科學史相比,兩者有些階段是重合的,如科學革命時代和啟蒙時代,但又不盡相同。比如科學史裡沒有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維多利亞時代在科學史中也很少談到,因為那時的大工業革命更多與科學傳播有關。

年代劃分中另一大亮點是,李大光將科學傳播的歷史提前到希臘化時代,雖然這是一段任何史書都不能忽略的歷史,卻不是科學史的重點。

希臘化時代的託勒密王朝在亞歷山大裡亞建成了世界第一個博物館和圖書館,雖然和後來的博物館並不一樣,但那裡有來自古希臘的眾多書籍,還聚集了當時主要的學者。地理位置的優勢,不僅讓學者在那兒討論學術的問題,還很容易地將他們的思想傳播出去。因此,李大光認為,從科學傳播的角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路徑:個人、團隊和國家

「科學傳播和科學革命是共同發展的,沒有科學革命就沒有科學傳播的高潮。近代的科學傳播就是從這時開始的。」李大光向記者詳細地講述了科學傳播發展的路徑。

科學大眾化的主要特徵是交流,早期科學交流的手段就是出版,哥白尼、維薩留斯、伽利略等人就是以出版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發現,而且,他們出版書的目的不僅僅是在科學家或者哲學家小圈子內交流,而是有了向大眾文化進行傳播的功能。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書被禁,他們自己受到監禁。

1660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這意味著科學傳播從個人轉為團體,有組織地進行傳播形成了近代科學傳播的高潮。如本書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皇家研究院從19世紀初開始的「聖誕演講」活動,近200年來只有幾年暫停外,從未間斷,參加演講的科學家有200多位。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也是工業化時代,第一個鐵路網建成、蒸汽機的發明等都讓英國女王有向全世界宣傳科學成就的意願,這也是科學傳播從科學家團體向國家層面的發展。1851年,萬國工業大展覽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歷時5個多月,成為19世紀科學技術大展覽,同時也開創了大型科學技術展覽的先河。

1690年9月25日,北美第一份多頁報紙《國際公眾事務報》創刊,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瘟疫與看法》的文章,被科學傳播史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篇與科學有關的消息。

有意思的是,美國一些科學家在1919年發起成立了科學普及協會後,發現報紙沒有科學方面的報導,他們就開始自己給報社寫稿,分文不取,而報紙也慢慢將科學技術報導引入,有了專門的科學記者組織,影響了現在科學的傳播方式。

「美國單獨列為一章,是因為美國發展迅猛,不僅在科學技術遙遙領先,而且很快成為世界上科學教育和科學文化的先進國家。」李大光介紹。

最後一章是中國的科學技術普及歷史。從利馬竇等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辦刊物寫書,將科學傳播到中國,到江南製造局的翻譯館,再到「中國科學社」的成立以及隨後《科學》雜誌的創辦,掀起了中國科學傳播的高潮。1950年,新中國成立科學普及專業組織,從國家層面進行科學傳播。顯然這一過程與其他國家的科學傳播完全不同。

李大光在收集查找資料過程中發現一件有趣的事。美國福特汽車博物館有一張照片,是1917年美國女飛行員凱薩琳·斯廷森在中國的場景。斯廷森這次的東方之行在中國引起很大關注,幾萬人到現場觀看,還包括孫中山和宋慶齡及唐紹儀、廖仲愷等知名人士前往,宋慶齡甚至在給她的美國朋友的三封信中提到這次表演,當時《民國日報》和《申報》等報紙作了報導。

背後的動力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今天看來是一部影響世界的學術著作,但達爾文的初衷是為非科學家讀者而寫的。在演化論學說的宣揚和解說中,達爾文自己就是重要的傳播者之一。他不僅不斷修改這部著作,希望更多普通讀者能讀懂,還一再降低書的價格,讓更多人買得起。在翻譯過程中,達爾文與譯者也進行多次討論。

萊特兄弟的經歷也頗為曲折。他們製作飛機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專利後賺錢。開始媒體對他們的實驗都是譏笑和懷疑,在萊特兄弟試飛成功的最初階段,沒有媒體記者對這項發明進行詳細客觀報導,目前能找到的照片都是萊特兄弟自己拍的。他們輾轉於美國和歐洲,漸漸才得到認可。

「科學家為了讓自己的成果得到公眾的承認進行傳播,國家要宣揚自己,大工業要擴散、工業產品商業化等等,這些都帶動了科學傳播。」李大光說。

無疑,所有科學傳播都是有其目的的,這些目的促成了傳播的動力。「如果沒有各種促動力量,科學傳播是很難做到的,這本書也著力挖掘科學傳播後面的推動力。」李大光表示。

布魯斯·萊文斯坦在本書序言中稱讚作者沒有將科學家與受眾分割開,還「將科學內部交流與對公眾的科學傳播融為一體」。

李大光解釋說,對於科學家傳播的科學是否可靠,是科學傳播當中最重要的問題。書中講到了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產生衝突。不過,「嚴格地講,這本書是科學家的科學傳播史。以科學家活動為主,作為專業傳播機構,比如科技館和媒體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但是書中還是將「科學博物館」作為單獨一章講述,這是因為作為科學傳播唯一的常設專業機構,科技館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

雖然較為完整地對科學傳播的歷史作了梳理,在查資料過程中也有不少新發現,但遺憾也不少,李大光說,因為受到語言和資料的限制,像日本和南美等國家的科學傳播就無法研究和闡述。但是他表示,今後會與有關機構聯繫,挖掘資料,深入研究。

《中國科學報》 (2016-03-11 第6版 讀書)

相關焦點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發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學院博士後Paige Jarreau女士的博文「Who Reads Science Blogs?」(《誰在閱讀科學博客?》)。 該研究隨機選取了40個科學博客,又從這些博客的讀者中隨機抽取2955人,對之進行問卷調查,創立了科學博客用戶概況資料庫。研究對科學博客的閱讀者進行了分類和分析。
  • 科學簡史:科學史概論
    古希臘自然哲學,只是科學的發端,當時人們的認識也並不是很科學。但是對後來科學的歷程有著很重要的啟迪意義,不管怎麼說科學是16世紀-18世紀的產物。當時「科學家」還是個帶有貶義的稱呼,牛頓等人都是以「自然哲學家」自居的。直到19世紀,應用科學取得巨大發展後,「科學家」的名號才佔據了上風。反倒是「哲學家」淪為「無用之學專家」。
  • 科學簡史:為何要讀科學史?
    然而,這些故事僅僅是從「偶然發現」的角度來增加讀者的趣味,並未深刻地揭示背後的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每年那麼多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為什麼偏偏只有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幾乎人人家裡都有燒水壺,為什麼只有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這是科學史需要回答的問題。每一個看似偶然的發現其背後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學科發展的必然規律。總結起來,通讀《科學史》至少能獲得三種收益。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 記憶簡史:記憶的探索與科學基礎
    文/卞同學本文主要圍繞「記憶的傳承」、「人類對記憶的探索」和「記憶的科學基礎」三個方面進行分享。通過回眸歷史,初窺人類記憶簡史;直面記憶困境,準備出發,迎難而上,向「記不住」發起挑戰!在過去,人們更多的是靠"口傳面授"的方式傳播和共享知識和信息。而今天,書籍和電子存儲設備等媒介大大的豐富了記憶信息的存儲和傳播方式。
  • 方漢奇:新聞史是歷史的科學
    方先生的論文成果題目,都非常樸實,如《記新發現的明代邸報》《新聞史是歷史的科學》《于右任主持時期的〈神州日報〉》《一代報人成舍我》等,這些論文不賣弄艱澀難懂的概念,看似也沒有明快點睛的問題意識,仿佛隨手拈來,便成一文,但背後史料的廣博深入,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
  • 中國科協發布2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新聞—科學網
    為研判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抓住科技創新突破口,前瞻謀劃和布局前沿科技領域與方向,經過網絡初評投票、覆審評議和終審評議,8月15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發布了 10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的科學問題和
  • 全國科技館聯動戰「疫」 在家自由玩科學—新聞—科學網
    」,進一步激發公眾愛科學和學科學的熱情。 作為疫情期間首個面向全國青少年的大型線上科普實踐活動,目前全國參與的科技館數量已達到143家,其中地市級和縣級的基層科技館參與數量已有100餘家。 社會公眾可以通過關注已經參與活動的各地科技館的微信公眾平臺,上傳自己製作的科學實驗視頻。參賽者以家庭為單位參賽,既可以模仿科技館輔導員製作的科學小實驗,也可以發揮自身創意,通過實驗展示自己的科學知識和操作能力。
  • 《自然》:影響2020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新聞—科學網
    「在新冠大流行肆虐世界的這一年裡,《自然》從全球選出了參與2020年最重大科學事件的幾位人物。」《自然》特寫部主編Rich Monastersky說。「這十位人物與他們的同事在一系列科學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對致命新冠病毒的測序,領導新冠疫苗的研發,為開創性北極氣候任務的研究人員保駕護航等。」
  • 《科學簡史:從亞里斯多德到費曼》 「站在巨人肩膀」了解西方科學...
    作者:張弘《科學簡史:從亞里斯多德到費曼》[德]恩斯特·彼得·費舍爾 浙江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學的歷史才是人類真正的歷史。」在19世紀工業起飛的德國,許多傑出學者都支持這一觀點。原因在於,當時的工業因科學研究而建立,它不僅為人類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而且帶來了財富,並影響了社會生活形態。優秀的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亥姆霍茨,在閱讀19世紀初期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著作時發現,黑格爾主張,一個民族的歷史並非僅是一系列必須接受或經歷的事件,歷史不應是被動等待事件發生後在記錄的編年史,而是人類自身的實踐與主動的塑造,特別是藉由人類從對過去的了解、研究和經驗中產生的知識。
  • 《科學》雜誌中醫藥增刊引發爭議—新聞—科學網
    回應稱為公益性贊助 此次刊發的中醫藥系列文章之所以有「廣告」之嫌,是因為增刊首頁印有兩家贊助單位的標識——北京中醫藥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科學》定製出版辦公室是出版與會員服務辦公室(Office of Publishing and Member Service Office)的下設機構。
  • 在危機中探求生命科學發展機遇—新聞—科學網
    10月19日-23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美國科學促進會、中關村生命科學園、TIE國際創新走廊主辦的「科學·亞洲會議——免疫系統的多組學研究方法」在線上召開,吸引了全球各地的10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和5萬多次直播觀看。
  • 《數學簡史》:數學,人類文明的一面鏡子—新聞—科學網
    ,他撰寫的科普作品《數學傳奇——那些難以企及的人物》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去年10月出版的《數學簡史》又入選2017年度「中華優秀科普讀書榜」。1953年,克萊因出版了《西方文化中的數學》(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明確論證了數學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科學乃至文化藝術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與之類似的是,蔡天新在中國的山東大學接受了全部的數學教育,他曾出版《數學與人類文明》,亦是一部可以比肩《西方文化中的數學》的作品。
  • 以歷史視角看科學與技術的演化
    《全球科技通史》講述的是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覆蓋了從人類文明最早的石器時代到當前的信息和生物時代的漫長曆程。吳軍把人類的科技發展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遠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現代科技。我們會從歷史中受到啟發,對當前的事件產生不同一般的想像,從歷史中獲得新的視角。比如,今天我們對網際網路日新月異的發展驚嘆不已,我們對人工智慧的潛在功能寄予無限的希望,我們很容易以為這些都是史無前例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你會對歷史有一種新的感嘆,對今天的科技多一份思考。比如,你會對電報的發明(第一次從華盛頓向巴爾的摩發報)感到震撼,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使得一般性信息的傳播速度比人(或馬)更快。
  • 科學出版社表彰100名優秀作者—新聞—科學網
    1月4日,科學出版社優秀作者表彰會舉辦,向白春禮等20位作者頒發「科學出版社知名作者」獎盃與證書;向白中英等80位作者頒發「科學出版社優秀作者」獎盃與證書,以獎勵最近10 年來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重點圖書的重要作者。 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鵬在致辭中說:「作者是出版社工作的源頭,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更是出版社的學術領路人。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三家單位將面向氫分子科學研究與醫療應用的關鍵技術需求,共建「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利用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和儀器研製的優勢,推進大連化物所與醫療體系的深度融合,以及氫分子科學研究與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睡眠康復等相關醫院臨床研究的結合,共同深化氫分子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
  • 科學簡史:古希臘的物理「公理化」體系
    這是一個可以跟牛頓相提並論的偉大科學家,他對科學發展的貢獻是全方面的,本篇我們但從物理學領域窺探一二。阿基米德的名言是:「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這句話反應了他證明「槓桿原理」之後的豪情萬丈,這是公理化方法在物理學領域的成功實踐。中國人對槓桿原理的發現是基於歸納法,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而來的。而阿基米德是通過數學計算出來的。
  • 誰在閱讀科學博客?
    《美國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發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學院博士後Paige Jarreau女士的博文「Who Reads Science Blogs?」(《誰在閱讀科學博客?》)。該研究隨機選取了40個科學博客,又從這些博客的讀者中隨機抽取2955人,對之進行問卷調查,創立了科學博客用戶概況資料庫。研究對科學博客的閱讀者進行了分類和分析。
  • 探尋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新聞—科學網
    當前,媒體融合正處於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對於科學普及和宣傳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給傳統專業性較強的科普刊物帶來了許多困擾。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本次發布的十個問題以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發展目標為基礎,聚焦人類可持續發展中最迫切、最基本、最具挑戰性的需求,內容涉及衛生、安全、資源三大領域。 衛生領域的問題是: 1. 人類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對傳染病大流行的影響機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