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簡史》一書是國內首部關於科學傳播的史學著作,正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傳播教授布魯斯·萊文斯坦所說,本書在國際上同樣是「最早的完整科學傳播史著作之一」。
■本報記者 溫新紅
《科學傳播簡史》,李大光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哥白尼、維薩留斯、伽利略等科學家的書被禁是和他們向大眾傳播有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是為誰而寫?支撐萊特兄弟製造飛機的動力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影響?這些有趣卻不引人關注的問題都與科學傳播有關。
科學和技術從誕生之時就在傳播,這是科學的本質決定的。人們不禁要問,科學傳播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科學進程中科學家如何去傳播自己的成果,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科學傳播有什麼不同的特點,等等。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大光從事科普研究和科學傳播教學30年,深感有必要將科學傳播的歷史作個梳理,他花了3年多時間查找資料及寫作,於今年年初出版了《科學傳播簡史》一書。這是國內首部關於科學傳播的史學著作,也正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傳播教授布魯斯·萊文斯坦所說,本書在國際上同樣是「最早的完整科學傳播史著作之一。」
編年史並專題史
《科學傳播簡史》分為9章,包括希臘化時代、科學革命時代、啟蒙時代、維多利亞時代、科學博物館的興起及發展、美國科學傳播、公眾科學素養的研究起源與發展、公眾理解科學運動、中國科學技術普及。
從標題上不難看出,前4章是按編年史的順序來寫的,後面5章基本是專題形式。
「怎麼寫是首要問題,如果以編年史的形式,前幾個階段可以放入其中,而其他幾章內容則不太合適。」李大光解釋道,以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為例,這裡有二戰後興起的科學傳播高潮、原子彈的爆炸及化學武器的使用等,還有三裡島事件、車諾比事件及《寂靜的春天》出版等重要的事件,這些內容如果以編年的方式來寫,無形中就割裂了公眾理解科學這一重要運動。最後他決定能按照年代寫的就按年代,不能的就按專題來寫。
作為國內第一部科學傳播史,年代劃分沒有可參照的。根據科學史和自己研究所得,李大光給出了目前的劃分,相對能表達出科學傳播的歷史。
「科學傳播與科學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李大光表示,與科學史相比,兩者有些階段是重合的,如科學革命時代和啟蒙時代,但又不盡相同。比如科學史裡沒有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維多利亞時代在科學史中也很少談到,因為那時的大工業革命更多與科學傳播有關。
年代劃分中另一大亮點是,李大光將科學傳播的歷史提前到希臘化時代,雖然這是一段任何史書都不能忽略的歷史,卻不是科學史的重點。
希臘化時代的託勒密王朝在亞歷山大裡亞建成了世界第一個博物館和圖書館,雖然和後來的博物館並不一樣,但那裡有來自古希臘的眾多書籍,還聚集了當時主要的學者。地理位置的優勢,不僅讓學者在那兒討論學術的問題,還很容易地將他們的思想傳播出去。因此,李大光認為,從科學傳播的角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路徑:個人、團隊和國家
「科學傳播和科學革命是共同發展的,沒有科學革命就沒有科學傳播的高潮。近代的科學傳播就是從這時開始的。」李大光向記者詳細地講述了科學傳播發展的路徑。
科學大眾化的主要特徵是交流,早期科學交流的手段就是出版,哥白尼、維薩留斯、伽利略等人就是以出版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發現,而且,他們出版書的目的不僅僅是在科學家或者哲學家小圈子內交流,而是有了向大眾文化進行傳播的功能。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書被禁,他們自己受到監禁。
1660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這意味著科學傳播從個人轉為團體,有組織地進行傳播形成了近代科學傳播的高潮。如本書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皇家研究院從19世紀初開始的「聖誕演講」活動,近200年來只有幾年暫停外,從未間斷,參加演講的科學家有200多位。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也是工業化時代,第一個鐵路網建成、蒸汽機的發明等都讓英國女王有向全世界宣傳科學成就的意願,這也是科學傳播從科學家團體向國家層面的發展。1851年,萬國工業大展覽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歷時5個多月,成為19世紀科學技術大展覽,同時也開創了大型科學技術展覽的先河。
1690年9月25日,北美第一份多頁報紙《國際公眾事務報》創刊,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瘟疫與看法》的文章,被科學傳播史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篇與科學有關的消息。
有意思的是,美國一些科學家在1919年發起成立了科學普及協會後,發現報紙沒有科學方面的報導,他們就開始自己給報社寫稿,分文不取,而報紙也慢慢將科學技術報導引入,有了專門的科學記者組織,影響了現在科學的傳播方式。
「美國單獨列為一章,是因為美國發展迅猛,不僅在科學技術遙遙領先,而且很快成為世界上科學教育和科學文化的先進國家。」李大光介紹。
最後一章是中國的科學技術普及歷史。從利馬竇等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辦刊物寫書,將科學傳播到中國,到江南製造局的翻譯館,再到「中國科學社」的成立以及隨後《科學》雜誌的創辦,掀起了中國科學傳播的高潮。1950年,新中國成立科學普及專業組織,從國家層面進行科學傳播。顯然這一過程與其他國家的科學傳播完全不同。
李大光在收集查找資料過程中發現一件有趣的事。美國福特汽車博物館有一張照片,是1917年美國女飛行員凱薩琳·斯廷森在中國的場景。斯廷森這次的東方之行在中國引起很大關注,幾萬人到現場觀看,還包括孫中山和宋慶齡及唐紹儀、廖仲愷等知名人士前往,宋慶齡甚至在給她的美國朋友的三封信中提到這次表演,當時《民國日報》和《申報》等報紙作了報導。
背後的動力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今天看來是一部影響世界的學術著作,但達爾文的初衷是為非科學家讀者而寫的。在演化論學說的宣揚和解說中,達爾文自己就是重要的傳播者之一。他不僅不斷修改這部著作,希望更多普通讀者能讀懂,還一再降低書的價格,讓更多人買得起。在翻譯過程中,達爾文與譯者也進行多次討論。
萊特兄弟的經歷也頗為曲折。他們製作飛機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專利後賺錢。開始媒體對他們的實驗都是譏笑和懷疑,在萊特兄弟試飛成功的最初階段,沒有媒體記者對這項發明進行詳細客觀報導,目前能找到的照片都是萊特兄弟自己拍的。他們輾轉於美國和歐洲,漸漸才得到認可。
「科學家為了讓自己的成果得到公眾的承認進行傳播,國家要宣揚自己,大工業要擴散、工業產品商業化等等,這些都帶動了科學傳播。」李大光說。
無疑,所有科學傳播都是有其目的的,這些目的促成了傳播的動力。「如果沒有各種促動力量,科學傳播是很難做到的,這本書也著力挖掘科學傳播後面的推動力。」李大光表示。
布魯斯·萊文斯坦在本書序言中稱讚作者沒有將科學家與受眾分割開,還「將科學內部交流與對公眾的科學傳播融為一體」。
李大光解釋說,對於科學家傳播的科學是否可靠,是科學傳播當中最重要的問題。書中講到了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產生衝突。不過,「嚴格地講,這本書是科學家的科學傳播史。以科學家活動為主,作為專業傳播機構,比如科技館和媒體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但是書中還是將「科學博物館」作為單獨一章講述,這是因為作為科學傳播唯一的常設專業機構,科技館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
雖然較為完整地對科學傳播的歷史作了梳理,在查資料過程中也有不少新發現,但遺憾也不少,李大光說,因為受到語言和資料的限制,像日本和南美等國家的科學傳播就無法研究和闡述。但是他表示,今後會與有關機構聯繫,挖掘資料,深入研究。
《中國科學報》 (2016-03-11 第6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