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視角看科學與技術的演化

2020-12-17 光明網

  科技是如何演化到全國科技熱的?

  在中國,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追求一直伴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近幾年,科技更是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當然,這與中國經濟發展到了新的階段有直接關聯。2018年,中國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達到近1萬美元,中國經濟要想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可持續發展,只能靠創新,而創新離不開科技,這已經形成共識。這是當前全國出現科技熱的經濟邏輯。

  不過,科技演進的歷史不僅僅是經濟邏輯。人類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究竟是如何演化的,它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在專業課程和教科書中探討,因為專業課程和教科書主要是傳授科學技術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和過程,更不要說對科學和技術史的整體梳理了。吳軍博士的新作《全球科技通史》幫助我們從歷史視角思考科學和技術的過去與未來,非常值得推薦。

  吳軍在清華園長大。他從清華附中考上清華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士學位和電子工程碩士學位,之後留學美國,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曾在谷歌和騰訊工作,具有中美高科技企業的豐富工作經驗,目前在位於矽谷的由他參與創立的一家投資基金工作,專門投資初創的高科技企業。在此之前,吳軍已經出版了眾暢銷書,包括《數學之美》《浪潮之巔》《文明之光》《智能時代》等。應該說,他寫《全球科技通史》,既有他的學科背景,也有他在科技創新實踐中獲得的直接感悟。

  科技的歷史感是一種什麼體驗?

  《全球科技通史》講述的是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覆蓋了從人類文明最早的石器時代到當前的信息和生物時代的漫長曆程。吳軍把人類的科技發展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遠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現代科技。雖然不少近代科技的內容在高中階段有講授,現代科技的內容在大學階段有講授,但是我們通常是把這些內容作為知識來學,作為知識點來記,我們並不一定了解、更不懂得它們是如何產生的,是在什麼背景下產生的,更不知道它們的影響。這些影響大多不是發現者和發明者自己所能預料的。至於遠古科技和古代科技,我們知道得就更少了。

  閱讀這本書,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很多啟發。首先,我們可以從中獲得科技的歷史感。我們會從歷史中受到啟發,對當前的事件產生不同一般的想像,從歷史中獲得新的視角。比如,今天我們對網際網路日新月異的發展驚嘆不已,我們對人工智慧的潛在功能寄予無限的希望,我們很容易以為這些都是史無前例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你會對歷史有一種新的感嘆,對今天的科技多一份思考。比如,你會對電報的發明(第一次從華盛頓向巴爾的摩發報)感到震撼,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使得一般性信息的傳播速度比人(或馬)更快。你也會對電的發明帶來的廣泛影響感到驚嘆,沒有電,就沒有電梯,就不可能有高層建築。手機作為信息傳輸工具是電報電話的延伸,而人工智慧能否像電一樣對人類文明產生類似甚至更大的影響,只有放在歷史中我們才能欣賞和評價。

  稀有組合:科學歷史+技術歷史

  《全球科技通史》是一本有關科技歷史的書,內容既包括科學,也包括技術。有關科學歷史的書不少,但是把科學歷史和技術歷史放在一起講的書就很少了。這對中國讀者來說,吸引力就很大,因為我們對「科技」這個詞習以為常,使用頻率可能超過「科學」這個詞。科學和技術兩者密不可分,同時兩者也有區別。科學是發現自然規律,技術是對改造世界有用的發明。近代以來,中國為了追趕西方,著眼點大多在技術和工程方面,因為只有工程和技術可以直接帶來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強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科學的興趣來源於科學對技術的推動力量。其實,不僅當前如此,一百多年前的洋務運動時期也是如此。雖然這種功利主義取向為全民學習科學和技術提供了強大和主要的動力,但是縱觀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這種動力只是一個方面,並非全部。認識到科學和技術兩者的關係和不同,是我們從讀科技史中獲得的另一個啟發。

  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科技發展有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單純科學發展的時期(古希臘)),有單純技術發展的時期(中國古代),有基於科學發展技術的時期(工業革命時期),也有科學和技術交織發展的時期(當今)。區別科學和技術的一個意義是幫助我們認識到功利和非功利的不同。為了生存和發展是功利的。由於技術大多是為了生存和進步,所以技術是功利的。而科學就不一定。一方面,科學可以用來推動技術的發展,所以科學有功利的一面。我們對科學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功利的一面。另一方面,科學也有非功利的一面。科學是人類為了理解宇宙和自己。幾乎所有革命性的科學發現,當初都不出於功利,而是為了滿足人的好奇心。有些發現後來很有用,有些至今仍然無用,甚至永遠都沒有用。但是沒有這些科學,就沒有人類文明的今天。

  中國教育中最缺乏的是什麼?批判性思維!

  從《全球科技通史》中獲得的第三個啟發是科學方法論在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中的重要性。這本書重點介紹了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的方法論。我們都知道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6)對現代科學的基石性作用。但牛頓說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這個巨人就是提出科學方法論的笛卡兒。笛卡兒不僅影響了牛頓,而且一直影響到今天。

  科學方法論的起點是「懷疑一切」。馬克思也把「懷疑一切」作為他的座右銘。吳軍把笛卡兒的科學方法論概括為五條:

  提出問題。

  進行實驗。

  從實驗中得出結論並解釋。

  將結論推廣。

  找出新問題。

  近代科學與古代科學(古希臘)的區別是重視實驗。而實驗的前提是提出好問題,起點是懷疑一切。這種科學方法論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批判性思維,是目前中國教育中非常缺乏的。從我們的教育體制中走出的學生,雖然會解答很難的題目,但是不會提出好的問題,他們在心理上不敢懷疑,在方法上不善懷疑。沒有科學方法論就沒有科學技術的今天,這是科技歷史的邏輯,更對當今中國有現實意義。

  我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院長期間(2006—2018),著力在本科教育中推動通識教育。通識教育一般是引入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課程。我也這樣做,但是除此之外,我還積極推動對自然科學的課程做出改革,其中的一個舉措就是開設了兩門新課程——「物理學簡史」和「生命科學簡史」。物質科學和生命科學各自發展演變的脈絡和規律以及對社會的影響不但非常有趣,而且能幫助我們理解科學的本質。但是這些內容並不包含在標準的物理和生物課程中。引入這兩門新課程是大學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嘗試。

  我相信,人們對科學和技術的興趣一定會引發對科技歷史的興趣。吳軍博士的《全球科技通史》將帶你走進人類科技歷史的長河。(錢穎一清華大學資深教授、經濟管理學院前院長,西湖大學校董會主席)

[ 責編:李伯璽 ]

相關焦點

  • 從海洋科學歷史階段劃分等方面看海洋科學專業本科課程建設
    從20世紀中期開始,與英式海洋學的「站在陸地看海洋」不同,美式海洋學「站在海洋看全球」,以「板塊理論、全球氣候模型、深海觀測與鑽探」框架為特徵,發展出了超越英國模式的新海洋學。未來的海洋學還可能加入「人類活動過程主導下的海洋系統轉換」新框架。
  • 從海洋科學歷史階段劃分、發展邏輯與未來趨勢看海洋科學專業本科課程建設
    從海洋科學歷史階段劃分、發展邏輯與未來趨勢看本科課程建設. 大學地球科學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18 (網絡版), p.323-325.摘要:按照海洋科學歷史的分析,海洋科學專業本科教學的核心課程《海洋科學導論》、《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隸屬英式海洋學的範疇。
  • 演化增長視角下的新舊動能轉換
    原標題:演化增長視角下的新舊動能轉換   當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被視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根據今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新舊動能轉換正在穩妥推進,經濟結構得到一定的優化和改善,我國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 系統演化燒腦推理-從45億年宏大視角解密東西方文化底層差異
    從45億年前的地球演化看人類文明的兩大分支-西方雙希文明和東方雙黃文明,視野比赫拉利的7萬年人類簡史更為開闊,如同偵探般一步步推演,道出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世界人口增長趨勢和技術發展史西方文明:半農半商我們現在再看西方文明,前面把西方文明叫兩希文明,這個講法不準確,嚴格應該是環地中海。地中海交通條件及其便利,構成了南歐北非的溝通。
  • .| 王曉東:「簡單」駕馭不了「複雜」 ——複雜系統科學視角下對...
    會上,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秘書長王曉東作了題為《複雜系統科學視角下對空間規劃治理的再認識》的主題報告,從複雜系統科學的視角,對傳統規劃治理模式進行了再審視。本文根據演講實錄整理,已經專家審閱。王曉東從複雜系統科學的視角,對傳統規劃治理模式進行再審視,指出傳統的總體規劃存在系統整體設計上過於簡單、詳細規劃需進一步明確其使命與職能等突出問題。
  • 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摘要:人類學紀錄片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其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在媒介生態學視角下對人類學紀錄片中群落的五個演化階段進行分析,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 人類的演化發展已到達一個歷史新階段並正向這個階段轉進
    然而現代人類把這些知識和技術能力廣泛用於「財富」的索取,廣泛應用於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廣泛應用於人類社會間的博弈等等。然而就是沒有拿這些科學知識來武裝人類的世界觀及進行系統性的社會思想改造,故而科學及科學技術本來是用來提高人類生存適應性的,是造福人類的,但在人類自己的思維邏輯演繹下卻變成毀滅人類自己的最大威脅。
  • 淨水技術|「水歷史研究:視角與方法」國際研討會
    「水歷史研究: 視角與方法」國際研討會邀請函水歷史,簡言之是人類開發使用水、管理水資源,治理水環境的過程,是人類社會與水資源環境互動的記錄。舉世矚目的水問題背後往往有其深層歷史動因。研究水歷史,從中借鑑經驗,助力解決現實水問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亟待全球學者深入探討。鑑於此,上海師範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將以「水歷史研究:視角與方法」這一前沿課題作為主題,邀請世界水歷史學會會長等世界知名專家和廣大學者進行對話,進行線上研討。
  • 心理理論的發展與演化
    40多年來,來自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人類學領域的學者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和解釋心理理論的認知機制和演化淵源。這一重要的心理能力是否為人類獨有?如果不是,不同的物種在這一能力上的表現有何差異?差異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樣的差異能夠揭示什麼演化秘密?到底是複雜的社會塑造了這樣的能力,還是這樣的能力導致了複雜社會的產生?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第12章(陸生植物的演化)
    上圖顯示了植物與動物的分野事件,一個單細胞真核生物吞噬了某種藍藻細菌獲得了葉綠體,從而演化為植物。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演化歷史。苔蘚植物並不組成一個單系群,而是包含有三個類群:地錢門、角苔門和蘚類植物門。
  • 「2012演化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弄清中國語言的演化與融合機制,對重建完整的歷史語言學理論模型具有重要的本體論意義,對回答人類起源、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形成、華夏文明的起源與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對中國各民族以及東亞、東南亞各民族的和諧相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用演化的角度看世界
    用演化的角度看世界廣德金融書院出品 作者:項大爺今天項大爺想和大家一起來談一談世界觀的問題,希望會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注入一點能量
  • 中外科學家構建昆蟲演化時間表
    昆蟲似乎無處不在,但它們在地球上的演化歷史卻長期懸而未解。中外科學家6日宣布,依託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他們成功構建迄今最可靠的昆蟲系統演化樹,解決了一系列昆蟲演化研究中的難題。  這項成果當天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學者:人類演化會面臨末日嗎?
    2.從純粹科學角度來看,人類的生命本來就沒有意義。人類只是在沒有特定目標的演化過程中盲目產生的結果。人類的行動沒有什麼神聖的整體計劃,而且如果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整個宇宙很可能還是一樣這麼繼續進行下去。3.生物基因工程可能被用來創造某種超人類,這種超人不知比人類優秀多少倍,後者都成了他的奴隸以至慢慢被淘汰出局。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主導這項研究的國際鳥類基因組研究聯盟不久前以專刊形式集中公布了28篇首期研究成果,其中8篇刊登在《科學》雜誌鳥類專刊上,其餘20篇陸續刊登於《基因組生物學》《大數據科學》等雜誌,這些揭開了生物演化史上又一重要的篇章。   鳥綱基因組和演化生物學研究   以往的研究顯示,在白堊紀物種大滅絕事件中倖存的鳥類,經歷了一次快速的演化。
  • 《情感的演化》——撼動了各種思想大廈的根基
    這是為你提供情緒解讀譜系的一本書,第一本從譜系的視角理解情緒科學中的困境的著作!露絲·雷斯在書中講述的這段輝煌、萬眾矚目的歷史是一個充滿了爭議和分歧的故事。《情感的演化:20世紀情緒心理學簡史》聚焦戰後情感史研究中一些特定的典型人物、事件,揭示反覆出現的經驗性、概念性和認識論問題。
  • ...作物演化歷史和果實大小新機製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中國科技網:我科學家揭示瓜類作物演化歷史和果實大小新機製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黃瓜、甜瓜、西瓜、葫蘆、冬瓜、南瓜、絲瓜等瓜類作物都屬於葫蘆科,起源於共同的祖先,其產品器官都是果實,但果實的形態和風味豐富多樣,冬瓜的果實長度甚至可長達1米之多。
  • 技術擴散視角下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
    從「創新擴散模型」「技術接受模型」「技術成熟度曲線」等技術擴散的理論視角出發來審視與反思當前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內的擴散,有助於我們把握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普遍規律,破解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歷史與現實難題。而揭示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適效性與滯後性等特殊性,則可以有效回應「非顯著性差異現象」,回答「賈伯斯之問」。
  • 世界科學、技術、工業革命趨勢分析
    來源:格上理財科學、技術、工業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並為人類自身服務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近代以來,它們的變化速度都是歷史空前的,它們不斷進步,同時也驅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巨大。不少學者認為,這三者都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進步的。本文試圖分別對三者的革命趨勢做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