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演化》——撼動了各種思想大廈的根基

2020-10-05 趣讀書吧

情緒究竟是什麼?

情感的面孔是什麼樣?

一場情感革命?

一個沒有偽裝的世界?

這是為你提供情緒解讀譜系的一本書,

第一本從譜系的視角理解情緒科學中的困境的著作!

《情感的演化:20世紀情緒心理學簡史》


一起分析情緒科學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保羅·艾克曼

理察·拉扎勒斯

羅伯特·扎榮茨

西爾萬·湯金斯

阿蘭·弗裡德隆德

……


由業內專家譯者理論把關,通過一個個精妙絕倫的故事,犀利、敏銳、清晰明了地衝擊傳統爭論的力作。


近年來,不僅在生物學和心理科學,而且在整個人文科學領域中,情緒儼然成為一個重要的、充滿活力的研究主題。但令人驚訝的是,大家對於情緒的基本性質和運作方式仍然沒有達成共識。
露絲·雷斯在書中講述的這段輝煌、萬眾矚目的歷史是一個充滿了爭議和分歧的故事。《情感的演化:20世紀情緒心理學簡史》聚焦戰後情感史研究中一些特定的典型人物、事件,揭示反覆出現的經驗性、概念性和認識論問題。


精彩試讀


我們如今身在何處


2015年,剛被任命為《國際情緒研究協會通訊》(Newslet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Emotion)編輯的斯卡蘭提諾,邀請了兩位基本情緒傳統中的學者達徹爾·凱爾特納和丹尼爾·柯達羅,以及該傳統的兩位最重要的批評者弗裡德隆德和羅素來發表宣言,闡述各自的立場,並參與隨後的論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提出了基本情緒理論的一個修正版,而弗裡德隆德和羅素也總結了他們反對該理論的原因,同時也捍衛了他們如今已經頗為完善的另一種情緒研究方法。對斯卡蘭提諾來說,這項活動的目的是看參與者之間是否能達成共識,以表明情感科學領域正在取得的進展。儘管他的立場是做一名中立的編輯和辯論主持,但我們在本書第六章已經看到,他已經作為一個捍衛基本情感理論變體的人被記錄在案。在這種情況下,弗裡德隆德和羅素都質疑他提出的那幾個問題,理由是這些問題假定了存在著彼此不同的或基本的情緒,實際上這正是爭論的焦點。


論辯過程中最值得關注的發展之一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明確承認艾克曼最初提出的基本情感理論失敗了。正如他們在宣言中承認:「隨後的批評引出了在識別這些情緒表達的過程中,普遍性程度的問題(羅素,1994年),關於此類表情表示著什麼的問題(弗裡德隆德,1991年),關於研究中涉及的反應模式的問題(羅素,1994年),以及關於這類誇張的原型表情的生態學有效性的問題,這些卓有成效的論辯激勵了後續的研究潮流,在根本上推動了基本情緒理論的進步。」在回應此類批評的過程中,凱爾特納和柯達羅主要採用的新方法是主張彼此不同的情緒並非像艾克曼最初聲稱的那樣,屬於主要涉及面部和自發系統的「單一形態」反應,而是「多形態的動態行為模式,涉及面部行為、發聲、身體動作、凝視、姿勢、頭部運動、觸摸、自發反應甚至氣味等」。


換句話說,他們提出將情緒類別的列表擴大到數量有限的「基本情緒」原型表達之外,以囊括在情緒事件中變化更多以及包含了比以往設想的具有更豐富元素的表達。在最初的基本情緒理論中,關鍵在於瞬間的面部表情,即可以通過快照的方式捕捉到的擺拍表情靜態照片與幾種假定的情緒類別進行匹配。而凱爾特納和柯達羅則認為,情緒「是擴展了的、多種形態的動態行為模式,其中,情緒信號由一系列面部和非面部的動作組成,這些動作只能共同地、隨著時間推移而傳達相關信息」。在這些修正的基礎上,他們聲稱找到了彼此不同的普遍情緒的名單證據,這個名單從艾克曼最初設定的6種「基本情緒」擴展到現在的20種,包括尷尬、驕傲、敬畏、感激和愛等,其中許多情緒據說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動物中也有對應的狀態。


至關重要的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否認任何單一的情緒成分能作為不同情緒的必要條件(sine qua non)。甚至將感覺,或者說「感受性」(qualia),以及獨特的面部表情也排除在了必要的特徵之外,這是對基本情緒理論早期修正版的主要更正。因此,在「新的基本情緒理論」中,沒有任何特定的面部肌肉動作或其他行為生理組成部分與每種不同的情緒之間具有一一對應關係。作者們指出,「相反,這種方法暗示了多態行為與情緒發生之間的可能性關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甚至在情緒表達中賦予「語境和意向」以重要位置,「就像弗裡德隆德所說的那樣」,儘管作者們繼續把情緒體驗和意向作為獨立的因素來看待,但這與弗裡德隆德的觀點完全不同,正如我們所見,弗裡德隆德強調面部信號的意向性,但拒斥了「情緒」的概念,理由是這個概念對於科學研究來說太模糊了。


簡而言之,凱爾特納和柯達羅接受了弗裡德隆德、羅素和其他學者的批評,即特定情緒和標誌性表情或特定的自發反應模式之間的假設關聯,並沒有艾克曼最初在基本情緒理論中預測的那樣緊密。相反,他們強調「在伴隨著情緒共同出現而同時變化的行為模式當中……每種情緒範疇都會有重要的變化」。凱爾特納和柯達羅試圖以這種方式適應基本情緒理論所面臨的批評,同時堅持一種新穎的、擴展了的普遍情緒分類。他們認為,即便是「基本」情緒這個詞帶來的問題也要比它所解決的多,他們建議用「經過充分研究」這個詞來替代。他們訴諸艾克曼的各種著述來論證自己擴展的、多樣態的情緒研究方法。


但弗裡德隆德對此不以為然。依照先前已經成熟的論點,他提出了一系列反對意見。他採取的策略是表明多年來,艾克曼已經修正了他最初的基本情緒理論模式,這從根本上破壞了他的立場一致性,正是基於這些不穩定和不連貫替代版本,凱爾特納和柯達羅如今寄希望於此。艾克曼理論修正的重要性並未引起許多情緒科學家注意,雖然他們將其納入自己的研究規劃當中,因此,弗裡德隆德對這場爭論的貢獻之一就是讓人們關注這些變化,以凸顯這些問題的含義。


推薦閱讀

《情感的演化:20世紀情緒心理學簡史》

內容簡介:

情緒究竟是什麼?是人類專有的行為能力,或是自然萬物皆能展現的本能?是否反射一般,抑或是社會化塑造出的結果,人性操弄下做出的選擇?在各路專家就情緒智能(EQ)大放厥詞的同時,情緒的本質及作用仍是眾說紛紜。


露絲·雷斯在本書中直接面質各學門對於情緒的理解、誤解及自圓其說,經由仔細檢視二戰後的情緒相關研究,梳理傳統情緒理論的脈絡,拆解情緒意義派與情緒本能派的理論及矛盾,解析神經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新穎卻可能致命的論點。在此書的帶領之下,讀者得以一窺情緒神秘面紗下的暗潮洶湧。


作者簡介:

露絲·雷斯

(Ruth Leys)

1939年生於蘇格蘭因內夫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人文學院榮譽教授。雷斯早年曾在牛津大學學習生理學和心理學,隨後在哈佛大學學習科學史並取得博士學位,早期對託馬斯·庫恩、福柯,以及德希達的研究在學界都有一定的影響。


在雷斯的學術生涯中,她一直對生命科學史感興趣,特別是神經科學、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學。1990年雷斯整理編輯了20世紀兩位美國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領軍人物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和愛德華·布拉德福德·鐵欽納(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的往來書信,即《定義美國心理學:阿道夫·梅耶與愛德華·布拉德福德·鐵欽納書信集》。隨後,雷斯以「創傷」研究在學界聞名,她在《創傷:譜系研究》一書中深刻檢視了現代心理創傷概念的歷史。2007年,雷斯完成了《從愧疚到羞恥:奧斯威辛及其後》。


雷斯在大學主要講授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學的歷史和理論、神經科學史、創傷理論、身心問題,以及情緒理論研究方法和歷史等方面的課程。《情感的演化》主要基於雷斯近年來對於戰後情緒研究的理論與實驗的關注,她在書中特別分析和強調了這些研究的哲學視角。



相關焦點

  • 他,奠定了社會主義宏偉大廈的堅實根基
    3、1982年憲法奠定了社會主義宏偉大廈的堅實根基偉大的鄧小平先生在撥亂反正之後,確立了我個人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制度-土地國有,這是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根基和出發點。我從不輕信媒體上各種大咖的雜音,他們要麼是為自己發聲,要麼是受託為既得利益者爭取更大的權益。
  • 聳立中華民族精神大廈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要實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巍然聳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靈魂和方向,要求我們既要在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多變的環境中,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的統攝和引領作用,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 「學」字當頭,築牢思想根基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黨員幹部思想政治建設,堅持用理論武裝全黨思想,始終把加強黨員幹部教育作為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抓在手上。強化學習,築牢思想根基是對每個黨員幹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學習制度。推進學習教育常態化,基礎和關鍵在於制度。
  • 夯實參軍報國的思想根基
    在淘汰不合格人員的同時,採取各種辦法教育人、激勵人、引導人,夯實預定新兵參軍報國的思想根基。」十堰市張灣區預定新兵連指導員、區人武部政委張先軍坦言,「兵役機關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竭盡所能幫助應徵青年端正入伍動機、克服畏難情緒、堅定決心信心。」
  • 以「情感」之眼看教育——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探析
    值此之際,對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產生與發展、理論內涵和時代貢獻等進行系統梳理,不論是對提高情感教育研究和實踐的自覺性,還是對增強情感教育理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產生的標誌是1993年《情感教育論綱》的出版。
  • 雙冀創立高麗科舉與朝鮮「小中華」思想的根基
    科舉制促成高麗人才興盛和儒學傳播,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培養了新興的士大夫階層,成為朝鮮王朝權力的重要起源,為「小中華」思想奠定了體制和文化根基。後世借著批判雙冀創立的科舉制來改革國家體制,對之批判越激烈,越能證明其對「小中華」思想和朝鮮王朝體制的基礎性作用之重大。
  • 築牢思想根基 校準精神坐標 凝聚奮鬥力量
    加強思想政治引領,省委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定盤星」,先後召開五十多次常委會會議和十多次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當好全省學習的「排頭兵」和「示範班」。 及時跟進學,在真學真信中築牢思想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每次發表重要講話,或對河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省委都在第一時間傳達學習、謀劃部署、貫徹落實,及時通過多種形式層層傳達落實,做到學習跟進、認識跟進、行動跟進。 11月6日至7日,省委九屆九次全會在石家莊召開。
  • 情感教育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朱小蔓一生與「情感」聯繫在一起,她不僅奠基並開拓了情感教育研究領域,而且自身就是一個情感豐富、文明而優雅的人。她的情感教育思想是指向生命完整和精神關懷的、紮根中國教育實踐的人道主義教育範式。作為一種生命哲學,情感教育倡導,因為對生命的思索和關心而關心情感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要培養情感豐富、飽滿、健康的,生命鮮活的人,等等。這些是教育學永恆的追求和使命。關心和考察人的生命質量不可能繞過情感質量,需要以情感的方式探索整全生命中的精神發育。朱小蔓很早就意識到,培養一個完整的人(生命)不能只重視認知而不重視情感。
  • 深刻把握十九大精神的靈魂 築牢維護核心的思想根基
    這一重大思想是理論創新與實踐創舉內在統一的智慧結晶、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水乳交融的時代華章、中國氣派與世界胸懷緊密聯結的雄韜偉略、真理力量與人格力量相映成輝的精神旗幟。  ■ 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做到思想上統一、政治上一致、情感上認同、行動上同步。
  • 【「L」 理論】中國家長式領導模式演化分析
    這種關係的形成,一方面源於員工生存需要的選擇,另一方面源於對老闆的私人情感的選擇,即在老闆與員工之間存在一種情感交換狀態。情感交換因素在家長式領導得以存在的因素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情感因素在企業中營造出一個「類家庭」的組織溫情,而這種「類家庭」的溫情往往可以彌補家庭溫情的某些缺失,從而把員工與企業緊密聯繫在一起。這種情況有學者稱之為「情感的內捲化」。
  • 音樂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是思想的共鳴,是情感的宣洩
    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逐漸逐漸地理解他說的這句話了,也慢慢的越來越喜歡音樂,喜歡各種樂器發出的各種音色,懂得了音樂真正的內涵。音樂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是心靈的迸發。對偉大的音樂而言,它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是連接人們思想,感情的紐帶。
  • 理察·普魯姆談美的演化:美是水到渠成的事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How Darwin's Forgotten Theory of Mate Choice Shapes the Animal World and Us普魯姆在新著中闡釋了達爾文演化思想中一個被長期遺忘的理論,也是演化論中的一個重要機制——基於擇偶偏好的性選擇(sexual
  • 二談構建知識體系-基礎知識的重要性-直接決定知識大廈是否傾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會有意無意的接觸到各種零零散散的,碎片化的信息。如果以這些信息為基礎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後果是很嚴重的。就好比在沙漠上建築大廈,根基不牢,早晚會傾覆倒塌;甚至,你的知識體系壓根就建立不起來。
  • 重慶魔方大廈:紅塵在此可丈量
    大廈人流旺季在每年寒暑假,巔峰時樓內顧客過萬。大廈僅有4部客梯,等電梯便成為無數故事的起點。紅鼎國際的大堂日夜人流熙攘,最忙時,等電梯要30分鐘。大堂五十多歲的保安,有時會拉起紅色警戒線,維持隊伍秩序。
  • 情感,來自於理性的思考還是感性的發洩?
    認知的理論,亦即思想理論(Gedankentheorien)認為,情感總是與詮釋或判斷有關。沒有悲傷是不帶著對於我們失去了什麼的認知;例如失去了伴侶或祖父母等。混合理論(Mischtheorien)則認為,情感是由多種要素所組成。我們可以將情感理論大致分成這三類。第二個問題則是,「情感究竟有何作用?」在恐懼的情況裡,情感的作用顯然就是逃跑的動機與準備。
  • 輿情傳播視角下的潘博文事件:基於網絡熱度與情感演化成因的多維分析
    研究發現,初始信息的不確定性以及傳播渠道的異化導致「標籤化」現象,這種路徑依賴性進而顛倒了輿論個體與信息之間的關係,事實真相變得不再重要;民間輿論嵌入後群體性議論產生負性張力左右著公眾情感演化,大多數網民更注重的是個體的話語表達和情感宣洩,產生更多「細思極恐」式的情緒感染和獵奇心理下的猜想空間。從知乎到社交平臺:潘博文事件為何再度翻紅?
  • 談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情感教學
    因此,健康情感在學生學習和思想品德形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生把認識(即「知」)轉化為信念和意志(即「意」)的中間環節。初中思想品德課擔負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覺悟的任務,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遵循並自覺運用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認真研究和加強情感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作用,必定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 人類中年期的演化由來
    說起中年,大家從年齡上定義從40歲開始就進入中年了,開始衰退的身體,頑固保守的思想,對新事物的興趣逐漸變弱。「中年」在一般印象中,人生的大趨勢是走下坡路的。根據人類壽命研究認為,中年人的認知能力達到了人類認知的巔峰,恰恰是人生黃金階段。
  • 練瑜伽,根基都不好!你還練什麼練?
    這就是因為根基不穩,失去平衡! 腳根基穩定的意圖是讓你身體骨骼系統的四分之一的骨骼 (足部的小骨頭特別多,所以雙足的骨頭數差不多是整個人身體上所有骨頭個數的四分之一)得到激活。 但是我們最經常聽到的「足根基穩定」是讓腳的「四個角」, 也有人說是「三個角」的根基都穩穩紮根在地板上,同時意味著內足弓抬起。
  • 日本民主黨選舉新黨首 未來能否撼動安倍政權?
    身為當今日本最大的在野黨.面對大選後如願鞏固執政基礎、勢頭正勁的安倍政權,民主黨今後能否在新黨首的領導下打破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撼動安倍的執政根基,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未來能否撼動安倍政權?有分析稱,為打破自民黨「一黨獨大」的格局,對於此番本屬尋常的黨首選舉,民主黨方面顯然有藉機抬升「黨勢」的考量,如發起猛烈宣傳戰、炒作相關話題等。但有日本政府幹部指出:「民主黨政府時代的負面印象已很難改變。在首相『獨大』的如今,無論誰當黨首都會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