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究竟是什麼?
情感的面孔是什麼樣?
一場情感革命?
一個沒有偽裝的世界?
這是為你提供情緒解讀譜系的一本書,
第一本從譜系的視角理解情緒科學中的困境的著作!
《情感的演化:20世紀情緒心理學簡史》
一起分析情緒科學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保羅·艾克曼
理察·拉扎勒斯
羅伯特·扎榮茨
西爾萬·湯金斯
阿蘭·弗裡德隆德
……
由業內專家譯者理論把關,通過一個個精妙絕倫的故事,犀利、敏銳、清晰明了地衝擊傳統爭論的力作。
近年來,不僅在生物學和心理科學,而且在整個人文科學領域中,情緒儼然成為一個重要的、充滿活力的研究主題。但令人驚訝的是,大家對於情緒的基本性質和運作方式仍然沒有達成共識。
露絲·雷斯在書中講述的這段輝煌、萬眾矚目的歷史是一個充滿了爭議和分歧的故事。《情感的演化:20世紀情緒心理學簡史》聚焦戰後情感史研究中一些特定的典型人物、事件,揭示反覆出現的經驗性、概念性和認識論問題。
精彩試讀
我們如今身在何處
2015年,剛被任命為《國際情緒研究協會通訊》(Newslet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Emotion)編輯的斯卡蘭提諾,邀請了兩位基本情緒傳統中的學者達徹爾·凱爾特納和丹尼爾·柯達羅,以及該傳統的兩位最重要的批評者弗裡德隆德和羅素來發表宣言,闡述各自的立場,並參與隨後的論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提出了基本情緒理論的一個修正版,而弗裡德隆德和羅素也總結了他們反對該理論的原因,同時也捍衛了他們如今已經頗為完善的另一種情緒研究方法。對斯卡蘭提諾來說,這項活動的目的是看參與者之間是否能達成共識,以表明情感科學領域正在取得的進展。儘管他的立場是做一名中立的編輯和辯論主持,但我們在本書第六章已經看到,他已經作為一個捍衛基本情感理論變體的人被記錄在案。在這種情況下,弗裡德隆德和羅素都質疑他提出的那幾個問題,理由是這些問題假定了存在著彼此不同的或基本的情緒,實際上這正是爭論的焦點。
論辯過程中最值得關注的發展之一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明確承認艾克曼最初提出的基本情感理論失敗了。正如他們在宣言中承認:「隨後的批評引出了在識別這些情緒表達的過程中,普遍性程度的問題(羅素,1994年),關於此類表情表示著什麼的問題(弗裡德隆德,1991年),關於研究中涉及的反應模式的問題(羅素,1994年),以及關於這類誇張的原型表情的生態學有效性的問題,這些卓有成效的論辯激勵了後續的研究潮流,在根本上推動了基本情緒理論的進步。」在回應此類批評的過程中,凱爾特納和柯達羅主要採用的新方法是主張彼此不同的情緒並非像艾克曼最初聲稱的那樣,屬於主要涉及面部和自發系統的「單一形態」反應,而是「多形態的動態行為模式,涉及面部行為、發聲、身體動作、凝視、姿勢、頭部運動、觸摸、自發反應甚至氣味等」。
換句話說,他們提出將情緒類別的列表擴大到數量有限的「基本情緒」原型表達之外,以囊括在情緒事件中變化更多以及包含了比以往設想的具有更豐富元素的表達。在最初的基本情緒理論中,關鍵在於瞬間的面部表情,即可以通過快照的方式捕捉到的擺拍表情靜態照片與幾種假定的情緒類別進行匹配。而凱爾特納和柯達羅則認為,情緒「是擴展了的、多種形態的動態行為模式,其中,情緒信號由一系列面部和非面部的動作組成,這些動作只能共同地、隨著時間推移而傳達相關信息」。在這些修正的基礎上,他們聲稱找到了彼此不同的普遍情緒的名單證據,這個名單從艾克曼最初設定的6種「基本情緒」擴展到現在的20種,包括尷尬、驕傲、敬畏、感激和愛等,其中許多情緒據說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動物中也有對應的狀態。
至關重要的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否認任何單一的情緒成分能作為不同情緒的必要條件(sine qua non)。甚至將感覺,或者說「感受性」(qualia),以及獨特的面部表情也排除在了必要的特徵之外,這是對基本情緒理論早期修正版的主要更正。因此,在「新的基本情緒理論」中,沒有任何特定的面部肌肉動作或其他行為生理組成部分與每種不同的情緒之間具有一一對應關係。作者們指出,「相反,這種方法暗示了多態行為與情緒發生之間的可能性關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甚至在情緒表達中賦予「語境和意向」以重要位置,「就像弗裡德隆德所說的那樣」,儘管作者們繼續把情緒體驗和意向作為獨立的因素來看待,但這與弗裡德隆德的觀點完全不同,正如我們所見,弗裡德隆德強調面部信號的意向性,但拒斥了「情緒」的概念,理由是這個概念對於科學研究來說太模糊了。
簡而言之,凱爾特納和柯達羅接受了弗裡德隆德、羅素和其他學者的批評,即特定情緒和標誌性表情或特定的自發反應模式之間的假設關聯,並沒有艾克曼最初在基本情緒理論中預測的那樣緊密。相反,他們強調「在伴隨著情緒共同出現而同時變化的行為模式當中……每種情緒範疇都會有重要的變化」。凱爾特納和柯達羅試圖以這種方式適應基本情緒理論所面臨的批評,同時堅持一種新穎的、擴展了的普遍情緒分類。他們認為,即便是「基本」情緒這個詞帶來的問題也要比它所解決的多,他們建議用「經過充分研究」這個詞來替代。他們訴諸艾克曼的各種著述來論證自己擴展的、多樣態的情緒研究方法。
但弗裡德隆德對此不以為然。依照先前已經成熟的論點,他提出了一系列反對意見。他採取的策略是表明多年來,艾克曼已經修正了他最初的基本情緒理論模式,這從根本上破壞了他的立場一致性,正是基於這些不穩定和不連貫替代版本,凱爾特納和柯達羅如今寄希望於此。艾克曼理論修正的重要性並未引起許多情緒科學家注意,雖然他們將其納入自己的研究規劃當中,因此,弗裡德隆德對這場爭論的貢獻之一就是讓人們關注這些變化,以凸顯這些問題的含義。
推薦閱讀
《情感的演化:20世紀情緒心理學簡史》
內容簡介:
情緒究竟是什麼?是人類專有的行為能力,或是自然萬物皆能展現的本能?是否反射一般,抑或是社會化塑造出的結果,人性操弄下做出的選擇?在各路專家就情緒智能(EQ)大放厥詞的同時,情緒的本質及作用仍是眾說紛紜。
露絲·雷斯在本書中直接面質各學門對於情緒的理解、誤解及自圓其說,經由仔細檢視二戰後的情緒相關研究,梳理傳統情緒理論的脈絡,拆解情緒意義派與情緒本能派的理論及矛盾,解析神經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新穎卻可能致命的論點。在此書的帶領之下,讀者得以一窺情緒神秘面紗下的暗潮洶湧。
作者簡介:
露絲·雷斯
(Ruth Leys)
1939年生於蘇格蘭因內夫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人文學院榮譽教授。雷斯早年曾在牛津大學學習生理學和心理學,隨後在哈佛大學學習科學史並取得博士學位,早期對託馬斯·庫恩、福柯,以及德希達的研究在學界都有一定的影響。
在雷斯的學術生涯中,她一直對生命科學史感興趣,特別是神經科學、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學。1990年雷斯整理編輯了20世紀兩位美國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領軍人物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和愛德華·布拉德福德·鐵欽納(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的往來書信,即《定義美國心理學:阿道夫·梅耶與愛德華·布拉德福德·鐵欽納書信集》。隨後,雷斯以「創傷」研究在學界聞名,她在《創傷:譜系研究》一書中深刻檢視了現代心理創傷概念的歷史。2007年,雷斯完成了《從愧疚到羞恥:奧斯威辛及其後》。
雷斯在大學主要講授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學的歷史和理論、神經科學史、創傷理論、身心問題,以及情緒理論研究方法和歷史等方面的課程。《情感的演化》主要基於雷斯近年來對於戰後情緒研究的理論與實驗的關注,她在書中特別分析和強調了這些研究的哲學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