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簡史:從亞里斯多德到費曼》 「站在巨人肩膀」了解西方科學...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對真理和學術的固執,對謬誤的不妥協,是學者難能可貴的品質。

作者:張弘

《科學簡史:從亞里斯多德到費曼》[德]恩斯特·彼得·費舍爾 浙江人民出版社

「自然科學的歷史才是人類真正的歷史。」在19世紀工業起飛的德國,許多傑出學者都支持這一觀點。原因在於,當時的工業因科學研究而建立,它不僅為人類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而且帶來了財富,並影響了社會生活形態。優秀的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亥姆霍茨,在閱讀19世紀初期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著作時發現,黑格爾主張,一個民族的歷史並非僅是一系列必須接受或經歷的事件,歷史不應是被動等待事件發生後在記錄的編年史,而是人類自身的實踐與主動的塑造,特別是藉由人類從對過去的了解、研究和經驗中產生的知識。德國科學史學者恩斯特·費舍爾自信地將自己的著作《科學簡史》比作接近科學的道路,從後門樓梯進入,觀察科學大廳中不為人知的一面。

《科學簡史》是一部展現科學發展背後的「人」的因素的著作。它不僅是一部科學家的群英傳,更提供了審視整個人類發展史的角度:伽利略因他的理論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居裡夫人曾因女性身份而無法獲得獨立開展研究的機會……亞里斯多德、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牛頓、法拉第、達爾文、愛因斯坦、費曼……這些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踏上科學研究道路的歷程也迥然不同。

這些科學家中,有些人不僅有傑出的科學研究,而且與哲學有著不解之緣,甚至本身就是哲學家。例如,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幾乎涉及所有科學知識,如天文學、邏輯學、物理學、生物學和大氣科學等等。

再比如,笛卡爾被視為一位能清楚論證的科學家,他試圖利用「我思故我在」拯救無法獲得確定性的現象,或者至少能更因此得到一些保障。此外,他也被視為將肉體和靈魂別開的人。在數學上,笛卡爾提供了每個學生都很熟悉的坐標系。

不過,書中一些科學家在生活中的作為,並不如他的科學成就那樣令人尊敬。例如,1607年,46歲的培根很可能為了豐厚的嫁妝,與一位14歲的年輕女子結婚。一位參加婚禮的賓客回憶道,「他從頭到腳一身紫色,新娘身上則罩著嫁妝中的金銀裝飾的長袍。」1618年,他被冊封為維魯拉姆男爵。1621年,培根因為接受金錢饋贈被控告,由於培根捲入了王室與議會之間無止境的衝突,法庭宣布培根「永遠不能擔任國家或團體的公職」,而且「應該囚禁在倫敦塔內,直到國王滿意為止」,幸運的是,國王很快就諒解了他,培根被關了幾天就釋放,但被貶為庶人,晚年貧瘠交加。但是正是在經濟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下,培根完成了許多著作。

如果說培根愛財,取之無方,那麼牛頓的品格之壞,與他的科學成就同樣突出。1664年,22歲的牛頓顯示出數學分析天才,他發展出新的計算形式「流數運算」,這種雲算法處理的是不斷變化的量,相鄰的兩個數值差距極小,界限不易區分,這門課,今天在學校被稱作「微積分」。1665年,牛頓發現了太陽白光的合成光譜,1704年在《光學》一書中發表。快到1668年時,牛頓製造了一架反射式望遠鏡,避免了傳統折射式望遠鏡的色差問題。1668年剛滿26歲時,他發展出關於理學的基礎思想,1687年在其《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發表。未滿30歲,牛頓就做出了比一般人一生還多的貢獻。

另一方面,牛頓是一個野心家,追求功名且愛慕虛榮。牛頓較早將其流數運算法介紹給人們,但是,萊布尼茨用積分符號描寫方程式的方法,獲得普遍承認(到今天仍在使用),但牛頓並不認同,他指控萊布尼茨剽竊他的作品,萊布尼茨給他寄了一封信,裡面是一個數學問題:在不同種類的雙曲線中,求擁有相同頂點的正交軌線。萊布尼茨在信中禮貌地請他解答。傍晚前收到信後,他在睡覺前解出來了。但是,牛頓後半生花了很多時間爭取優先權,一直迫害萊布尼茨到死。他不停嘲笑萊布尼茨是微積分的「第二發明者」,萊布尼茨向皇家學會抗議並要求澄清。但很久以來,牛頓就是皇家學會主席,他無恥地運用這一職務的權力,挑選調查委員會成員,並握有判斷證據能否使用的權力。此外,他親自起草調查結果的報告,其結果可想而知。

與牛頓不同,法拉第拒絕所有外加榮譽,他在科學上並不謙虛,但在做人方面非常矜持和謙遜。為了科學,甚至放棄薪水。他拒絕被冊封為貴族,兩度拒絕擔任倫敦皇家學會主席。基本上,他認為因科學發現和科學想法獲取報酬或收到獎勵是不恰當的。法拉第放棄名利,和他身為桑德曼教派信徒有關。可想而知,法拉第的這種態度,將在經濟上遭遇困難。1831年,他找到電磁感應的線索,並放棄了他被迫從事的兼職工作——這份工作可幫助他渡過財務難關。因為沒有其他經濟來源,而法拉第又想幾種心理從事剛剛起步的研究,他給首相墨爾本子爵寫信,懇請撥予少數研究金。但是,法拉第的申請被首相拒絕,他還認為法拉第在科學上的裝腔作勢是「惡劣的欺騙」,法拉第只好另想其他的辦法。當法拉第1867年去世時,他在科學上建樹極豐,在人格上也無可挑剔,他拒絕了所有公開的榮譽。

《科學簡史》從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到當代美國的費曼等26位偉大科學家,他們的生平與科學事業串起來的,就是一部生動有趣的科學史。人們可以看到科學在西方的歷程。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這一問題困擾著中國的科學史家,科學精神的不足影響著中國古人,中國古代的君主制也不利於科學發展。在科學的大道上,中國人任重道遠。

(原標題:改變人類生活的科學家)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知識就是力量,山西這樣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長
    知識就是力量,山西這樣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長 2020-12-03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科學哲學簡史:從古希臘到維也納學派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學與哲學是西方科學和西方哲學的發源地,也是當代科學哲學的發源地。探討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學哲學思想對於我們理解當代的科學哲學以及推進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古希臘羅馬的科學著述和研究古希臘羅馬的科學著述已經為數不少,而古希臘羅馬的哲學著述和研究古希臘羅馬哲學的著述則可能更多。
  • 杭州畫室-站在就巨人的肩膀上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牛頓的名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到畫室學習美術是走美術高考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夠更上一層,因此很多學生都會選擇到杭州選擇畫室,杭州作為文化名城,是美術高考培訓的聚集地,在這裡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美術考前培訓機構和老師,選杭州畫室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 坤鵬論:看懂今天的科學 要從亞里斯多德說起
    因為,阿拉伯的宗教勢力認識到,有必使自己的神學獲得更為科學的理論依據。而古希臘的科學和哲學所採用的思維方式,也比其憂鬱而樸素的思維方式,更適合實現這個目的。正是出於這個目的,他們開始了對亞里斯多德的深入了解。
  • 善於站在「巨人」肩膀上,你會少走很多「彎路」
    牛頓曾說過:「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我們知道,牛頓的很多科學研究是以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學家科學基礎上的。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巨人」,他們是我們生活、學習中的引路人。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
  • 輪椅上的科學巨人:霍金的傳奇人生
    他的專著《時間簡史》,1988年首次出版,截止2019年,已再版十餘次,被譯成40多種語言,全球發行量超過2500萬冊,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著作。一提到霍金,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一位坐在電動輪椅上的科學家形象:
  • 科學頑童費曼:愛因斯坦之後最「好玩」的理論物理學家
    二戰期間,費曼參與了美國原子彈的研發,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並於1965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費曼不僅是一名物理學家,他還是熱情奔放的鼓手,實用的惡作劇者,出色的教育家和不懈的樂觀主義者,成為這樣的「多面手」,費曼父親對他的言傳身教功不可沒。
  • 「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初這句話不是雞湯而是一句毒話
    我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牛頓講的一句話,多少人把此當成人生的座右銘,以此激勵自己。但最初這是一句罵人的話,而且是牛頓罵另一位科學家的話。提起牛頓他有無數個光環,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
  • 站在巨人肩膀,百花萃眺望更遠
    文 | 吳晨依 牛頓曾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筆者認為這句話用來形容百花萃亦是貼近不過。這也彰顯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百花萃,未來之路將邁得更沉穩、更堅定、更有底氣。品質為王,百花萃緊跟年輕潮流百花萃崇尚天然花卉美膚理念,從花卉品種挑選、產品源頭把控,堅持人工科學種植,花朵當季採摘,先進提萃工藝及科學配比六大維度,始終堅持產品為先、服務為王的工匠精神。
  •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推薦15本「湖南好書」:站在巨人肩膀上,我們...
    科學是嚴謹的,但同時它又是奧妙的,站在科學的大門前,許多普通人無限憧憬,卻又望而卻步,為了讓更多的讀者感受科學的魅力,在本期「領讀中國,湖南好書」評選活動中,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為大家奉上15本(套)圖書,為我們揭開宇宙洪荒的神秘面紗。
  • 科學簡史:古希臘的天文「公理化」體系
    亞里斯多德從運動學理論出發,論證了大地確實是個球體。他說:你看遠處駛來的帆船,我們都是先看到桅杆,後看到船體。在看月食,投影在月球表面上的陰影總是圓弧狀的。畢達哥拉斯用「迷信」的方法告訴人們地球是圓的,壓力是多德用「經驗」的方法告訴人們地球是圓的。在中國人普遍還認為「天圓地方」的時候,希臘人已經完成了「地球學說」。
  • 科學簡史:古希臘的物理「公理化」體系
    #科學史#古希臘學者都是數學愛好者,西方哲學之父的到了大約公元前300年的時候,歐幾裡得總結前人研究之成果,建立的一套「公理化」體系,這是希臘人探尋「知識的確定性」集大成之作。幾乎與此同時,阿基米德也建立起了物理學的「公理化」學術體系。阿基米德大約公元前287年出生在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卒於公元前212年。這是一個可以跟牛頓相提並論的偉大科學家,他對科學發展的貢獻是全方面的,本篇我們但從物理學領域窺探一二。
  • 科學簡史:為何要讀科學史?
    如果自行補課的話,不僅可以窺察到知識的來源,而且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一種新知識的出現,具體解決了什麼樣的學術問題,後來又產生了如何的社會效應?「知道」和「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含義,上課聽講了,便是聽說了,知道了,至於能否理解?這是另外一回事。
  • 費曼:科學的不確定性
    費曼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整化的計算方法,這些是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的重要工具。代表作品有《費曼物理學講義》、《物理之美》等。撰文 | 費曼翻譯 | 王文浩我想直截了當地就科學對其他領域各種思想的衝擊這一主題談談我自己的看法,這也是約翰·丹茨先生特別希望探討的議題。
  • 教育創新,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談教育創新,先讀教育史吧!
    近年來在改革與發展的大潮中形式主義與浮躁的現象相當嚴重,我稱之為浮腫病與多動症,口號不斷翻新、模式層出不窮,仔細去檢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現那一點象工程以外,大都是文字遊戲,其實一切照舊。教育這個社會現象已有數千年歷史,在探索教育規律這條道路上前人已做了大量工作,進行過無數次實驗,提出過許多教育理念、理論,成功的、失敗的,可以說是不計其數。
  • 反思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研究
    我們對西方科學思想特別是經典文獻的接受和解讀,會牽涉許多基本範疇,應該具體分析。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甚至同一著述的不同章節,往往科學與非科學混雜,需要進行精深考察。畢竟,基本範疇是把握思想的規制或判據,對西方科學思想經典的整理尤其如此,有必要建立健全類似亞里斯多德和康德的「範疇表」系統。
  • 科學簡史:古希臘的數學「公理化」體系
    西伯斯很激動地認為自己發現了「新數」,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其他骨幹認為這個新數動搖了學派的信念,幾個人一合計把西伯斯捆了投到海底。這是西方哲學史中廣為流傳的「第一次數學危機」,因為用舊的觀念解釋不了√2是無理數這個客觀事實,繼而把發現無理數的學者投入大海。
  • 史上最強學習法:費曼學習法
    傳說加拿大人斯科特.H.楊(Scott H Young)使用這種方法,只用一年時間自學完成了 MIT 公開課上的 33 門計算機科學課程,正常情況下需要四年才能修完,並最終通過了所有考試!不論上面的報導是否屬實,但它正是費曼學習法的典型體現。費曼學習法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通過向別人清楚的解說某一件事,來確認自己是否真正弄懂了這件事。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費曼學習法的具體操作。
  • 科學簡史:科學史概論
    從一開始人類並不是用「科學地方法」來認識世界,那個時候雖然有認識,但是沒有科學,也沒有科學史。當「科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之後,人們開始追溯「科學認識」的起源,一般認為起源於古希臘對自然萬物的思考。古希臘自然哲學,只是科學的發端,當時人們的認識也並不是很科學。但是對後來科學的歷程有著很重要的啟迪意義,不管怎麼說科學是16世紀-18世紀的產物。
  • 《別逗了,費曼先生》-科學老頑童的故事
    全書由四部分構成,講述了費曼從童年到研究生,之後從軍參加曼哈頓計劃,再後來回學校任教的故事。文風輕快幽默、引人發笑,展示了費曼的科學家精神和特立獨行的性格特點。《洛杉磯時報》評論說:「任何讀這本書而不大笑出聲的人,心裡一定有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