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比參數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

2020-12-11 砼話

0引言

碳化使混凝土的鹼度降低,混凝土碳化區的pH值由13左右降至9以下,鋼筋表面的鈍化膜可能發生破壞而導致鋼筋鏽蝕。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混凝土結構面臨Cl-的侵蝕,大部分混凝土鋼筋鏽蝕是由於混凝土碳化引起的。因此,近年來混凝土的碳化問題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

從混凝土碳化的物理化學過程可以知道,影響混凝土碳化的主要因素可分為材料因素、環境因素和施工因素三大類。材料因素包括水膠比、水泥品種和用量、摻合料用量、骨料、外加劑等,主要是混凝土鹼度的降低從而影響混凝土碳化。通過混凝土試驗研究配合比參數對抗碳化的影響,主要分析水膠比、膠凝材料用量、粉煤灰和礦粉單摻摻量及雙摻摻量對混凝土抗碳化的影響。

1試驗概況

1.1試驗原材料

(1)水泥:福建水泥有限公司生產的建福牌P·O42.5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26.8%,初凝時間167min、終凝時間233min,3d抗壓強度23.6MPa、28d抗壓強度46.7MPa,3d抗折強度5.3MPa、28d抗折強度8.0MPa。

(2)礦物摻合料:漳州後石電廠生產的Ⅱ級粉煤灰和福建三鋼集團(龍海)礦微粉有限公司生產的S95級礦渣粉。粉煤灰需水量比97%,細度16.2%,SO3含量0.62%,含水量0.2%,燒失量2.47%。礦渣粉密度2.91g/cm3,比表面積460m2/kg,流動度比102%,含水量0.2%,7d活性指數78%,28d活性指數99%。

(3)粗骨料:漳州龍海東南碎石廠生產的5~31.5mm連續級配碎石,表觀密度2630kg/m3,堆積密度1450kg/m3,壓碎值9.60%,針片狀含量5.70%,含泥量0.60%。

(4)細骨料:龍海航順達有限公司生產的天然中砂,細度模數2.8,級配區為Ⅱ區,含泥量0.7%,泥塊含量0.3%,堆積密度1440kg/m3。

(5)外加劑:科之傑新材料集團生產的Point-400S聚羧酸高效減水劑。

(6)拌合水:自來水。

1.2試驗方法

(1)工作性能測試。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按照GB/T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方法標準》進行試驗。

(2)力學性能測試。硬化混凝土的力學性能按照GB/T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進行試驗。

(3)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測定。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按照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規定的碳化試驗方法。碳化試驗採用邊長為100mm的立方體混凝土試件,3個試件為一組。試件採用標準養護28d,當試件養護至28d後從標準養護室取出,在60±2℃烘48h。經烘乾處理後的試件,除留下一個側面外,其餘表面用加熱的石蠟予以密封。試驗採用CABR-HTX12型碳化試驗箱。碳化到了3d、7d、14d及28d時各取出一組試件,立方體試件在壓力試驗機上用劈裂法從中間破型,破型後立即測定其碳化深度。每組立方體試件只作一次檢驗,不得重複使用。

(4)設計坍落度。涉及的各種試驗,混凝土設計坍落度均為120±30mm。

2試驗結果與分析

2.1水膠比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

採用相同水泥用量,不同用水量,水膠比分別為0.55、0.52、0.49,測定新拌混凝土坍落度、硬化混凝土的28d抗壓強度及不同齡期的碳化深度,通過試驗結果分析水膠比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試驗方案及結果見表1、表2。

從表1、表2可看出,與水膠比為0.55相比較,水膠比為0.52和0.49時,28d的碳化深度分別減小3.6mm和7.8mm。28d混凝土碳化深度P1>P2>P3,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隨著混凝土水膠比降低而減小。由於混凝土是一種多孔性材料,在其內部有著大小不一的氣泡、孔隙、氣孔等,這些都具有透氣性。隨著用水量的增大,混凝土孔隙率增大,使空氣中的CO2更容易侵入混凝土內部的氣孔,而後溶解於毛細管水液體中,與水泥水化過程中產生的Ca(OH)2和水酸鈣等物質生成CaCO3,從而碳化深度增加。隨著混凝土水膠比降低,其內部的孔隙率也相應減小,CO2不容易侵入混凝土內,因此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得到提高。

2.2膠凝材料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

試驗研究膠凝材料用量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通過設計採用相同水膠比0.52,增加膠凝材料用量,測定新拌混凝土坍落度、硬化混凝土的28d抗壓強度及不同齡期的碳化深度,以分析膠凝材料用量變化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響。試驗方案及結果見表3、表4。

從表3、表4可看出,28d齡期時,雖然隨著膠凝材料用量的增加,P4和P5的碳化深度相比P2減小,但減小的程度很小。可見在水膠比相同時,通過提高膠凝材料用量的方法,對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影響不顯著。這是由於在水膠比不變的條件下,雖然膠凝材料用量越大,但混凝土內部的孔隙率變化並不大,因而其影響不如降低水膠比方式更為明顯。

2.3粉煤灰摻量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

試驗研究不同粉煤灰摻量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通過設計不同粉煤灰摻量等量取代水泥用量,摻量分別為15%、20%、25%,測定新拌混凝土坍落度、硬化混凝土28d抗壓強度、不同齡期的碳化深度,通過試驗結果分析不同粉煤灰摻量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響。試驗方案及結果見表5、表6。

由表5、表6可知,空白組P6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值均小於其他組,這說明粉煤灰的摻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抗碳化能力。這是由於粉煤灰的火山灰反應降低了混凝土的鹼含量,因而摻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抗碳化能力比空白組的混凝土低,且隨著粉煤灰摻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越低。但在摻量15%~25%範圍內,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增加較為緩慢,尤其是摻量為15%和20%時,混凝土的碳化深度相差不大。因此,雖然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會降低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但在摻量20%內,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增加緩慢。

2.4礦渣粉摻量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

試驗研究不同礦渣粉摻量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在相同水膠比條件下,採用不同礦渣粉摻量等量取代水泥用量,取代率分別為15%、20%、25%,測定新拌混凝土坍落度、硬化混凝土的28d抗壓強度及不同齡期的碳化深度,通過試驗結果分析不同礦渣粉摻量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響。試驗方案及結果表7、表8。

從表7、表8可知,在14d齡期前P6的碳化深度比P9、P10和P11小,隨著礦渣粉摻量的增加,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增大。這主要是礦渣粉等量取代水泥後,導致單位體積內的水泥含量降低,單位體積內水泥水化後生成的C-S-H和Ca(OH)2含量就相應地降低,摻量越高,碳化深度就越大。但在28d齡期時,P6的碳化深度比P9、P10和P11大,隨著礦渣粉摻量的增加,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減小。這主要原因是在後期,礦渣粉開始參與二次水化反應,逐步改善混凝土孔隙結構,形成水化產物填充孔隙,使混凝土孔隙率更低,混凝土更密實,CO2難以侵入混凝土內部發生碳化反應,因此碳化深度降低。

2.5礦物摻合料雙摻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

試驗研究礦物摻合料雙摻對混凝土工作性及其抗碳化性能的影響。採用不同的粉煤灰摻量及礦渣粉摻量組合,P12、P13、P14、P15、P16的粉煤灰摻量為10%、10%、15%、20%、25%,礦渣粉摻量為10%、25%、20%、15%、10%,測定新拌混凝土坍落度、硬化混凝土的28d抗壓強度及不同齡期的碳化深度,通過試驗結果分析礦物摻合料不同雙摻摻量對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響。試驗方案及結果見表9、表10。

從表9、表10中可以看出三個試驗結果:

(1)28d齡期時,P12的碳化深度為14.7mm,其數值最小。

(2)與前面單摻試驗結果對比發現,當雙摻粉煤灰10%和礦粉10%時,混凝土碳化深度均小於單摻20%粉煤灰及單摻20%礦粉。這說明雙摻粉煤灰和礦粉比單摻具有更好的抗碳化性能。其原因是在摻入一定比例粉煤灰和礦渣粉後,由於它們的顆粒粒徑與水泥顆粒粒徑形成連續級配梯度,產生微集料效應,顆粒之間相互填充,各組成材料緊密堆積,因此粉料顆粒間的孔隙減少,混凝土更加密實;同時由於礦物摻合料的火山灰效應,進一步水化反應使得混凝土的內部結構更為緻密,進一步降低了混凝土內部的孔隙率,CO2難以侵入混凝土內部發生碳化反應,導致碳化深度降低。因此雙摻粉煤灰和礦粉比單摻具有更好的抗碳化性能。

(3)當粉煤灰和礦渣粉雙摻總量為35%不變時,總體上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隨著礦粉摻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在雙摻粉煤灰15%和礦粉20%時,混凝土具有最佳抗碳化性能。

3結論

(1)混凝土碳化深度隨著水膠比的減小而減小,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越來越好。在相同水膠比下,增加膠凝材料的用量對降低混凝土碳化深度影響並不明顯,而通過降低水膠比方法對提高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更有效。

(2)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會降低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但在摻量20%內,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增加緩慢。

(3)礦渣粉等量取代水泥,在14d齡期前,隨著礦渣粉摻量的增加,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增大;但在28d齡期時,隨著礦渣粉摻量的增加,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減小。

(4)雙摻粉煤灰和礦粉比單摻具有更好的抗碳化性能。當雙摻總量為35%不變時,雙摻粉煤灰15%和礦粉20%的混凝土具有最佳抗碳化性能。

相關焦點

  • 機制砂參數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
    1 機制砂參數對其所配製混凝土性能影響的試驗方法1.1 原材料在本次試驗中,為了對機制砂影響其所配置混凝土性能影響進行探討,專門採用了C30混凝土,具體配合比如表1所示。1.2 試驗方法在確定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基礎上,從機制砂石粉含量、MB值、細度模數3個參數方面,對其影響混凝土的性能進行了分別探討。其中的混凝土性能主要包括工作性能、力學性能、收縮性能、 耐久性能等方面。
  • C30自密實混凝土配合比及工作性能影響因素研究
    其一是原材料的性能;其二是混凝土強度。計算方法是先計算出初步配合比,再進行調配最終確定出達到要求的配合比。但是自密實混凝土設計配合比的方法與傳統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有著很大不同。2012年8月,我國新頒布實施了JGJ/T283—2012《自密實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作為自密實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行業標準。
  • 混凝土配合比不是簡單的數字比例
    水膠比、用水量、砂率、外加劑用量構成確定配合比的幾個重要參數,這幾個參數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其中一個參數的變動都可能會引起其他一個或幾個參數的變動,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原材料的質量和性能對混凝土配合比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在混凝土設計強度達不到要求時,大多數人通常會採用增加水泥用量的方法解決問題,很少人從材料調配的經濟性和混凝土工作性綜合考慮混凝土配合比問題。混凝土配合比的確定往往又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經驗技術,很難一蹴而就,技術人員只能平時注意收集配合比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從中積累經驗,這些都將是今後寶貴的參考資料。
  •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水灰比影響探究
    但影響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因素很多,用經驗圖表法設計,形成的產品沒有比較嚴格的標準。而本文利用的目前認可度較高的體積法進行配合比設計,並通過力學性能試驗了解影響透水混凝土主要強度性能的因素,希望能夠促進透水混凝土在工程中的應用2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2.1配合比設計原理試驗採用的是體積法設計配合比,設計的關鍵是孔隙率。
  • 萘系減水劑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
    ,降低施工拌和時的能耗;第三、減水劑可以在不降低水泥混凝土各方面性能與力學指標的前提下減少水泥和水的用量,從而降低施工的成本。3實驗結果與分析3.1萘系減水劑摻量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實驗採用的配合比方案如表1所示,按照試驗設計的配合比方案製作混凝土試樣,在標準養護模式情況下對不同齡期的混凝土試樣進行抗壓強度檢測。
  • 漿體比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
    0前言配合比設計是混凝土材料科學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然而,由於混凝土是一種高度非均質的多相複雜體系,且隨著原材料的變化和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越來越複雜,配合比設計要素也越來越多,漿體比就是其中之一。
  • 基於漿骨比的現代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②確定配合比設計中的基本參數:根據坍落度、配置強度及耐久性要求,查表確定單位用水量、砂率、外加劑和摻合料的摻量、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引氣劑摻量等基本參數;③計算配合比:計算配製強度fcu,0並求出相應的水灰比;選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並計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選取砂率,計算粗骨料和細骨料用量,並提出供試配用的計算配合比
  • 自密實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分析
    本文首先對這3個標準中的配合比設計方法進行簡單介紹,然後結合標準CECS203-2006《自密實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和JGJ/T283-2012《自密實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的設計方法,提出改進的自密實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並通過試驗手段比較利用該方法與以上兩個標準中的設計方法配製的自密實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學性能,以驗證該方法的簡易性和經濟性,為我國生產施工性能優良
  • 公路橋梁高強輕質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關鍵詞:高強輕質混凝土;配合比  一、前  言  現代混凝土作為人造建築材料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為了解決普通混凝土質量大的缺點,人們逐漸開發出了混凝土的新品種一一輕質混凝土。
  • C8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與廢漿對其的影響研究
    在我國,通常將強度等級大於或等於C60的混凝土稱為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是以建設工程設計、施工和使用對混凝土性能特定要求為總體目標,選用優質常規原材料,合理摻加外加劑和礦物摻合料,採用較低水膠比並優化配合比,通過預拌和綠色生產方式以及嚴格的施工措施,製成具有優異的拌合物性能、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和長期性能的混凝土。
  • 混凝土生產配合比使用中面臨的兩大難題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混凝土技術人員可依據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試驗結果,推定(或依據規範計算)增加特殊性能要求後,混凝土配合比參數的變化趨勢調整已有生產配合比進行生產,並檢測、驗證所生產混凝土的各項技術指標。 混凝土攪拌站供應的工程數量多,工程部位不同,再加上施工工藝、季節變化等因素,常常出現同種強度等級而性能要求不同的混凝土配合比。
  • 這些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你了解嗎
    義大利的Collepardi提出的簡易配合比設計方法,根據骨料調整用水量以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對混凝土強度、耐久性影響較大。因此,該方法己經不適用以高效減水劑調整混凝土工作性的現代混凝土主。
  •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混凝土配合比參數計算的要求有哪些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混凝土配合比參數計算的要求:  1.水灰比的確定應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範》的經驗公式計算,並在滿足彎拉強度計算值和耐久性兩者要求的水灰比中取小值。  2.應根據砂的細度模數和粗骨料種類按設計規範查表確定砂率。
  • 機制砂質量指標及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分析
    3機制砂質量指標與混凝土性能3.1顆粒形貌與混凝土性能機制砂粒形影響混凝土工作性主要是由於多稜角的顆粒間機械咬合力大,相互碰撞和幹擾會降低混凝土的工作性。2.36mm粒級機制砂的顆粒形狀越不規則,混凝土流動性越差。
  • 預拌混凝土企業備用配合比的建立研究
    2.2配合比試驗及回歸分析參數 對上述1的原材料進行基準配合比試驗,水膠比(W/B)為0.70~0.30,以每遞減0.05的水膠比進行試驗。以配製強度等級為C30的混凝土為例,fcu,0為38.2MPa,f=47.6MPa,粉煤灰摻量為20%,影響係數為0.83,fb=f×0.83=39.5MPa,代入方程式y=2.0096x+0.1738計算所得的水膠比為0.472,取0.47。 利用Excel文檔的單元格中設置相應的參數連結及公式,可達到全自動計算,計算出常用配合比的水膠比,結果見表2。
  • 預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中的問題與對策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要考慮的因素較多,牽涉到幾個方面的內容:一要保證混凝土硬化後的強度和所要求的耐久性等其他性能;二要滿足施工工藝易於操作而不遺留隱患的工作性能;三是在符合上述兩項要求下選用合適的材料和計算各種材料用量;四是對上述的要求及結果進行設計、試配、調整,使之達到設計標準的要求;五是在達到上述要求的同時,設法降低成本。
  • C80機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C80機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壓強度的影響。結果表明:外加劑摻量、機制砂的種類和砂率對於C80機制砂混凝土的影響主要在工作性能方面,對於抗壓強度影響不明顯。在此基礎上確定了C80機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並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 這些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你了解嗎(國內篇)
    雖然混凝土科學技術已有漫長的發展歷史,但仍然是一門基於實驗的科學,傳統的配合比設計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設計者的經驗。我們總希望可以搞出一個圖表或者一個萬能公式,能表達出或準確計算出混凝土的配合比,這樣就方便實踐和質量控制了。但由於混凝土原材料品種、質量、形態甚至產地的差異,對混凝土各項性能產生的影響各異。
  •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試算法
    但同時因為混凝土組成材料多樣化,其原材料具有很強的地方性,現代建築工程對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越來越多並越來越高,混凝土微結構對環境和時間的依賴性以及不確知性,註定了混凝土材料結構體系的複雜性。因此對其配合比的設計極為關鍵。
  • 混凝土路面技術要求及配合比設計
    影響因素:水泥漿數量、水泥漿稠度、砂率、水泥品種和集料性質、外加劑等。拌制時,必須根據使用材料、施工機械、施工氣候等條件,在保證混凝土強度、耐久性和經濟性的前提下,選擇合理的配合比和適宜的坍落度,或摻加各種外加劑(如減水劑、流化劑等),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4)表面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