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沒有社交sense的社交產品Pinterest終於上市了

2020-12-17 砍柴網

下圖是來自 eMarketer 2018 年中的一份預測。它當時的判斷是:2018 年將是全球網際網路廣告市場雙寡頭——Facebook 和谷歌的市場份額歷史上首次下降的年份,原因是亞馬遜和 Snapchat 的強力競爭。

eMarketer 敏銳地覺察到亞馬遜售賣虛擬地產(廣告位)的潛力。其在最新的調研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得益於對消費者行為數據的掌控和 DTC 業務的擴張,亞馬遜美國廣告業務 2019 年還將增長 50% 以上。

但它沒有指出的是,另一個贏家並非市場份額排名第四、遭遇 Facebook 軍團全方位圍追堵截的 Snapchat,而是上周剛剛登陸納斯達克市場、與 Snap 市值之差不足 20% 的 Pinterest。

廣告行業入侵者

成立 9 年、月活超 2.5 億、三分之二是女性,圈住了這樣一批有質(變現潛力)有量的用戶之後,Pinterest 並不希望大家把它當作社交平臺,而是將自己定義為協助用戶規劃夢想的生產力工具。(原話是 productivity tool for planning your dreams)

這個定位相當值得玩味。細想一下,到目前為止,市面上絕大多數 2c(且公認成功)的網際網路公司,要麼是依靠工具起家(如搜索、電商),要麼是信奉平臺為王(如新聞、長/短視頻、社交)。

而 Pinterest 偏偏有些出格:它既不認為自己是純粹的平臺(即使大家都說它是圖片社交平臺),也絕不允許自己只是一個搜圖工具。Pinterest 顯然有一個想要滿足用戶情感和功能雙重需求的夢。

因為谷歌、Facebook 和亞馬遜的先發優勢(如用戶搜索習慣已經形成、用戶群廣泛且廣告基礎設施完善、行為數據完整等)的存在,Pinterest 必須坦承自己在廣告方面的弱勢。但它在招股書裡也同時表露了自己的野心:對它而言,接下來的最大機會在於推動視覺搜索廣告和視覺電商。

關於廣告行業的認知,Ben Thompson 的理解是相當到位的。他認為,這一行的核心任務在於帶領(欺騙)消費者穿透一個叫做「廣告漏鬥」的東西。

這個廣告漏鬥分為三層:意識(awareness)、考慮(consideration)和轉化(conversion)。

在培養「意識」的層面上,電視和廣播相當有效,因為這兩個渠道的受眾最廣,而且人們消磨在其中的時間最長;

而在「考慮」階段,過去的報紙往往可以發揮重大作用,因為上面的優惠券和折扣信息能誘導消費者做出購買決定;

再加上零售商的線下推廣、商場促銷等手段,來到這一步的消費者多數都容易被成功「轉化」為忠實客戶。

但是網際網路廣告一出現,就直接瞄準了這個漏鬥的底部,從而對傳統廣告渠道實現了第一次顛覆。為什麼呢?因為用戶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產品時,往往已經跨過「意識」和「考慮」階段,有相當大「轉化」為客戶的可能。

在這一環節,早期的谷歌幾乎完全壟斷了搜索廣告場景,因此它享受到了第一波紅利。

不過這時候,網際網路廣告還存在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它的確能帶來精準用戶,最大化地提升「轉化「,但很難在廣告漏鬥的頂層(即「意識"階段)幫到廣告主。

所以大家懷疑:如果不能讓更廣泛的人群了解到自己的品牌,不能擴充漏鬥頂層的潛在客戶群,就算實現了更為精準的「轉化」又能怎樣?

面對這個問題,Facebook 的解法是,藉助 Newsfeed 廣告位和 Instagram 的視頻廣告來馴化消費者的品牌」意識「,接下來通過重定向廣告把他們引導到」考慮「以及」轉化「階段。

這套玩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谷歌借鑑。YouTube 一定程度上對標 Facebook 的 Newsfeed 設計(當然還多虧了 Google Brain 的算法推薦),同樣是為了解決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問題。

依靠最廣泛的受眾、最多的廣告位和更精準的廣告,Facebook 和 Google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穩穩壓制住了 Yahoo、Twitter、LinkedIn、Yelp 等其他小廣告平臺。

但這種僵局似乎正在被 Pinterest 打破。

在灌輸消費「意識」、慫恿消費者「考慮」購買的階段,Pinterest 試圖藉由計算機視覺技術來無縫連接用戶創造的內容與可能激發購買行為的內容,從而讓品牌廣告主和零售商的廣告內容與平臺本身內容做好平衡。

特立獨行的社交平臺

如果你有閱讀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海外主流科技、商業媒體的習慣,就會發現一件還挺神奇的事:你幾乎很難看到有什麼人討論 Pinterest。炒作和各種 pr 新聞少到幾乎讓人忘了這家公司的存在。

部分原因是在於它的功能設計和定位。Pinterest 非常不像一家典型的社交平臺:既不像 Facebook 那樣向第三方開發者洩露用戶數據,也不會像 Twitter 被黑客玩弄,甚至不像YouTube、Tiktok 那樣遭遇到嚴重的內容審核問題。

一直以來它都在平穩而緩慢地自我迭代。比如用戶希望藉由 Pinterest 平臺優良的視覺識別功能來簡化操作,它就真的只老老實實地添加 Pinterest Lens 功能,幫助攝像頭發現新東西,從而讓手機變得更加聰明。

再比如,現在 Benchmark 做投資、之前在 Pinterest 負責產品的 Sarah Tavel 曾經提及其內部普遍認同的「用戶銀行」理論,他們把用戶對其的信任看作是銀行存款,而產品對用戶造成的負擔和傷害則是從這個銀行中提款。(原話是:Think of user trust like a bank.You want to deposit a lot more than you withdraw.)

為了不辜負用戶的信任,他們總是保持銀行存款的速度遠超提款。而且還有這樣一個經驗指標:需要五次積極的用戶經驗才能彌補單次的不良體驗。這意味著,想要確保「用戶銀行」的正常運轉,需要接受一個相當昂貴的兌換匯率。

此外,這家公司的管理層也完全不以個人身份對外披露或解釋公司事宜,其 CEO 甚至把自己的Twitter 設置成私密狀態。

就是這樣一個完全沒有百億美金公司討論熱度的公司,居然就靠著這種緩慢而穩定的方法贏得了眾多粉絲。

Pinterest 上市的短期價值:提振投資者信心

2019 年毫無疑問會是一個上市大年。共享出行第一股 Lyft、視頻通訊工具 Zoom、圖片社交工具 Pinterest 已經浮出水面,接下來如無意外,Uber、Slack 等公司也將交出自己的答卷。

然而,搶灘上市的 Lyft 不足一月已經累計下跌 25% 以上,給後來者扔下了重磅炸彈。不少投資者都擔心這是一級市場估值泡沫破碎的縮影,或許會動搖後面排隊公司接盤者的信心。

所幸,面向 c 端用戶的 Pinterest 和面向 b 端用戶的通信工具公司 Zoom 在很大程度上驅散了縈繞在眾人心頭的陰霾。

很多人可能沒太聽過 Zoom。它其實被微軟覬覦已久,據 Recode 的報導,多年來微軟一直試圖買下它,但都因為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對於微軟來說,這筆收購當然有價值。其在 2011 年以 85 億美元收購 Skype,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難以真正將 Skype 的業務變現,藉由 Zoom 來增強辦公產品的協同價值很可能是值得一試的思路。

但是 Zoom 一方始終沒有接受,這個決策目前看來也頗為明智。其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發生在 2017 年,以 10 億美元估值拿了紅杉 1 億。而上市路演的估值在 90 億附近,當下更是因為盈利水平、增長高速、訂閱業務被廣泛認可,導致股價暴漲 70% 以上。

至於 Pinterest,這個與 iPad 初代同時面世的社交平臺對華爾街而言也相當久違了。其上市首日漲幅超 20% 的原因有二:其一,Pinterest 的用戶增速雖然不夠性感,但廣告業務的擴張節奏還行(2018 年營收同比增速近 60%)相比 Lyft 這種無比燒錢的公司,已經是個還不錯的選擇了。

另一方面,距離上一次同類公司(Snapchat)上市也已經兩年了。所以某種層面上看,它也享受到了一些關注度溢價,是投資者想要押注新社交機會的無奈之選。

Lyft、Pinterest、Zoom 三家典型科技公司顯然已經試出了當下海外 IPO 市場的偏好和熱度。面對這個一直以來就由基本面和情緒面共同主導的市場,眼下三家的表現就是投資情緒的映射。

Pinterest 上市的長期意義:代表網際網路的一種走向?

《上癮》一書作者 Nir Eyal(書籍原名《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之前探討過一個問題,網際網路的下一階段將走向哪裡?(Where is the Web Going?)

他把推動網際網路不斷發展的原動力歸結為交互方式。因為產品和用戶的交互方式變了,所以用戶行為和習慣也會同步改變。而且有一個總的趨勢:用戶對於信息的理解能力、處理速度和交換難度正在逐漸降低。

這種趨勢的直接影響就是帶動 UGC 的繁榮,於是更多用戶有能力創造出豐富、更具價值的內容。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從內容生產難度和UGC 比例這兩個維度,來理解諸多網際網路平臺們都處於什麼位置:

從左往右看,上圖為我們展示了網際網路平臺的一個發展趨勢,隨著交互方式的不斷演進,內容生產難度在降低,UGC 比例在變大。

如果我們想預判網際網路的下一階段會走向哪裡,應該先看看過去的網際網路平臺發生了什麼。

上圖即為網際網路平臺的三次變革,簡單來說,從 Web 1.0 到 Web 3.0,網際網路用戶與信息之間的交互方式一直在變:從最初的傳遞變成分享,再到現在的收集和消費。

先來看 Web 1.0,一個信息傳遞的時代,小部分專業內容生產者提供一對多的服務,絕大多數用戶主要基於網頁瀏覽器來獲取信息。

到了 Web 2.0,社交媒體開始發力,尤其以 Facebook 為代表的社交平臺們,推出 Newsfeed 極大提升了用戶多對多信息分享的能力。在此過程中,絕大多數的普通用戶第一次有了參與感,於是他們也開始投身到內容創作與傳播當中。

眼下以及可以預見的未來或許是 Web 3.0 階段。因為有了之前的鋪墊,網際網路內容不再稀缺,單純的信息傳遞和信息分享很難產生新鮮感。於是 Twitter、Pinterest 等平臺趁勢而起,因為他們發現並更好滿足了新的訴求——信息收集和消費,趁著社交巨頭們沒反應過來,這些平臺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壁壘。

圖片和視頻社交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 Instagram(當然背後原因是多維度的),眼下如果真的到了主打信息收集和消費的「社交」下半場,Pinterest 會是那匹黑馬嗎?

【來源:Yourseeker】

相關焦點

  • 透視Pinterest——淺析視覺化社交網站的發展瓶頸
    導讀:國外社交網pinterest(中文名:圖釘)成為最新的社交寵兒,受到創業者與資本市場的熱捧,自創辦至今,其發展速度讓人震驚,其用戶群以達到1100萬之多。但任何行業都有著一些自己的小秘密,本文內就揭露了Pinterest神秘面紗,剖析其不為人知的秘密。
  • Pinterest終於要上市了,但它已經講不好社交故事
    當地時間3月22日,Pinterest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書,尋求募集1億美元資金。Pinterest目前把廣告作為最重要的營利手段,但與Twitter等社交網站相同,Pinterest在上市之際仍在虧損。Pinterest創造了「釘圖」模式,以幫助用戶尋找到最合心意的產品圖片而走紅網絡,比如尋找一枚理想的婚戒。用戶在平臺上瀏覽圖片,把感興趣的婚戒圖片「釘」在「釘圖板」上。Pinterest隨即根據用戶的興趣推薦類似圖片。
  • 嘀咕網再轉型 盯上Pinterest圖片社交分享模式
    嘀咕網再轉型 盯上Pinterest圖片社交分享模式 站長之家(chinaz.com)12月14日報導:昨日,國內LBS服務商嘀咕網在官方微博上宣布再次轉型
  • Pinterest帳戶搭建及優化技巧
    Pinterest社交媒體平臺,作為4大社交媒體之一,擁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商業價值也在不斷上升,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些有關pinterest帳戶運營的內容,共同學習了解下。pinterest目前有3億活躍用戶,用戶量的迅速增長,更加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其特點是把大小長短不一的圖片分列同時展現出來,這種展現形態有一種特別的名稱「瀑布流」,大家在展現出的形態中,可以搜索自己喜歡的圖片,然後收藏,其中收藏是pinterest最核心的地方,可以在圖片下方留言和發布者/其他用戶進行溝通交流,這種模式讓這個平臺有了一個很有看點的名字:圖片社交。
  • 盤點中國五大類社交產品 誰才是No.1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人情社會,社交網絡和關係圈子成了中國社會的基石。無法相信一個沒有人際關係做潤滑劑的中國會是怎樣的情況,也無法相信沒有朋友圈子的中國網際網路會是多麼的無趣和無聊。那麼,中國的社交平臺產品究竟發展到了什麼地步?市場上的贏家和輸家又是誰呢?
  • Pinterest營銷攻略:如何利用Pinterest進行營
    ;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Pinterest遠不只是一個社交媒體網絡,它可以幫助您制定未來的計劃。1、首先與相關行業受眾聯繫-建立可信賴的關係首先找到已經在尋找您的產品/服務或行業的個人: 查看已經出現在您網站上的圖釘、瀏覽至(pinterest.com/source/yourdomain.com)
  • 陌生人社交產品的冰與火
    那什麼是網際網路語境下的社交呢?我的答案是用戶間的信息交流和互動。最典型的社交產品是早期的微信和QQ。但現在微信和QQ已不僅僅是社交產品,更是生活方式。在社交的分類中,按用戶關係距離來分,可分為熟人社交(QQ、微信)和陌生人社交(探探、陌陌、Soul、她說等婚戀交友軟體)。從社交的定義可以得到陌生人社交指陌生用戶間的信息交流和互動。
  • 三款社交APP同天發布!那些回憶殺的社交產品今夕如何?
    事實上,很多國外的社交產品也曾通過各種方式向中國拋出過橄欖枝,但是很多社交產品都因為「水土不服」的原因未能受到國內網友的青睞,如何解決同一款社交產品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差異化、本土化問題,或許是所有「洋」社交產品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 探討社交業務流:社交產品必做的那些事
    同時,不同的發現維度也影響這個產品可成長的規模。發現維度通常也直接影響著社交產品很重要的一步冷啟動的效果,其通常適用於做社交關係的推薦、冷啟動等。這裡僅僅分析其社交的第一環節的選擇的維度,並沒有分辨誰優誰劣,也不最終決定產品的走向。
  • 「社交聆聽」正在重新定義新產品的開發
    企業從供應商那裡購買社交媒體數據,但實際上很少有帖子直接來自消費者,相反,許多是由製造商的營銷機構、電商賣家或電腦隨機撰寫的。通過對多個產品類別的客戶進行研究,不難發現數據供應商提供的帖子中只有10%是由實際用戶撰寫的。過濾掉這些虛假的內容後,機器學習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消費者對其最真實的印象。
  • 社交網站登錄表單設計
    小夥伴們,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下社交登錄表單的那點事。什麼是社交登錄表單?和單純的註冊與登錄不一樣,現在是社會化的合作時代,一切都講究共贏、高效!而社交登錄表單正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快速進入網站的入口,通常包括註冊和登錄兩部分。社交登錄入口一般都是facebook、推特、新浪、qq等。
  • LGBT社交產品的使用體驗
    這一逐漸增多的人群,毫無疑問將帶動社交細分市場——同性社交應用的激增。那麼,這類應用在產品設計和體驗上有何傾向?作為使用者,更喜歡什麼樣的設計?全媒派(qq_qmp)與幾位LGBT朋友聊了聊,這裡有他們最真實的聲音。
  • 關於社交產品,我眼中最理想的樣子(二)
    現狀是,「運營商系」在社交網絡行業基本沒有什麼作為,移動「飛信」偶爾詐屍,電信「易信」默默無聞,聯通有無社交產品我不知道。但是,採用合適的產品模式,「運營商系」走一遍騰訊走過的路,慢慢完善自己的生態。騰訊摸著石頭過河,「運營商系」可以摸著騰訊過河。
  • Soul產品分析報告:「不看臉」的靈魂社交是新一代的社交選擇?
    圖:產品logoSoul的產品Slogan是「跟隨靈魂找到你」,產品定位為基於心靈的智能社交APP,即基於靈魂匹配的陌生人社交應用,功能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靈魂伴侶。積目與探探都是顏值社交,提供的VIP特權相似,但積目的特權種類更多,所以收費更高,而Soul則基於靈魂匹配的邏輯發展出差異化的VIP特權,收費最高。探探和積目中與Soul「誰看過我」類似的功能是「誰喜歡我」,探探和積目選擇將該功能拿出來作為增值服務單獨收費,價格甚至是會員收費的2-4倍,從中可知該功能是探探和積目對用戶最有價值的核心功能,也是探探和積目最重要的變現來源。
  • 最前線|迅雷管理層調整,新任董事長曾參與多次社交產品創業
    4年後,陳磊跳槽至迅雷,成為迅雷首任CTO,同年迅雷赴美上市,次年網心科技從迅雷集團分拆出來,陳磊任其CEO兼迅雷集團聯席CEO。2017年,陳磊升任迅雷CEO和董事。迅雷2019年財報顯示,其雲計算和其他網際網路增值服務目前已成為其三大收入支柱之一。其中,雲計算服務是指迅雷的區塊鏈業務,包括玩客雲、迅雷鏈、星域雲三種產品。
  • 社交產品的真正使命是消滅「朋友」?
    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社交類APP——如微博、微信、陌陌、易信等等大行其道,已成為我們手機上最重要的應用,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分享與即時溝通也越加密切頻繁,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社交產品上經營著不同的人際圈。社交產品最終會消滅「朋友」嗎?360總裁齊向東有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創新就是看到用戶體驗不佳背後的東西。360的核心競爭領域是「安全」,「什麼是安全背後的東西?」用戶追求的並不是「安全」本身,而是效率——用戶使用安全產品往往是想提高在網際網路上暢遊的效率。
  • Pinterest 營銷技巧Pinterest SEO
    部分的圖片沒有「skull rings」,那是因為pinterest AI智能去判斷圖片上面的產品到底是什麼。還是以實際例子來看吧,當你在搜索框輸入「skull rings」的時候,你可以發現出現的pin圖描述基本上沒有人在用#,同時pin圖是展示最近最熱門的,這說明標籤#對於排名沒有明顯的作用。當你在搜索框輸入「#skull rings」的時候,出現的pin圖則都是按照時間來排序,基本都是最近幾天時間發布的。
  • 「一周cp」社交產品分析報告
    ,卻沒有消息提示;而一般人在沒有匹配會去打開消息欄嗎?更進一步的說,這款產品僅僅是把cp的模式推廣了,但僅生搬硬套缺乏創新,沒有品牌壁壘,也不能夠為用戶持續地提供價值。【寫在後面】在我看來,未來的發展一定是以社交[3.0]的模式出現。
  • Nextdoor計劃上市、Facebook跟著布局:看上去火熱的鄰裡社交市場...
    最基本的功能來看本質上是一個社區產品。 一個做鄰裡社交 App 的企業做到了計劃上市的規模,這如果放到國內還是挺不可思議的,畢竟在我們中國人、尤其是新一代沒有住過平房、院子的年輕人來看,是蠻難理解的一個賽道,很難去理解一出門要跟「大爺們」打招呼的場景。對隱私的侵入和用戶的需求,需要做到近乎完美的平衡才能存活下來。
  • 內向不代表不想社交,沒有社交能力才是最苦惱的
    沒有一個父母不想養一個討人喜歡、人見人愛的孩子。家長每次都是說著、罵著、拉著、扯著,一次次把孩子往人堆裡塞,眼巴巴希望孩子能變得外向點。他們也很頭疼,又不能強迫、又不忍心看著孩子一個人孤零零地玩,以後在學校被同學孤立,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