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式家長:大多數的「為你好」,都是以愛之名的綁架

2020-09-13 簡單心理

最近,國產劇中經常出現「家庭教育」的主題。

比如說,《隱秘的角落》中的周春紅,一方面,她是個單生媽媽,獨自撫養兒子,工作單位偏僻,跑遠門才能給兒子做上一餐飯。她為了孩子的未來,忍氣吞聲,自己的苦衷從來不跟別人說,談一個正經的戀愛,都遮遮掩掩。她非常不容易,全心全意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付出和犧牲

但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個偏執的母親。

在學校不鼓勵兒子社交,怕兒子學壞,影響學習。在家也希望兒子百依百順,一切都以「為你好」的名義對兒子進行綁架。

很多人都認為,這樣對孩子個人生活肆無忌憚的施壓和控制的家長,只在中國常見,因此也贏得了「中國式家長」的稱號。

但其實這樣的父母,在西方影視中,也是存在的。

比如,在《黑鏡》第四季第二集當中刻畫著一位過度保護女兒的母親Marie。她為了保護女兒,在女兒的腦子裡植入了高科技晶片,Marie不僅可以通過電腦知道女兒的位置,而且這個晶片還控制著女兒的視覺

當女兒在看到會給予她不適感和壓力的時候,晶片就會自動給畫面打上馬賽克。

所謂的「中國式」家長,在美國被稱為直升機式父母「Helicopter Parents」。這類父母總是像直升機一樣在兒女頭上盤旋監視,雖然名義上「幫」孩子們規避了一些所謂成長道路上的「雜音」,卻剝奪了他們發展完整的人格的機會。

從某種角度上,這一類父母沒有錯。生命充滿了苦難與不公。但父母要做的不是過度的讓孩子規避苦難,而是教會他們面對苦難,和摔跤後再爬起來的勇氣。

那到底怎麼做才是真的對孩子好呢?也許,在家庭治療課程,你可以找到一直尋找的方法。

家庭治療的整體系統哲學與中國以家庭為核心、注重集體主義的觀念不謀而合。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親子、家庭關係在各個方面都更為濃厚和緊密,家人之間的關係互動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彼此的生活都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有時甚至凌駕於個體主觀意願之上。

對於身處於錯綜複雜的家庭人際關係網絡的中國人來說,即便個人努力做出改變也影響甚微,只有整個家庭系統有所改善,真正的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我們在與超過2000名0-3歲初級家庭治療師進行深度訪談的時候,發現他們都遇到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

在臨床上面他們很努力的幫忙來訪者解決了某一個問題,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來訪者又在其他地方出現了一個新的更大的問題。例如戒酒的人開始抽菸,亂發脾氣的人開始偷竊,一個問題消失,另外一個問題又在出現,讓諮詢師不斷懷疑制定的治療方案甚至懷疑自身的專業水平

如果治療師將原因歸結為到個人的結論相當片面,甚至激起來訪者的反抗,治療師將深陷漩渦難以脫身,這樣只處理一個人的表面症狀,其實就是典型的缺乏「系統思維」的表現。

所以在看待家庭問題的時候,始終離不開「系統」,絕不能單純從個體去下手,「系統思維」是一名家庭治療師的的核心能力

為什麼推薦你學習這門課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需要先問自己:報名學習一門課,核心標準是什麼?

知識的專業與否,必須是你的首要決策點!因為學到錯誤落後的理論,堪比毒藥!

那麼這門課到底專業在哪兒?

專業一:專業理論+落地實操,25周打造高效學習閉環

首先,這門入門級家庭課程,為新手家庭治療師打下專業而紮實的理論基礎是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沒有理論指導實踐,只會越做越迷茫。

我們是如何解決的呢?

理論拆分基礎篇+進階篇,深奧內容化繁為簡,循序漸進,一聽就懂!

內容上如何體現專業?

拒絕拼湊+臃腫型課程知識體系,拒絕碎片化的知識堆徹。

什麼是碎片化的知識堆徹?

舉個例子:1個家庭動力的知識點,市面上的課程能拆成100個小節,根本不管你在實際諮詢工作中有多大概率能用上,更不會關心這些理論的關聯性,你只會聽得昏昏欲睡。

試問這樣拋棄實際個案場景的課程,真的可以有效幫助你提升能力?

專業二:15位兩岸權威家庭治療師傾囊相授,從業平均超15年!

為什麼如此強調授課導師的專業度?

我們一再強調成為專業的家庭治療師需要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數千小時的家庭個案諮詢積累,這註定培訓課程絕對不是隨便一個諮詢師就能講的!

所以我們對於授課導師的篩選標準嚴苛到極致!

家庭治療從業年齡不得低於10年

必須擁有國際權威的職業認證

必須擁有8年以上的授課培訓經歷

必須擁有心理學專業碩士以上學歷

··· ···

跟誰學,真的很重要

專業三:6大獨家教學亮點,180天超長服務周期,為學習效果負責!

我們篤信「知道」和「做到」之間是有很大差距的,這種差距必須依靠實踐+持續反饋才能填平,因此課程仍然配備了強度不小的實戰作業。一般來講,每周花2-3小時聽課的話,可能要花個4-6小時來做作業,學起來並不輕鬆。

學習過程必然是枯燥的,這時候導師的鼓勵和朋友的支持就顯得格外重要所以我們藉助1V1助教作業批改+定期社群答疑+朋輩群內互助,幫助大家最大化提升學習效率。

貼心的服務態度不是靠說的,家庭課程已經上線10餘期,收穫無數學員的一致好評,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自誇無用,擺出事實

好評多到放不下

上下滑動查看

為什麼建議你現在報名?

理由1:極致性價比

保證課程含金量+1v1作業反饋+每周助教答疑的情況下,售價僅為同行的1/4

不光授課老師,答疑的助教也是簡單心理的認證諮詢師。

在這門課程裡會陪伴你6-7周的時間,持續對於你的學習和實踐提供指導,理論上,如果你真的認真+也能提出好問題的話,每周都能從他們這得到不少反饋和指導。

理由2:限時秒殺,接近4折!

如果你能看到這個,我相信你已經動心了。

必須恭喜你,這門課程正在參與限時團購,原價¥3720的家庭課程,現在只要¥1550,已經幫你省2200多元

多出的錢足夠你去購買20個音頻課,10+個讀書會,2門千元視頻課。

距離開課還有最後1天

相關焦點

  • 直升機式家長:大多數的「為你好」,都是以愛之名的綁架
    她為了孩子的未來,忍氣吞聲,自己的苦衷從來不跟別人說,談一個正經的戀愛,都遮遮掩掩。她非常不容易,全心全意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付出和犧牲。 但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個偏執的母親。 在學校不鼓勵兒子社交,怕兒子學壞,影響學習。在家也希望兒子百依百順,一切都以「為你好」的名義對兒子進行綁架。
  • 「我都是為了你好」:綁架式家庭教育註定會失敗
    「我都是為了你好!」相信大家對於這句話並不陌生,也是大家在成長道路上聽到的最無可奈何的話了。這句話看似溫柔體貼,關懷備至,實則充斥著壓迫、束縛和控制。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父母正以這種綁架式的理念去教育子女,甚至自己犧牲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此換來他們眼中的「最好父母」。
  • 父母說「為你好」,是道德綁架還是真的為你好?
    微博上這個話題「父母說為你好是道德綁架嗎」很熱,引來網友熱議。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很多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幟,替你做決定,從小到大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有個網友,就是因為父母總是以「為你好」的想法,給自己安排,從小到大都是如此,因為自己拒絕了父母這樣的安排,便遭到了全家人的橫眉冷眼,讓他非常壓抑又苦惱。
  • 「我是為你好」,是家庭暴力,也是道德綁架
    如果你在知乎上搜索"你最討厭家長說的哪句話?","我都是為了你好"絕對是高贊答案。由此可見,"我都是為了你好"看似是無私奉獻,實則是以愛之名綁架了孩子。這種讓孩子感到亞歷山大的說教方式,其實是一種家庭暴力,也是一種道德綁架。
  • 「直升機式」育兒正悄悄傷娃,多數父母已中招,幾個危害顯而易見
    「為你好」,都是以愛之名的綁架。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正在用「直升機式育兒」傷害孩子而不自知,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的周春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偏執強硬,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卻成為兒子朱朝陽變壞的「導火線」之一。
  • 媽媽以愛之名綁架了我
    小雨就像是千千萬萬個被媽媽以愛之名綁架的孩子,不管媽媽做什麼,口頭禪永遠都是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而就是這一句為了你好,斬斷了很多孩子向前走的路。 認識一個女孩子,學習特別好,長的也特別的漂亮。但是等你了解之後,你會發現她大多數時候總是安靜的,不太會和別人聊天。發現她這個特點之後,我就特別好奇。
  • 請不要以「愛」之名綁架孩子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如果你們看到這封信,我大概率已經死了.我不得不說,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老師對我的失望,同學開玩笑般的話語,為你們我早已絕望.現在,我只希望,能多睡會兒對了,忠山公園那幢樓的書房抽屜裡,有些東西要給你們
  • 以愛之名 : 我是為你好,不管你需不需要
    ……………………………分割線…………………………………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最近,《以家人之名》的熱播又一次將「原生家庭」帶入我們的視野。劇中三個孩子的原生家庭都存在著缺陷,他們性格迥異,每一個都深受原生家庭影響。
  • 求求中國式家長,別再說「都是為你好」了
    是陪伴、親情、溫暖,是責任、信賴與愛,還是無法溝通的瞬間、「為你好」的約束和對你的一次次的否定?今天,我們想跟你分享幾個不想回家的孩子的故事,在他們的人生中,父母所意味著的,是無數次想逃離的心情,與摻雜著無奈和失落的嘆息。
  • 以家人之名:父母那句「我都是為了你好」,算不算道德綁架?
    《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與媽媽的爆發性爭吵,引爆了熱搜, 這個話題引發近2億人關注。媽媽把否定當做「為你好、關心你」,然後理所當然地發號施令。明月對此表面上言聽計從,實際上慢慢開始陰奉陽違——嗨歌喝酒,明明是最鬧騰的人,卻在父母面前裝成乖乖女。高考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這個女孩用最無奈的方式做著最有力的反抗。
  • 「都是為你好」傷害了多少孩子的心!父母的情感綁架毀了孩子未來
    都是為你好,你就報這個興趣班,將來肯定有用處。都是為你好,這專業一看就不好就業,不要選。都是為你好,工作離家近點,我們好幫你。都是為你好,你聽爸媽的話能少走好多彎路,爸媽能害你嗎。家長用這句話很容易就從情感上綁架了娃,娃日子過得好了是他們的功勞,認為自己指揮得當,娃過得不好了就說娃不聽話,自己沒本事。 一句為你好差點要了喬英子的命。
  • 父母老是說我是為你好的的背後隱藏著道德的綁架
    比如有些家長會想孩子結業找到工作就婚姻生子過上自己的小日子,但是孩子有可能想的是要儘量儘量工作嚴肅對待掙錢,在物質生存有了保證以後再思考婚姻問題。實際上稍加大深度說,家長的「為你好」,實際上只是從她們自己角度思想,打著「為你好」的形式來關涉你的生存,以達到自己的希望,稱心了自己欲望卻根本沒想過會損害到到你。
  • 「為你好」這句話,是父母的情感綁架,是在對孩子「耍流氓」!
    家長嘴裡的「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充滿了愛意,實則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控制,會讓孩子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變得很沉重。有時候,我們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而對孩子各種嘮叨,過後還會補充一句「我們都是為你好」「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 「直升機式育兒」,是中國式家庭父母的誤區,可有很多家長都踩坑
    直升機式育兒"名詞最早出自於《父母與青少年》一書,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這個名詞來形容一些喜歡對孩子的行為加以監視的家長。"直升機式育兒"主要指的是父母就像一輛直升機一樣,一天24小時盤旋在孩子的頭上,嚴格的監控孩子的各種行為。
  • 「都是為你好!」被「情感綁架」的孩子,內心充滿了不安和焦慮
    最近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紛紛推遲開學,這下可「苦」了家長們,每天不但要照顧寶寶的一日三餐,還得為孩子的學習操心,同時對於孩子來說也不輕鬆,除了上網課,還得面對家長的「碎碎念」。「情感綁架」的背後,是不安和焦慮這不,這就有位寶寶終於無法忍受家長的「思想壓迫」選擇離家出走,原來寶寶平時成績不理想,家長原本打算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給孩子補補課,結果看到寶寶懶散的樣子,就順口說了幾句「自己每天辛苦工作,而你卻不學無術」,沒想到寶寶聽後當場摔門而出,幸虧家長尋找及時,孩子沒有出現意外
  • 多少家長以愛之名,綁架了自己的孩子
    「這句話,家長如何回答,才能讓孩子接受。看了大多數家長的反應是:憑我是你爹,憑我是你媽,生你,養你,就該管你。是我的義務和職責。換了路人誰願意管你。這讓我想起今年8月14日晚,河南駐馬店新蔡縣,那名33歲的男子,因為不堪忍受父母的職責和否定,選擇了投河自盡。他自盡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今年一直努力,還是沒有達到一個月賺幾萬,一件事能說上千萬遍,不就是逼著我死嗎?
  • 毀娃代表:直升機式家長
    ,孩子最近進入了叛逆期,你說什麼都不聽,什麼也都不跟你說。我做的都是為他好難道都看不出來嗎?」物極必反可能這位媽媽並不知道,孩子的各種異常表現也許並不是青春期突然出現,而是一直慢慢積累在這個特殊時期爆發了。
  • 「我是為你好」的情感綁架中,透露著三個人性的弱點
    網上流傳過一篇據說是著名作家畢淑敏寫的文章,題目叫《孩子,我為什麼打你》,文章對一個母親打孩子時內心情感的描寫及其細膩入微,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是「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得?」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歡對孩子說「我打你罵你,都是為你好」,殊不知這句話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 「都是為你好」,被情感綁架、軟性控制的孩子有多苦?
    由於孩子愛父母,在乎自己的想法,再加上弱小,孩子很容易被情緒控制。"父母辛苦養育你,就要好好聽話,我們也是為你好啊.....""媽媽為了陪你,沒有工作,你竟然考出這樣的成績,你太忘恩負義了..."父母一遍遍重複著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愛。在它的後面,只有感情牌,要脅小孩照看好。有多少家庭,不斷上演著情感綁架、軟控制的故事。
  • 「為你好」,一份以愛之名的禁錮,把彼此越推越遠
    你聽過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嗎?這句話的出處大多是父母長輩,吃飯的時候,放下碗筷,「我跟你說啊,大學的時候學這個專業,畢了業後好找工作。」一方面是父母為了孩子,苦苦堅持,營造表面的和諧,卻從沒想過這份愛是否真的能讓孩子幸福。一方面是孩子承受著這份「為我好」的愛,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