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銓正在進行新的模型製作
北京青年報12月24報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內報時方式靠的是「宣武午炮」,當時的《最新北平指南》記載:「午炮有兩處,一在宣武門以東的城牆上,一在德勝門以東的城牆上,每日午時燃火藥炮一聲,聲震遐邇,用於城中人們對時之用。」此後,隨著宣武門城樓的拆除,著名的「宣武午炮」也消失在歷史中。
昨天,記者了解到,消失的「宣武午炮」出現在了宣武區牛街居民張鴻銓家中。這位深藏在社區裡的民間「模型製作大師」不僅依據一張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復原了「宣武午炮」,而且還根據歷史照片和圖片復原出了清代金陵兵工廠改裝的獨輪小推車式的加特林機槍等多件國內未見實物的「古炮」。最近,他製作的古代發射弩還進入了《德勝門軍事城防文化展》中。
■一張老照片復原一門中國古炮
「因為歷史原因,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中國古炮雖然數量眾多,但基本上僅存炮筒而已。它們在博物館中有時也被安放在石砌基座或簡易木架上,但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完整形象。」張鴻銓說,「在電影裡看到中國古炮,架在石塊上,只能調整射角高低而不能轉動方向,我就一直心存疑惑,覺得中國古炮應該不會這麼不實用。」
這種疑惑在他看到一張拍攝於上世紀20年代的老照片後得到了解答。張鴻銓說,在《北京老城門》一書中看到的「宣武午炮」現場照,是他第一次看到完整的制式中國古炮,炮架和炮車輪帶有明顯的中國傳統特色,其中,炮車輪與中國老式木製牛車輪是完全一樣的,炮架尾部是中國式的雲頭圖形。以此為依據,他產生了復原「宣武午炮」的想法。
記者在張鴻銓的家中看到了這門約1:12比例的「宣武午炮」,炮筒、炮架和炮車輪都是用木頭製成的,但是炮筒經過噴漆上色後,看起來就像銅炮筒,用手輕輕一推,小小的車輪子就能往前轉動,而且,將一個拇指大小的木楔插入炮筒下,還能調整炮筒的俯仰角度。
為了讓模型與照片中的「宣武午炮」外觀一致,張鴻銓還在每個車輪上釘入了104顆鉚釘。他告訴記者,每顆鉚釘都是用1.5毫米銅絲手工製作的,用小錘敲打兩百餘下才能成型,兩個車輪算下來敲打了4萬多下。
■手弩和佛朗機古炮模型進入博物館
這門「宣武午炮」是張鴻銓製作的50多件古代兵器模型中的一件。在他家客廳西側的柜子和書桌上,有國內僅存的完整的古代制式火炮———威遠將軍炮、美國內戰時期的大「獨裁者」炮、帕克轉膛槍、佛朗機古炮、加特林機槍、英國要塞炮、青銅鷹炮、法國長鐵炮、「彼得大帝之炮」、達·文西的新概念炮等。
「這些兵器模型都是依據一張圖片或照片做出來的,多數是一些歷史上有過,但沒被人重視的兵器,而且時間集中在熱兵器剛出現的年代。」張鴻銓解釋他的喜好時說,現代兵器過於複雜,給人冷冰冰的感覺,而這些老兵器質樸、簡單,用眼睛就能看懂結構,上面還有很多特色花紋,很有藝術氣息。
在擺弄這些模型時,記者發現,這些以金屬、木材為主的模型,並不是靜態的,絕大部分都能進行簡單的操作,發揮兵器原有的主要功能。比如一件古羅馬弩炮模型,先把木製的滑軌推向前方,然後用手轉動尾部絞車的手柄,被金屬棘爪扣住的弓弦就逐步被拉至尾部,由尾部的齒條固定住,再將約10釐米長的弩箭放入滑軌內槽,最後,把墊在金屬棘爪下面的阻鐵上的小繩子輕輕一拉,棘爪抬起,弩箭就射出去了,放在前面1米遠的一張白紙被射穿了。
「我把我的模型稱之為『手動模型』,不僅外形與原型相同,而且其結構、動作、功能也與原型一樣,原型用的是榫鉚結構,我的模型也會按比例做出縮小的榫鉚來。」張鴻銓說。
這種忠實於原型的兵器的「罕見」和「可動性」,使得博物館也看中了張鴻銓的模型。在12月18日開展的《德勝門軍事城防文化展》上,依據張鴻銓的模型,然後按1:1比例製作的發射弩和佛朗機古炮,成為了展覽中的互動項目。
■4.5平方米的陽臺改造成了車間
這些形形色色的模型都是在張鴻銓家的陽臺上製作的。記者看到,這個面積4.5平方米的陽臺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裡面除了一張工作檯外,竟然配備了車床、銑床、帶鋸、臺鑽、臺虎鉗和砂輪機,再配上各種大大小小的錘、刨、鋸、鉗,與小型車間也沒什麼區別了。
「比如一件清代金陵製造局生產的『蒙蒂格尼37管手動機槍』的37孔子彈盤及槍管之間的蜂窩狀隔板,因為尺寸太小,每孔直徑不到2毫米,所以必須固定在銑床上,用不同的刀具一點點製作。而黃銅的炮筒則必須在工具機上才能加工完成。」張鴻銓說,「製作一件模型往往要充當車工、銑工、鉗工、鉚工、焊工、木工等等不同角色,所以所需的工具必須齊備,而且要具備這方面的知識。」
記者了解到,張鴻銓具備這些工藝知識,與他個人經歷關係很大,他曾在山西插隊四年,然後又在工廠做了12年的木模工,後來又從事維修管理工作,這些經歷讓他學會了木工和車鉗銑、鍛鉚焊等手藝。張鴻銓說:「網上有人稱我為『模型製作大師』,我不敢當。我之所以能製作出這些比較特別的模型,與我會這些手藝關係很大,雖然這些手藝我都不是很精通,但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還是很難的,現在的年輕人懂這些手藝的更少了。」
在陽臺上使用這樣的車床會不會有擾民的問題呢?張鴻銓說:「我做一件模型一般要兩三個月時間,周期很長,使用車床也就幾天時間,而且我會挑選白天大家都不在的時候工作,所以現在還沒有鄰居來找我投訴。我家裡人對我的這個愛好也是很支持的,要是我愛人當初說一句『沒勁,做這個幹嗎』,我肯定就不會繼續做下去了。」
張鴻銓在製作模型的時候也找到了很多樂趣,為了查找資料,他還學會了上網,而且在兵器的論證研究中,他也漸漸成了古炮專家。張鴻銓指著一件「彼得大帝之炮」的模型說,「這件兵器是我在《列賓美術學院水彩畫作品選》的畫中發現的,後來查閱資料知道這是一門安裝在古代艦船尾樓上的『手炮』。但仔細揣摩這幅畫後,我意外地發現這門『手炮』居然壞掉了,脫落的齒條已經不能調節炮筒俯仰角度了。後來我就製作了這個模型,驗證了我的判斷是對的,解開了這個『歷史懸案』,開心了很久。」
對於他製作的每一件模型,張鴻銓都把它「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他說:「這些模型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傾注了我的感情和心血,曾經有人問我賣不賣或者能否批量生產,我拒絕了,我的模型絕對不會賣。」
責編:孫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