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復原:巴赫、哥白尼、查理三世都長什麼樣?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1895年,德國學者His最先開展了顱骨面貌復原的實踐,復原的對象是著名音樂家巴赫,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復原顱骨的生前面貌,是顱面復原技術應用開端的標誌性事件。

在美劇《犯罪現場調查》(CSI)和《識骨尋蹤》(Bones)中,神奇的法醫藝術家們可以通過顱骨重構死者生前相貌,幫助警方識別受害人身份,進而偵破案件。那麼現實中的人像復原技術真的如此神奇嗎?這項技術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顱骨面貌復原技術發展簡史

人像復原,學名為顱骨面貌復原,也稱復顏法或復容法(facial reconstruction)。這是一種以顱骨為基礎,以人體頭面部解剖學規律為依據,通過繪畫、雕塑、計算機圖像等方式,以再現顱骨生前面貌為目的的技術。

1877年,德國解剖學家Schaffhausen最早提出了顱骨面貌復原的設想。1883年,德國學者Welcker首次對13具男性屍體頭面部的軟組織厚度進行了測定。軟組織厚度研究對於顱面復原來說極為關鍵,可以說顱骨決定了「神」,軟組織決定了「形」,好的顱面復原實例就是要做到神形兼備,因此Welcker的這次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

1895年,德國學者His最先開展了顱骨面貌復原的實踐,復原的對象是著名音樂家巴赫,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復原顱骨的生前面貌,是顱面復原技術應用開端的標誌性事件。

巴赫遺骸(A)、巴赫肖像畫(B)與His所作的巴赫復原像(C) 來源:www.mja.com.au

2008年是巴赫誕辰323周年,蘇格蘭鄧迪大學解剖與人類鑑定中心以博物館提供的銅製巴赫頭骨模型為基礎,也對這位德國音樂大師進行容貌還原。相隔100多年,兩次復原的塑像哪個更像巴赫本人呢?有關巴赫的畫像只有一幅得以流傳,與之對比,2008年3D復原後的巴赫像擁有大眼睛,寬面龐,一頭茂密的銀髮,與流傳下來的那幅肖像畫驚人的相似,或許更加接近巴赫本人的相貌。

巴赫顱面復原步驟(A、B)、巴赫顱面復原像(C)與巴赫肖像(D) 來源:www.digitalmeetsculture.net

復原技術按類型可以分為兩種:二維復原和三維復原,其中三維復原技術更早出現。三維復原技術包括塑像法(雕塑和泥塑)和高解析度的計算機三維圖像,巴赫的顱面部復原採用的就是雕塑三維復原方法。1916年美國紐約警方首次將這一技術應用於犯罪偵查。1939年前蘇聯著名學者格拉西莫夫首次對中國人標本進行了顱面復原。中國學者獨立開展此項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吳汝康、吳新智和王存義等人對北京猿人的顱面復原。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顱面復原技術開始應用於我國的刑事偵查工作中。

吳汝康院士等人復原的北京猿人像 來源:image.baidu.com

傳統的塑像法復原過程大致有以下幾步:

1.在顱骨上找出對應的解剖學標誌點,標誌點處用標籤定位,這些標誌點連在一起可以勾畫出一個人顱骨的大體輪廓。這一步驟可以在顱骨上直接進行,或者在石膏複製品上進行。

2.根據軟組織厚度數據,往顱骨表面貼對應厚度的泥條,粗線條的復原整個面部輪廓。軟組織厚度是容貌復原過程中的基本參數。

3.根據眼眶尺寸確定眼珠位置、形態和顏色;根據鼻骨的走勢,大致復原鼻梁走向;復原嘴唇時,注意其厚度受緯度和地理環境影響較大,低緯度地區人群嘴唇較厚,高緯度地區較薄;耳朵屬於較難復原的部位,尤其是耳軟骨的具體形態。

4.平滑面部曲線,對細節部分做最後的完善。如根據人骨出土地理位置等信息確定膚色、發色,骨骼鑑定年齡確定臉部皺紋多少。尤其是在做歷史人物復原時,應結合相關歷史文獻、時代風俗習慣。綜上,傳統塑像法三維復原雖然效果很好,但是效率比較低,更依賴於復原者的個人能力。

二維復原是基於死者生前照片和顱骨進行的復原,美國著名法醫藝術家Karen T·Taylor在上個世紀80年代率先使用了這項技術。二維復原的工作步驟是:在顱骨對應測點處插上表示軟組織厚度的標籤;對顱骨進行拍照,相片的大小要和顱骨真實大小等比例;然後將透明的牛皮紙蒙在照片上繪製出人物肖像畫。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類似的處理軟體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細緻地繪製出圖像來。需要指出的是,機器工作容易產生通用的畫像,手工繪製的圖像可能更為傳神。二維實際上是三維復原的簡化版,雖然提高了復原速度,但會丟失很多信息,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很難說是技術上的進步。

法醫藝術家Karen T·Taylor的2D作品及與死者生前照片的對比 來源:en.wikipedia.org

到了21世紀,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面貌復原提供了更好的三維可視化開發平臺。技術的發展讓復原工作者告別了60、70年前手段粗糙的年代,復原可以更加地精確。計算機輔助復原技術逐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交叉學科——顱面形態信息學。隨著超聲波、CT等技術手段的推廣,三維復原方法得到了廣泛地應用,但是在顱骨模型上運用解剖學知識進行復原的技巧,無疑仍是法醫藝術家們的一項基本功,對於復原工作來說,「沒有最像,只有更像」。

傳統三維復原步驟 來源:www.pinterest.com

計算機三維復原步驟 來源:www.zuup.com

顱骨面貌復原案例

考古復原中所使用的顱骨面貌復原技術來自於現代法醫人類學研究,該技術在考古學中多用於再現遠古人類或歷史名人的容貌,除了上文提及的巴赫以外,比較著名的還有以下幾例。

天文學家哥白尼

2005年,波蘭考古學家澤茲·加索斯基領導考古小組在波蘭弗龍堡開展發掘工作,他們在位於教堂側面祭壇的樓梯下方發現一座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個缺失下頜的顱骨。由於本次發掘工作的指向性很強,因此考古小組通過顱面復原技術復原了此人的相貌,復原結果與天文學家哥白尼的相貌很相似。

根據復原的相貌,此人長著鷹勾鼻,其他的相貌特徵也與哥白尼的相似。體質人類學家進行年齡鑑定後,確定死者死亡年齡在70歲左右。而哥白尼於1543年去世,當時大約就是70歲。為了確定死者真實身份,遺傳學家分析了提取自骨骼牙齒中的DNA,並與在哥白尼書籍中找到的屬於哥白尼頭髮的DNA進行了比較,對比結果證實,這具骸骨正是哥白尼本人。

哥白尼復原像 來源:www.nature.com

哥白尼畫像 來源:en.wikipedia.org

唐代公主李倕

在2011年第39屆數字考古國際會議上,北京師範大學周明全教授團隊展示了唐代公主李倕的顱面復原像。李倕的墓葬於2001年11月在西安郊區被考古人員發現,根據出土墓誌記載,李倕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五代孫,病逝於唐開元二十四年,時年25歲。

與顱骨同出的還有頭冠殘件,頭冠的材質包括了金銀、綠松石、紅寶石、琥珀、珍珠、瑪瑙、象牙等材料,冠飾由非常多的小部件組成。出於保護的目的,考古人員將顱骨連同冠飾整體提取回實驗室,進行修復工作。經過中德專家歷時一年半的修復,成功提取了多達370個小部件,並根據古代文獻及唐代壁畫,採用虛擬工程技術復原了這件公主冠。根據復原圖,我們可以看到這件公主冠的精美。

墓主人的顱骨除了下頜骨缺失外,其餘保存較完整。周明全教授的團隊通過CT對李倕顱骨進行了三維數位化,並且利用網格模型融合技術對顱骨進行了修補,最後根據現代人面部軟組織厚度的數據,成功復原了李倕的面貌。通過復原的效果圖,我們看到了一位秀麗端莊、雍容華貴的唐代公主形象。唐代公主李倕的容貌復原,是我國研究人員利用現代CT技術復原古代人像的成功案例之一。

唐代公主李倕的顱骨及復原像 來源:news.bnu.edu.cn

國王理查三世

1485年博斯沃平原之戰敗被殺後,理查三世的遺體被遊街示眾,最後葬在萊斯特的聖方濟會教堂中。隨著宗教改革的推行,英國境內大部分修道院都被夷為了平地,從此理查三世的墓穴的確切位置成了一個謎。

2012年,理查三世的遺骸被萊斯特大學考古學家發現,發現地點是一個市政停車場。通過碳十四測年,認定死者死於1455年到1540之間,年齡鑑定為20至30多歲,通過歷史文獻資料查證以及與查理三世後裔DNA配對,考古學家們確定他們發現的就是查理三世的遺骸。遺骸上有10處傷口,均在死亡前後不久形成。頭骨背面有利刃劈傷痕跡,椎骨間插有一個帶刺的金屬箭頭,同史書記載的理查三世情況一致。

在莎士比亞筆下,理查三世醜陋、駝背,是一個不惜代價奪取王位的暴君,在倫敦塔謀害兄長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從發現的遺骸來看,理查三世的遺骸確實有脊柱側彎的情況,尤其胸椎已經嚴重偏離了正常的解剖學位置。嚴格來說脊柱側彎和駝背並不是一回事,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被認為是駝背也是很正常的。

在理查三世學會的資助下,蘇格蘭鄧迪大學的Caroline Wilkinson教授團隊藉助3D掃描獲取的顱骨數據完成了理查三世的顱面復原工作。由於此時考古學家尚未確認遺骸的身份,Wilkinson教授僅把此次復原工作當作一次普通的法醫研究案例。復原的結果讓研究者吃驚,近似女性的俊朗面龐與莎翁陛下醜陋的暴君形象相差甚遠。

理查三世遺骸 來源:www.dailymail.co.uk

理查三世復原像與畫像 來源:www.bbc.co.uk

顱面復原技術的局限和未來

儘管傳統顱面復原技術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但它也存在著不小的局限性,比如面部軟組織厚度的數據不足、復原方法不夠標準化以及主觀性等問題。而且考古領域的復原更多地帶有研究和展示的成分,復原結果也不能被驗證,因為我們無從得知年代久遠人物的容貌。

傳統復原手段的步驟 來源:www.pinterest.com

例如科學家們根據出土化石,嘗試復原了如海德堡人等古人類的面貌。進行這類復原的難度在於,無法取得古人類面部軟組織厚度的數據,只能參考現代人的數據進行復原;直立人演化到現代人過程中,膚色以及發色的分化時間沒有準確的定論,古人類的衰老過程與現代人也有所不同,因此發色、膚色和皺紋等細節更難以得到準確的復原。

海德堡人像貌復原過程圖 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顱面復原技術愈發地成熟,在法醫和考古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現代測量技術的發展,如超聲波、CT和核磁共振,大大方便了軟組織厚度的測量。新手段的應用不僅規避了社會倫理問題,同時能夠獲取大量真實可靠的活體數據,讓大數據在這一領域成為可能。

計算機三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也為顱面的三維重建提供了新的技術方向。基於科學獲取的海量數據,結合新的計算機三維可視化技術,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少誤差、提高效率。因此,計算機三維復原技術是顱面復原未來的發展方向。(文/郭林)

參考文獻

周明全等,《顱面形態信息學》,科學出版社,2016年。

張繼宗, 《法醫人類學(第2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格拉西莫夫, 《從頭骨復原面貌的原理》,科學出版社, 1958。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AI復原,原來古代帝王長這樣
    長期霸佔電視劇黃金檔的雍正帝 長什麼樣? 其實,他長這樣 ▼▼▼
  • 古代皇帝長什麼樣?
    :教科書上的秦始皇像可是,秦始皇真的長這樣嗎?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宋太宗趙光義「及長,隆準龍顏,望之知為大人」。宋真宗趙恆「生於開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幼英睿,姿表特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既長,身長九尺,豐上銳下,目光射人」。明太祖朱元璋「及產,紅光滿室。……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清太宗皇太極「儀表奇偉,聰睿絕倫,顏如渥丹,嚴寒不慄」。清世祖順治「生有異稟,頂發聳起,龍章鳳姿,神智天授」。
  • 從哥白尼到牛頓,最聰明的大腦們花150年解決什麼問題?
    吳國盛哥白尼的疑問?講天文學,必須從哥白尼講起,因為現代天文學的真正的發起人是哥白尼。當然,如果只有哥白尼,沒有後來的伽利略、克卜勒、弟谷這些人,哥白尼革命也是斷然無法成功的。那麼,哥白尼是誰?關於哥白尼,很多信息都存在爭議。
  • 哥白尼:快樂童年,是打開嚮往之門的鑰匙
    哥白尼故居哥白尼的媽媽是個富商的女兒,家境殷實。哥白尼的爸爸媽媽,都是富有階層,不用為柴米油鹽去奔波。哥白尼出生的時候,上面已經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他是最小的孩子,又聰明伶俐,所以得到了父母特別的鐘愛。1473年2月19日,波蘭託倫古城聖安娜街的一幢古老樓房裡,小哥白尼咕咕墜地。這幢樓一共有三層,每一層都有三個窗戶。房子鄰近維斯瓦河,河上的商船往來如梭。
  • 哥白尼:快樂童年,是打開嚮往之門的鑰匙
    哥白尼的媽媽是個富商的女兒,家境殷實。哥白尼的爸爸媽媽,都是富有階層,不用為柴米油鹽去奔波。哥白尼出生的時候,上面已經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他是最小的孩子,又聰明伶俐,所以得到了父母特別的鐘愛。1473年2月19日,波蘭託倫古城聖安娜街的一幢古老樓房裡,小哥白尼咕咕墜地。
  • 他們反對哥白尼,但他們都是好科學家
    但我們的確知道一個著名的、已知結局的故事,即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說」理論。哥白尼認為,地球每天自轉一周,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今天所有人都接受這一理論。哥白尼體系直接挑戰了人們長期持有的信念,即太陽、月亮和恆星圍繞靜止於宇宙中心的地球旋轉,這一信念在公元2世紀由天文學家託勒密(Ptolemy)寫入其著作《天文學大成》(Almagest)中。
  • 查理四世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
    「先皇帝查理四世,治國長治久安,其帝國以布拉格為中,領土廣袤富裕,死時數千人送終。」在談及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時候,我們都繞不開選帝侯、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等,但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格局則是因為查理四世的改革與盧森堡家族的絕嗣。
  • 聖女貞德拯救法國,英法百年戰爭查理七世笑到最後
    卡佩王朝結束後,繼承法國王冠的君主是腓力六世,他是腓力三世的孫子,腓力四世的侄子,卡佩王朝末代君主查理四世的堂兄,法國進入瓦盧瓦王朝統治的時代。但是腓力六世的統治並不穩固,同樣要求繼承法國王位的還有兩個人同樣,一個是查理四世王后因為她正懷著一個尚末出生的嬰兒,另一個就是極具威脅性的查理四世的外甥,被腓力四世遠嫁英國的法國公主伊莎貝拉的兒子英國王愛德華三世。133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宣稱自己是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越過海峽進攻法國,英法百年戰爭爆發。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指揮家筆下的巴赫在兩幅重要的巴赫畫像的陪伴下,約翰·艾略特·加德納度過了戰火紛飛的童年,他每晚爬上樓梯睡覺,都會迎上這位樂長的注視。就這樣,加德納長大後成為了指揮家,且一生都在研究巴赫及其作品。《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英] 約翰·艾略特·加德納 著 王雋妮 譯藝文志eons|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5在加德納筆下,巴赫的性格就像你我身邊的普通人——脾氣不好,不善社交,畏懼除了討論音樂以外的任何論戰。在「無可救藥的樂長」一章當中,他描寫了巴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與僱主之間的摩擦。
  • 他們反對哥白尼,但他們都是好科學家-虎嗅網
    但我們的確知道一個著名的、已知結局的故事,即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說」理論。哥白尼認為,地球每天自轉一周,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今天所有人都接受這一理論。哥白尼體系直接挑戰了人們長期持有的信念,即太陽、月亮和恆星圍繞靜止於宇宙中心的地球旋轉,這一信念在公元2世紀由天文學家託勒密寫入其著作《天文學大成》中。
  • 巴赫,「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
    即便這尚不足以使我們對巴赫其人撥雲見霧,至少能部分地廓清數百年來蒙積在其面孔上的擾人塵埃。自然,並不是每本書都有必要將作者拉到前臺;但這本《巴赫傳》不同,它的篇章字句,無一不與加德納的親身經驗深深勾連。在古往今來的作曲家中,巴赫無疑是加德納指揮生涯的重心,尤以宗教性聲樂作品為重。
  • 巴赫的平均律(2)
    期 我最喜歡《平均律》,也許就因為它是我走向巴赫的一座橋梁。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即便這尚不足以使我們對巴赫其人撥雲見霧,至少能部分地廓清數百年來蒙積在其面孔上的擾人塵埃。自然,並不是每本書都有必要將作者拉到前臺;但這本《巴赫傳》不同,它的篇章字句,無一不與加德納的親身經驗深深勾連。在古往今來的作曲家中,巴赫無疑是加德納指揮生涯的重心,尤以宗教性聲樂作品為重。
  • 哥白尼之死
    儘管什麼都看不見,他還是能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前進。雙臂被人拎著,雙腿拖在地上,就這麼毫無尊嚴地,前往最終的地方。而這一路,應該是段很長的旅途,長得讓他對時間空間都失去了概念。直到突然出現的黃光穿透黑暗刺痛了他的雙眼,還有強烈的電信號再次流過他的傷口的時候,他才意識到,這條路,竟是那麼的短暫。就像他的一生兩世,可笑,滑稽。
  •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為何還會信仰教會?遭受火刑的不是哥白尼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以及天圓地方等各類天文知識。然而,在十五、十六世紀的歐洲,正是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二百年間,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4世紀之前的歐洲,是由很多四分五裂的小城邦組成的。
  • 什麼樣的孩子受人歡迎?《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告訴你
    孩子能看到什麼樣的孩子受人歡迎,大人可以看到,哪些方式教育孩子不合適。一、關於作者1.作品的影響:《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作者是挪威籍的英國傑出兒童文學作家、劇作家和短篇小說作家羅爾德·達爾。3.作者學習經歷:在德比郡的立昔頓公學,羅爾德是級長的小跟班,在他的早年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中,他擁有了他自己的小書桌。他的個子很高,在成年後有1.98米,他擅長運動,因而成為學校的壁手球和回力球隊的隊長,還是學校足球隊的成員,這令他十分受人歡迎。那個時候,他逐漸喜歡上了攝影。
  • 查理大帝親自建造的教堂,死後葬在這裡,歷代神羅皇帝在此加冕
    時任教皇利奧三世被羅馬貴族指責通姦和發偽誓,差點被挖眼割舌,受傷的教皇逃到到帕德博恩(德國今北威州內)找查理尋求援助。查理從他爹矮子丕平開始就與教皇互惠互利玩的相當默契,查理小時候就很討時任教皇的喜歡,在他12歲時,教皇(史蒂芬二世)就為他塗過聖油(就是承認查理是丕平的接班人)。到了查理當政時關係依舊不錯,於是查理出兵羅馬,將利奧三世重新扶上教皇寶座,教皇的仇人都被處罰。
  • 哥白尼的本意
    而且隨著歐洲的復興和日耳曼人的東進運動,基督教歐洲的範圍不斷擴大,很多過去根本不在羅馬帝國疆域之內的地區都被併入了基督教歐洲,比如說哥白尼生長的波蘭。而這些地方的氣候相比義大利要嚴酷的多,對指導農業的曆法需求就更強烈。於是佔星和矯正曆法的雙重需求,就催生了基督教歐洲天文學的復興。
  • 古典音樂大師——巴赫
    在家中,巴赫則跟隨著父親學習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技巧。然而巴赫的學習生涯並非就此一帆風順,母親在他9歲時不幸病故,翌年,父親也去世了,年幼的巴赫只好到哥哥約翰克裡斯託夫家中寄居,一面繼續就學,一面跟隨哥哥學習管風琴與大鍵琴的演奏技巧那時,巴赫還在教會合唱團中擔任童聲高音。
  • 巴赫在布蘭登堡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提供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基礎知識(視唱練耳、音樂常識)等考級課程精講視頻及音樂理論基礎、視唱練耳、和聲學、西方音樂史、曲式分析等課程精講視頻。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相關頁面,了解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