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梵谷嗎?他的畫作為什麼能火?他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人們常說,天才與瘋子,往往就是在一念之間。而對於梵谷,也有人如此評論他。那麼,這位天才畫家到底是怎麼樣的人?他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他死後畫作為何能大紅大火,受世人追捧,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梵谷的故事。
第一,梵谷之死
1890年7月27日,法國中部一個小鎮附近的麥田裡,陽光明媚,空氣中瀰漫著夏日午後濃鬱的泥土芬芳,一個年輕人正面對著金燦燦的麥田作畫。
突然,這個人停下了手裡的畫筆,猶豫了片刻,接著從兜裡掏出了一把手槍,對準自己的腹部。
一聲槍響,驚起一群飛鳥,這個人就慢慢地倒在了麥田裡。不久之後,他就離開了人世。而這個人就是天才印象派繪畫大師梵谷,一位隕落的天才。
早在兩年前,即1888年5月,荷蘭畫家梵谷移居到了法國的一個號稱「太陽之鄉」的小鎮:阿爾勒鎮。
他租下了拉馬丁區一所黃色的房子作為了畫室,希望在這裡實現他多年的夢想。他邀請自己的好友保羅.高更南下,與自己共同追逐繪畫藝術之夢。
五個月後的10月23日,高更突然出現在門前,看著風塵僕僕的好友,梵谷一臉興奮與激動,為好友繪製了《高更的椅子》等兩幅畫。
原本梵谷以為兩人的相處,會很愉快、很有趣的,但兩人是兩顆不同軌道的恆星,一旦相撞就會迸發出強烈的火星,矛盾不斷。
在高更看來,梵谷的生活總是一塌糊塗,除了畫畫,他什麼都不會放在心上,從來不會收拾房間,從來不注重飲食,整個房間凌亂不堪,畫布、顏料、瓶瓶罐罐到處都是,簡直讓人無法落腳。
高更還發現,梵谷完全缺乏經濟頭腦和管理能力,對於弟弟提奧每月寄來的生活費,他也沒有任何預算和計劃。
梵谷和高更都是視畫如命的人,繪畫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兩人的繪畫觀念卻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一談到畫,兩人便開始爭吵。
12月23日,悲劇終於發生了,正在房子附近散步的高更,突然聽到身後響起一串急切的腳步聲,他回頭一看,梵谷正拿著剃鬚刀衝向自己,高更立即明白了一切,此時的梵谷精神已經失常,他眼睛直直地直視好友,而在高更嚴厲的目光對視下,精神恍惚的梵谷匆忙間停住了腳步,然後逃回了自己的臥室。
在突然發作的精神錯亂中,梵谷拿起了鏡子,他看到自己的茫然呆滯,布滿血絲的雙眼,他感到無盡的傷心和失落。終於,在極度的精神崩潰下,梵谷舉起手中的剃鬚刀,割下了自己的右耳,並且沒有發出任何叫喊,割掉右耳的梵谷闖進裡科萊特巷的一家妓院,並把包好的耳朵當作禮物,送給了妓女拉切爾。因為拉切爾曾經跟梵谷說過,「你常來我這,總是不肯花錢,你捨得把你的耳朵送給我嗎?我想要它。」
1889年5月初,距離梵谷最後隕落的日子一年前,梵谷離開了阿爾勒,進入聖雷米附近的精神病院,這段時間,一種致命的悲觀情緒時時圍繞著他,從他這個時期的作品裡,我們能體會到他內心有種不可治癒的孤獨與清涼。1890年7月27日,梵谷像往常一樣,在金色的麥田裡作畫,但與往日不同的是,他身上多了一把手槍。
幸運的是,梵谷射向自己的那一槍,沒能打中心臟,他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又跌跌撞撞地回到自己的住所,當醫生趕來的時候,梵谷卻微笑著說:「我想我沒有幹好,你說呢?」
聞訊趕來的弟弟提奧,看著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梵谷,哽咽得說不出話來,他寸步不離地守在病床前,但最終梵谷還是帶著遺憾和痛苦離開了人世。
第二,梵谷是什麼樣的人
童年的梵谷,一頭棕裡帶紅的頭髮,使他看起來與眾不同,並且相貌也有些怪異,在別人奇異的目光中,他逐漸變得自卑敏感,難以與人相處。即使同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也保持著相當的距離。可是,外表冷漠的梵谷,內心卻熾熱如火,他瘋狂地愛著故鄉空曠的原野、麥田、樹林、風車,這些風景在梵谷心裡留下深深的烙印,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源泉。
每天,他會帶著弟弟提奧出門去看大自然,雖然同其他人難以相處,可提奧卻是一個例外,在他以後的藝術生涯中,弟弟提奧無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
梵谷出生於荷蘭,父親是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母親是一位樂觀豁達,樸素善良的家庭主婦,她喜歡畫畫,且頗具天賦。母親對於繪畫的熱愛,深深地影響著梵谷。
1864年,父母將他送入了普羅維利寄宿學校,在這裡,他的繪畫技巧獲得了長足的長進,他的藝術天賦也逐漸顯露出來。
1868年3月,16歲的梵谷突然輟學回家,一方面與同學們格格不入,一方面他內心孤獨寂寞,此時的他,已經有了輕微的抑鬱症狀。
1869年3月,梵谷17歲,經伯父介紹進入巴黎古比爾畫廊,從此梵谷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假日,梵谷都會去藝術博物館觀摩學習繪畫。
第三,梵谷的畫作為什麼大火
梵谷的畫作有上千幅,生前僅僅賣出過一幅畫作,400法郎,少得可憐。
畢卡索說過,梵谷的痛苦,包含著人類真正的悲劇,哀傷是梵谷繪畫的語言,就像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樣。
2014年,他的作品《雛菊與罌粟花》以6180萬美金拍出,如果換成人民幣,這些錢累積在一起估計重達4噸之多。在梵谷死後不久,社會上就開始評定他是一流畫家,但是他活著的時候,卻只賣出了一幅《紅色葡萄園》的作品,僅為400法郎而已。
雖然梵谷作品的產量很高,但是因為他的畫風幾度轉變,在成為後印象派代表人物之前,他的畫作在市場上並不起眼。
他弟弟提奧也說過,梵谷的作品多沉重陰鬱,乏人問津。
美國資深藝術品經紀人丹尼爾.韋恩說:「一位藝術家,想要建立自己的名聲,最初是要靠自己的天賦與成就,此後靠藝術商人去發掘他們的潛力,通過打磨使他們在藝術界中,造就一定的影響力,往後就要靠畫廊,美術館和媒體的助力。」
那麼,梵谷是如何從默默無聞走向聲名遠播的,關鍵就是經濟能力了。除了弟弟提奧的默默資助,還離不開弟媳喬安娜,和法國著名的收藏家安布羅伊斯.伏勒爾的幫助。
梵谷和提奧相繼去世後,喬安娜出版了《梵谷書信全集》,並不遺餘力地舉辦了七次梵谷畫展。通過10年左右的時間,梵谷才成為畫家們討論的話題。
1925年,喬安娜去世後,梵谷的絕大多數作品留在荷蘭,並最終成立了博物館。而收藏家伏勒爾,也早在1895年就展出了梵谷的20件作品,當時,整個展覽最終只賣出了一幅畫。
伏勒爾雖然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梵谷是一個瘋子,但是商人的敏感告訴他,梵谷的作品會被世人認可,於是他主動去尋找梵谷的畫作,還在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勒買下了此後非常著名的肖像畫系列《郵遞員約瑟夫.魯蘭》。
梵谷僅僅活了38個春秋,而他從事繪畫也不過短短的10年,可他卻給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藝術財富:800多張素描,850多幅油畫和900多封書信。
1934年,美國作家歐文出版了《渴望生活,梵谷的藝術生涯》一書,書籍的問世,受到了世界各國讀者的歡迎,被譯成了80多種文字,也使得更多的人認識了梵谷。之後,梵谷越來越火,畫作也是越來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