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現代京劇《青衣》來泰演出

2020-12-22 中國江蘇網

  《青衣》劇照。顧海燕供圖

  中國江蘇網訊 一年一度的梅藝節即將大幕開啟,根據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大型原創現代京劇《青衣》將作為本屆梅藝節的首場演出,跟泰州市民見面。

  《青衣》由江蘇省文投集團策劃,江蘇大劇院出品及製作,自上映以來,場場火爆,每到一處都引發掌聲和讚美聲無數。這部現代京劇到底有何魔力,記者帶您提前探知。

  超強陣容傾情打造「經典大戲」

  「近幾年,根據《青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舞劇都獲得了成功,青衣本就是戲曲角色的一種,我覺得用京劇的方式演繹出一個戲劇演員的臺上臺下生活故事更有衝擊力和感染力。」《青衣》製作人王遠告訴記者,排演京劇《青衣》的初衷也是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而不只是僅僅為了滿足老一輩戲迷,「這樣,我們的國粹才能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從原著作者畢飛宇,編劇楊蓉,到劇中筱燕秋的飾演者——國家一級演員、梅派青衣李亦潔,作曲指揮吳小平等,都是我省一線名家,堪稱「江蘇力量」雲集。

  京劇《青衣》還吸引了眾多國內一線名家加盟。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京劇院副院長劉建傑飾演喬炳璋;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演員、裘派花臉陳俊傑飾演面瓜。

  臺上流派紛呈、幕後名家薈萃。導演張曼君被譽為「戲劇靈魂師」,是國家一級導演、文化部優秀中青年專家,導演了數十部新戲,屢獲國家級大獎。該劇還邀請到國家一級作曲、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尹曉東,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教授陳建忠任唱腔設計;斬獲過布拉格國際演出設計與空間四年展演出設計獎(有世界舞美界「奧林匹克」之稱)的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劉杏林擔任舞美設計;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燈光設計邢辛擔任燈光設計;一級舞美設計藍玲操刀服裝。合作的舞美機構「千山紅日」,也是國內頂級舞美設計機構,曾參與北京奧運會鳥巢地面藝術工程,承接過國家大劇院多部歌劇的舞美製作。

  「這部劇匯聚了國內一線主創,就是希望能貼近現代人的審美,探索京劇新的敘事和表現手段,以最完美的形態呈現給觀眾。」導演張曼君說。

  四次推翻重塑捧出「優秀劇目」

  京劇《青衣》改編自畢飛宇的同名小說,塑造了一個「戲痴」筱燕秋的藝術形象。該劇分六場,將月宮中凌雲而舞的嫦娥、舞臺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瑣碎生活的筱燕秋形象以戲曲表演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展示了以筱燕秋為代表的現代女性進退失據、無所適從的生存困境和她們困獸猶鬥、尋求自贖之路的心靈歷程,以及與命運抗爭的決心與勇氣。

  「一部中篇小說幾萬字,改編成京劇要在兩個半小時內演完,而且受舞臺限制,場景要相對集中,所以要把原著掰開來重新組織。」《青衣》編劇楊蓉說。

  和原著相比,劇本刪減了許多人物,如原著中的煙廠老闆,只用一句臺詞「文化局撥下一筆錢來重排《奔月》」;也捨棄了許多細節,如筱燕秋在戲校的遭遇以及與春來的糾葛,把對筱燕秋形象的塑造集中在對青衣這個行當的熱愛和對嫦娥這個形象的痴迷。但為了讓戲劇衝突更有「戲」,舞臺色彩更豐富,又「無中生有」地增加了一個人物——醜行擔綱的夏明。「這個人物的增加不僅使這齣戲行當更加齊全,氣氛更加活躍,而且發揮了串起戲裡戲外、現實與過往的關鍵作用。」楊蓉介紹,整個劇本的每一句臺詞,每一個情節的設置都是經過再三打磨才敲定的,所以劇本經過4次推翻重塑,多次微調,歷時半年才定稿。

  2016年11月30日,京劇《青衣》作為首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開幕大戲,在紫金大戲院首演,以評委會全票通過的絕對優勢獲得「優秀劇目獎」第一名。

  本色演員精彩演繹「京劇表情」

  李亦潔有著多年「青衣」舞臺經驗,此番出演女主人公筱燕秋可謂本色出演。「喬炳璋」本身就是一位劇團團長;「面瓜」在生活中也是「暖男」一枚;20歲出頭的「春來」剛從戲校畢業,和劇中的角色高度契合;新增的丑角「夏明」,就是省京劇院的一名丑角演員。「每一位主演都是本色出演,演的又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所以格外投入、格外動情。」喬炳璋的飾演者劉建傑說。

  為了演繹出筱燕秋的精髓,李亦潔在一年內多次跟畢飛宇聊人物故事,剖析人物性情,揣摩劇本。

  「面瓜」陳俊傑分外入戲,幾乎每排一次都會落淚。「這部劇特別打動我,筱燕秋的每次爆發和轉折,每一幕都深深刺激到我,讓我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淚。」 陳俊傑說。

  「用京劇來表現現代題材,是一種很大膽的挑戰,但演員表演都很到位,很好地演繹出主人公內心的掙扎,演出的成功也說明我們這次嘗試很成功。」張曼君說,當然,除了演員唱腔,音樂、配器的創新也為劇目添色不少,使得整部劇更為動人、走心。

  「乾淨極簡」的舞臺效果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筱燕秋的內心戲是舞美設計的一條主線索。在創作的時候,我們通過舞臺的開合,伸縮的開背景畫面,讓乾淨極簡的舞臺空間結構最大程度地展現人物內心的世界。」劉杏林說。

  2017年1月,京劇《青衣》被《人民日報》推薦為五部「年度戲劇」之一,被熱評為「京劇現代戲終於有了21世紀的京劇表情」。

  劇情簡介

  八十年代初,筱燕秋飾演《奔月》中嫦娥走紅,萬人仰慕。因不滿B角演繹角色有誤,一杯開水潑向B角,從此離崗,無緣舞臺。

  二十年後,《奔月》復排,團長喬炳璋力邀筱燕秋回團擔綱。二十年苦期苦盼,一旦復歸,筱燕秋百感交集,堅信自己是唯一的嫦娥。孰料剛進團不久的春來躍躍欲試,想做B角。塵封的往事喚起,筱燕秋對春來充滿敵意,卻又不自覺地對極有天賦的春來生出些許欣賞與讚嘆。

  演出前夕,筱燕秋意外懷孕。面對二十年夢寐的舞臺,二十年追逐的嫦娥,她忍痛吞藥,捨棄期待多年的孩子……

  最後一次連排,筱燕秋缺席,頂替的春來表現完美。筱燕秋陷入巨大的恐慌,痛苦的掙扎。為了讓心中的「嫦娥」不留一點瑕疵,筱燕秋最終決定讓臺,讓藝術代代傳承,真正讓一生的夢想與精神得到延續。

相關焦點

  • 《青衣》:從小說到京劇
    作者:陳晶(江蘇省劇協副主席)  江蘇省大劇院製作的現代京劇《青衣》演出大獲成功,固然有獲獎小說做基礎和支撐,讓它一開始就站在了一個高臺上,我以為,更重要的是它作了一次非常有益、富有成效的探索。借用攝影界的一個行話,叫成功「提亮」。
  • 江蘇首屆京昆藝術群英會落幕 京劇《青衣》摘紫金獎
    作為群英會開幕大戲,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組織創作,並與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製作的原創京劇《青衣》等5部劇目喜獲「京昆藝術紫金獎·優秀劇目獎」;劇中主演李亦潔憑藉筱燕秋一角,摘得「京昆藝術紫金獎·表演獎」。  京劇《青衣》改編自畢飛宇先生的同名小說,塑造了一個「戲痴」筱燕秋的藝術形象。該劇由「戲劇靈魂師」張曼君執導,梅花獎得主李亦潔領銜主演。
  • 京津冀京劇「未來之星」青衣專場演唱會即將在石家莊大劇院開鑼
    無線石家莊消息:(記者 葉琳)2019年12月20日由石家莊市演藝有限公司、石家莊市文聯、石家莊市劇協聯合主辦的「京津冀」京劇「未來之星」青衣專場演唱會將在石家莊大劇院開鑼。本次演唱會不同以往,一是過去舉辦的演唱會基本上是名家演唱會,而這次青衣演唱會均是年輕人,是未來的角兒;二是過去的演唱會基本上是各行當比較齊全,而這次演唱會是清一色的青衣,行當單一,但流派紛呈;三是過去的演唱會基本上從全國各地的文藝院團中選出,而這次只是從京津冀三地京劇院團中推薦產生;四是過去的演唱會大概是十二、三個角兒,而這次有20個青年新秀參加演唱會;五是增加了觀眾的互動性
  • 淄博市京劇院六下江南演出取得圓滿成功
    2013年2月19日至2月27日,淄博市京劇院應浙江、江蘇等地商業演出機構邀請,全院80餘名演職人員攜《光輝照耀天地明》紅色經典京劇名段演唱會和新編京劇《詩傑王勃》兩臺大戲,先後輾轉杭州、溧陽、太倉三個城市進行第六次南下巡演的五場演出,所到之處喝彩不斷,好評如潮,浙江日報、錢江在線、溧陽電視臺等省外媒體和淄博日報
  •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
    第一次看梅葆玖演出驚為天人  魏海敏1957年生於臺北,幼年就開始接受京劇表演訓練,10歲登臺,少年成名,20來歲已是臺灣頭牌青衣。但她也曾對未來心存猶豫,甚至想過要放棄京劇改行拍電影,或是專心相夫教子。然而,當她看到梅葆玖先生的表演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魏海敏清晰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梅葆玖的演出是在1982年的香港。
  • 淄博市京劇院在京籤約新編京劇《王勃》
    7月16日,淄博市京劇院與新編京劇《王勃》主創團隊在國家京劇院舉行籤約儀式。淄博市文廣新局局長李貢平同志、新編京劇《王勃》導演高牧坤及其主創團隊成員、淄博市京劇院院長劉新玲同志參加了籤約儀式。    高牧坤,國家一級導演、演員,2000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墨西哥講授中國京劇藝術,被國務院授予「特殊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代表劇目有《挑滑車》、《豔陽樓》、《長坂坡·漢津口》等。其導演作品有京劇《火醒神州》、《瀘水彝山》、《寶蓮燈》、《哪吒》、《漢蘇武》等。
  • 時隔十年再登場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金鎖記》受追捧
    中新社臺北6月29日電 (記者 路梅)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由梅葆玖臺灣弟子魏海敏領銜演出的新編京劇《金鎖記》,時隔10年將再度在臺灣登場,所有場次門票均已售罄。《金鎖記》2006年在臺北首演,此後在臺灣連續演出至2008年。
  • 《梨園雅集 兩岸京劇名家演唱會》開啟臺灣演出行程
    10日晚,《梨園雅集 兩岸京劇名家演唱會》系列活動首場演出在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拉開帷幕。這是北京京劇院時隔四年再度來臺演出。此次活動由北京京劇院與《中華之聲》聯合主辦,將於9月10日、11日在臺北,9月12日於臺中中興堂舉行三場演唱會。
  • 京劇名家--侯丹梅
    當晚,侯丹梅、 奚中路、 何澍等演出了新編京劇連臺本戲《宏碧緣》。2007年8月15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初三日,晚:貴陽大劇院2007年8月15日演出貴陽大劇院由貴陽市京劇團演出大型現代京劇《布依女人》,接受由文化部藝術司「2006至2007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專家團評審驗收。侯丹梅擔任主演。
  • 十二藝節│孟廣祿、劉桂娟、石曉亮齊聚京劇《欽差林則徐》
    由天津青年京劇團打造的新編歷史劇《欽差林則徐》5月29、30日在上海大學偉長樓演出,作為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參評劇目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這部劇集中了孟廣祿、劉桂娟、石曉亮等眾多京劇大腕。主創班底同樣強大,編劇梁波,導演張曼君、白雲明,唱腔設計尹曉東、陳建忠等參與了該劇創作。
  • 國家京劇院特邀淄博市京劇院參演 新編京劇《手鏡》唱響北京
    「警世名言理端正,為官做人需自省……」3月9日晚,淄博市京劇院新編歷史京劇《手鏡》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唱響。此次赴京演出是應國家京劇院邀請參加「致春天」優秀劇目展演活動。「致春天」是國家京劇院近年精心打造的重要演出品牌。
  • 淄博市京劇院精心創編 現代京劇《英雄嶺》明晚亮相
    昨日記者獲悉,由淄博市京劇院精心打造的現代京劇《英雄嶺》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排練,將於4月26日晚7:30分在淄博劇院「周末戲曲大舞臺」首次演出。此劇也是市京劇院繼新編歷史劇《手鏡》之後的又一力作。新編京劇《英雄嶺》聚焦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紅色文化這一時代命題。
  • 京城29少「馬鳴」東藝6小時 演繹京劇各大行當
    第六屆東方名家名劇月正在火熱進行,新概念越劇《江南好人》、崑劇國寶藝術家專場、唐樂唐詩王心心、新編越劇《柳永》等演出均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火爆場面。  新生代全陣容亮相呈現18種京劇流派  此次北京京劇院「29少in上海」,整體推出29位青年京劇名家,其規模當屬空前。北京京劇院特地把這一超級陣容的演出首站放在上海,是希望藉助名家名劇月的平臺,讓該院這批藝術上已日益成熟的青年名家在上海觀眾面前有一次整齊的集中亮相。
  • 國家京劇院五一演出季 唱京劇還能說英文
    據了解,此次演出季一改過去的「拼盤」打天下的舊貌,明確「演出季」的定位,圍繞「新作•名家•新秀」的主題,力求打造國家京劇院自己的品牌。  三大演出季各有特色 名家新秀齊上陣  與往年「演出季」集中「名家演大戲」的方式不同,從去年開始,國家京劇院就明確了演出季的概念和定位,對「五一」、「金秋」、「新春」三大演出季進行了重新打造。
  • 王珮瑜京劇清音會用上「彈幕」,除了好白相還有啥名堂
    清音會概念來源於清末民初的「清音桌」,是當時一些京劇名家和名票的獨特演出方式。用現代概念劃分,它更像是小型演唱會,與大劇場戲曲演出的區別是清唱、不扮戲、不著戲服、依現場情況定製戲碼。 這一晚,舞臺正中只有一塊顯示屏,邊側一桌一椅,另一邊是樂隊就座的簡單座位。演員出場也很簡單,沒有鑼鼓鐃鈸渲染,不見常規聚光。
  • 走近王亞彬和她的《青衣》
    12月13日,一輪明月拉開了舞劇《青衣》的大幕。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琦12月13日,舞劇《青衣》中,「筱燕秋」和學生「春來」對戲。舞劇《青衣》第99場演出即將在這裡上演。王亞彬是著名青年舞蹈藝術家,曾5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榮獲國內各大重要舞蹈賽事的金獎,她還是受英國國家芭蕾舞團邀請的第一位中國編舞。當天晚上,王亞彬及她的「朋友」為水城市民帶來了由亞彬舞影工作室製作的大型舞劇《青衣》,一場唯美哀惋的戲夢人生由此展開。
  • 《霸王別姬》:一部鋼琴與青衣的「交響」
    [摘要]譚盾版《霸王別姬》以京劇中的著名曲牌與唱段作為創作源頭,以霸王與虞姬間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由中國著名鋼琴家王羽佳,梅派傳人、京劇青衣肖迪同臺演出,以交響樂的形式重新演繹國粹。當晚,中國著名鋼琴家王羽佳,梅派傳人、京劇青衣肖迪同臺演出,通過京劇青衣與鋼琴對話,以交響樂的形式重新演繹國粹。在接受專訪中,譚盾坦言梅蘭芳藝術對他影響很深,早在十幾歲他就墜入京劇的「情網」,包括他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的《臥虎藏龍》電影配樂,也是受梅蘭芳劍舞的啟發。
  • 淄博京劇院「京劇進校園」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對做好此次「京劇進校園」演出工作提出四點意見和要求。一是,京劇院要抓好劇目排練,切實提高演出質量,力爭把最好地劇目奉獻給廣大師生。二是,市文廣新局、市京劇院要切實做好領導邀請工作。市京劇院要在劇目演出順序和報幕詞的撰寫上做進一步的調整和修改。三是,市京劇院演職人員在演出期間要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要切實注意做好劇場的消防安全,提前做好預案,不斷提高防患意識。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圖為「國光」劇團推出的「現代京劇」《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劇照。   因時代遷移,創新求存   時代變了,年輕阿兵哥已經不看京劇了。名角兒尚且受辱,普通演員更不用說。臺三軍劇團原本承擔一定量的勞軍演出任務,普通演員卻被在演出記錄上直接蓋章打發完事,觀眾不愛看了,演員便也不必再演。   1979年,原大鵬京劇隊知名旦角郭小莊創辦民間京劇團「雅音小集」,在臺灣率先將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結合,並首創京劇導演制。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圖為「國光」劇團推出的「現代京劇」《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劇照。  因時代遷移,創新求存  時代變了,年輕阿兵哥已經不看京劇了。名角兒尚且受辱,普通演員更不用說。臺三軍劇團原本承擔一定量的勞軍演出任務,普通演員卻被在演出記錄上直接蓋章打發完事,觀眾不愛看了,演員便也不必再演。  1979年,原大鵬京劇隊知名旦角郭小莊創辦民間京劇團「雅音小集」,在臺灣率先將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結合,並首創京劇導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