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劇照。顧海燕供圖
中國江蘇網訊 一年一度的梅藝節即將大幕開啟,根據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大型原創現代京劇《青衣》將作為本屆梅藝節的首場演出,跟泰州市民見面。
《青衣》由江蘇省文投集團策劃,江蘇大劇院出品及製作,自上映以來,場場火爆,每到一處都引發掌聲和讚美聲無數。這部現代京劇到底有何魔力,記者帶您提前探知。
超強陣容傾情打造「經典大戲」
「近幾年,根據《青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舞劇都獲得了成功,青衣本就是戲曲角色的一種,我覺得用京劇的方式演繹出一個戲劇演員的臺上臺下生活故事更有衝擊力和感染力。」《青衣》製作人王遠告訴記者,排演京劇《青衣》的初衷也是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而不只是僅僅為了滿足老一輩戲迷,「這樣,我們的國粹才能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從原著作者畢飛宇,編劇楊蓉,到劇中筱燕秋的飾演者——國家一級演員、梅派青衣李亦潔,作曲指揮吳小平等,都是我省一線名家,堪稱「江蘇力量」雲集。
京劇《青衣》還吸引了眾多國內一線名家加盟。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京劇院副院長劉建傑飾演喬炳璋;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演員、裘派花臉陳俊傑飾演面瓜。
臺上流派紛呈、幕後名家薈萃。導演張曼君被譽為「戲劇靈魂師」,是國家一級導演、文化部優秀中青年專家,導演了數十部新戲,屢獲國家級大獎。該劇還邀請到國家一級作曲、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尹曉東,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教授陳建忠任唱腔設計;斬獲過布拉格國際演出設計與空間四年展演出設計獎(有世界舞美界「奧林匹克」之稱)的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劉杏林擔任舞美設計;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燈光設計邢辛擔任燈光設計;一級舞美設計藍玲操刀服裝。合作的舞美機構「千山紅日」,也是國內頂級舞美設計機構,曾參與北京奧運會鳥巢地面藝術工程,承接過國家大劇院多部歌劇的舞美製作。
「這部劇匯聚了國內一線主創,就是希望能貼近現代人的審美,探索京劇新的敘事和表現手段,以最完美的形態呈現給觀眾。」導演張曼君說。
四次推翻重塑捧出「優秀劇目」
京劇《青衣》改編自畢飛宇的同名小說,塑造了一個「戲痴」筱燕秋的藝術形象。該劇分六場,將月宮中凌雲而舞的嫦娥、舞臺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瑣碎生活的筱燕秋形象以戲曲表演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展示了以筱燕秋為代表的現代女性進退失據、無所適從的生存困境和她們困獸猶鬥、尋求自贖之路的心靈歷程,以及與命運抗爭的決心與勇氣。
「一部中篇小說幾萬字,改編成京劇要在兩個半小時內演完,而且受舞臺限制,場景要相對集中,所以要把原著掰開來重新組織。」《青衣》編劇楊蓉說。
和原著相比,劇本刪減了許多人物,如原著中的煙廠老闆,只用一句臺詞「文化局撥下一筆錢來重排《奔月》」;也捨棄了許多細節,如筱燕秋在戲校的遭遇以及與春來的糾葛,把對筱燕秋形象的塑造集中在對青衣這個行當的熱愛和對嫦娥這個形象的痴迷。但為了讓戲劇衝突更有「戲」,舞臺色彩更豐富,又「無中生有」地增加了一個人物——醜行擔綱的夏明。「這個人物的增加不僅使這齣戲行當更加齊全,氣氛更加活躍,而且發揮了串起戲裡戲外、現實與過往的關鍵作用。」楊蓉介紹,整個劇本的每一句臺詞,每一個情節的設置都是經過再三打磨才敲定的,所以劇本經過4次推翻重塑,多次微調,歷時半年才定稿。
2016年11月30日,京劇《青衣》作為首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開幕大戲,在紫金大戲院首演,以評委會全票通過的絕對優勢獲得「優秀劇目獎」第一名。
本色演員精彩演繹「京劇表情」
李亦潔有著多年「青衣」舞臺經驗,此番出演女主人公筱燕秋可謂本色出演。「喬炳璋」本身就是一位劇團團長;「面瓜」在生活中也是「暖男」一枚;20歲出頭的「春來」剛從戲校畢業,和劇中的角色高度契合;新增的丑角「夏明」,就是省京劇院的一名丑角演員。「每一位主演都是本色出演,演的又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所以格外投入、格外動情。」喬炳璋的飾演者劉建傑說。
為了演繹出筱燕秋的精髓,李亦潔在一年內多次跟畢飛宇聊人物故事,剖析人物性情,揣摩劇本。
「面瓜」陳俊傑分外入戲,幾乎每排一次都會落淚。「這部劇特別打動我,筱燕秋的每次爆發和轉折,每一幕都深深刺激到我,讓我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淚。」 陳俊傑說。
「用京劇來表現現代題材,是一種很大膽的挑戰,但演員表演都很到位,很好地演繹出主人公內心的掙扎,演出的成功也說明我們這次嘗試很成功。」張曼君說,當然,除了演員唱腔,音樂、配器的創新也為劇目添色不少,使得整部劇更為動人、走心。
「乾淨極簡」的舞臺效果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筱燕秋的內心戲是舞美設計的一條主線索。在創作的時候,我們通過舞臺的開合,伸縮的開背景畫面,讓乾淨極簡的舞臺空間結構最大程度地展現人物內心的世界。」劉杏林說。
2017年1月,京劇《青衣》被《人民日報》推薦為五部「年度戲劇」之一,被熱評為「京劇現代戲終於有了21世紀的京劇表情」。
劇情簡介
八十年代初,筱燕秋飾演《奔月》中嫦娥走紅,萬人仰慕。因不滿B角演繹角色有誤,一杯開水潑向B角,從此離崗,無緣舞臺。
二十年後,《奔月》復排,團長喬炳璋力邀筱燕秋回團擔綱。二十年苦期苦盼,一旦復歸,筱燕秋百感交集,堅信自己是唯一的嫦娥。孰料剛進團不久的春來躍躍欲試,想做B角。塵封的往事喚起,筱燕秋對春來充滿敵意,卻又不自覺地對極有天賦的春來生出些許欣賞與讚嘆。
演出前夕,筱燕秋意外懷孕。面對二十年夢寐的舞臺,二十年追逐的嫦娥,她忍痛吞藥,捨棄期待多年的孩子……
最後一次連排,筱燕秋缺席,頂替的春來表現完美。筱燕秋陷入巨大的恐慌,痛苦的掙扎。為了讓心中的「嫦娥」不留一點瑕疵,筱燕秋最終決定讓臺,讓藝術代代傳承,真正讓一生的夢想與精神得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