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從小說到京劇

2020-12-22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陳晶(江蘇省劇協副主席)

  江蘇省大劇院製作的現代京劇《青衣》演出大獲成功,固然有獲獎小說做基礎和支撐,讓它一開始就站在了一個高臺上,我以為,更重要的是它作了一次非常有益、富有成效的探索。借用攝影界的一個行話,叫成功「提亮」。攝影中「提亮」的思路,一是通過給前景人物加光,細化細節,保持人物的暖色調;二是改背景為冷色調,強化對比,以達到突出人物的目的。京劇《青衣》正是做了這樣的努力,給了觀眾以全新的感受。

  讀小說時,人們的關注點是在筱燕秋與其他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上,通過作者的細膩描寫,去理解那個孤冷倔強的「角兒」。看京劇時,人們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在筱燕秋自我內心的矛盾衝突上,努力地解讀那個與嫦娥合為一體的筱燕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筱燕秋在20年前後與兩個B角之間的矛盾,只成了這部戲的一個背景,且是「冷色調」的。真正產生出巨大能量的戲劇衝突,卻是來自於她自己的內心衝突,她奮力地掙扎了20年,心中的「嫦娥」卻始終放不下丟不開,無法釋懷無法解脫。編導強化了這種對比,讓觀眾看到一個在戲臺上光彩照人、生活中卻難以適從、花了20年時間努力尋求自贖的筱燕秋!

京劇現代戲《青衣》劇照 劉 方攝

  張曼君導演在這部戲的表達上,運用了非常獨到、別具一格的手法,整個舞臺的大寫意、簡約空靈的定位,是與題材很貼切的。在處理20年前情景再現時,沒有出現我們在舞臺上常見的那種在另一表演區燈光亮起的老套路,而就那麼直接地讓現實中的人物回到20年前的場景裡,帶著觀眾一路走進角色的內心。比如第一場裡,在夏明向春來所做的關於20年前那場「潑水事件」的敘述中,筱燕秋搖身一變,瞬間成了當年的角兒,隨後,她又跳出來回到現實中。這段20年前的「情景再現」以及回到現實後她與春來的一段對唱,實際上都在闡述著同一個話題:我筱燕秋就是嫦娥,嫦娥就是我筱燕秋!這種敘述方式很新穎,很特別,很抓人,戲也更緊湊,省卻了許多過場的交代。這種敘述方式同樣出現在第二場筱燕秋和面瓜的戲裡,他倆一起回憶當年從相識到結合的過程,那是筱燕秋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大轉折。這時場上有兩個筱燕秋,一個是當年的她,一個是現在的她。在電影上,可以有多種時空轉換的手法,在戲曲中,卻不然,在這兒,導演只用了一個「抽身」,就「跳進跳出」地讓筱燕秋「靈動」起來,把她多年不變的任性和倔強,以及時過境遷的人生感嘆和命運悽涼,全都表露無遺。這是非常大膽而有益的手法。

  主創者在刻畫人物時,非常注重表達人物內心變化的層次,用一支非常敏銳的筆,去揭示人物心靈的每一個角落。京劇不同於地方戲,比如淮劇,必要時可以用幾十句的唱詞、疊句來宣洩感情。編劇的聰明之處在於,將《奔月》中的那段「再難回彎彎曲曲的田野小徑,再難聽清清澈澈的泉水淙淙」作為主題曲,多次、反覆地出現,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義,觀眾完全能從演員不同的演唱處理中,體會到筱燕秋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內心變化。主演李亦潔的處理非常到位,準確表達出了同樣的唱詞卻有不同的內涵,很有層次。特別是第五場那段「自問」,筱燕秋趕到排練場後,卻由於身體原因,感到力不從心。作者在這兒的處理是,忽兒是戲裡的嫦娥,忽兒抽離出來成為筱燕秋,把豐富的人物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筱燕秋的出場和全劇結尾,都是頗有意味的。一開場,團長宣布了要重排《奔月》的消息,全團人七嘴八舌,異常興奮,此時筱燕秋靜靜無聲地坐在一個角落裡,和喧囂的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一開口,僅一句「二十年日思夜夢苦期待」,就明白地告訴了觀眾,這個人物的與眾不同,以及她的坎坷命運。而舞臺上方的那件霞帔,此時,已經不是一個道具,而是一種象徵,那是筱燕秋心中的神,20年一直陪伴著她。而結尾的處理,則可能是京劇《青衣》和小說《青衣》區別最大的地方。我以為,解讀筱燕秋這個獨特人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她。小說中的「退臺」也好,京劇中的「讓臺」也罷,由此,筱燕秋結束了一生的演戲生涯,她無疑是個悲劇人物。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但從中我們可能看到的不僅僅是她離開舞臺的那份失落悲涼,還有更豐富開闊的內心世界,角色就因此而鮮活而生動而美麗。筱燕秋最後的那一跪,是讓人眼前一亮、震撼人心的。如果說,前面我們看到的筱燕秋,清冷孤傲,期期艾艾,那都是她身上的「缺陷」,不太容易讓人接受,那麼這一跪,讓我們突然理解了,她不染風塵,甘守寂寞,那般執著,用一生入戲,她真的就是嫦娥!這一切,則賦予了她極大的「光彩」!她讓出的,不是臺上的角兒,她是「託舉20年的期許」,她是要讓那個令她一生「仰望不止、眷念不息」的心中的神,沒有一點點瑕疵,不留一絲絲遺憾,而此時,自己今後能否再上臺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她是在給她心中的神——嫦娥跪拜,她表達出的不僅僅是一份虔誠,其實也是她一生夢想的延續,精神的延續。可以說,這樣的舞臺效果,是文學作品無論怎樣的細膩描寫刻畫,也是較難達到的。

  因此,我想說,這個結尾處理,是從小說到京劇最成功的地方,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感受,成為全劇的亮點。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07日 12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

相關焦點

  • 新編現代京劇《青衣》來泰演出
    《青衣》劇照。顧海燕供圖  中國江蘇網訊 一年一度的梅藝節即將大幕開啟,根據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大型原創現代京劇《青衣》將作為本屆梅藝節的首場演出,跟泰州市民見面。  《青衣》由江蘇省文投集團策劃,江蘇大劇院出品及製作,自上映以來,場場火爆,每到一處都引發掌聲和讚美聲無數。這部現代京劇到底有何魔力,記者帶您提前探知。  超強陣容傾情打造「經典大戲」  「近幾年,根據《青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舞劇都獲得了成功,青衣本就是戲曲角色的一種,我覺得用京劇的方式演繹出一個戲劇演員的臺上臺下生活故事更有衝擊力和感染力。」
  • 江蘇首屆京昆藝術群英會落幕 京劇《青衣》摘紫金獎
    江蘇首屆京昆藝術群英會落幕 京劇《青衣》摘紫金獎 2016-12-》主角筱燕秋(左)由國家一級演員、梅派青衣李亦潔(右)飾演。
  • 京津冀京劇「未來之星」青衣專場演唱會即將在石家莊大劇院開鑼
    無線石家莊消息:(記者 葉琳)2019年12月20日由石家莊市演藝有限公司、石家莊市文聯、石家莊市劇協聯合主辦的「京津冀」京劇「未來之星」青衣專場演唱會將在石家莊大劇院開鑼。本次演唱會不同以往,一是過去舉辦的演唱會基本上是名家演唱會,而這次青衣演唱會均是年輕人,是未來的角兒;二是過去的演唱會基本上是各行當比較齊全,而這次演唱會是清一色的青衣,行當單一,但流派紛呈;三是過去的演唱會基本上從全國各地的文藝院團中選出,而這次只是從京津冀三地京劇院團中推薦產生;四是過去的演唱會大概是十二、三個角兒,而這次有20個青年新秀參加演唱會;五是增加了觀眾的互動性
  • 《霸王別姬》:一部鋼琴與青衣的「交響」
    當晚,中國著名鋼琴家王羽佳,梅派傳人、京劇青衣肖迪同臺演出,通過京劇青衣與鋼琴對話,以交響樂的形式重新演繹國粹。在接受專訪中,譚盾坦言梅蘭芳藝術對他影響很深,早在十幾歲他就墜入京劇的「情網」,包括他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的《臥虎藏龍》電影配樂,也是受梅蘭芳劍舞的啟發。
  • 走近王亞彬和她的《青衣》
    12月13日,一輪明月拉開了舞劇《青衣》的大幕。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琦12月13日,舞劇《青衣》中,「筱燕秋」和學生「春來」對戲。舞劇《青衣》第99場演出即將在這裡上演。王亞彬是著名青年舞蹈藝術家,曾5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榮獲國內各大重要舞蹈賽事的金獎,她還是受英國國家芭蕾舞團邀請的第一位中國編舞。當天晚上,王亞彬及她的「朋友」為水城市民帶來了由亞彬舞影工作室製作的大型舞劇《青衣》,一場唯美哀惋的戲夢人生由此展開。
  • 《青衣》:一曲不瘋魔不成活的「戲痴」輓歌
    這篇創作於1999年的中篇小說《青衣》主要講述了京劇藝術家筱燕秋的藝術生涯從輝煌到沒落的過程,並表達了對「筱燕秋」這個複雜女性形象的跨世紀思考。文學界很多評論者都認為《青衣》是畢飛宇創作前期和後期的分水嶺,他也曾戲稱自己的前期創作是在閉著眼睛寫作,「不關注生活、不關注現實、沉迷於自己的玄思與想像」。
  • 圖說國粹京劇行當之「旦」角
    京劇旦角是京劇中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份的女性的一類角色的總稱。旦角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正旦:又叫「青衣」,多表現那些端莊穩重的中青年婦女,以唱功見長,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二進宮》中的李豔妃等。
  •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
    當她看到舞臺上梅葆玖的表演,驚為天人,領略到真正的梅派藝術,心中如同排山倒海般震撼:「我當時就想,這戲怎麼這麼好看!這跟我以前認識的、所學的京劇完全不是一碼事,它到底為什麼會這麼好看呢?一霎那我看到了京劇的價值,彷徨感一掃而空。真的是有一股力量,好像有一扇門就這樣打開了,讓我進入到了那個殿堂。」看到了京劇真實的靈魂,也明確了自己生命的真正方向,魏海敏從那個時候起,就萌生了要拜梅葆玖為師的願望。
  • 最美人間尤物是青衣——梅蘭芳
    這首詩寫的正是中國戲劇裡扮相最美,唱腔最美,身段也最美的青衣。 曾有人說,「青衣是夢。是男人的夢,也是女人的夢;是一個人的夢,也是一代人的夢。」那這些名旦中有一人的名字聲震全國,他就是梅蘭芳!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
  • 升級版現代京劇《雙槍惠娘》登陸國泰藝術中心--視界網
    01-10 14:59:59 來源: 重慶人民廣播電臺資訊 舉報   1月8日晚,由重慶市京劇團傾力打造的紅巖題材現代京劇
  • 時隔十年再登場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金鎖記》受追捧
    中新社臺北6月29日電 (記者 路梅)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由梅葆玖臺灣弟子魏海敏領銜演出的新編京劇《金鎖記》,時隔10年將再度在臺灣登場,所有場次門票均已售罄。《金鎖記》2006年在臺北首演,此後在臺灣連續演出至2008年。
  • 京劇藝術家吳素秋逝世 曾與言慧珠童芷苓打擂臺
    原標題: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吳素秋逝世 她曾與言慧珠童芷苓打擂臺 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吳素秋於3月30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吳素秋曾與言慧珠、童芷苓在上海互打擂臺,紅極一時。京劇史專家柴俊為介紹,吳素秋這一代京劇藝術家廣拜名師,博採眾長,戲路廣博,吳素秋本人青衣、花旦皆工,四大名旦流派戲均能演出,也十分善於創新,編演了不少新戲,實為一代大家。 吳素秋原名吳玉蘊,1922年生於山東煙臺,是蓬萊縣人,自幼酷愛京劇,7歲便隨母親到北京。吳素秋學戲之路可謂採眾家之長,這為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幼年曾拜陳盛蓀學青衣,登臺演出 《賀後罵殿》。
  • 唐山市「集川杯」京劇票友大賽下月開鑼
    「集川杯」京劇票友大賽下月開鑼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紀哲)為弘揚國粹藝術, 豐富我市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 由唐山市京劇愛好者協會、唐山電視臺、唐山勞動日報社主辦的「集川杯」京劇票友大賽將於2013年9月22日舉辦初賽。
  • 濃鬱芬芳、清香爽口青衣美人紅茶初體驗
    不過今天的主角非常與眾不同,是一款上架小米有品的青衣美人雙有機紅茶。 看包裝就非常精美,正面印有京劇中的"青衣",金屬包裝個性十足,這樣的設計也體現了青衣美人的特色。
  • 京劇名家--侯丹梅
    戲中從頭到尾一直在改妝,一開始我演的是一個青樓女子去戲班演戲,在戲中戲裡我又要演花木蘭;演到梁紅玉從青樓和戲班中逃跑時,又得改成民間姑娘打扮;在生孩子時就改演青衣了,並且有大段的青衣唱腔;最後助丈夫韓世忠抗金時才是我的本工刀馬旦。」侯丹梅在戲中從頭到尾都在趕裝,即便是從男裝改扮女裝也只用了4分鐘。
  • 京劇名伶顧正秋的青島往事
    被稱為「臺灣梅蘭芳」的京劇名旦顧正秋,現年85歲。1939年,開始在科班學戲。出科後,於1944年正式拜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師。1947年,她自行組團來青島演出 ,在永安大戲院登臺表演,不僅轟動了青島,而且從此成為了聞名全國的京劇旦角。因此她始終認為青島是她的福地,晚年的她還曾回憶:青島的觀眾們都是懂得聽戲的主。
  • 清末百幅京劇人物圖,生動傳神
    京劇是因滿洲皇帝乾隆的喜好而誕生,當時享有盛名的崑曲四大徽班進京演出,受到乾隆的青睞,在滿族導演的不斷改造下,一個由江南戲曲和滿洲小調混雜的劇種由此誕生 京劇的行當主要分生、旦、淨、醜四種。
  • 京劇小知識|一篇文章讓你速懂旦行的分類,果斷收藏!
    京劇是中華國粹經典的文化傳承,雖然隨著時間的變遷,已經逐漸不受歡迎,但是依舊是中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關於京劇的那些小知識,旦行的分類。京劇中行當分類:青衣、花衫、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
  • 王亞彬攜《青衣》升級版重磅回歸!
    「被演戲耽誤的真正大青衣」; 章子怡、藍盈瑩在《演員的誕生》中演繹《青衣》片段,從眼神到動作以及情感的起伏變化,舉手投足滿滿都是戲,尤其最後一個鏡頭章子怡悽美一笑,無人不驚嘆這才真正的演員; 隨後韓雪、王曉晨在《我就是演員》中挑戰章子怡《青衣》片段,刷新了觀眾對韓雪演技的認知贏得一片讚美; 秦海璐在
  • 都是Opera,「京劇像中國菜,歌劇像麥當勞」
    京劇的英文名是Peking opera,也有人將歌劇稱為西方的京劇,中西方這兩種古老的聲樂藝術,冥冥之中,有某種相似性。今晚,在餘隆執棒,上海交響樂團伴奏下,京劇界的老生王珮瑜、花臉鄧沐瑋、青衣胡文閣,歌劇界的男高音魏松、低男中音沈洋、女高音張立萍,便將在作曲家鄒野創作的《京劇與西洋歌劇詠嘆調選萃》裡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