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晶(江蘇省劇協副主席)
江蘇省大劇院製作的現代京劇《青衣》演出大獲成功,固然有獲獎小說做基礎和支撐,讓它一開始就站在了一個高臺上,我以為,更重要的是它作了一次非常有益、富有成效的探索。借用攝影界的一個行話,叫成功「提亮」。攝影中「提亮」的思路,一是通過給前景人物加光,細化細節,保持人物的暖色調;二是改背景為冷色調,強化對比,以達到突出人物的目的。京劇《青衣》正是做了這樣的努力,給了觀眾以全新的感受。
讀小說時,人們的關注點是在筱燕秋與其他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上,通過作者的細膩描寫,去理解那個孤冷倔強的「角兒」。看京劇時,人們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在筱燕秋自我內心的矛盾衝突上,努力地解讀那個與嫦娥合為一體的筱燕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筱燕秋在20年前後與兩個B角之間的矛盾,只成了這部戲的一個背景,且是「冷色調」的。真正產生出巨大能量的戲劇衝突,卻是來自於她自己的內心衝突,她奮力地掙扎了20年,心中的「嫦娥」卻始終放不下丟不開,無法釋懷無法解脫。編導強化了這種對比,讓觀眾看到一個在戲臺上光彩照人、生活中卻難以適從、花了20年時間努力尋求自贖的筱燕秋!
京劇現代戲《青衣》劇照 劉 方攝
張曼君導演在這部戲的表達上,運用了非常獨到、別具一格的手法,整個舞臺的大寫意、簡約空靈的定位,是與題材很貼切的。在處理20年前情景再現時,沒有出現我們在舞臺上常見的那種在另一表演區燈光亮起的老套路,而就那麼直接地讓現實中的人物回到20年前的場景裡,帶著觀眾一路走進角色的內心。比如第一場裡,在夏明向春來所做的關於20年前那場「潑水事件」的敘述中,筱燕秋搖身一變,瞬間成了當年的角兒,隨後,她又跳出來回到現實中。這段20年前的「情景再現」以及回到現實後她與春來的一段對唱,實際上都在闡述著同一個話題:我筱燕秋就是嫦娥,嫦娥就是我筱燕秋!這種敘述方式很新穎,很特別,很抓人,戲也更緊湊,省卻了許多過場的交代。這種敘述方式同樣出現在第二場筱燕秋和面瓜的戲裡,他倆一起回憶當年從相識到結合的過程,那是筱燕秋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大轉折。這時場上有兩個筱燕秋,一個是當年的她,一個是現在的她。在電影上,可以有多種時空轉換的手法,在戲曲中,卻不然,在這兒,導演只用了一個「抽身」,就「跳進跳出」地讓筱燕秋「靈動」起來,把她多年不變的任性和倔強,以及時過境遷的人生感嘆和命運悽涼,全都表露無遺。這是非常大膽而有益的手法。
主創者在刻畫人物時,非常注重表達人物內心變化的層次,用一支非常敏銳的筆,去揭示人物心靈的每一個角落。京劇不同於地方戲,比如淮劇,必要時可以用幾十句的唱詞、疊句來宣洩感情。編劇的聰明之處在於,將《奔月》中的那段「再難回彎彎曲曲的田野小徑,再難聽清清澈澈的泉水淙淙」作為主題曲,多次、反覆地出現,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義,觀眾完全能從演員不同的演唱處理中,體會到筱燕秋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內心變化。主演李亦潔的處理非常到位,準確表達出了同樣的唱詞卻有不同的內涵,很有層次。特別是第五場那段「自問」,筱燕秋趕到排練場後,卻由於身體原因,感到力不從心。作者在這兒的處理是,忽兒是戲裡的嫦娥,忽兒抽離出來成為筱燕秋,把豐富的人物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筱燕秋的出場和全劇結尾,都是頗有意味的。一開場,團長宣布了要重排《奔月》的消息,全團人七嘴八舌,異常興奮,此時筱燕秋靜靜無聲地坐在一個角落裡,和喧囂的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一開口,僅一句「二十年日思夜夢苦期待」,就明白地告訴了觀眾,這個人物的與眾不同,以及她的坎坷命運。而舞臺上方的那件霞帔,此時,已經不是一個道具,而是一種象徵,那是筱燕秋心中的神,20年一直陪伴著她。而結尾的處理,則可能是京劇《青衣》和小說《青衣》區別最大的地方。我以為,解讀筱燕秋這個獨特人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她。小說中的「退臺」也好,京劇中的「讓臺」也罷,由此,筱燕秋結束了一生的演戲生涯,她無疑是個悲劇人物。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但從中我們可能看到的不僅僅是她離開舞臺的那份失落悲涼,還有更豐富開闊的內心世界,角色就因此而鮮活而生動而美麗。筱燕秋最後的那一跪,是讓人眼前一亮、震撼人心的。如果說,前面我們看到的筱燕秋,清冷孤傲,期期艾艾,那都是她身上的「缺陷」,不太容易讓人接受,那麼這一跪,讓我們突然理解了,她不染風塵,甘守寂寞,那般執著,用一生入戲,她真的就是嫦娥!這一切,則賦予了她極大的「光彩」!她讓出的,不是臺上的角兒,她是「託舉20年的期許」,她是要讓那個令她一生「仰望不止、眷念不息」的心中的神,沒有一點點瑕疵,不留一絲絲遺憾,而此時,自己今後能否再上臺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她是在給她心中的神——嫦娥跪拜,她表達出的不僅僅是一份虔誠,其實也是她一生夢想的延續,精神的延續。可以說,這樣的舞臺效果,是文學作品無論怎樣的細膩描寫刻畫,也是較難達到的。
因此,我想說,這個結尾處理,是從小說到京劇最成功的地方,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感受,成為全劇的亮點。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07日 12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