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期【語文學人· 王榮生專輯】教什麼:文本的教學解讀

2021-02-13 張玉新導師工作室

轉向以「學」的活動為基點,才能真實地按照「學生需要學什麼?學生怎樣學才好?」來選擇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環節,來運用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大致有三個路徑:(1)聯繫生活經驗,提供學生理解、感受課文所需要的百科知識。(2)師生交流,幫助學生增進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3)指導學生形成所需要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是上面那第三條路徑,就像老師們通常說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前面說過,閱讀能力大致可分為「閱讀取向」與「閱讀方法」這兩個方面。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實際上是要做下面兩樁事情:

  1.指導學生能抱著正確的目的,合適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導學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傳達的意思和意味來。

  學生理解力不強,感受力不足,實質上是理解不了、感受不到這種體式這種文本的緊要處、關鍵處。學生的閱讀困難,理解障礙,他們「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往往是這些緊要處、關鍵處所表達的意思和意味。因此,學生的學情,除了調查等了解的途徑之外,通過這種體式的文章應該怎麼讀、讀什麼的文本分析,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在備課時事先估量的。

  學生的學情,並不是不可捉摸的。研究下面三個材料,老師們可以發現,依據體式與根據學情,有密切聯繫。學情的研究──這篇課文,學生什麼地方讀不懂、什麼地方讀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體式的解讀──這種體式的課文,應該按什麼閱讀方式、從文本的什麼地方讀出什麼東西來。

  1.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施教的《死海不死》

  基本環節:

  (一)請同學們討論「什麼可以不教?」

  (二)換一個角度,請學生提出「哪些知識還需要老師教的?」

  (三)提出高難度問題:「課文最後一段說死海數百年後可能幹涸,作者推斷的依據是什麼?」

  教學過程:

  選定篇目與題解:(1)讓學生「猜」要學的課文;(2)問:標題上的兩個「死」字意思一樣嗎?(3)提供支架──地理位置;得名原因;海水趣事,幫助學生回憶地理課所學的知識。

  讓學生看課文和課後習題,商議「什麼可以不教?」讓學生交流已懂的:(1)「列數字的說明方法」;(2)課文中的三個「死」(死海真的要死了);(3)兩個要掌握的詞語(遊弋,諭告)等。

  換一個角度,請學生提出「哪些知識還需要老師教的?」

  (1)「你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什麼文體?」(說明文──知識小品),師生一起梳理「知識小品」(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2)重點學習「趣味性」

  課文中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興趣?作者用了什麼手法引起你的興趣?師生分別討論了五個方面:標題、故事、設問句、第一、二段中的詞語,比較兩種表達的效果、材料的組織。

  老師提出高難度問題:課文最後一段說死海數百年後可能幹涸,作者推斷的依據是什麼?布置「讓死海繼續活下去」等兩個作業。

  2.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施教的《皇帝的新裝》

  教學過程:

  (一) 讀課文之後,請給這篇童話加個副標題,一個什麼樣的皇帝?(一個……的皇帝)8個學生按照座次讀課文,教師正音。學生擬副標題。

  學生交流,先後出現8個詞:愛美的,虛偽的,不可救藥的,昏庸的,無能的,無知的,不稱職的(對課文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認識。)(二)下面我們再來探究一下這個故事的情節,誰能用一個字概括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或者說這個故事是圍繞著哪個字展開的?

  學生交流,先後出現8個字:「蠢」,「騙」,「偽」,「假」,「傻」,「裝」,「新」,「心」

  指導學生用排除法「篩選」(是否指故事情節)。去掉了「蠢」,「偽」,「假」,「傻」四個字。

  指導學生用檢驗法進一步解決。去掉了「裝」,「新」兩個字。

  指導學生用比較法來解決。比較「騙」與「心」,形成一致認識,課文是圍繞「騙」來展開故事的。

  3.教材樣張《談中國詩》

  準備與預習1.想一想:假如請你作《談高中生》的演講,你會講什麼、怎麼講?

  2.參看連結材料,認識作者錢鍾書。如果有條件,翻一翻連結中所列舉的錢鍾書著作。

  3.默讀一遍課文。然後:

  (1) 如果你還能想起自己閱讀時出現回視和受阻的地方,做出記號。

  (2)不看課文,回憶其大致內容和你閱讀時的感受。

  整合與建構一、當作學術演講來聽1.活動:假設你是準備著這篇演講辭的錢鍾書。

  (1)聽眾分析──(2)希望達到的演講效果──2.活動:假設你是旁聽者,正在通過同聲翻譯聽錢鍾書的演講。

  (1)邊聽課文朗讀的錄音(或老師的朗讀), 邊做要點筆記。

  (2)請說出:

  演講的要點──你印象深刻的地方──你覺得有趣的地方──3.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討論:

  (1)有教材把「什麼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之前的部分都刪去了,你覺得錢鍾書講這一部分有必要嗎?

  (2)談中國詩,作者先扼要講述其總體特點,接著分別從三個方面具體論述。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三個方面的次序是根據什麼來安排的?

  (3)在講演中,作者用了很多新鮮的比喻,挑出五個,說說它們的意思。這些比喻是不是你聽的時候印象深刻或覺得有趣的地方?

  (4)作者頻繁地引用外國學者的言論,他想達到什麼樣的演講效果呢?

  (5)本文雖是演講辭,但用語典雅,甚至古奧。聽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依你的想像,錢鍾書在演講時是怎樣的神態?

  二、當作學術文章來讀1.閱讀學術文章,需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請說說下列術語的含義;如果你覺得一時較難說明,則列舉出可能會有解釋這些術語的詞典、辭典或參考書。

  史詩   戲劇詩   抒情詩   田園詩   古典主義   純粹詩2.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加了一些注釋。如果你覺得還有人名和專業術語需要注釋的,查閱辭典或問老師後,請加在腳註中。

  3.文章中有一些語句是對文學現象的概述,理解這些語句,應該與你的經驗關聯起來。下面的概述,請各舉出一個實例來:

  (1)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裡出現得異常之早。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

  (3)外國的短詩貴乎尖刻斬截。

  (4)中國詩人狂得不過有凌風出塵的仙意 , …… 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4.作者學貫中西,舉例信手拈來;但我們理解的時候,最好能夠熟悉摘句所出的詩篇。

  (1)聯繫詩篇,試一試「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結句的三種標點法,並作相應的解釋。

  (2) 有條件的話,上網查查下列的摘句出自哪一首詩:「壯士皆死盡,餘人安在哉」;「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人誰在」;「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

  應用與拓展1.活動:假設你是現場採訪的記者,寫一篇關於錢鍾書《談中國詩》演講活動及演講要點的報導。

  2.本文選自《錢鍾書散文》,當然也可以當作學者散文來欣賞。

  (1)背誦《荷塘月色》的片段,朗讀《談中國詩》的一段,體會學者散文與抒情散文的區別。

  (2)同是學者散文,各人有各人的風採。復讀《道士塔》,說說錢鍾書散文跟餘秋雨散文的不同味道。

  (3)再找幾篇錢鍾書的散文讀讀,體會他散文的幽默和睿智。

  3.參考樣例,將《談中國詩》與本單元的其它文章作比較。

  綜上所述,老師從文本體式本身入手,很大程度上就能對學生學情加以推斷與把握:這種體式文章什麼地方可能讀不懂,什麼地方可能讀不好。

相關焦點

  • 【鯤鵬在線】解決一個疑惑:文體分類---讀王榮生老師《閱讀教學教什麼》第一章「閱讀教學研究的新進展」有感
    解決一個疑惑:文體分類山西 郝文越我最近在讀兩本書,一本就是王榮生老師寫的《閱讀教學教什麼》,還有一本是加拿大阿德裡安•吉爾寫的《閱讀力,知識讀物的閱讀策略》。阿德裡安•吉爾寫的這一套叢書,主要是結合寫作力、閱讀力、思考力這三方面來展開的,她針對閱讀力編了兩本書《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和《知識讀物的閱讀策略》,對文學作品和知識讀物的閱讀教學進行了研究和闡述。我在讀王榮生老師《閱讀教學教什麼》第一章「閱讀教學研究的新進展」的時候,發現王榮生老師也是特別注重文本體式。不同的文本體式,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或者說我們要從中學習的內容是有一些根本的不同的。
  • 《孔乙己》文本解讀綜述與教學案例分析
    據統計分析,以上課例教學內容的實踐主要從如下兩個方面展開:第一,通過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徵,走進文本,從不同角度選取教學內容,感受孔乙己命運變化,從而幫助學生達到理解小說主題的目的。這一類的教學案例在其中佔大多數。從對小說故事情節的梳理入手整體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明白孔乙己是一個好吃懶做、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卻也是內心善良的舊時代讀書人。
  • 第100期【華平專欄】以語文科的名義走進文本解讀學 ——語文科文本解讀學構建宣言
    編者按: 在《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15年第一期將我作為「封面人物」之後9個月,《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15年第10期又將我作為「封面人物」。(你注意我手中拿的什麼?什麼文字?)這既是對我個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所倡導的「正道語文」的肯定,更是對11000多正道語文人的肯定,更是對千千萬萬矢志不懈「探索語文正道,堅守正道語文」的教育情懷的肯定。
  • 第1373期【語文學人·鄭桂華專輯2】《愛蓮說》教學設計及反思
    【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朗讀中初步理解文意1.讀文章,看看文章寫了點什麼。不懂的字詞參看注釋或查閱字典解決。朗讀活動安排: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部分學生朗讀片段或全文,全班齊讀課文(讀3—4遍)。2.組織交流:文章寫了什麼?有沒有不懂的字詞?提醒學生對注釋中的一些字詞要特別注意。
  • 第1160期【語文名師·蔡肇基專輯】 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是文本解讀 ——語文教育「千萬不可忘記」之三
    蔡老師認為,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是文本解讀,這是由閱讀的特定意義和地位決定的。文本解讀時應當做到整體局部,不漏不棄;因文解讀,重在理解;質疑問難,攻克矛盾;反覆鑽研,不斷出新。語文教師追求看家本領,有利於語文教師自身語言、文學等多方面素養的提高;有利於語文教師對於閱讀學的學習和研究;有利於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
  • 2021年第23篇:讀文隨筆∣文本解讀的理論範式
    《高中語文教與學》2020年第12期全文轉載了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榮維東教授發表在《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上的論文《文本解讀理論範式發展與教學路徑
  • 討論丨《孔乙己》的教學終點在哪裡?
    1.徐開質,談談孔乙己的「偷」,《語文教學通訊》,1988年第1期;2.李鎮西,我教《孔乙己》(21997年執教),《李鎮西與語文民主教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3.吳青松,《孔乙己》中的笑對主題的揭示,《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7期;4.諸定國,《孔乙己》課堂教學實錄及反思,《新語文學習(中學教師版)》,2007年第3期
  • 第135期【專家視點】汲安慶 ┃ 如何個性化深度解讀文本
    如何個性化深度解讀文本內容提要:文本解讀素養是語文的「元素養」,教學中最為實戰的真功夫,名副其實的「語文教學第一生產力」。個性化地深度解讀文本,更是語文教育的一大創造,一種魅力,一種勝境。另外,在借鑑他人文本研讀成果,拓寬解讀視域的同時,更需敏銳地捕捉其研究的空白處,進行批判性的建構和發展。關鍵詞:深度;個性化;語文解讀;篇性特徵當下,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深切地感到:文本解讀素養是真正的語文「元素養」、教學中最為實戰的真功夫、名副其實的「語文教學第一生產力」(將解讀成果化用到教學,是第二生產力)。
  • 文本解讀的內涵及其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然而,在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並未引起一線教師的足夠重視。囿於高中英語教師文本解讀相關知識和策略的欠缺,加之教師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策略運用水平的差異,教師解讀文本和設計教學活動缺少層次性的問題普遍存在。
  • 【溼地課堂】文本教學內容應儘量單純
    一個文本作為教學資源時,它的教學價值是多元的。一節課上,應選擇什麼教學內容來體現教學價值,參考依據是《課標》及學生的認知層級和能力水平。《父母的心》是一個可以在不同學段都能使用的教學資源,其教學內容也因學段實情的不同而迥異,對「教什麼」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怎麼教」才能最有效。本課例,在「教什麼」的方面所做的選擇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 《閱讀教學教什麼》筆記(二)
    語文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是指,教師教什麼和怎麼教的理據,也就是,教師對為什麼確定教這個和為什麼選擇這麼教的認識。通常以經驗的形式表現。 從學科教學知識的角度來分析,造成教學內容「趨同而又迥異」樣貌的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語文教師解讀課文的流程是,先有「認識」,再尋找「證據」;第二,語文教師「認知圖式」的貧乏。到這裡,我們可以回答:為什麼教師的認識與專家的認識不同?
  • 第1146期【語文學人·詹丹專輯1】在小說中理解小說—— 以《勞山道士》為例再論教學內容的深化
    在小說中理解小說—— 以《勞山道士》為例再論教學內容的深化原載於《語文教學與文本解讀》2015年07月出版一、問題的提出在解讀《黃生借書說》一文中,我提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把文本解讀引向深入的問題。
  • 【韓軍在線群】熊芳芳: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上)
    《教育家》雜誌2015年第2期「傳·名師」欄目以6個頁碼的篇幅對其進行人物專訪深度報導:《生命語文:種子的事業 》,本期的「道·課堂」欄目以8個頁碼的篇幅對其公開課進行展示:《作家、作品、小說與人生》,並於2015年第3期連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張鵬舉教授對其公開課的評課《一節如期而遇的好課》及其說課:《〈沒有名字的東西〉為什麼這樣上》。
  • 小說教學|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
    語文工作室第13期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以《變色龍》教學設計構想為例夏書傑/文《變色龍》是一篇短篇小說。因此,我們不能只關注作者說了什麼,還要想想,小說寫得怎麼樣,從小說中讀出了什麼。然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把重點放在分析小說的社會功能即小說的批判性意義上。其實,小說是文學性的表達,不是政治上或哲學上的直接揭示,在學生在自我知識與素養的構建中,還要重視對小說的審美屬性的鑑賞以及評價。
  • 【成長學院】孫秋備·立足教材做群文教學第三期開講啦!
    她推出《孫秋備教您立足教材做群文閱讀》系列課程是給一線教師巨大的福利。正如她所說,在這個課程中她「整合教材內容,連接課堂內外,與自成一體的課文間發現互通的橋梁,在各美其美的詩文中淬取成長的要素。豐富靈動、開闊融通的語文課」。這個課程不僅告訴我們好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什麼樣,更告訴我們怎麼上出好的語文課。
  • 語文教師必備能力——文本解讀(1)
    所以在看兩位老師講同一篇課文時,不免就細細比較一般,經過比較我發現,兩位老師除了課堂活動設計的不一樣,還有一點就是他們在課堂上對文本的關注點也不一樣。這顛覆了我以前的教學觀念,在此之前我都是按照教學參考書來設定課堂教學目標的重點和難點,甚至離開了教參,備課的時候總感覺缺少了扶手,無從著手。而這兩位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完全不一樣啊!
  • 英語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案例分析
    教學設計是教師走進文本、解讀文本的過程。教師對文本的認識、領悟及定位影響著閱讀課最終的效果。這堂課貌似在不斷地趕流程,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並未能沉浸於文本中。這種「導入→略讀→查讀→拓展」的公式化教學設計、教條化的教學活動直接影響了整堂閱讀課的效果。教師教得很疲憊,學生學得也未必輕鬆。
  • 說語文 | 馬紅民:文本的教學解讀不能「跑偏」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中,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和解讀能力直接影響閱讀和教學效果。文本解讀一定要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通過教師正確、精準解讀文本並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閱讀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閱讀素養。  但在實際教學中,文本解讀卻存在很多影響教學真實性、有效性的做法,導致課堂無效閱讀或效果不佳的情況。
  • 初中語文教材教法:文本解讀的四大誤區
    人為拔高、架空分析、主觀曲解和迷信權威,是長期以來存在於我們語文教學"文本解讀"過程中的四大誤區,甚至可能還是我們有些研究者、教材編寫者和教師的"思維定勢"。文本解讀要想真正走近作者、走近教材、走近學生,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就必須走出這四大誤區。
  • 文本解讀|第十七期《燭之武退秦師》三解讀
    士大夫的代表,大忠的典範——在文化的層面解讀「燭之武」石家莊市教科所   李慎教學是需要層次的,從文字的層面到文章的層面、文學的層面,進而到文化的層面,四個層次逐層遞升或者說逐層深入。對於高中階段的教學,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體會文本的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的營養。 從文本解讀的角度看,也可以是多選擇的:從作者的視角,可以感受作者之表情達意及說理言志;就作品的視角,品味到的是文本的藝術魅力;換作讀者的視角,可能就是與作品的共振,包括藝術共感、情感共鳴、哲理啟示、審美愉悅等;從社會的視角解讀,得到的就是作品對客觀景物、社會現實等表現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