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以「學」的活動為基點,才能真實地按照「學生需要學什麼?學生怎樣學才好?」來選擇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環節,來運用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大致有三個路徑:(1)聯繫生活經驗,提供學生理解、感受課文所需要的百科知識。(2)師生交流,幫助學生增進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3)指導學生形成所需要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是上面那第三條路徑,就像老師們通常說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前面說過,閱讀能力大致可分為「閱讀取向」與「閱讀方法」這兩個方面。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實際上是要做下面兩樁事情:
1.指導學生能抱著正確的目的,合適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導學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傳達的意思和意味來。
學生理解力不強,感受力不足,實質上是理解不了、感受不到這種體式這種文本的緊要處、關鍵處。學生的閱讀困難,理解障礙,他們「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往往是這些緊要處、關鍵處所表達的意思和意味。因此,學生的學情,除了調查等了解的途徑之外,通過這種體式的文章應該怎麼讀、讀什麼的文本分析,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在備課時事先估量的。
學生的學情,並不是不可捉摸的。研究下面三個材料,老師們可以發現,依據體式與根據學情,有密切聯繫。學情的研究──這篇課文,學生什麼地方讀不懂、什麼地方讀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體式的解讀──這種體式的課文,應該按什麼閱讀方式、從文本的什麼地方讀出什麼東西來。
1.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施教的《死海不死》
基本環節:
(一)請同學們討論「什麼可以不教?」
(二)換一個角度,請學生提出「哪些知識還需要老師教的?」
(三)提出高難度問題:「課文最後一段說死海數百年後可能幹涸,作者推斷的依據是什麼?」
教學過程:
選定篇目與題解:(1)讓學生「猜」要學的課文;(2)問:標題上的兩個「死」字意思一樣嗎?(3)提供支架──地理位置;得名原因;海水趣事,幫助學生回憶地理課所學的知識。
讓學生看課文和課後習題,商議「什麼可以不教?」讓學生交流已懂的:(1)「列數字的說明方法」;(2)課文中的三個「死」(死海真的要死了);(3)兩個要掌握的詞語(遊弋,諭告)等。
換一個角度,請學生提出「哪些知識還需要老師教的?」
(1)「你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什麼文體?」(說明文──知識小品),師生一起梳理「知識小品」(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2)重點學習「趣味性」
課文中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興趣?作者用了什麼手法引起你的興趣?師生分別討論了五個方面:標題、故事、設問句、第一、二段中的詞語,比較兩種表達的效果、材料的組織。
老師提出高難度問題:課文最後一段說死海數百年後可能幹涸,作者推斷的依據是什麼?布置「讓死海繼續活下去」等兩個作業。
2.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施教的《皇帝的新裝》
教學過程:
(一) 讀課文之後,請給這篇童話加個副標題,一個什麼樣的皇帝?(一個……的皇帝)8個學生按照座次讀課文,教師正音。學生擬副標題。
學生交流,先後出現8個詞:愛美的,虛偽的,不可救藥的,昏庸的,無能的,無知的,不稱職的(對課文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認識。)(二)下面我們再來探究一下這個故事的情節,誰能用一個字概括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或者說這個故事是圍繞著哪個字展開的?
學生交流,先後出現8個字:「蠢」,「騙」,「偽」,「假」,「傻」,「裝」,「新」,「心」
指導學生用排除法「篩選」(是否指故事情節)。去掉了「蠢」,「偽」,「假」,「傻」四個字。
指導學生用檢驗法進一步解決。去掉了「裝」,「新」兩個字。
指導學生用比較法來解決。比較「騙」與「心」,形成一致認識,課文是圍繞「騙」來展開故事的。
3.教材樣張《談中國詩》
準備與預習1.想一想:假如請你作《談高中生》的演講,你會講什麼、怎麼講?
2.參看連結材料,認識作者錢鍾書。如果有條件,翻一翻連結中所列舉的錢鍾書著作。
3.默讀一遍課文。然後:
(1) 如果你還能想起自己閱讀時出現回視和受阻的地方,做出記號。
(2)不看課文,回憶其大致內容和你閱讀時的感受。
整合與建構一、當作學術演講來聽1.活動:假設你是準備著這篇演講辭的錢鍾書。
(1)聽眾分析──(2)希望達到的演講效果──2.活動:假設你是旁聽者,正在通過同聲翻譯聽錢鍾書的演講。
(1)邊聽課文朗讀的錄音(或老師的朗讀), 邊做要點筆記。
(2)請說出:
演講的要點──你印象深刻的地方──你覺得有趣的地方──3.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討論:
(1)有教材把「什麼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之前的部分都刪去了,你覺得錢鍾書講這一部分有必要嗎?
(2)談中國詩,作者先扼要講述其總體特點,接著分別從三個方面具體論述。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三個方面的次序是根據什麼來安排的?
(3)在講演中,作者用了很多新鮮的比喻,挑出五個,說說它們的意思。這些比喻是不是你聽的時候印象深刻或覺得有趣的地方?
(4)作者頻繁地引用外國學者的言論,他想達到什麼樣的演講效果呢?
(5)本文雖是演講辭,但用語典雅,甚至古奧。聽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依你的想像,錢鍾書在演講時是怎樣的神態?
二、當作學術文章來讀1.閱讀學術文章,需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請說說下列術語的含義;如果你覺得一時較難說明,則列舉出可能會有解釋這些術語的詞典、辭典或參考書。
史詩 戲劇詩 抒情詩 田園詩 古典主義 純粹詩2.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加了一些注釋。如果你覺得還有人名和專業術語需要注釋的,查閱辭典或問老師後,請加在腳註中。
3.文章中有一些語句是對文學現象的概述,理解這些語句,應該與你的經驗關聯起來。下面的概述,請各舉出一個實例來:
(1)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裡出現得異常之早。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
(3)外國的短詩貴乎尖刻斬截。
(4)中國詩人狂得不過有凌風出塵的仙意 , …… 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4.作者學貫中西,舉例信手拈來;但我們理解的時候,最好能夠熟悉摘句所出的詩篇。
(1)聯繫詩篇,試一試「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結句的三種標點法,並作相應的解釋。
(2) 有條件的話,上網查查下列的摘句出自哪一首詩:「壯士皆死盡,餘人安在哉」;「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人誰在」;「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
應用與拓展1.活動:假設你是現場採訪的記者,寫一篇關於錢鍾書《談中國詩》演講活動及演講要點的報導。
2.本文選自《錢鍾書散文》,當然也可以當作學者散文來欣賞。
(1)背誦《荷塘月色》的片段,朗讀《談中國詩》的一段,體會學者散文與抒情散文的區別。
(2)同是學者散文,各人有各人的風採。復讀《道士塔》,說說錢鍾書散文跟餘秋雨散文的不同味道。
(3)再找幾篇錢鍾書的散文讀讀,體會他散文的幽默和睿智。
3.參考樣例,將《談中國詩》與本單元的其它文章作比較。
綜上所述,老師從文本體式本身入手,很大程度上就能對學生學情加以推斷與把握:這種體式文章什麼地方可能讀不懂,什麼地方可能讀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