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3期【語文學人·鄭桂華專輯2】《愛蓮說》教學設計及反思

2021-02-19 張玉新導師工作室

《愛蓮說》教學設計及反思

原載於《中學語文教學》2018.1

【教學目標】

1.感受文言的節奏之美,背誦全文。

2.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體會文言經典之作的精緻,如句式的整散、句序錯落、層次的豐富和文氣的縝密等。

3.感受君子對自我品性操守的堅守,體會潔身自好、崇尚獨立的人格。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朗讀中初步理解文意

1.讀文章,看看文章寫了點什麼。不懂的字詞參看注釋或查閱字典解決。朗讀活動安排: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部分學生朗讀片段或全文,全班齊讀課文(讀3—4遍)。

2.組織交流:文章寫了什麼?有沒有不懂的字詞?提醒學生對注釋中的一些字詞要特別注意。

對文章大意,學生能大致講清楚即可,不必求全責備;也不強調概括的精練,這篇文章本就簡練得很。這個環節的活動重在排除閱讀障礙,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可愛者、蕃、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宜乎眾矣;三個「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教學過程中適當板書要點)

活動二:研讀中辨體,理清主旨

1.文題《愛蓮說》中「說」,大家理解嗎?

視學情補充資料:①說:作者發表對某個問題的見解。②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即事即理而為之說」。

2.題目是《愛蓮說》,作者要闡述的是「愛蓮」之道。文中哪句話有高度概括「蓮」的整體形象?

預設:「蓮,花之君子者也。」(板書)

3.齊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小組合作:完成下面的作業單。

(該活動有一定難度,提供作業單時每欄先填上兩處,斜體字處需要學生填寫,給學生的討論再提供一點幫助。)

    初一學生的概括、提煉等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思考可能會囿於表面信息,對文章內涵不能深入理解,而完成這項活動需要較高階的思維能力,所以,活動推進過程中,學生做多少做到什麼程度應視情況而定,不必苛求。

引導學生概括時需要注意:

(1)作者的視點始終在「蓮」上,要主體突出。

(2)第一層不宜概括為「外界環境對蓮的影響」,而是「蓮」這個主體如何對待不好或好的生長環境。即強調君子對自己道德操守的把持,追求獨立的人格。

4.小組合作任務推進:將這七句話分為幾個層次,並概括各層的要點。

要點參考:這段文字有三層意思。第一層(前兩句):寫蓮如何對待所處的生長環境(淤泥、清漣);第二層(第三到六句):寫蓮的物理性狀(結構、外形、氣味);第三層(第七句):寫蓮與外界的關係(蓮對外界的影響,蓮讓外界如何對待它)。(教學過程中適當板書要點)

小組在班級交流時,引導學生思考這段話中語意的豐富、句式與語意的關聯等精妙之處。在朗讀、品鑑中引導學生體會文言經典作品的文氣。

學習推進問題:在這些語句中,哪一句有綜合、統領、概括的作用?

要點參考:

(1)應是末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句也可以看成第一段的中心句。

(2)如時間允許,還可以點一下:前兩句是對仗,後四句是四言句式,總結句是散句,並在反覆朗讀中體會之,也為下面的背誦打好基礎。

(3)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慕君子。(板書)

活動三:梳理結構,感受文氣的縝密

(順序與文氣、句式與文氣、詞語與文氣)

1.再讀課文。如有可能可以請少數學生嘗試背誦課文。

2.感受文氣。作者愛蓮,與他不同的有愛菊與愛牡丹,文章前後兩段三次都寫到這個內容,最後一次的順序有變化,可否用相同的順序?可以獨立思考,或者小組討論。

第一段的順序:①晉—陶淵明—菊;②李唐以來—眾人—牡丹;③李唐以來—周敦頤—蓮。

第二段第1次的順序:①菊—花之隱逸者也;②牡丹—花之富貴者也;③蓮—花之君子者也。第2次的順序:①菊—陶淵明—鮮有聞;②蓮—周敦頤—同予者何人;③牡丹—眾人—宜乎眾矣。

要點提示:

第一段,陳述幾種對花的不同喜好是以時間為序的,緊承第一句話「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這裡說的是,花本身都可愛。

第二段,開頭一組句子的順序(即第一次)與第一段順序一致,好的文章,前後意脈一定緊密相連,不會有跳脫、斷裂之感。

第二次的順序有變化,讀者可以從多方面思考。第一,作者將「牡丹之愛」置於文末,作為收束全文的一句,彰顯作者對「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這一現象的感慨;第二,陶淵明的菊之愛和周敦頤的蓮之愛,似乎都鮮有其他人的共鳴,在大類上是相同的,前後放在一起體現出作者理性的思考;第三,陶淵明的菊之愛,是隱逸者出世的態度,周敦頤和同時代的眾人都是入世的態度,同時代、同樣入世的人生態度,使得周敦頤與眾人的對比也就更加鮮明,周敦頤這樣的君子如同蓮一樣,只能採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式的潔身自好的處世態度了。

活動四:回顧與反思

1.反覆朗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個別同學讀,個別學生嘗試背誦課文,全班齊讀(齊讀放在回顧總結活動之後布置作業前)。

2.回顧這節課的學習。

▲用一個詞或一句話概括蓮花的特點。

▲用一句話概括作者愛蓮的理由。

▲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愛蓮說》這篇文章結構上的特點。

3.課後作業。

必做任務:誦讀課文多遍,背誦課文。

選做任務:

(1)課後自讀《陋室銘》,比較劉禹錫與周敦頤對人生態度的思考,哪個對你更有啟發?

(2)教參對「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段話的分析如下:

從「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淨植」幾句,在描寫中滲透對蓮的無限讚美之情,突出了蓮的潔淨、單純、雅致,語言精練而一氣呵成。最後一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則高度概括了蓮的氣質與品格。

你認同哪些分析?哪些分析你覺得不夠清晰不夠全面?

【教學反思】

有機會在第六屆「『聖陶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上執教初中一節文言文教學觀摩課,自然想進行一點嘗試。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可以說篇篇精彩,且各有特點,《愛蓮說》是一篇經典文言作品,層次清晰,語言凝練,教學目標容易在一節課中完成。另外,這篇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意蘊雋永;語言現象也較豐富,可學的內容很多。借班上課,教師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了解不多的情況下,選《愛蓮說》這類課文來教,容易兼顧不同的學習基礎。

一、確定這篇文章教學內容的關鍵點:感受文氣的縝密

剛開始備課的時候,確定目標、設計活動,我還是覺得有些棘手。單覺得這篇文章好是不夠的,這篇文章好在哪裡、有哪些關鍵點是學生應該學習又是能夠學習的,我一下子並不能梳理清楚。查閱不少正式發表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錄,大多數教學案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比較接近。梳理下來,主要的學習內容有:讀(或誦讀)課文,解字詞,明內容,定主旨,析手法(託物言志),也有拓展到「蓮」這一文化意象的。這些教學內容似乎是很多文言文、現代文都可以教的,《愛蓮說》獨有的特點沒有充分體現出來。搜集研讀了多篇解讀文章,我得到了一些啟發,其中啟發最大的是詹丹教授的《理性之愛的展開方式——重讀周敦頤的〈愛蓮說〉》,設計中活動三的想法完全來自這篇文章。這節課我想通過活動二、活動三來實現教學目標:「2.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體會文言經典之作的精緻,如句式的整散、句序錯落、層次的豐富和文氣的縝密等。」

二、引導學生感受文氣的縝密是可以實現的目標

活動二中,學生梳理作者描寫蓮的層次,辨析這組句子的結構;活動三,學生對文言文結構之美的思考,大家的交流都很活躍,有點出乎我的預計。經典文言文的文氣體現在其章法的嚴謹、語意的綿密等方面,文氣看似抽象,卻是古人為文的要義,也是欣賞文言文的一個關鍵點。

備課時,我以為三組句子順序的問題思考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實際上學生很快說出第一段是按照時代先後的順序展開,文末一次的順序是為了突出對當時社會情況的批評,等等,我原本設計的引導活動就不用展開了。課後我的思考是,這個學習任務指向清晰,文意也清晰,優秀學生對文章起承轉合的結構有較好的認知基礎,所以看似有思維容量的問題學生是有想法能說得出思考結論的。當然,陶淵明與周敦頤的同與異,學生課上一下子想不到,這也屬正常。畢竟這涉及更高層次的抽象歸納能力,還有需要有陶淵明、周敦頤的思想主張、人生追求的相關背景知識,這節課我不想拓展文本之外其他的閱讀材料,引導之後,學生一時達不到的,我也不必著急告訴學生,也沒有生拉活扯地拖著拽著學生講出那幾句話。

三、課堂實際教學中學生文言文學習難點的反思

實際教學時,我始終在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感覺有點難。第一次教這個設計,學生的情況不了解,課前我詢問到的也只是這所學校的基本情況,初一這個班級學生已有的基礎和一節課他們理解文章可能達到的程度,我就只能在課堂上隨時隨地地捕捉、判斷了。上課伊始,知道有三位學生讀過這篇文章,一位同學前一天晚上上網查過文章,兩位同學小學時在興趣班上學習過。絕大多數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是「零起點」。

這節課的學習難點是我課前基本預計到的,就是概括「蓮的特點」與「君子的品格」,小組合作填表格。文句本身很簡潔,要學生再概括就不容易。有的句子是描述,如「亭亭淨植」,概括出特點還不那麼難;更多的句子是敘述,概括性很強,如「香遠益清」等,學生從這些概括性強的文字中再翻上一個臺階,抽象出其敘述的角度等,這就非常難了。如從「出淤泥而不染」歸納出蓮「不會被汙濁的環境浸染同化」的特點,從「濯清漣而不妖」歸納出蓮「不會因環境的美好而不自持」。初一的學生更擅長通過聯想、想像把概括性的內容展開情境的描述。我在設計這個表格時,雖然也是反覆斟酌,甚至想到先填上兩句的概括等辦法,實際在小組討論時,我巡視下來,發現學生還是比我設想的要想得慢概括得困難。小組討論將近五分鐘時,我提前結束了討論,帶著全班同學一起完成了表格。這是這節課我根據學情做出最大的一次調整,感覺這個環節的學習效果沒有達成期待中的目標。

另外是學生的背誦問題。這節課朗讀了很多遍,開始有3位學生站起來讀,接著是齊讀;每一個環節都有多次朗讀,一節課共朗讀了20幾遍。下課前,我請學生試著背誦,很少有學生自信地舉手示意自己能背誦。我請小學時跟著興趣班老師仔細學過的男生嘗試,他當然能比較流暢地背出來;再請其他人嘗試,總體上背誦情況不理想。思考下來,我估計一是開始上課時我沒有給出這項任務,強調課上要背出這篇文章,雖然我講了文章不到150個字,學生要背誦的任務意識不強。還有就是這節課學生課前沒有教材,文章也是上課了才臨時印發給學生的,學生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節「臨時性」的課,對背誦這樣的文言文學習基本任務就不敏感。此外,每個學生自由朗讀的次數比較少,單個學生為其他同學朗讀比較多,齊讀也偏多。這樣看來,熟讀成誦,還是要看每位同學個體是不是「熟讀」了,「熟聽」與「有口無心」的「齊讀」(與學生自由地自主朗讀相比,齊讀關注點更多的是跟上全班的節奏等)收效恐怕就甚微了。

回顧這次備課上課的經歷,還有一個很強烈的感慨是,文言文的教學,關鍵還是老師的學養。備課期間,為一些詞句,我先後請教了好幾位老師,得到他們耐心的幫助。對「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等句子中的「之」「者」,對學生會遇到的閱讀困難,我逐漸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每一次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反思都是千姿百態的,教學的豐富多彩給每位教師帶來的挑戰,既痛苦也幸福。感謝這次活動的組委會提供給我一次教學實踐的機會,讓我在痛苦中幸福著。

本期文字編輯:蘇鵬(張玉新導師工作室第五期學員,任教於永吉實驗中學)

本期版式編輯:李召龍(張玉新導師工作室第六期學員,任教敦化市實驗中學)

本期校對編輯:趙麗(張玉新導師工作室第七期學員,任教於吉林市第一中學 )

    張玉新,吉林省教育學院高中部語文教研員,吉林省教育學會高中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張玉新導師工作室」主持人。入選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曾在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任教二十年,秉持「原生態」教學觀,是「語文教育民族化」主張的倡導者與實踐者。

相關焦點

  • 第1410期【語文學人·魏本亞專輯2】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高考變革實踐邏輯(下)
    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高考變革實踐邏輯(下)魏本亞原載於《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年第21卷第1期(接上期)三、語文高考命題方式正在發生變化語文高考涉及到莘莘學子的切身利益,命題者必須謹慎再謹慎,但是圍繞核心素養的考試命題方式逐漸成熟,需引起實踐者的關注。
  • 《愛蓮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 理解作者用託物言志的方法所表達的高潔志趣;2.
  • 第339期【語文學人· 王榮生專輯】教什麼:文本的教學解讀
    來選擇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環節,來運用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大致有三個路徑:(1)聯繫生活經驗,提供學生理解、感受課文所需要的百科知識。(2)師生交流,幫助學生增進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3)指導學生形成所需要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是上面那第三條路徑,就像老師們通常說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前面說過,閱讀能力大致可分為「閱讀取向」與「閱讀方法」這兩個方面。
  • 名師教學丨餘映潮:《陋室銘》《愛蓮說》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3.理解短文的主要內容。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教學難點:(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教學時間:二課時。
  •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與反思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與反思《寡人之於國也》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該單元的學習內容為古代議論性散文,學習目標是聆聽其中的濟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胸襟與睿智,體會傳統文化思想精華。首先看兩種教學設計的對比第一種:第1課時介紹寫作背景、作者孟子及《孟子》、生詞注音、師生朗讀課文。
  • 第1393期【語文學人·耿紅衛專輯2】我國近現代漢字識字問題實驗研究述評
    我國近現代漢字識字問題實驗研究述評原載於《教育學術月刊》2020年第2期縱觀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史,從先秦識字教材《史籀篇》到秦漢時期的《倉頡篇》、《急就篇》、魏晉時期的《千字文》、唐代的《蒙求》、宋代的《三字經》、清代的《弟子規》再到近現代依然流行的「三、百、千、千」識字教材,我們不難發現,識字教材在編排體例上逐漸呈現出這樣一種趨勢
  • 第2課時 教學設計
    第1單元 混合運算第2課時 買文具教學內容:教材第5-7頁。(先算除法後算加減)三、鞏固練習1.P6「練一練」第1題。先幫助學生理解圖意,後讓學生獨立完成。2.P6「試一試」第2題。先說運算順序,後讓學生獨立計算。
  • 【命題】「控制變量,對比設計」思想的命題與教學反思
    基於考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評價學科思想方法在教學中的落實情況,診斷教學效果,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教學反思。化學思想方法;學業考試;化學命題;教學評價;教學反思化學思想方法是指能夠反映化學學科知識本質、學科思維特點和學科學習規律,對化學學科發展的歷史脈絡與未來趨勢以及對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思想方法,包括化學學科的研究方法、思維方法或是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
  • 【先睹為快】《小學語文》2021年第1-2期目錄
    柳士鎮確定適宜目標,分清教學主次,夯實重點—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談經典文學作品的教學思路鄭 宇 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長課文結構化教學方法談沈麗君 基於學情起點 遵循閱讀心理 緊扣語文要素—以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裡的五粒豆》為例馬益彬  化「繁」為
  • 教學設計如何迭代?歐亞2位教師的實踐與反思
    當秋季學期開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範式改革持續推進,如何基於課程更為合理地優化教學設計,使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多樣化,進而提升課程授課質量與效果,我們匯總7月份「雲教研」主題內容,分享兩位歐亞教師對教學設計與課程改革實施的反思與探索。
  • 《新教師》2020年第12期目錄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使用探析」專輯20統編版小學語文第一學段教材插圖的應用策略研究——以統編版二年級教材為例 唐曉慧23巧用課文插圖 加深文本理解——以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 郭琿峰「小學神話主題教學策略研究」專輯
  • 第1429期【語文學人·劉錫慶專輯】從大學新生透視 中學作文教學的問題
    最大的收益就是我從這些大學新生所寫的作文裡,看出了現在相當一部分中學「作文教學」裡普遍存在、亟須改進的一些問題。當然,感到「問題」的存在可能還要稍早一些——那還是在我作為「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在上海「複賽」評選期間,從選手們的「當場作文」中就朦朦朧朧地感到了。確實有問題;問題還不少。簡而括之,主要的怕有這樣四點:一是缺乏個性。
  • 教學反思的意義、內容是什麼?實踐中,我們如何開展教學反思?
    通過教學反思,努力發現自己教學上存在的問題、缺陷,為今後改正、提高提供基礎。2. 回顧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尋找自己教學的優勢所在。教學反思,既要積極尋找自己教學上的缺陷、短板,以利改進,也要尋找自己教學上的優勢,以利今後不斷打磨、繼續發揚,形成風格。3. 回顧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有利於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
  • 《鐵生鏽》教學設計與反思
    2.能根據問題進行假設,能設計實驗研究鐵生鏽與環境的關係,探究鐵生鏽的條件,知道鐵生鏽的原因,認識鐵生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了解防止鐵生鏽的方法。3.能堅持記錄鐵生鏽的過程,會分析、整理自己記錄的數據。教學準備學生準備:瓶子、油、醋、鹽、鐵製品(生鏽的和沒有生鏽的)、小蘇打、筷子等。
  • 新刊│《中學語文教學》2019年第7期封面及目錄
    郵發代號:2-32。2.本社訂閱:直接在本社訂閱可以享受優惠,可以更快地獲讀本刊。訂閱方式靈活,零售、整訂、破訂均可。  鄭逸農     8在思考的焦點上「催化」  ——簡論中學寫作教學課例範式與追求  陳 軍 13  理念·觀點說文論語「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實踐探索與學理思考  許 豔 18引向深度學習的「微探究」   ——以《鴻門宴》
  • 第1146期【語文學人·詹丹專輯1】在小說中理解小說—— 以《勞山道士》為例再論教學內容的深化
    2. 你認為故事中哪些情節最引人注意?請將它們圈畫出來,說說你的理由。 3. 從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文中的語句具體說明。 就這三點來看,從把握整體的故事框架到故事中的情節段落,再由這些故事情節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點,顯示了教材編寫者在引導學生理解小說的思路時,切合教師對小說這一文體開展教學的基本操作模式。
  • [教學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1]面對新課程理念的挑戰,這需要教師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從教學進程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
  • What would you like 教學設計與反思
    期間一定會請授課老師提供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從教近三十年,受益於勤於學習、勇於實踐、善於反思。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如此這般攜手前行。而本學期開始在教研員的崗位上工作,於是,告訴自己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樂於分享。希望江南一燭能夠在照亮自己的同時,照亮更多身邊的老師們!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本原小學張小婕老師的教學設計和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龍風詩刊.第Q038期]曲度龍風詩派作品叢刊(夏敏專輯)
    >[龍風詩刊.第Q004期]曲度龍風詩派作品叢刊(白玉專輯)[龍風詩刊.第Q005期]曲度龍風詩派作品叢刊(蘇菲專輯)[龍風詩刊.第Q006期]曲度龍風詩派作品叢刊(天虹專輯)[龍風詩刊.第Q007期]曲度龍風詩派作品叢刊(朱哲專輯)[龍風詩刊.第Q008期]曲度龍風詩派作品叢刊(周海燕專輯)
  • 教學反思策略
    2.行為記錄反思策略與反思教案自我提問反思策略主要運用於實踐活動之前,著重指向內部思維,行為記錄反思策略貫穿於實踐活動始終,而重在對實踐活動的過程與效果的反思。這一反思需要依託一定的反思材料,反思的結果也需要凝成一定的物化形式。因此,反思教案就成為行為記錄反思策略的主要線索。反思教案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教學設計反思表,二是教學設計的詳細案例,也就是平時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