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我重操舊業,在北師大珠海分校文學院又教起了一年級的《基礎寫作》。多年不教本科生這門「費力而不討好」的課了,生疏、辛苦等自不待言,但「苦」中確有「樂」與收益。最大的收益就是我從這些大學新生所寫的作文裡,看出了現在相當一部分中學「作文教學」裡普遍存在、亟須改進的一些問題。當然,感到「問題」的存在可能還要稍早一些——那還是在我作為「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在上海「複賽」評選期間,從選手們的「當場作文」中就朦朦朧朧地感到了。確實有問題;問題還不少。簡而括之,主要的怕有這樣四點:
一是缺乏個性。
作文的本源之義,即寫作主體,我有話想說,有情要抒——且不說不行,不吐不快。故「我」在文章中不能不處於中心、主宰的地位。因此 ,寫我之見,抒我之情,一切皆「著我之色」,是極為重要的。無我無情之文,必朽必亡。汪曾祺有一句話說得很精彩:「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他認為一個人的文章想要有「風格」,就必須能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並且欣賞自己。莫言總結自己的寫作經驗時,也說是「從我出發寫生活」。作文無論是寫作者的所經所歷,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實質上是不能離開「我」半步的。不從「我」出發也是決然不行的。
不僅要寫「我」,而且還要寫出我的「獨至」來。所謂「獨至」,就是人皆所無、惟我獨有的那點行為或個性的 「獨特性」。有我、有個性,「文」也就自有其「創新性」了。
我感到大學新生的作文,還是普遍地缺乏個性———這不能不說是折射了中學作文教學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不敢從「我」出發寫生活:或徑直以「我」為主角,或一切皆著「我」之色,打上濃烈的「我」的烙印。
第二,即使是寫「我」,不認識或找不準「我」之所以為「我」的「獨至」之所在,還是顯得「一般化」 「普泛化」。
第三,特別是語言文字,空泛、老套,無色彩,使個性表現更加「稀釋」。
我覺得不敢寫個性,甚至不敢談個性——談 「自我」則膽怯,談「個性」則色變,這至今仍是不少中學師生的 「大忌」。這顯然是違反作文與生俱來的「天性」和寫作行為的「內在規律」的。這點「思想」如不解放,「認識」如不解決,我認為作文「個性化」的正確目標是絕難實現的。
二是「文體感」差。
近年來,語文教學界「淡化文體」還有 「淡化知識」。的提法相當流行。只是說「淡化」並沒說「不要」,好像很有分寸,並不偏頗。其實不然,因為「文體意識」是不宜「淡化」的。故對這種「提法」,我始終持質疑態度。
現代「文章聖手」魯迅曾這樣說道「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別其「類」者,即「體」也。由此可見,魯迅是主張寫文章是要別 「體」歸「類」的。
體,也叫做「文體」 「體裁」或「體制」等。對此,我國古人是相當看重的。如說「才童學文,宜正體制」(劉勰)「文章以體制為先」(吳納);「文莫先於辨體,體正而後意以經之,氣以貫之,辭以飾之」(陳洪漠);「詩文各有體」(黃魯直);「定體則無,大體須有」(王若虛)。等,論述之多,不勝枚舉。現在,我們的作文教學卻提出了「淡化文體」,實際是不管文體的主張,這不能不說是對傳統作文教學的一大挑戰。
但這種「挑戰」對不對,好不好呢我看其「負面影響」很大,頗值得商榷。
辨「體」,不僅是「閱讀能力」高下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寫作能力」強弱的一個顯著標尺。沒有一點「文體感」,讀既稀裡糊塗、不明其「體」;寫亦下筆茫然、難符其「格」——那結果怕是很不美妙的。
這兩年我們第一學期都是散文寫作訓練(據說「訓練」這兩個字現在也犯忌,真有點莫名其妙),我發現學生對 「散文」諸種文體寫作的掌握是「一團亂麻」;下學期是文學評論寫作訓練,發現他們對詩評、劇評、影評及小說評論等「評論」文體寫作的了解似乎更差。這還不是「淡化文體」所結的「惡果」嗎?
要做到 「寫什麼,像什麼」,沒有點「文體感」是決然不行的!寫作先「守格」後「破格」,這合乎規律。根本不懂、不顧 「文格」,寫什麼不像什麼,信奉「只要寫出來就是勝利」這一把戲,這是降低要求,不負責任!現在如此多的文體「四不像」,就是這樣造成的!把這美其名曰「創新」,我看這純粹是對「作文創新」的一種誤解!
同樣,「淡化知識」的提法也不十分嚴謹、科學。要警惕它走向事情的反面!
三是「基本功」不過硬。
作文的文字 「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多年來中學作文教學忽視 「基本功」的訓練,「高考」難辭其咎(解放前黎錦熙曾規定有1個錯字即不得及格;現在「高考」規定5個錯別字才扣1分,由此可見一斑!)而基本功若差,作文就不能說「真好」。
文字「基本功」包括這樣四項具體內容:(1)遣詞造語要順暢;(2)文字書寫要規範;(3)標點符號要正確;(4)行款格式要對頭。
從大學新生的作文來看,這四個方面都存有一定程度的問題:不能很好做到「文從字順」, 特別是佔不小比例的學生「錯、別字」比較嚴重;標點及符號使用不全,寫得模糊不清;行款格式即文面呈現不合通常體例、要求等。這看似「小事」,但真的是 「小事不小」。據學生們告訴我:他們的語文老師批改作文,從不管錯、別字問題——我真不知道這些該管也能管的 「大問題」他不去管,他到底在管些什麼?
四是跑題情況相當嚴重。
和作文「題目」有關的概念是:命題,自命題,標題,問題,主題,選題,審題,猜題,押題;切題,扣題,點題,離題,跑題等。其中分號前的九種概念以標題和主題為核心,審題最關鍵;而分號後的五個概念,關鍵是切題,扣題、點題最要緊,猜題、押題要遠離。總起來看,離題、跑題的錯誤最不該、也最要命。
從「新概念」作文的臨場筆試來看,「跑題」的情況又極為嚴重。這和事先有所準備(背熟了一篇別人或自己寫好的文章,硬往上連,一套了事)大有關係。這是最沒有出息的。抄襲剽竊,投機取巧,極不可取。「高考」的情況與此同。按說,平日的作文本不該再犯這樣的錯誤了,但不幸還有「跑題」者——這反映了整個高中階段「應試教育」的瀰漫和危害。
當然,問題可能還不止這些;這四條也不一定就抓住了主要之點,個人感受而已。如能引起大家應有的注意,則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