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科大網絡教育學院:基於泛在學習的學習支持服務模式探索與實踐

2020-12-16 中國教育在線

西南科技大學開展網絡教育試點工作以來,始終堅持「以招生為龍頭,以教學教務為重點,以技術為支撐,加強科學研究,為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型社會做貢獻」的發展戰略,始終堅持「規範是最好的服務」的服務理念、「事業發展的同時注重人的發展,見事要見人」的發展理念、「精細化管理,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的管理理念、「平等合作、共同發展」的合作理念,「踏實勤奮、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愉快學習、快樂工作、開心生活」的生活理念,按照「以學生為本,全面加強學生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積極建設優質教學資源,開展新技術、新手段的探索和實踐,構建完善的學生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

一、不斷創新泛在學習支持服務模式

學院在建設網絡學習平臺、課程材料包、實時答疑交互系統、網絡統考練習系統、郵件系統、簡訊平臺等軟體系統等平臺軟體基礎上,緊跟移動網際網路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建設了學習平臺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在線考試系統等。為做好學生的教學教務及技術服務,學院在開通熱線電話、留言板、電子郵件等傳統諮詢服務渠道的基礎上,還開通了網際網路即時通訊—QQ熱線、微信諮詢服務。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不斷創新泛在學習支持服務模式。

泛在學習支持服務模式

1、建設網絡學習平臺PC端,提供網絡學習環境

為做好網絡教育學習支持服務工作,學院建設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平臺,學習平臺包括有課程公告、課程學習、在線作業、在線測試、答疑互動、實時交互以及成績查詢、學費查詢、教學計劃等功能。學生在學習平臺中進行課程課件學習,查看課程公告,完成在線作業和測試,與輔導教師互動,與同學進行問題討論等,也可以查詢自己的學籍、成績等相關情況。

2、建設學習平臺手機APP,提供移動學習環境

近年來,網際網路和行動裝置的普及使用促使教育信息化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為了滿足學習者更加快速、高效、便捷的學習需求,學院建設了學習平臺手機APP-西科在線。為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開發了針對當前兩大主流作業系統iOS和Android,的兩個版本的APP,均在應用商城上線供學生免費下載使用。

西科在線APP具有與PC端相同的功能,西科在線手機APP中數據與教學教務管理系統數據無縫對接,學習進度和學習記錄數據實現實時同步。所有課程資源按照SCROM標準進行重新改造,學習者可在手機端流暢地播放授課視頻進行學習,也可離線下載使用。目前,學院所有的平臺伺服器已經遷移至公有雲,基於CDN分布的資源伺服器,為手機端播放和下載視頻課件提供了有力支持。

移動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更便捷的學習服務,有助於學生合理利用瑣碎的時間,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受到學生們的普遍歡迎。

3、建設課程學習材料包,提供離線學習環境

為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多種需求,適應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學院建設了用於線下學習的課程學習材料包,每個專業的課程學習材料包包括課程U盤課件包、課程學習指導書以及配套教材。學生可在課程學習指導書的幫助指導下,使用U盤課件包中封裝的課件資源或配套教材進行學習。U盤課件包可記錄學生的學習記錄,學生可使用帳號密碼將離線學習的數據同步到學習平臺中,確保學生學習數據的一致性。線上線下教學系統和資源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途徑,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4、建設微信公眾號,提供新媒體學習環境

為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及時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學院建設了「西科在線」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建設了學院信息、學習指南、信息查詢三大功能板塊,主要包括學院概況、學院通知、聯繫方式、招生入學、學習導航、常見問題、成績查詢、錄取查詢等功能,供我校網絡教育學生和管理人員瀏覽和查閱。

學院每周定期推送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教學教務通知、學習提示等內容,提醒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和教務活動,定期推送學院新聞、教學資源以及校園文化等內容,例如:公眾號連續推送了《手機攝影基礎》《音樂欣賞》等優質素質教育資源,推送了《人能資源管理》《談談怎樣寫公文》等專家的報告和講座等,並通過公眾號舉辦了「手機攝影比賽」,得到了學生們廣泛支持。

微信公眾號的建立,既方便學生學習,又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提升了學生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微信公眾號的建設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和學生的認可,「西科在線」公眾號榮獲學校「2017--2018年度十佳校園媒體」榮譽稱號。

學院也通過微信公眾號接受學生的諮詢,使公眾號成為學院與學生便捷的溝通渠道。

5、提供多渠道教學教務及技術支持服務

為了及時將學院的教學教務信息傳達到學生,學院建設了簡訊平臺,定期向學生發送各類信息,提示和督促學生進行學習。學院在開通熱線電話、留言板、電子郵件等傳統諮詢服務渠道的基礎上,還開通了網際網路即時通訊——QQ熱線、微信諮詢服務,方便隨時回復學生的諮詢。QQ熱線是目前主要諮詢途徑,每天接受學生QQ諮詢20條左右。

6、建設適合多終端的在線考試系統

為加強考試信息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考試質量,促使考試更趨科學、合理、公平、客觀,學院建設了基於人臉識別的在線考試系統。在線考試系統具有題庫管理、試卷組卷、考試管理、試卷批閱、人臉識別、考試監控等功能,並具有分布式、跨平臺等性能,在線考試系統可以在計算機瀏覽器、考試應用程式,以及平板、手機中運行(包括Android、iOS系統),滿足了學生不同終端的需求。

二、泛在學習支持服務成效顯著

學院通過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滿足了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使用任何設備、以任何方式來學習的需求,提供了更靈活的學習方式、更人性化的學習環境和更細緻的支持服務,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學院提供的泛在學習支持服務,特別是便捷的學習平臺、及時有效的學習提示,促進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我們分別抽取了部分課程的泛在學習支持服務應用前後學生網上行為統計數據,在學生發帖數、回帖數、在線作業完成率、在線測試完成率等方面進行比較。統計數據顯示,學生的發帖數、回帖數提升了5%,在線作業、在線自測完成率提升了8%。

2、學生學習成績明顯提升

泛在的學習支持服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課程在線學習完成率逐步提升。在線考試系統的便捷和高效,為學生了提供多次考試機會,幫助學生明確課程學習中的不足,並有針對性的進行彌補。這些支持服務使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升。

3、支持服務受到學生肯定

持續創新的學習支持服務模式,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泛在學習的體驗,提升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到了學生的肯定。在調查反饋中,學生這樣寫道:「學校太牛了,電腦和手機端都可完成作業和測試,很方便。」「西科大的在線考試系統好高級,用手機和Pad都可以做,太方便了,很棒!」

學院將在泛在學習資源、學習形式、學習服務等方面繼續探索,不斷創新學習支持服務模式,並利用雲服務、大數據對學生學習數據進行分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豐富泛在學習支持服務的內涵,提升學習支持服務的質量。

相關焦點

  • 國際智慧教育展:基於網絡空間的泛在學習模式
    近年來,如何培養面對未來的人才,如何更好地讓科技賦能教育,如何推動教育的均衡化發展等議題獲得了社會的高度關注。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指導,遼寧省電化教育館主辦,雅森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承辦,在SmartShow國際智慧教育展覽會舉辦期間,召開「中小學智慧教育空間建設與創新應用研討會」。會上,遼寧省電化教育館發展規劃部杜鵑主任《基於網絡空間的泛在學習》主題報告。
  •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探索
    我們建立以鹽田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陳尚寶副主任為首的項目式學習團隊,以項目式學習為抓手,以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為重點,在全區各中小學整體推進「課堂革命」,促進課改深入發展,並成功申報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研究》(課題號:DHA180363)。
  • 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協同教學模式與應用案例研究——網絡學習空間內涵與學校教育發展研究之八
    因此,為了利用網絡學習空間促進協同教學,探索校內、校際間教師的互聯互通、協作交流的策略與路徑,則需明確:(1)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協同教學的內涵,網絡學習空間促進協同教學的模式有哪些;(2)網絡學習空間在其中能夠發揮的具體作用是什麼;(3)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協同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和關鍵點是什麼等。
  • 基於移動學習的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分析與實踐探索
    [1]劉曉莉, 敬國東 (2016) 在整合前人觀點後, 提出移動學習是指在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教育理論的指導下, 藉助現代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和網絡多媒體教育技術, 任何人 (Any One) 在任何時間 (Any Time) 、任何地點 (Any Where) 都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學習自己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文化等任何東西 (Any Thing) , 是一種可以完美實現學習者與教育者靈活、及時、在線交互的泛在式學習
  • 基於學情分析的定製化大學英語泛在學習研究(二)
    內容上開發涵蓋技能提升類、文化拓展類、職業應用類、學術探索類四大門類的多元課程體系。形式上涵蓋傳統課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時間安排趨向靈活,不將大學英語學習局限在大學一、二年級。(2)泛在化的學習資源。
  • 北京市教育學會會長羅潔:信息技術帶動學習變革 ——從課堂學習到虛擬學習、移動學習再到泛在學習
    泛在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數位化的學習資源以及靈活的學習方式,為終身學習開闢了新的路徑,對促進終身學習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泛在學習是在泛在計算技術環境支持下的一種無處不在的,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以及所處的環境,使用身邊的計算設備獲取有效的信息和資源進行學習的學習模式。
  • 泛在學習背景下現代大學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究
    成為泛在學習背景下現代大學教學不能忽視的研究問題。在理論和實踐的共同作用下,混合教學模式以其思維的創新性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混合教學的一般模式混合教學模式與在教室中安裝各種設備和軟體的「現代教育技術」有著本質的不同,不能過於寬泛或是狹隘地理解這一概念。
  • 「後MOOC」時期基於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索
    本文由《現代教育技術》雜誌授權發布作者:尹合棟摘要MOOC發展到今天已進入多元化階段,並衍變為多種在線學習形態,這是它適應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為發揮MOOC理念優勢並與傳統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文章在比較MOOC與SPOC的基礎上,對國內外幾個典型SPOC應用案例進行了闡述,探索運用教學相關理論設計出基於泛雅SPOC平臺的琨合教學模式,並對該模式的「前端分析、課程設計、課程組織、教學評價」四個核心過程進行了詳細分析,最後將該模式應用於「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教學並進行了探索性實踐。
  • 基於易班的「一體五翼」網絡思政教育模式
    學校領導清醒的認識到老舊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而是轉變思路,要根據當代大學生(尤其是「00後」大學生)的時代特徵,積極探索創新網絡思政教育新模式,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網絡文化生產主力軍等方面的綜合體系建設上進行不懈地探索與實踐,開創了陝國職院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基於學習通平臺的的思政課雲端教學模式
    社科體藝部全體思政課教師通過學習通雲端進行線上教學,在線輔導答疑,組織主題討論,開展雲端測試,成功實現傳統教學向「雲端課堂」的平穩轉移,推動信息技術和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形成了基於學習通平臺的的思政課雲端教學模式。一、基本情況自2018年開始,思政課程一直堅持開展混合式教學探索。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工學院領軍人才創新實踐教育模式探索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紮實推進新時代北大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生院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系列報導,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學習借鑑交流,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
  • 基於「青魯班」網絡平臺 的思政課專題教學模式創新實踐
    為深入貫徹落實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積極依託「青魯班」網絡育人平臺,探索實踐「網絡平臺+思政課專題教學」育人模式,收到良好效果。本文以「同城大課堂」專題教學為例,介紹經驗做法。
  • 基於Kano模型的MOOC學習支持服務需求分析
    本文由《現代遠距離教育》授權發布作者:白倩 張舒予 沈書生建立有效的MOOC學習支持服務系統、提供基於學習者需求的學習支持服務是當下
  • 葛福鴻: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實證研究 ——基於UMU互動學習平臺的教學實踐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實證研究——基於UMU互動學習平臺的教學實踐葛福鴻 張麗萍山西大同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 基於學情分析的定製化大學英語泛在學習研究(一)
    1 引言現代化混合學習渠道以及個性化、泛在化的學習理念為大學英語教育指明了新方向,也進一步促進學習者的個體成長,使教育模式從傳統的課堂集體教學向數位化定製教育發展。開展定製化、泛在化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對學習者、教育研究者、大學英語教育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 校企融合共發展|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實踐隊赴淘丁集團參觀學習
    7月26日,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實踐隊一行到訪淘丁集團進行參觀學習,區協調辦主任梅春滿、副主任楊昊霖、高校協調科科長周佳及西工大航天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強與實踐隊學生共同參加。淘丁集團CTO張漢寧熱情接待了實踐隊一行並詳細介紹了淘丁集團發展歷程及旗下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項目。
  • 幼兒園混齡特色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園混齡特色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   導讀:過混齡教育,家長對混齡教育中有利於獨生子女的成長優勢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混齡教育充滿信心
  • 現代課程建設|基於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課程群和物理平臺建設與實踐
    在項目實踐和探索中發現,特色課程群和課程支持平臺的建設是實現高中個性化學程的重要路徑。基於此,學校在傳承和發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開發了基於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課程群,並建設了支持課程群實施的物理平臺—— 12個陶行知「生活教育」實驗基地,並在實踐中探索課程群在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路徑。
  • 探索「網際網路+」思政教育模式,聊城大學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橋頭堡
    聊城大學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課程為主渠道,積極開闢社會實踐、網絡文化、環境建設、心理輔導等思政教育的新途徑、新陣地,努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 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師生互動分析——基於信息文化的視角
    教育部2018年4月發布的《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指南》[1]要求,建立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學習環境,適應信息化條件下教與學的需求,推動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融合,實現有效支持個性化、適應性學習的智能化學習支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