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有自信力的孩子,從出生開始你就可以這麼做

2020-10-18 睿姐說

文/睿姐

很多家長都知道,自信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有自信的孩子勇於探索外部的世界,能夠很好的融入社會,與人和諧相處。他們具備一定的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遇到困難能夠勇於自省、用毅力克服困難。可以說,自信是一個孩子在未來社會中能夠獨立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

而不自信的孩子,長大以後出現抑鬱和行為問題的可能性更高,對生活的滿意度也較低。自信力對孩子在未來的職場、人際交往、婚姻幸福等方面都會產生很大影響。那麼,不自信的孩子通常會有什麼表現呢?

一般來說,不自信的孩子有兩種極端的表現。一種是內向膽小的孩子,他們情緒壓抑、容易受驚,不敢把心裡話說出來,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敢展示自己。另外一種不自信的孩子,其行為表現卻是另一個極端,他們做事魯莽,崇尚暴力,自以為是,還會經常發生恐嚇、傷害他人的行為,態度非常專橫跋扈。

這兩種極端行為都是不自信的表現,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同樣的特點,就是:處事消極,缺乏好奇心,不願意也不具備創新精神。他們往往自我封閉,不願意與人交往,也不願意探索世界。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0到6歲是大腦神經系統高速發育的時期,也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所謂「三歲看到老」,孩子三歲時性格特點已經基本成型,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而第一波自信力的養成從孩子出生就開始逐步形成了。

那麼小的嬰兒,我們應該怎麼培養他的自信力呢?接下來我會根據孩子的年齡,分三個階段來給大家介紹:父母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力?

第一個階段:孩子在0歲到1歲時,提供穩定溫暖的環境

孩子剛剛出生時能通過自己的行動來獲取基本生存的需要,這種成就感就是第一波自信力的來源。比如,孩子一哭,他就有奶喝;一鬧,就有人來給他換尿布;他一笑,就會有人跟著他一起笑;他發出咿呀聲,就能得到親人的愛撫。這些回饋給他的照料行為,都是通過嬰兒的自發行動所帶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已經能夠感受到一種掌控感,這就是孩子自信力的來源。

假如出現相反的情況,孩子哭時沒有人過來照料他,笑的時候沒有人理他,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也沒有人出現,幫她拿東西。照顧他的大人想要的和孩子想要的根本不一樣。這些情況對孩子來說都是挫折和失望,一點點挫折和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挫折過多,就會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無力感和不自信。

因此,在嬰兒初生時期,父母需要提供一個穩定可靠,能夠及時照料孩子的環境。父母能夠對寶寶的哭聲給予穩定、及時和恰當的回應,回應方式可以是抱孩子、與孩子互動、與孩子語言交流等各種互動,只要能讓孩子消除不舒服的因素,感受到關愛就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力。

第二個階段:孩子1歲到3歲時,有界限的放權

孩子在1歲到3歲時,已經開始蹣跚學步、探索世界,正是自我意識崛起的關鍵時期,第二波自信力在這個時期養成。孩子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可以對別人說不,並且堅持自己的意見。如果這種力量感得到了大人的尊重,而不是被權威鎮壓。那麼,成長中的孩子就可以維護他的自我認同,獲得極大的自信力。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培養自信力時,父母們要做到有界限的放權,即在安全和規則範圍內給予孩子最大的行動自由,明確告訴孩子自由的邊界在哪裡,然後讓他自由探索。

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兩種極端的做法。第一種是父母的控制欲太強。把孩子身上所有的自主行為都看成是故意作對或者無理挑釁,從而採取暴力或者權威鎮壓的方式來阻止孩子自由行動。第二種是父母不設置任何界限,讓孩子無法無天,行為失去控制。比如,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熊孩子向陌生人潑滾油的新聞,就是因為父母不對孩子設置任何規則界限而導致的惡果。

總之,我們在讓孩子自由探索世界的時候,要理性判斷和評估周邊的危險因素。大部分時間應該允許讓他們自由探索,在真正有危險和有必要的時候,才採取果斷的制止措施。正確的做法是:承認和欣賞孩子身上出現的獨立性,同時要清楚的告訴孩子,他的界限在哪裡,怎麼做才是安全的。

第三個階段:孩子從3歲到18歲,幫助孩子面對世界

孩子從3歲到18歲,也就是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始一直到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走向社會。第三波自信力,正是來源於孩子在同齡人的世界中尋找自己位置的全過程。他們通過不停的學習、玩遊戲、交朋友和各種各樣的陌生人交往來獲得自信力。

在進入社會之後,所有孩子都會經歷挫折。這些挫折可能來源於學業太難、也可能是孩子很難融入集體等等。被批評、被處罰、被評頭論足或者成為一個被管教對象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到自己做得不好。如果這個時候缺少父母的關愛,久而久之就會缺乏自信,自我封閉。

因此,在孩子經歷挫折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支持鼓勵和陪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適時地幫助孩子戰勝這些負面情緒,幫助他們獲得自信力。這個階段,父母引導和培養孩子建立自信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 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信心,通過孩子的語言和行動,及時觀察孩子的需求。積極傾聽需求,讓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無所顧忌地傾訴情緒。
  •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應該按捺住急躁的情緒。在平和的氣氛下,用提問的方法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引導孩子講出問題,幫助他解決問題。
  • 多陪孩子玩競技遊戲,從讓他們贏遊戲開始,逐漸提高難度。通過遊戲幫助他們學會處理勝負的情緒,學會接受挑戰。

孩子的自信力,來源於被關愛和被悉心照料的感受。最好的做法,就是父母既要呵護他們,也要讓他們經歷挑戰。在他們遇到挫折時,用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滿足他們的需求。讓他們知道:不管怎麼樣,背後都有父母深深的愛著他、支持他。這樣,他們才能夠為面對這個世界,做好真正的準備。

結語

嬰幼兒時期,經常能夠穩定感受到恰當回應和照顧的孩子,能夠培養出力量感。蹣跚學步時期,父母們放下控制欲和取而代之的想法,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內自由探索,能讓他們感受到掌控感。進入社會後,讓孩子適當接受挑戰和挫折,同時持續得到父母的關愛和尊重,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力。

有自信的孩子,未來的人際溝通能力將發展得更好。他們很堅強,在生活中也足夠自信,他們願意勇敢嘗試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會膽怯。他們能夠很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與他人和諧相處。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力,父母們只要做到:給孩子足夠的愛。讓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感受到父母就在身邊的安全感。讓他們知道,父母就是自己最強有力的後盾。不管什麼時候,當他們需要幫助時,父母永遠在身後支持他們,這就是自信力的根本來源。


關注,成長型思維模式踐行者,持續分享育兒路上的學習心得

相關焦點

  • 培養孩子自信力的3個好方法,家長照著做,讓孩子強大起來
    」一個人要是喪失了自信力,就等於丟掉了成功的鑰匙。孩子的自信力需要從小培養,家長理應重視,讓孩子強大起來。家長自然開始擔心孩子以後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孩子缺乏自信力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且3-6歲的孩子正好處於幼小銜接期,俗話說「三歲看老」,家長不趁早抓緊培養自信力,更待何時呢?
  • 缺少自信力的孩子,除了「膽小、畏縮、不敢說話」外,還有這些!
    比如寫作業時,不小心寫錯了一個字,劃掉,重寫,卻因為擔心影響了書寫的美觀,得不到老師的評優,就開始生氣焦慮了。這是一種容易因小事而過度焦慮的表現,多是因為孩子對自己要求嚴格,因一點兒小事就全盤否定自己,屬於「消極完美主義」,這是缺乏自信力的一種表現。當孩子反覆出現因為一件小事而焦慮的情況,如何幫助孩子改變呢?
  • 從出生開始,詳細步驟教你培養友善的孩子
    想培養一個與人友善的孩子,從他一出生就要開始了。  剛出生的小寶寶都是友善的,就像一句古話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們來到了這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會繼承父母的性格和特徵。  在寶寶出生後這短短的一年裡,他將能夠認識到很多的社交技能和禮節。小寶寶天生就對人類的說話聲有反應,所以,我們要一開始就不停地對他們說話。你的談話將能夠培養出你的寶寶非常友善的性格。
  • 要想孩子情商高,培養孩子這三種能力很重要,你做對了嗎
    孩子班裡的樂樂就是一名高情商的孩子。在一次親子活動中,一位名叫軒軒的孩子對另一個個頭較矮小的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矮、這麼黑。雖然童言無忌,但那個孩子馬上哭了,誰勸都不頂用,而且越安慰哭的越厲害。不料此時樂樂走過去對那個孩子說,你不是矮哦,可能是因為你出生的比我們晚。還有我的爸爸媽媽說過,因為有了不同膚色的人才讓這個世界如此的五彩繽紛,可不止有黃皮膚,還有黑皮膚和白皮膚呢,不然世界多單調啊……聽完軒軒的話,那個孩子一下就不哭了,大家都誇獎軒軒的情商高。後來通過閒聊才知道他們家總是注重孩子這幾點能力的培養。
  • 5個妙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送給各位家長
    在小區裡經常能聽到媽媽們討論,自己家孩子平時特別沒自信。特別擔心將來因為孩子沒有自信力對未來造成困擾。自信是一種特別的魅力,擁有自信力的孩子更是身上伴有著光芒。那麼如何培養孩子自信力呢?小編這裡為你整理了5個可以有效提升自信力的方法。
  • 《遊戲力》豆瓣評分8.6:有3個你無法拒絕陪孩子玩的理由
    是覺得孩子的遊戲無聊,還是覺得陪著孩子做那些低端的遊戲很掉價,抹不開身份呢?不久之前,我也是這樣的想法,覺得給孩子買了這麼多的玩具,讓他們自己玩就可以了,每當孩子過來邀請我加入他們的遊戲時,我總是會找理由拒絕。最近看了《遊戲力》,深感自己之前的做法不可取,我以為給孩子買各種新奇的玩具就已經是給予孩子很多了,看完書以後才明白,自己這樣的想法到底有多麼的幼稚。
  • 怎樣才能培養出自信滿滿的孩子?
    如何培養出自信滿滿的孩子?自信可以分為自信心和自信力。自信心是人對自我感知的自信本能,人出於本能的默認相信自己的自我感知都是正確的,這叫做自信心。自信力是人依靠自身的覺察能力和判斷能力,對外在人事物及自我進行評估和預判正確與否的能力,這叫自信力。
  • 讓孩子愛上閱讀,從出生開始就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起點越早越好,半歲就可以給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孩子剛出生,一開始並不具備彩色視覺,可以給他看一些寶寶專用的黑白卡。等到半歲的時候,就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圖書」了——主要是色彩明快,不容易撕爛的布書或者寶寶專用手撕書。
  • 孩子玩不停,培養興趣不分心,培養孩子專注力就靠「它」
    這就需要家長們藉助外力來幫助孩子了。繪本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既可以鍛鍊孩子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也有很多的家庭給孩子買過很多類似的書籍,但是為什麼到最後都扔在那裡沒有看過幾次呢?總的來說就是因為孩子不喜歡,對這本書沒有興趣才會這個樣子。但是像是我選擇的這一本《好奇狗陪你學》就是其中我認為比較好的一本。
  • 孩子玩不停,培養興趣不分心,培養孩子專注力就靠「它」
    但是孩子的專注力應該怎樣的去培養呢?這就需要家長們藉助外力來幫助孩子了。繪本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既可以鍛鍊孩子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也有很多的家庭給孩子買過很多類似的書籍,但是為什麼到最後都扔在那裡沒有看過幾次呢?總的來說就是因為孩子不喜歡,對這本書沒有興趣才會這個樣子。
  • 中國和美國「神童」的區別,看美國寶寶零歲開始的表達欲培養
    醫生說人家美國家長從出生時就開始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讓浩菲學習借鑑下美國的教育方式。從零歲就開始做表達欲培養,也難怪美國的孩子大多都擅於表達毫不怯場了。這也給中國的寶爸寶媽們提個醒,千萬別覺得孩子小時候啥也不懂,神童也是智慧的家長帶出來的。擁有出色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對於孩子未來的人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 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力?其實從嬰幼兒時期就要開始了
    我們都知道閱讀是一種習慣,是可以影響孩子一生的良好習慣。我們都知道胎教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給孩子讀書和聽音樂,以提高胎兒的感知力。如果說閱讀是媽媽們能接受的胎教方式,那麼面對出生後的嬰幼兒,我們更應該堅持給他們讀書呀!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這麼小,他們看不懂也聽不懂,讀了也是白讀,家長又何必這麼辛苦呢?」
  • 何時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如何培養?感興趣的家長看過來
    究竟從什麼時間培養孩子去閱讀才算好,這個沒有明確的時間界定。有家長孩子出生開始就給孩子做閱讀了,比如扎克伯格,小扎給他女兒的信中這麼寫到:「你長得後會變得非常忙,所以小八月,我們希望你能在小時候有時間停下來低頭聞聞花香,然後把花瓣和葉子放進你的小竹筐。
  • 怎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孩子自己的房間,可以按照學校檢查宿舍的標準:被子疊整齊孩子自主高標準打掃房間能夠培養孩子的覺察能力,幫助孩子養成嚴謹認真的優良品質,形成有儀式感的生活意識,培養自主意識。而有時家長們,覺得孩子對自己未完成的目標「不上心」,然後給孩子劈頭蓋臉地說,你怎麼沒有達成目標還在玩?此時孩子必然是十分牴觸家長的這番話,而不是不在意自己的目標。
  • 遊戲對於孩子成長的價值,作為父母,你真的了解嗎?
    通過這本書,你會發現遊戲力不只是遊戲而已,我們要以遊戲的方式,或者說更感性的方式來和孩子互動,不管是說像做家務、運動、做作業、看電視,還是制定規則這樣一些事情。一、孩子為什麼遊戲?回想一下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我們的愛都是無盡的給到孩子,但是隨著孩子越長越大,我們之間的衝突、矛盾越來越激化的時候,你還能夠用一個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他嗎?
  • 培養孩子習慣-從做家務開始
    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從小就鍛鍊幹家務的孩子,社會和環境適應能力強,往往比不會幹家務活的孩子更懂得照顧自己和別人,這種人更受別人喜愛和歡迎。家務能讓培養孩子良好的協調能力,靈敏度、集中力,能讓孩子富有責任感和義務,能培養孩子獨立處事能力……;這些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是很重要的。
  • 做規矩要從孩子出生開始,越晚效果越差,代價越大
    什麼時候需要開始對孩子做規矩呢? 我有一對夫妻朋友,對兒子總是百般疼愛,即使想做規矩也於心不忍,再加上有爺爺奶奶的呵護,一直到孩子讀小學都沒有好好做規矩。兒子聰明過人但也調皮過人,在學校經常惹禍。孩子在學校裡有了問題,爸爸媽媽就常常被老師叫到學校去。
  • 想要孩子出生有「福氣」,出生時辰不用算,3個時間佔一個也不錯
    而小麥不明所以,親戚朋友解釋說:"寶寶出生後有媽媽悉心的照顧,而且爸爸現在工作這麼穩定,經濟收入也不差,這個寶寶真的是挑在好的時間點出生。"01孩子的"福氣"與出生月份關聯性弱孩子從在媽媽肚子裡時,就被寄託了很多的祝福和希望,而其中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出生後能夠"福氣"滿滿。有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順順利利,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個孩子是挑了一個有"福氣"的時間點出生。
  • 新年即將到來,通過紅包培養孩子的「財商」,家長可以這麼做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在孩子做家務後,會給孩子一些零用錢作為獎勵,而獎勵則完全取決於孩子完成家務的多少。通常情況下,如果孩子表現的好,她會給孩子15元零花錢。但沒過多久,她就面臨了為家務付錢所導致的問題,有一次爺爺叫孩子去倒水,孩子們說:「爺爺,倒一杯水給多少錢,你還是我媽媽付?」
  • 父母這麼做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確實沒問題,但是讓他知道你有多辛苦錢有多難賺明明有無數種更好的方法,你卻偏偏挑了一種以愧疚感綁架孩子的方法。錢很難賺,爸爸媽媽很辛苦,如果這是他自己體會到的,他會學會去體諒父母。但是如果這是你用言語告訴他的,他理解的卻是爸爸媽媽說了他們很辛苦,如果我再問他們要錢,就是不懂事的孩子了。他們學會的只是不敢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