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家長來說,特別擔心孩子出現這些情況:
說話聲音很小,不敢與人對視;
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做點有困難的事,就想放棄;
害怕嘗試新事物;
關鍵時刻,容易發揮失常;
做事情喜歡讓父母代辦,缺乏獨立生活能力;
這些都是孩子缺少自信力的表現。
自信力是孩子內心篤定的「我了解我自己,我知道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的一種生命力。
而自信力的對立面是「無力感」,經常表現為處世消極,性情壓抑,膽小恐懼,以及怨天尤人。無力感的另一種表現,是「虛張聲勢的力量」,它是對力量的無效模仿,表現為恐嚇、傷害他人的言語行為,專橫跋扈的態度等。
孩子缺少自信力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表現之外,還有一些表現表面上看跟自信力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實際上也是因為缺少自信力而產生的,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第一種表現:因小事而過度焦慮
有的孩子經常會表現的「小題大做」。比如寫作業時,不小心寫錯了一個字,劃掉,重寫,卻因為擔心影響了書寫的美觀,得不到老師的評優,就開始生氣焦慮了。
這是一種容易因小事而過度焦慮的表現,多是因為孩子對自己要求嚴格,因一點兒小事就全盤否定自己,屬於「消極完美主義」,這是缺乏自信力的一種表現。
當孩子反覆出現因為一件小事而焦慮的情況,如何幫助孩子改變呢?
1、教孩子做心理暗示
「小事一樁「、「小菜一碟「、「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是事兒也就煩一會兒,一會兒就沒事兒」。
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助於孩子冷靜下來,不糾結,少焦慮。
2、 幫助孩子學會分析事情的輕重
比如孩子因為寫錯了字而焦慮時,跟他一起做事情輕重的分析:「每個人都會犯錯,何況是寫作業呢,老師也不會盯著你一個錯別字就批評你,想太多了。錯了改正過來就是進步」。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讓孩子自己學著做分析。
3 、告訴孩子「先完成,再完美」
我們可以對自己要求嚴格,但是要遵循「先完成,再完美」的原則。對自己太苛刻,陷入糾結和焦慮中,壞情緒影響了任務完成,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自信心。「沒什麼大不了的」,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
第二種表現:經常抱怨
孩子在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最初的抱怨或許是利用傾訴為自己減壓,但是如果經常指責和抱怨別人的時候,在潛意識裡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
作為成年人,我們知道,抱怨本身不能幫助解決問題,反而是自己無能為力的表現。孩子經常抱怨行為實際上在不斷削弱了孩子內心的自信力,不斷增加他們的負面情緒。
比如孩子和同學或朋友相處共事時,抱怨別人「如果不是因為他,這事情就不會失敗了」,把失誤和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有的孩子經常抱怨老師留的作業多,除了一些客觀原因外,孩子不好好反思為什麼自己寫得慢,帶著不滿的情緒,他寫作業的速度會越來越慢,而當看到別人完成的又快又好時,他會越來越覺得自己不行了。
如何幫助孩子放下抱怨呢?
1、教孩子做心理暗示
「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結果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不是一個人的錯」。
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孩子用寬容的心態看待問題,正確的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2、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讓孩子想一想,如果換做自己,經常被指責和埋怨,是什麼感受?是不是很不快樂,或者很生氣?所以經常指責和抱怨別人,不管我們有沒有道理,感覺都不太好。
3、告訴孩子「千萬不要抱怨」
一個經常抱怨的人,是無能的表現。所以,任何時候,千萬不要抱怨!要想做成事,有所成就,只有適應環境,反省自己,才會越來越好。
第三種表現:不願意做決定
有的孩子有選擇困難症,經常猶豫不決,最後不願意做決定。比如看到別人彈奏樂器的樣子好帥,自己也想學,可是真的給他機會讓他去學時,他就猶猶豫豫,磨磨蹭蹭的。
還有的孩子,看起來特別溫順,習慣聽從別人的意見,喜歡說「好吧」、「隨便吧」。
孩子不願意做決定,可能是因為害怕做了錯誤的決定,或是害怕承擔決定失誤之後的結果,說到底還是缺乏自信力。
培養孩子自己做決定的習慣,就是幫助孩子慢慢增強自信的過程。
1、教孩子做心理暗示
「沒有最好的決定,只有最合理的決定」、「自己長大了,有選擇和決定的權利」、「要靠自己」。
2、讓孩子自己來
從家庭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來決定,家長只做必要的指導,其他的放心交給孩子。孩子敢於做決定了,也就慢慢學會為自己負責了。
3、告訴孩子「誰也不能代替自己」
就算爸爸媽媽有經驗,也不能替孩子做決定。未來的路要靠自己走,誰也不能代替自己。
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自信須從幼年培養。不然,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為了孩子以後的路走得更順暢,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力,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家長付出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卻是十分必要的事情,而且越早培養,往往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