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自信力的孩子,除了「膽小、畏縮、不敢說話」外,還有這些!

2020-08-28 秋媽秋意濃JJL

對於家長來說,特別擔心孩子出現這些情況:

說話聲音很小,不敢與人對視;

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做點有困難的事,就想放棄;

害怕嘗試新事物;

關鍵時刻,容易發揮失常;

做事情喜歡讓父母代辦,缺乏獨立生活能力;

這些都是孩子缺少自信力的表現。

自信力是孩子內心篤定的「我了解我自己,我知道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的一種生命力。

而自信力的對立面是「無力感」,經常表現為處世消極,性情壓抑,膽小恐懼,以及怨天尤人。無力感的另一種表現,是「虛張聲勢的力量」,它是對力量的無效模仿,表現為恐嚇、傷害他人的言語行為,專橫跋扈的態度等。

孩子缺少自信力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表現之外,還有一些表現表面上看跟自信力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實際上也是因為缺少自信力而產生的,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第一種表現:因小事而過度焦慮

有的孩子經常會表現的「小題大做」。比如寫作業時,不小心寫錯了一個字,劃掉,重寫,卻因為擔心影響了書寫的美觀,得不到老師的評優,就開始生氣焦慮了。

這是一種容易因小事而過度焦慮的表現,多是因為孩子對自己要求嚴格,因一點兒小事就全盤否定自己,屬於「消極完美主義」,這是缺乏自信力的一種表現。

當孩子反覆出現因為一件小事而焦慮的情況,如何幫助孩子改變呢?

1、教孩子做心理暗示

「小事一樁「、「小菜一碟「、「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是事兒也就煩一會兒,一會兒就沒事兒」。

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助於孩子冷靜下來,不糾結,少焦慮。

2、 幫助孩子學會分析事情的輕重

比如孩子因為寫錯了字而焦慮時,跟他一起做事情輕重的分析:「每個人都會犯錯,何況是寫作業呢,老師也不會盯著你一個錯別字就批評你,想太多了。錯了改正過來就是進步」。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讓孩子自己學著做分析。

3 、告訴孩子「先完成,再完美」

我們可以對自己要求嚴格,但是要遵循「先完成,再完美」的原則。對自己太苛刻,陷入糾結和焦慮中,壞情緒影響了任務完成,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自信心。「沒什麼大不了的」,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

第二種表現:經常抱怨

孩子在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最初的抱怨或許是利用傾訴為自己減壓,但是如果經常指責和抱怨別人的時候,在潛意識裡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

作為成年人,我們知道,抱怨本身不能幫助解決問題,反而是自己無能為力的表現。孩子經常抱怨行為實際上在不斷削弱了孩子內心的自信力,不斷增加他們的負面情緒。

比如孩子和同學或朋友相處共事時,抱怨別人「如果不是因為他,這事情就不會失敗了」,把失誤和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有的孩子經常抱怨老師留的作業多,除了一些客觀原因外,孩子不好好反思為什麼自己寫得慢,帶著不滿的情緒,他寫作業的速度會越來越慢,而當看到別人完成的又快又好時,他會越來越覺得自己不行了。

如何幫助孩子放下抱怨呢?

1、教孩子做心理暗示

「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結果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不是一個人的錯」。

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孩子用寬容的心態看待問題,正確的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2、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讓孩子想一想,如果換做自己,經常被指責和埋怨,是什麼感受?是不是很不快樂,或者很生氣?所以經常指責和抱怨別人,不管我們有沒有道理,感覺都不太好。

3、告訴孩子「千萬不要抱怨」

一個經常抱怨的人,是無能的表現。所以,任何時候,千萬不要抱怨!要想做成事,有所成就,只有適應環境,反省自己,才會越來越好。

第三種表現:不願意做決定

有的孩子有選擇困難症,經常猶豫不決,最後不願意做決定。比如看到別人彈奏樂器的樣子好帥,自己也想學,可是真的給他機會讓他去學時,他就猶猶豫豫,磨磨蹭蹭的。

還有的孩子,看起來特別溫順,習慣聽從別人的意見,喜歡說「好吧」、「隨便吧」。

孩子不願意做決定,可能是因為害怕做了錯誤的決定,或是害怕承擔決定失誤之後的結果,說到底還是缺乏自信力。

培養孩子自己做決定的習慣,就是幫助孩子慢慢增強自信的過程。

1、教孩子做心理暗示

「沒有最好的決定,只有最合理的決定」、「自己長大了,有選擇和決定的權利」、「要靠自己」。

2、讓孩子自己來

從家庭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來決定,家長只做必要的指導,其他的放心交給孩子。孩子敢於做決定了,也就慢慢學會為自己負責了。

3、告訴孩子「誰也不能代替自己」

就算爸爸媽媽有經驗,也不能替孩子做決定。未來的路要靠自己走,誰也不能代替自己。

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自信須從幼年培養。不然,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為了孩子以後的路走得更順暢,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力,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家長付出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卻是十分必要的事情,而且越早培養,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相關焦點

  • 孩子膽小不敢表達,不敢大聲說話怎麼辦?兩個方法讓孩子敢於表達
    穎寶媽媽/文前幾天有一個粉絲朋友留言:我家寶寶快3歲了,膽子特別小,在公共場合都不敢說話?說話聲音特別小。不知道怎麼給陌生的小朋友交流,小朋友搶了玩具也不知道要回來,有時候給別人說話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特別害羞,怎麼辦啊?
  • 培養孩子自信力的3個好方法,家長照著做,讓孩子強大起來
    一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與人接觸時總是膽怯、害羞、支支吾吾,甚至不敢和人對視,躲在家長和老師後面。家長自然開始擔心孩子以後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孩子缺乏自信力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且3-6歲的孩子正好處於幼小銜接期,俗話說「三歲看老」,家長不趁早抓緊培養自信力,更待何時呢?
  • 孩子膽小又不敢說話,單鼓勵是不夠的,三個技巧讓他們變得有勇氣
    對於孩子說的這個玩伴我是知道的,是一個怯生生的小姑娘,每次和她說話的時候,我都會下意識地壓低自己的聲音,怕嚇到她。有一次,幼兒園家長會,我見到了她的家長,她就一直躲在家長身後,她家長的解釋是孩子膽小,不敢跟陌生人講話。
  • 你知道膽小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嗎?孩子膽小多是父母的錯
    導讀:你知道膽小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嗎?孩子膽小多是父母的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你知道膽小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嗎?孩子膽小多是父母的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膽小不敢表達,家長可以從這5點入手
    對於孩子膽小,可能很多家長會歸咎於孩子天生的性格問題,其實除了先天的性格內向外,還有幾方面的原因導致孩子膽小、不敢說話、不敢與人交流。有很多家長覺得要幫孩子料理好一切事情,孩子只需要好好學習就可以,平時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
  • 孩子害羞、膽小、不愛說話,別擔心,做好這幾點,孩子社交能力強
    當父母把他們帶到陌生環境之時,孩子內心也會存在一定的迷茫心理。也就是說,不清楚外界環境對自己是否安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自信、膽小、不願意別人和自己親密接觸,這樣的行為也就慢慢出現。所以我們也不要過多的擔憂,更應該考慮如何快速的去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 膽小、怯場、不敢說話?四種方法幫助孩子適應陌生環境,父母需看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樂觀活潑,但很多時候孩子都是表現得膽小,不敢說話,特別是面對陌生人時,這其實都和語言啟蒙有關。第一種方法:多去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很多孩子天生膽小不敢說話,這其中的原因和孩子的自信心有關係。如果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在生活中勇於表達性格樂觀的孩子,通常都是性格比較自信的孩子。
  • 孩子膽小、懦弱、不愛說話?看看是不是這些原因導致的
    最近朋友很鬱悶,自己家的孩子總是膽子很小不愛表達,過年走親訪友也從來不打招呼,去室外玩鞦韆也要爸爸緊緊牽著他的手,什麼都不敢去嘗試,小孩子剛剛接觸世界對一切陌生,都會有一點膽小但父母如果不能正確引導的話,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在外膽小不敢說話的孩子,是天生性格內向還是父母的培養出了問題
    5歲的侄女,在家裡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能說會道,可是見到外人卻不吭聲,也不敢打招呼,我這個舅媽基本上半個月就要見一次,每次見面小姑娘都不會大方的禮貌問好,而是直接去找弟弟玩耍。二姑子說孩子性格就這樣,有點膽小內向。有時候開玩笑說:跟我一樣,嘴比較硬,不愛叫人。 我記得我的外甥小的時候特別調皮,可是嘴巴很甜,每次見面都非常有禮貌,小姨喊得可親熱了,我都忍不住要抱抱他。
  • 孩子膽小、不愛說話其實沒那麼可怕,給孩子點時間吧
    缺少陪伴:父母對孩子缺少陪伴,則會讓孩子內心缺乏愛和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生怕自己不被人喜歡,所以外觀看起來就比較膽小、怯懦。跟孩子互動少:有的家長在跟孩子相處時,只是陪著,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就可以,很少去主動跟孩子聊天,甚至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敷衍、不在意,這樣一來那麼孩子也會變得沉默少言。
  • 孩子在外很膽小,在家很「橫」怎麼辦?
    但是一出門就跟一個小綿羊一樣,見到陌生人,經常就躲大人身後,說話也不敢大聲說了,別的小朋友欺負他,不敢說也不敢反抗。孩子在家裡很任性,出門很膽小的原因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大家庭裡四個老人寵一個孩子。
  • 為什麼孩子會越來越膽小?如何解決孩子膽小問題?
    常常聽到寶媽們說:孩子什麼都好,就是膽小,出去也不願意和小朋友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可愁壞了,不知該如何是好?1、 常見的原因:家庭教育過於嚴厲,讓孩子不敢勇於表達自己;與外界接觸太少,到不熟悉的地方會缺乏安全感;當孩子膽小時過度斥責讓孩子產生牴觸;2、 容易忽視的原因:父親是否花了足夠的時間陪孩子。當然,這並不是說母親的角色不重要,母親是海,父親是山,母親和父親帶給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 培養有自信力的孩子,從出生開始你就可以這麼做
    一般來說,不自信的孩子有兩種極端的表現。一種是內向膽小的孩子,他們情緒壓抑、容易受驚,不敢把心裡話說出來,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敢展示自己。另外一種不自信的孩子,其行為表現卻是另一個極端,他們做事魯莽,崇尚暴力,自以為是,還會經常發生恐嚇、傷害他人的行為,態度非常專橫跋扈。
  • 孩子內向,自卑,膽小沒自信?不要總把「鍋」甩給孩子
    孩子在以前都是 活潑亂跳 的,愛玩愛動但越來越大以後,卻變得 畏縮、膽小情緒低落又愛哭,還伴有焦慮失眠在大人看來:當孩子不願意嘗試新遊戲,不願意當眾表演,甚至不想一個人睡時,你理所當然地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
  • 孩子性格膽小不敢說話,是天生的嗎?看看這些事你有沒有對孩子做
    勇敢自信還是膽小自卑,其實都取決於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教育孩子方式。孩子膽小,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聊安全感,但是,安全感究竟是一種什麼感?安全感是一種篤定,我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都不會有陷入不可控的地步。
  • 孩子膽小,內向,不說話怎麼辦?你只需要做對這四件事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大膽,聰明,品學兼優,可是也有不少的父母因為孩子膽小怯懦而擔憂。孩子從小膽小,害怕面對困難挫折,慢慢長大難免會養成愛逃避責任,遇事愛打退堂鼓,不敢在人前表現自己,自卑等的性格。其實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膽小的,他的膽小行為都是受生活環境,還有父母的影響所造成的。
  • 孩子為什麼膽小?真正的原因都在你身上,家長要學會這樣引導
    但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後會怕狗、怕黑呢?這些可遠沒有青蛙、蟒蛇可怕。 答案很簡單:我們的過度反應,導致了孩子對這些事物的恐懼。 當孩子看到狗狗,想要觸摸時,我們一把將孩子拽過來,大聲告訴他:不準摸!它會咬你!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告訴他:再不聽話,把你扔進小黑屋!讓怪獸吃掉你!
  • 寶寶怕生膽小怎麼訓練
    每一個寶寶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對於天生就比較膽小害羞的寶寶來說適應環境的能力都是比較弱的,還有一些寶寶會缺乏安全感,和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還好,但是有時候看到陌生人就會特別害怕,甚至大哭,這時候就儘量避免寶寶突然接觸陌生人,然後根據寶寶怕生的原因,給予寶寶最大的幫助,慢慢的就能夠有所轉變。
  •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孩子們的性格雖然有天生的因素,但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有些孩子很有自信,對某件事可以無憂無慮地做好。但是有些孩子很膽小,不敢上前,遇到困難時不知所措,也有依賴父母的幫助的情況。
  • 孩子膽小又內向,多半是父母做錯了這些事
    是啊,看見陌生人一句話不敢說在遊樂園人家都爬上爬下打成一片,他不敢說話就一個人玩海洋球,怪心疼的……這是我們在家長們準備接孩子時,最常聽到的「吐槽」。不排除有些寶寶天不怕地不怕,但更多的是害羞、靦腆、膽小的寶寶們。孩子以後「闖不出去」可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