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今天,孩子跟我說,幼兒園裡的玩伴又請假了,我問她"你知道為什麼嗎",孩子說老師有跟大家解釋,是因為昨天打雷了,她害怕,在家裡哭鬧,一夜都沒有睡,她的家長怎麼哄也哄不好,再加上天冷,她發燒了,發燒了就不能上幼兒園。
對於孩子說的這個玩伴我是知道的,是一個怯生生的小姑娘,每次和她說話的時候,我都會下意識地壓低自己的聲音,怕嚇到她。有一次,幼兒園家長會,我見到了她的家長,她就一直躲在家長身後,她家長的解釋是孩子膽小,不敢跟陌生人講話。
生活中,跟這個小孩子性格相類似的人,數不勝數,他們不敢說話,害怕見到陌生人,害怕出現在陌生的場合,特別是有些孩子,在白天的時候看著是個安靜不愛說話的孩子,但是到了晚上就是一個"小惡魔",哭鬧不止,很多家長都會認為這是因為孩子膽小,所以就鼓勵孩子勇敢點,可是盲目地鼓勵,讓孩子大膽點,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膽小。
二、孩子為什麼膽小怕說話
一方面是社交的恐懼,感覺身邊都是壞人。隨著現在信息網絡的發展,孩子看多了各種生活中壞人的例子,會讓他們害怕自己的身邊有壞人,再加上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更加劇了孩子的恐懼,讓他們時刻存在戒心。
另一方面是孩子的想像力過於豐富。生活中,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他們會從動畫片看到超級英雄,也會看到各種會讓他們恐懼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孩子們的想像力過於豐富,從而把恐懼的人物形象代入自己所處的環境,讓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邊不安全,所以就變得膽小。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膽小就是因為孩子內向,所以就鼓勵自己孩子,讓孩子勇敢點,沒有什麼的,身邊的人都很友好,可是這種鼓勵是不夠的。
三、單鼓勵為什麼不夠
第一、 "不怕,這些都是假的",可能讓孩子更害怕。
家長對於孩子害怕動畫片裡的人物,認為他們會隱藏在自己的身邊,這種想法是沒有緣由的,是孩子多想了,所以在孩子跟家長講自己害怕的時候,家長大多會說:"不用怕的,這些人物都是假的,只會在動畫片裡有,在生活中是沒有的。"可是,這是家長用自己成人思維的理解,而孩子們的思維是不能理解的,他們可能會認為家長這是為了哄自己,才說的話,更加害怕了。
第二、"這有什麼好怕的呢?",這句話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敏感
孩子因為膽小不敢跟人說話時,有些家長可能會對孩子說:"媽媽在你身邊呢,你有什麼好怕的呢?"孰不知,孩子因為這句話可能會更害怕了,本來孩子就不敢跟外人交流,而家長又要孩子跟認識的朋友打招呼,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敏感,讓他們的社交恐懼更嚴重。
第三、家長的鼓勵可能讓孩子變得痛苦
有些信奉"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困難,所以對於孩子膽小的問題,他們堅信,只要讓孩子多接觸,自然而然就可以了克服了。於是,他們頻繁地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接觸更多的陌生人,即便孩子哭鬧,家長也不妥協。
面對家長這樣強硬的鼓勵方式,孩子是很抗拒的,不論是從生理還是從心理上,孩子都受到了巨大的傷害,家長這樣的鼓勵方式不僅不會讓孩子勇敢起來,可能會加劇孩子的痛苦。
面對孩子膽小不敢說話的性格,單鼓勵是可能不夠的,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家長可以試試這三個技巧讓孩子變得有勇氣。
四、學會三個技巧,讓孩子更有勇氣
首先,對孩子進行常識教育
很多孩子膽小不敢說話,是因為他們在動畫片或者新聞裡看到了很多的壞人,怕自己的身邊也有這樣子的壞人,所以排斥與人交流。孩子出現這樣的思想,可以說孩子警惕性高,但是更多的孩子認知能力不夠,缺乏常識。
這個時候,家長要給孩子進行常識教育,告訴孩子警惕性高是好事,但是要分清楚虛擬與現實的差別,這幾家長要注意,最好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說,不要一筆帶過,不然,無法讓孩子真正明白,現實與虛擬世界是不同的。
其次,讓孩子直面恐懼
家長要讓孩子直面恐懼,是讓孩子循序漸進地接近他們恐懼的事物,並不是家長用強硬的鼓勵方式,強迫孩子必須面對。什麼事都是有一個過程的,克服不敢說話也是要有一個過程的。家長要陪著孩子一起面對恐懼,不要把他們置於本來就會膽小的氛圍。
最後,讓孩子學會拒絕
很多孩子在面對一些會讓自己害怕的事時,不敢說自己害怕,硬鼓起自己的勇氣去面對,這種情況有可能讓孩子克服恐懼,從而變得有勇氣,但是大部分時間,這種情況只能加劇孩子的恐懼,讓他們更膽小。
這個時候,家長不如直接告訴孩子,對於自己害怕或者無法完成的事,直接拒絕就可以,不要為了合群,改變自己。
五、結語
在與孩子的溝通教育中,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性格發展,在他們膽小不敢說話的時候,不要一直鼓勵他們勇敢面對,要採用技巧幫助他們克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