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人際交往方面,父母的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認為孩子不能和陌生人交談,隱藏著太多的危險;另一種是教育孩子應該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這樣可以更快地交到朋友,並融入新環境。這種教育雖不正確,但歸根結底還是有些籠統片面。
許多家長習慣於用孩子在日常關係中的表現來判斷孩子是否活潑開朗。孩子們總是感覺到主動打招呼是快樂的,而認生不敢和人說話的行為是膽小的。但是實際上,孩子認生的行為,跟膽小是沒有半點關係的,而且人生的益處遠遠勝過膽小。由於人生來與孩子的本能,所以是一種警覺和自我保護的行為。
我想父母們一定很好奇,為什麼孩子會有認生的行為?實際上造成孩子認生的原因很多,也許是環境,也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所以要說清楚這些原因還是有必要的。
為什麼兒童有人生心理?
缺少安全感
實際上,孩子們在生活中表現得不夠積極大方,而在為人處事方面不夠勇敢,只是因為他們自己缺少一點安全感。小孩子下意識地覺得,自己平時的行為表現肯定得不到別人的喜歡和支持,所以就失去了主動說話的勇氣。也許是父母平時推崇挫折教育的緣故吧,然後就把孩子的自信磨滅了。
只是這些孩子並非父母所認為的懦弱懦弱,他們內心的想法非常豐富,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他們的思想常常令父母驚豔,想法也很多。
個性不獨立
在認生兒中,他們的性格肯定是不夠獨立,甚至沒有能力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係,相反,依賴心理更重。除非遇到比較熟悉的人,否則孩子不會放手,而是和他們進行交談。人格缺陷,讓孩子在離開父母后表現得膽怯,但這並非「無藥可醫」。
家長可嘗試帶他到人多的場合,稍微鍛鍊一下孩子的性格就好了,讓他知道,有朋友在生活中玩的日子更快樂。
家長嬌慣。
最不科學的教育理念,當屬溺愛和縱容,父母無度的溺愛,就會讓孩子變得沒有底線、沒有原則。思考能力和判斷力都會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孩子們會變成典型的「窩裡橫」。父母離異後,孩子的自立能力特別差,連別人的問話都答不上來。
這個時候家長要讓孩子多受一些挫折,讓他了解社會是非常現實的,沒有父母的庇護,孩子可能永遠一事無成。
原本,家長的教育才是孩子認生的最大原因,所以,不要再抱怨孩子認生膽小,必要時,自己檢查一下。給予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溺愛,而是讓他自由地成長,讓他知道生活是多麼殘酷,必須學會獨立地面對和生活。現在明白了什麼是認生了,那麼接下來大家所關心的就應該是認生的好處,聽了之後很多家長都恍然大悟。
孩子們可以從中受益多少?
一、鍛鍊記憶。
可沒想到,認生居然還能讓孩子的記憶力得到鍛鍊。對一個已知的孩子來說,當他們與別人打招呼時,他們首先會通過大腦來考慮,然後再看看自己的記憶是否與那個人有聯繫。假如找出了與此人有關的回憶,且過程還很和諧,那孩子就不會再做出人生的舉動。
反之,如果一個孩子絞盡腦汁也沒有被人記住,那麼自然就會和這個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尋找記憶的過程,孩子的記憶又一次加深了。
二是警覺程度提高。
對自來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裡似乎沒有「危險」這一意識,所以他們在與他人相處時,警惕性很低,因而會有一些隱藏的危險。但人生來的小孩卻正好相反,他們看見陌生人時會有點「怯懦」,因此警覺度相當高,自然也就從源頭上防止了許多危險的發生。
因此說,不要再以孩子自來熟為榮,也不要因為孩子的人生而生氣。許多時候事情都有兩個方面,在父母眼裡表現不好,其實是在保護孩子。
概述。
兒童原本就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所以他們表現出的羞怯和認生都是正常的。相反,過於熱情的表現讓人擔心,畢竟,自來熟很容易相信別人,然後導致孩子被騙或受到傷害。如果擔心孩子的交際能力,家長可以在平時的教育中多滲透一些交際技巧,讓孩子學會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