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於孩子的人際交往,父母的教育分為兩派:有人覺得不能讓孩子跟陌生人說話,潛藏的危險太多;但也有人教育孩子要主動跟陌生人打招呼,這樣才能更快速的交到朋友,並且融入到新環境中。不能說這樣的教育是錯誤的,但是終歸有些籠統和片面。
判斷孩子的性格是否開朗活潑,很多父母習慣用他在日常人際關係中的表現來決定。總覺得主動打招呼的孩子就是開朗,而認生不敢與人說話的行為就是膽小。但其實孩子的認生行為,跟膽小是絲毫不沾邊的,而且認生的好處遠比膽小要好很多。因為認生是出於孩子的本能,是警覺和自我保護的一種做法。
想必家長都在好奇,為何孩子會有認生的行為呢?其實導致孩子認生的原因有很多,或許是環境導致,亦或許父母教育導致,所以說弄清楚這些原因還是有必要的。
缺乏安全感
其實生活中孩子表現的不夠積極大方,且為人處事方面不夠勇敢,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安全感有些缺乏。孩子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平時的行為表現肯定得不到別人的喜歡和支持,所以便失去了主動說話的勇氣。或許是父母平時崇尚挫折教育的緣故,然後把孩子的自信消磨殆盡。
只是這些孩子並不是家長以為的膽小怯懦,他們內心的想法是極其豐富的,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很多時候他們的思想讓家長驚豔,想法也很多。
性格不獨立
認生的孩子,他們的性格肯定是不夠獨立的,甚至沒有能力處理好跟身邊人的關係,反而依賴心理比較重。只有碰見較為熟悉的人,孩子才能放開自己,然後跟他們交流談話。性格上的缺陷,讓孩子離開父母之後表現的有些懦弱,但這並不是「無藥可醫」。
父母可以試著帶他去人多的場合,一點點的鍛鍊孩子的性格就好,讓他知道,生活中有朋友玩耍的日子更開心。
父母溺愛
要說最不科學的教育理念,當屬溺愛和縱容了,父母無底線的寵溺,會讓孩子變得沒有底線和原則。思維能力和判斷力都會扼殺在搖籃裡,而且孩子會變成典型的「窩裡橫」。一旦離開父母之後,孩子的自立能力特別差,甚至連他人的問話也無法回答。
這時父母應該讓孩子多受些挫折,讓他明白社會是很現實的,沒有父母的庇護,可能孩子會永遠一事無成。
原來父母的教育才是孩子認生的最大原因,所以別再埋怨孩子膽小認生了,必要的時候先檢討下自己。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寵溺,而是讓他自由成長,讓他知道生活很苦很殘忍,必須要學會獨立去面對和生活。既然知道了認生從何而來,那麼接下來大家關心的就應該是認生的好處,聽完後很多家長都恍然大悟。
1、鍛鍊記憶力
絕對想不到,認生居然還能讓孩子的記憶力得到鍛鍊。對於認生的孩子而言,他們在遇到別人打招呼時,會先通過大腦去思考和排除,然後看看自己記憶深處跟這個人是否有交集。若是搜索到了跟這個人相關的回憶,而且過程還很和諧的話,那麼孩子就不會再做出認生的舉動。
相反,若是孩子絞盡腦汁也沒有受到跟這個人的回憶,那麼自然就會保持跟他的距離。在搜索回憶的這個過程裡,孩子又再次加深了自己的記憶力。
2、警惕性增高
對於自來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裡好像沒有「危險」這種意識,所以他們在與人相處時警惕性很低,因此會有潛藏的一些危險。但是認生的小孩恰好相反,他們看到陌生人的表現會有些「膽怯」,所以警惕性相當高,自然也就從源頭上阻止了很多危險的發生。
所以說不要再為孩子自來熟而感到驕傲,也不要因為孩子的認生而生氣。很多時候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家長眼中不好的行為,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總結
本來孩子就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的靦腆以及認生都是正常的。反而是太多熱情的表現讓人擔憂,畢竟自來熟很容易相信他人,然後導致孩子被騙或者受傷。若是擔心孩子的交際能力,家長在平時教育中可以多滲透一些交往技巧,讓孩子學會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