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寶寶平常在家裡面的時候總是表現出來活潑可愛、落落大方的情形,但是一旦到外面和陌生人接觸,常常害羞、膽怯、不願意和陌生人交流。出現這樣的情況,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慧慧家的孩子今年兩歲半,平時慧慧也比較注意教育自家寶寶,甚至常常和做幼師的朋友一起交流,想要了解如何避免孩子出現心理上的問題?本以為在自己的教育之下,孩子在任何時候都會比較自信,但直到有一次孩子去小區參加活動之時展現出來膽怯的情緒,慧慧才認識到自己的孩子也是有不自信的心理的。出現這樣的情況,慧慧非常擔心。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同樣的遭遇呢?相信必然是存在的。實際上,在孩子2~3歲左右的時候,爸爸媽媽的存在對於他們來說是極其熟悉的。當父母把他們帶到陌生環境之時,孩子內心也會存在一定的迷茫心理。也就是說,不清楚外界環境對自己是否安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自信、膽小、不願意別人和自己親密接觸,這樣的行為也就慢慢出現。所以我們也不要過多的擔憂,更應該考慮如何快速的去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你怎麼這麼膽小沒用,出去和別的阿姨打個招呼都不會,你讓我這老臉往哪放?
有一部分較為暴躁的父母,可能會通過棍棒教育、訓斥打罵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在外面應該如何講禮貌,如何和別人交流溝通,但卻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我們也要杜絕這種錯誤行為哦。
除了上面暴力型的父母之外,還有一部分父母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孩子出現膽小情況是有錯誤的,所以常常表現出來漠不關心無視的情況。可是長時間如此,孩子就有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即使等到他們以後進入其他群體,也成為透明人。從現代社會來說,這樣的人他們並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父母提升孩子社交能力也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棍棒教育不可取。以下這三點,在日常生活中多堅持。
1、多帶寶寶參加社交活動
除了讓孩子在家裡面和親人交流之外,父母也應該帶孩子多外出,讓他們認識到其他人。在這樣的過程之中,孩子也會慢慢地適應,並且和別人進行一定的交流。如果孩子長時間封閉在自己的空間,也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害羞,甚至之後一和陌生人說話就會臉紅。當然除了父母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之外,大家也應該多讓孩子和小區裡面其他小朋友玩耍,這也是一種社交模式。
當我們外出時遇到自己熟悉的人,是否會打招呼呢?或許有一部分父母本身就是性格較為內向的人,這時候就會畏縮,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開朗活潑,就應該從自己的行為習慣開始做好榜樣,讓孩子認識到遇到熟悉的人,到底應該如何做?
我們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人生活在群體關係之中,而不是單獨的個體。不管是從遊戲還是平常生活都能夠體現這一特徵,所以爸爸媽媽在給孩子講繪本或者他們看電視的時候,或多或少就可以將這樣的觀點提出。相信孩子在這種知識的薰陶之下,也能變得越來越外放。
當然孩子的社交能力主要還是由孩子本身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決定,也希望大家能夠注重一些細節化的能力培養。
文海話育兒:已出版作品《走過花開的石林》;一孩之媽,專注孕產、育兒話題,歡迎大家關注我,如有疑問請在評論區留言,感恩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