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成為媽媽以後,我們變成了偉大的人,同時也變成勞累和煩惱的人。
前天有個寶媽在微信向我諮詢:兒子馬上三歲了,明顯比其他小朋友膽小、話少,還經常被小區一同玩耍的小女孩兒打哭,這可怎麼辦呀?
後來慢慢跟寶媽聊天、了解,才發現寶媽帶娃方式有點問題,寶媽平時一個人帶娃,寶爸在北京工作,一周才回來一次。
寶媽對孩子比較寵愛,如果跟小朋友玩耍的時候搶玩具,寶媽就把寶寶帶走,然後接下來幾天就不讓寶寶跟搶玩具的小朋友玩兒。
我跟寶媽說:你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對,你選擇了帶孩子逃避,而不是面對問題。
這位寶媽所遇到的問題其實很常見,很多寶媽都會反映自家孩子膽小、話少,其實孩子膽小、話少並不是孩子的責任,多半跟家庭教育方式有關。
缺少陪伴:父母對孩子缺少陪伴,則會讓孩子內心缺乏愛和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生怕自己不被人喜歡,所以外觀看起來就比較膽小、怯懦。
經常責罵:都說不要溺愛孩子,可是如果對孩子過於嚴厲也不是好事兒,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同時也失去對家長的信任和依賴,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膽小,怕犯錯、怕被批評。
跟孩子互動少:有的家長在跟孩子相處時,只是陪著,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就可以,很少去主動跟孩子聊天,甚至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敷衍、不在意,這樣一來那麼孩子也會變得沉默少言。
那麼如何才能培養一個自信、膽大的孩子呢?家長可以試著這樣做。
「媽媽,你看,我拼的火車!」
這個時候或許你正在看手機,敷衍地看一眼然後回一句話。
或許你認為大家都不是這樣帶娃嗎?可是別小瞧了日常跟孩子的交流。你的敷衍會讓孩子認為: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
當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後,進而孩子可能會變得焦躁,再後來孩子可能就變得不愛說話了,因為每一次熱情的分享都得不到相應的回應。
所以寶媽們在跟孩子相處時一定要多跟孩子溝通,多陪孩子說話。不能只是讓孩子自己在一邊玩兒,而寶媽則在旁邊玩手機。
專注於陪伴孩子,跟孩子互動、聊天、做遊戲,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也能讓孩子話多起來,孩子膽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害怕失去媽媽的愛,或者是父母陪伴比較少,孩子內心缺乏關愛。
可以回想一下平時跟孩子聊天的時候是不是總是習慣於對孩子進行說教?
前天聰寶拿著玩具車在茶几上開,結果把茶几上另一個小汽車掉在地上了,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說教:不可以把小汽車弄到地上,那樣就摔壞了,上次那個汽車不是摔壞了嗎?這個要是再摔壞就不給買了!
說完這些話,我再看聰寶的表情,已經要哭出來的樣子了。
我就想起了江一燕跟嗯哼的相處模式,嗯哼買了吃的沒有付錢,江一燕說:嗯哼,你是不是忘記付錢了?
而不是說:嗯哼,你怎麼不付錢?這樣做是不對的。
而我就是那個後者,我為什麼不說:聰寶,小汽車掉地上了,你拿起來看看有沒有摔壞呀?
所以在孩子聊天和日常相處時,儘量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而不是總是對孩子進行說教,我們說教的多了,孩子的話就變少了。
現在哪類人群最焦慮?白領和家長能排到前面,尤其是家長們,看孩子哪兒都是問題。
孩子今天沒有喝奶粉,是不是哪裡不對?
今天放學孩子說話比較少,是不是受欺負了?
我家孩子內向,該怎麼辦呀?
在父母眼裡,孩子都是問題,卻很少去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但是棉媽想說:其實大部分問題都是家長「小題大做」,孩子真的沒有那麼脆弱,而膽小、話少也沒有那麼可怕,只要耐心引導,都不是問題。而且研究顯示:那些內向的孩子將來更加認真,更適合從事科研工作。
作為父母都期望孩子未來能夠有所作為,可是卻忘了當時懷寶寶的時候盼望的是孩子平安出生,孩子出生時盼望著孩子平安長大,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我們總是對孩子提出更多的要求。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