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設立防災減災體驗館
北京公共安全體驗館是以互動的體驗方式,面對全民的公共安全教育體驗館,在地震安全體驗區,可模擬4-8級地震,讓體驗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地震災害並學習震中避險,學習地震中的逃生技能,震後的逃生方法等。 目前,我國設置類似安全體驗館的城市並不多,應逐漸在各地設置地震體驗館,並且安排講解員教授應對不同級別地震的正確做法,各學校定期組織中小學生前往體驗。此外,各學校、單位定期組織逃生演習。
2. 加大對抗震知識的宣傳力度
在日本,幼兒園學生要學習很多防災的知識,可我們連大人都不會主動去了解防災信息,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地震自救知識的科普與宣傳,發放應急知識手冊,不管是地震知識還是火災、水災等災害,都應涵蓋其中。而學校也應該成為防災知識教授的主陣地,開設相關的必修課程或者將其納入課外實踐課程。
3. 準備應急包
在日本,幾乎每家每戶都配有應急包,而最新設計的一款包裹更是實用可靠。應急包總重5公斤,表面用氟元素處理,防水防火防汙,表面還有反光帶;內含物有:顆粒手套,便於求救和搬運東西;求救口哨,在無力呼喊時通過吹口哨引來注意,便於保存體力;集充電寶、手電筒和收音機於一體的手搖發電機,可為手機充電,與外界聯繫;保暖用品鋁箔毯和暖寶寶;充氣枕頭等用於緊急避難場所;保質期5年的保存水4瓶;罐頭;存水袋和排洩袋。
除此之外,日本還有種類齊全的防災用品專賣店以及一套完整的防災措施。日本小學生用的書包既能防震又可防水,地震來臨時擋在頭上,水災來臨時抱在懷裡。
2017年保姆縱火案發生後,杭州政府要求每家每戶都備有滅火器,口罩,口哨,逃生繩等物品,除了一般情況下的火災,地震時也容易引發爆炸、火災等,因此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
綜上所述,我們總結了應急包內的最重要的物品:食物和水、求救口哨、手電筒、繩子、急救藥包、充電寶、保暖物品、個人信息卡。在家中應常備滅火器等。
這樣一套裝備不僅能在地震來臨時發揮真正的作用,還能緩解人們的恐慌情緒。
4. 普及地震預警
去年12月份唐山發生了4.5級地震,有網友家電視提前彈出預警,小米和小米電視也成為地震預警的研發集團之一,但如果仔細去研究它的預警功能就會發現它仍存在問題,比如它有「試點地區」的限制,仔細查看後就會看到,這個功能生效地目前只有四川省的一些城市,也就是說除了四川省指定的這些地區外,其他地方無法享受到地震預警功能。
除了系統自帶的預警外,我們也可以在手機app搜索「地震預警」,就能看到成都高新減災所開發的軟體,其搭建的預警網覆蓋了我國地震區90%的人口。以唐山7月12日的預警為例,該預警在該應用中顯示為震級 4.8 級,北京昌平地區預警為 46 秒,預估烈度 1.7,距離震中 182 公裡。整體信息非常豐富,但其也存在不能及時播報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下載相關app 或打開系統自帶的地震預警。此外,加大對地震預警的科研力度,實現地震預警的普及也頗為重要,提早十幾秒的預警,可以挽救數萬人的生命。
5. 加強房屋的抗震能力
日本的抗震房屋建造水平為世界領先,與其選材和工藝密切相關。首先,對房屋的建築標準十分嚴格,且有法律規定;建築選材強度高,質量輕;地基和地震隔絕技術先進;採用不易被震散的箱體式設計。
應提高我國地震多發地房屋建造標準和抗震標準,並在全國逐漸普及抗震建造工藝。
6. 應在各地設置多個應急避難場所
地震發生後,需要有大面積的空曠場地供居民緊急疏散和臨時居住,這些避難場所可以是公園,廣場,學校體育場等,並配備能保障災民生存的基本條件,如供水供電系統,食品帳篷等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