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東西應該報警嗎?「客觀」是否等於「尊重」

2020-08-10 瑞德啟蒙教育

小瑞想問一下各位寶爸寶媽們,在整個的育兒過程中,你們有沒有常常感覺到痛苦呢?覺得很多事情你都無法控制的住,會感到無助?很多時候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想去指責或是又想要遷就?

這些情緒是很多爸爸媽媽們都會有的,然後在孩子不斷的成長過程中,又會出現新的問題。那麼遇到問題,到底怎樣的處理方式才是「正確」的呢?

還記得最近發生的一件事件麼?


7歲女童商場偷玩具,媽媽得知後報警

這讓我們不禁去思考: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是真的對孩子的身心有益,怎麼樣是真正的能夠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是指責還是包庇?還是讓他們去承擔應該有的責任呢?


網友們紛紛分享了自己支持與反對的看法


網友們紛紛分享了自己支持與反對的看法

要知道,也許這是個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去偷東西,但是如何去應對類似的事情,是每個作為家長都要去思考的。生活就是由無數的小事積累起來的,每一次的選擇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1.

「客觀」是否等於「尊重」


想要更好的與孩子溝通的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同時,也要讓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中,明白自己的責任和問題。

說回到「7歲女童商場偷玩具,媽媽得知後報警」事件,很多網友支持的點,都是因為媽媽沒有第一時間責備孩子或是包庇孩子,而是通過客觀的態度,讓小朋友自己意識到了偷竊是個嚴重的問題。通過警察叔叔的威懾力,讓小孩子去了解到這麼做需要承擔的後果,明白社會的規則。


但是,另一方面,很多的網友提出了疑慮,這樣做真的考慮到了一個7歲小孩子的內心感受嗎?

在事件中,小女孩開始一直否認自己的偷竊行為,後面媽媽通過報警去讓小女孩去承認錯誤。看似客觀的背後,又貌似並沒有安撫到當時小女孩在被人指認偷竊行為時候的惶恐。在小女孩最無助的時候,在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面前,小女孩當眾聽到了警察說的「偷竊可能坐牢」之類的話語,雖然承認了錯誤並且保證之後不再去偷東西,但是內心可能對於警察產生了恐懼的印象,在未來遇到問題的時候,會不敢求助於警察。


還記得《小偷家族》中,哥哥祥太帶著妹妹玲來商店偷東西的場景麼?他們以為自己的行為沒有被發現,但其實全都被商店的爺爺看在眼裡。就在他們要離開的時候,爺爺喊住了他們。


就在他們惶恐不安的站在那裡擔心自己的行為被暴露的時候,爺爺在店裡拿了兩個糖給他們,並說「別再讓你妹妹做這個 」,就讓他們離開了。

2.

是「贏得」而不是「贏了」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作者—簡·尼爾森強調的是「溫柔而堅定、積極的暫停、愛而不嬌、行大於言」的管教方式。讓孩子能夠得到同等尊嚴和尊重,讓他們有機會在一個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發展自己所需要的人生技能。


許多家長會認為,如果不去過度的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指出他們的問題所在,他們就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想要過度嚴厲的管教。就像,如果家長們遇到自己的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時間可能會去指責孩子不要這麼做。但其實,這樣的後果是孩子在內心中會產生怨恨和抱怨的情緒,對後續的溝通沒有好處,而是起到反作用。

其實家長們有沒有想過,有時候,你可能在當下「贏了」孩子,但是卻沒有「贏得」孩子。因為當你們處在對立面的時候,家長贏了,那孩子便輸了。

3.

三種典型的家庭互動模式

在家庭中,一般會有三種模式的管教方式:嚴厲型、驕縱型和正面管教型,對於不同的模式,都會有不同的特點:


嚴厲的方式,後果可能是讓孩子產生憤恨、報復、反叛、退縮,讓孩子的自尊水平大幅下降,沒有自律性;

嬌縱的方式,後果是會使孩子不知道行為的邊界,沒有自信;

正面管教的方法,即和善而堅定,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4.

贏得合作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應該是以培養「聽話」的孩子,而應該是讓孩子成長成為健康和獨立人格的人。所以,共同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正面管教是一種合理的管教方式,通過和善而堅定的方法,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行為。想要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去與孩子溝通,贏得合作的步驟很重要,可以按照這四個步驟進行: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上述四個步驟的根本。你決定要贏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為你帶來積極的感覺。當你用心的完成上面的四個步驟之後,孩子會慢慢的變得有耐心。當你能夠長期的堅持運用正面管教來與孩子溝通,你就建立了互相尊重的氛圍,會最終達到不錯的效果。

相關焦點

  • 7歲女童偷東西親媽應該報警嗎?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建議家長這樣做
    日前,廣東佛山南海的派出所民警接到了一個特殊的報警電話。報警人是一名女子,她稱自己的女兒在商場偷了別人的東西。「是誰報的案?這麼小的小朋友怎麼回事?」趕到現場後,民警意外地見到一個7歲半的小女孩。原來,小女孩之前在這家商店裡偷拿價值200多元的玩具,被監控拍了下來。這次她經過商店時,店員認出了她。
  • 孩子偷了東西,父母應該怎麼辦?
    ,無奈之下媽媽就選擇了報警,想給女兒一個教訓。我們不僅僅是要讓孩子了解偷東西是不對的,更應該弄明白這一行為背後潛藏的深層次原因。而把對這些問題的探究都丟給警察來做,並不現實。偷東西固然有錯,但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還有沒有比報警更好的方法呢?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孩子當做小偷來對待,這樣的教育是不是又有一些過度和過激呢?
  • 當孩子偷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做?是打罵還是溫柔引導?來自廣東佛山的這位媽媽,選擇了報警。但也有人說,媽媽這麼粗暴對孩子,就不怕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嗎?尤其是大庭廣眾之下接受警察的審訊和拍照,這孩子才7歲呀。
  • 孩子偷東西,親媽報警,網友:等著孩子長大恨你吧
    說到孩子的教育,真的是沒有小事情,凡事都應該要從小抓起,嚴格要求孩子。但是也不能夠因為一件小的事情就小題大做,如果因為過度教育,也一定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一個7歲的小女孩,在玩具店裡偷拿了玩具,被發現後,卻死活不承認自己拿了,最終,媽媽報警了,這下女孩出名了,警察蜀黍的處理方式很溫和,這一點值得點讚,但是對於媽媽的這種做法,大家的看法卻是不同的。
  • 7歲女童商場偷東西,親媽報警,這種教育方法你認同嗎?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爆出一則新聞:廣東佛山一名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被工作人員發現後,媽媽和工作人員多次詢問,女童拒不承認,最後女童媽媽選擇了報警。視頻中,女童媽媽接受了採訪,被問到為什麼會選擇報警時,女童媽媽說,她曾看到爸爸教育孩子的視頻,也是報警把孩子送到了警察局,於是她也想用這個方法給自己女兒一個教訓。其實看到這個新聞時,我的第一感覺是有點愕然,確實這波操作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看到。
  • 發現孩子偷東西怎麼辦?為什麼孩子會偷東西?家長如何引導?
    雖然小雎最後沒有偷東西,但是朋友覺得孩子有這樣的苗頭還是應該讓我知道一下。女兒雖然產生了偷東西的念頭,但是卻能關鍵時候還是能約束自己的行為,讓我驚訝的同時也有欣慰。 很多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有過偷東西的行為,家長們在發現的時候往往一下子就給孩子貼上了「偷竊」的標籤,反應過激,甚至打罵孩子,可是這樣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 孩子偷拿玩具媽媽報警,眾多家長點讚,簡單粗暴的教育何時休?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一位七歲的小女孩子被商場銷售員扣住,說她偷拿了商家的玩具。銷售員通知了女孩的媽媽,媽媽過來看到女兒站在一邊,無論怎麼詢問都不發一言。媽媽於是選擇報警。在這個案例中,孩子有偷拿玩具的行為(我很注意不要用偷竊這個詞),介於她年齡並不大,所以我為認這不僅反映孩子行為的問題,這其實是家庭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 媽媽選擇報警的行為來看,她並不是縱容孩子壞習慣的人。平時她也應該給孩子說過不能拿別人的東西。但當家長的人都知道,並不是我們說過的話孩子都會能記住並做到。
  • 在超市「偷」拿了東西的孩子,是壞孩子嗎
    最近在悟空回答上看到一個提問,「今天孩子在超市偷拿了東西,應該怎麼去教育引導」。看到這個問題感觸良多,下面懶爸就和大家共同探討下一、偷拿東西對不對不對。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偷一文錢也是要判刑的。偷盜的行為是道德品行,甚至上升到刑罰的高度。偷是絕對不允許的。
  • 7歲女孩商場偷扭蛋球,親媽報警!當媽的這樣做真的好嗎?
    近日,一條"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報警"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激烈討論,這條微博的閱讀量過億,討論過萬。這件事情是發生在廣東佛山南海的一個商場裡面,這個小女孩的母親報警稱自己7歲的女兒在商場偷了東西。小女孩的媽媽說:"大概11點的時候,她給我打電話,因為她有電話手錶,但是聲音不是她的,是一個女孩子的,說我孩子拿了他們店裡的東西。"
  • 孩子偷東西不承認,家長該不該報警?網友:別把家庭教育分給警察
    女童因偷東西被報警,家長的過激處理方式,留給她的也許是心靈創傷。無奈之下店員只得用孩子的電話手錶給孩子媽媽打電話。孩子媽媽到了之後,非常認真的問孩子,究竟有沒有偷人家東西,小女孩還是沒有承認。這種教育方法不是把孩子越推越遠嗎?對孩子不能光「教訓」,要好好教育。網友D:看了這個新聞,第一想法是這個孩子一輩子完啦,有陰影了。整的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孩子會恨媽媽的吧?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懂事。
  • 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做?愚蠢的父母用錯誤的教育傷害孩子一生
    一個7歲的小女孩在商場偷了幾個玩具,媽媽和店員怎麼問她都不承認。媽媽為了給孩子一個教訓,當場報警,孩子向警察叔叔說家裡經濟條件不好,不敢開口向媽媽要,所以才偷幾個玩具……這是前二天發生在廣東南海的一個真實事件,不少網友點讚媽媽的做法正能量。但我對這位媽媽的做法真的不敢苟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偷東西,可以肯定地說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 7歲女娃商場偷東西,親媽得知後報警,這是否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7歲女娃商場偷東西,親媽得知後報警但是莉莉看著琳琅滿目的玩具,心裡很想要,在沒有付款的情況下,四處張望的拿了玩具準備離開,可店員在監控中發現了莉莉異常的表現,就上前制止,好幾個店員都來詢問莉莉是否偷了東西
  • 7歲女孩偷拿玩具親媽報警,網友熱議:報警恐嚇孩子對還是不對?
    文:瓊琚一前幾日,廣東佛山南海警方接到報警稱,某商場內一名7歲小女孩偷拿玩具。報警人竟然是小女孩的媽媽。小女孩曾在店內偷拿過幾個扭扭蛋,再次經過的時候,被店員認出,店員打電話通知了小女孩的媽媽。媽媽趕到後,無論怎麼詢問小女孩,小女孩都不承認自己偷了東西。為了給女孩一個教訓,媽媽想到了報警。
  • 孩子偷拿東西該怎麼辦,如何處理孩子「偷東西」問題?
    1、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1)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候孩子並不是想偷東西,只是孩子覺得偷拿東西可以吸引大人或者同伴的注意,比如把小夥伴的玩具藏起來,小夥伴就會來找自己玩了。(2)物質無法滿足孩子在看到別人有什麼新玩具的時候,自己也想要,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行為。
  • 發現孩子偷東西後,家長應該怎麼辦才好?
    我問她怎麼了,她說自己的孩子年紀輕輕的,竟然開始學會偷東西了。「上次把自己同桌的畫筆偷偷帶回家,我問她為什麼偷東西,她說這個畫筆好看!」「這次又把叔叔家的遙控小車偷偷拿回家了。」朋友很著急:孩子才3歲,怎麼就染上了偷竊的壞習慣呢?
  • 孩子偷了別人的東西,父母應該怎麼處置?打罵都不對
    他應該是全國知名度最高的小偷了吧。這是源於人們對他的喜歡嗎?肯定不是。我們這兒有句俗話:幼時偷針,長大偷金。對於一個人的盜竊行為,從小就應該嚴加教育。剛才已經說了,他們還是孩子。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孩子為什麼拿別人的東西?那是因為他們思維裡還沒有完善的權屬意識,自然也就不存在「偷」這一概念。接著,我們再問清緣由。
  • 女兒商場偷東西,老媽發現後果斷報警
    中國自古以來對子女的教育說起來是很嚴格的,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如果偷東西被抓到,後果都是很嚴重。比如《南齊書·孔繡之傳》裡有記載:吳縣有個十歲的小孩子,偷割了鄰居家一把稻子,當時的縣令孔繡之直接讓人把這個孩子拘捕,關到大牢裡。有人建議孔繡之別這樣做,小孩子麼抓到教育教育就好了不必搞得這麼嚴重。這位孔縣令卻說:剛十歲就開始偷東西,長大後什麼壞事不能幹?
  • 女兒偷玩具親媽報警引熱議:是家長甩鍋,還是該讓孩子承擔責任?
    選擇報警的親媽,錯了嗎? 一則新聞引起熱議:一位媽媽,因7歲女兒偷玩具,在於店員數次詢問下,面對女兒依然不肯承認的局面,媽媽選擇了直接報警。,然後才能要求別人給予自己尊重。有個評論說的很好:當孩子在選擇偷東西的那刻,她的自尊其實已經被自己給毀了,這個時候,比起在那裡強調要呵護她的自尊,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羞恥」。犯錯了就要受到懲罰,就應該為此感到羞愧,如此,才能杜絕重蹈覆轍。
  • 7歲女童偷東西親媽報警 並非最佳教育方式
    據報導,廣東佛山南海警方近日接到一位母親報警,稱自己7歲的女兒在商場偷了東西,無論她和店員怎麼問,小女孩都不肯承認,於是想到報警,為了給女兒一個教訓。在民警勸說教育下,小女孩終於承認,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裡條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媽媽開口要錢,一時沒忍住就偷拿了幾個。事後,女孩媽媽按商品原價進行了賠償。
  • 孩子偷東西,可能是正常的!心理學家:道德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
    有些父母甚至把偷上升為道德問題,認為孩子的道德有問題!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偷東西也並非道德問題,只是他們道德認知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偷」並非道德問題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