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8月,河北迎來暑期遊客流量最高峰。根據在線旅遊平臺數據,在河北旅遊的人群中,親子遊群體佔比達25%(帶學生佔比為17%,帶學齡前兒童佔8%)。隨著越來越多80後、90後為人父母,帶孩子出遊開闊眼界已成一種熱潮,親子遊市場日漸火爆。途牛旅遊網近期公布部分暑期旅遊數據顯示,今年暑期,00後及10後的青少年和兒童在暑期出遊客群中佔較大比重。
即將過去的這個暑期,各大旅行機構推出眼花繚亂的親子遊項目,為家長和孩子們出遊提供了更多選擇。與此同時,對於親子遊服務和體驗的「吐槽」之聲不絕於耳。人們到底需要怎樣的親子遊?《工人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親子出遊已成潮流
北京80後媽媽趙茜是典型的親子遊大軍中一員,孩子今年4歲,過去兩年節假日,她都帶孩子出遊。每次出發前,她都會在媽媽群和各大在線旅遊平臺中查看是否有推薦的親子遊產品,「現在生活節奏快,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就希望利用節假日多陪陪孩子;加上我們感覺孩子從小多出去走走可以開闊眼界,親子遊產品的出現對孩子和家長都是不錯的選擇。」
《工人日報》記者從前期對部分業內人士的訪問中了解到,中國親子遊市場萌芽於1998年,那時旅行社與院校合作開展以英語學習為主的修學活動。2014年至今是中國親子遊市場快速發展時期,越來越多的家庭帶孩子出門旅遊,各大旅遊企業紛紛入駐親子遊行業,親子遊市場崛起。中國旅遊研究院提供的2018年暑期出遊預訂信息顯示,親子家庭遊成為主力軍,佔比達58%。
酒店舒適程度、旅遊線路的強度和遊樂性、性價比等是趙茜在選擇親子遊線路時首要考慮因素,她對《工人日報》記者說:「孩子還小,所以常會選擇周邊遊、短途遊,孩子開心、家長省心最重要。」
趙茜的話說出很多家長的心聲。驢媽媽網發布數據顯示,假期碎片化使得親子遊消費者更傾向周邊旅遊,佔比超60%,其次為出境遊和國內長線遊。出遊方式上,由於帶孩子出遊,省心省力成為父母首選。為此,周邊自駕遊和長線跟團遊成主流,超過75%的用戶選擇自駕至周邊景區酒店,享受周末;超過67%的親子遊客在長距離旅遊時選擇跟團遊。
中國旅遊協會親子遊與青少年營地分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親子文旅市場規模已超1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5000億元。對此,中商產業研究院調查認為,素質教育觀念、政策支持、人民對精神消費需求增強、父母與孩子情感溝通需求增強等因素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親子遊市場的發展。
服務體驗良莠不齊
針對暑期親子遊需求旺盛態勢,各大旅行公司紛紛推出相應套餐,比如途牛「瓜果親子遊」針對5~12歲孩子,力推「親子+教育+旅遊」。同程旅遊的「快樂童心」親子遊將兒童分為3~6歲和7~12歲兩個年齡段,設計不同內容。攜程開設親子遊模塊。驢媽媽旗下的「驢悅」面向6歲以下,6~12歲,12歲以上三個年齡段孩子。
親子遊行業迅猛發展同時,難掩痛點。寧珊是一個4歲孩子的媽媽。去年,她帶孩子前往西雙版納旅遊。出發前,她本打算通過在線旅行平臺選擇親子遊產品,搜索各大旅遊平臺時,卻發現雖種類豐富,多家平臺內容大體相似,同質化現象嚴重。「一旦貼上親子遊標籤,價格都不便宜,性價比並不高。」衡量再三,寧珊決定自己規劃帶孩子出遊線路。
與寧珊不同,一些參加過親子遊的家長旅行歸來後直呼後悔。不久前,深圳一位媽媽鄒女士在網絡吐槽親子遊「血淚史」,深感「照片裡都是騙人的」。受到大草原、蒙古包等美景照片吸引,鄒女士同孩子班上幾位家長決定帶孩子前往呼倫貝爾參加一個6日遊項目。旅行結束後,他們才發現多個項目實際體驗與宣傳並不相符,住宿條件簡陋、床鋪無人收拾。因有孩子參與,鄒女士覺得實際行程的安全、定位也不符合預期。比如行程中安排的「擠牛奶」親子體驗活動中,每個孩子參與時間不到1分鐘,更沒有宣傳中的「家庭分組」和「深度體驗」。
記者採訪發現,有些標為親子遊的旅遊線路並不適合低齡兒童,比如玉龍雪山項目。還有些線路貼標籤情況嚴重,實際與傳統跟團遊無異,僅僅因贈送一些兒童用品或行程中包含主題樂園、兒童套房等就被標為親子遊。親子互動更是家長們吐槽重點。有家長反映,許多項目家長沒機會參與,家庭分組互動環節設計生硬、套路,動不動變成孩子間的競賽,感覺不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市場學會副秘書長魏翔接受《工人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親子遊中,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非常重要;不應只滿足孩子需求,而忽視家長本身的融入需求。
據了解,在歐洲、日本,親子遊設計呈現高度專業化,對孩子安全防範和心理照顧到位,而當前我國親子遊產品中,這些方面還較欠缺,「期待文旅部、教育部等部門儘早出臺相關準入標準,市場也應加強對親子遊產品的監管。」魏翔說。
呼籲高度專業化發展
張蔚是一位高校教師。前不久,她與家人帶孩子參加了由蓮香書院組織的國學親子遊活動,前往宣紙故鄉——安徽宣城。三天行程中,孩子參觀了中國宣紙博物館、宣筆廠並體驗學習。旅途中,組織方為孩子們介紹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還特別安排半天時間讓孩子們在寫生基地自由繪畫,半天時間採茶。
「行程節奏考慮到了孩子特點,不那麼趕時間、趕景點,家長也沉浸在這種慢節奏陪伴中,非常享受。」這是張蔚第一次帶孩子參與親子遊活動,組織方在住宿、飲食尤其傳統文化傳授方面讓她很滿意。
張蔚參加的親子遊活動代表親子遊發展的方向。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IP化、娛教化、主題化和科技化將成親子遊發展主要方向。無論哪種模式,孩子「興趣」與「素質」都是關鍵。
魏翔指出,親子遊不是簡單的旅遊,還涵蓋孩子教育、心理等多方面專業服務。其在內容設計方面尚大有可為,「旅行機構與專業教育機構應開展專業研究,設計如何將教育與旅行深入結合,如何通過旅行培養孩子生活技能、鍛鍊孩子心理等,這項工程單靠旅行機構難以完成。」魏翔提醒,親子遊內容研究設計並非一蹴而就,需經過長期測評調整。還需經過安全等級測評,「只有提供更多個性化的安全定製服務,才能讓家長與孩子收穫快樂的親子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