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份工作的意義就只剩下生存……
剛畢業的時候都想找個自己喜歡的、工資高的工作,希望自己能夠好好幹,在職業上有長足的發展。但是最終挑來挑去發現可供選擇並沒有那麼多,只能挑個自己不討厭的,工資中等的工作。
實習三個月的時候老是聽這些前輩說做項目和公司的軼事,學習的氛圍也比較好,對於剛開始工作的人這些已經很好了。到年底的時候發現自己工作半年沒有攢下錢,人就慌了,靠著這點工資自己怎麼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從那時起就開始想工作到底意味著什麼,錢意味著什麼,自己到底算怎麼回事。
偶然翻到一本叫「窮爸爸富爸爸」書,相信這本書一定有許多人讀過,不贅述更多內容。裡面提到怎麼像富爸爸那樣財務更自由些,要把你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拿去幫你賺錢,而不是消費掉。大概把賺錢的方式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拿時間換錢,比如工作幾天給幾天錢,不工作啥都沒有;開公司賺錢則是拿自己的資本僱傭別人幫自己賺錢,這是更高級一點的方式。再高一級就是用錢賺錢,例如股市、證券、投資企業做股東等等。我對照一下自己的處境,我是在拿時間換工資。朋友調侃自己拼命加班,終於讓老闆年終買了個特斯拉。
我想工作的屬性首先應該是換取工資,維持一個人生存;其次才是實現個人價值。至於我想在大城市立足,好多人都想的,那並不是一份工作應該給我的,我也不應該對一份工作抱如此不真實的幻想。說實話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事實,但是對於我來說這就是我看到的事實,雖有點不適,但是是必須正視的部分。
正視和接受之間還差一段心理接受過程,接受工作就是為了生存,先維持自己的生存,在談其他。如果工作僅是為了生存,我還可以發展工作之外的生存方式,副業、理財等等都可以試試嘛。
常聽人說年輕就是要折騰,折騰的是啥呢。有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折騰就是受教育的過程,以投資修一條路為例,會把一些原來的農民變成築路工人、卡車司機等等,雖然這條路的投資可能失敗但是帶來各種社會分工和相關知識會保留下來,會用在別的地方。就像年輕人即使沒有什麼結果的折騰也能兌現為成長的經驗。
如果工作是為了生存,但是生活可不是只有生存,所以生活也不是只有工作。不管究竟怎樣,還是從正視自己的現實和需求開始吧。
PS:以上分析僅作為個人成長經驗,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