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懲戒舞弊頂替有多嚴?魯迅都曾被牽連

2020-08-27 歲閱灣

往年的七月,本是廣大高考生開始收到心儀學校錄取通知的時候,但受疫情影響,今年高考硬是被延後了一個月。

而比這更糟心的是,在臨近高考的時候,又爆出數百名考生曾經被頂替上大學的事情。

規模如此大的案件,即便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也看得肉跳心驚。

隨著事件不斷被深挖,相信很多人在震驚之餘也會問:這種事要是發生在古代會怎麼處罰?


不得不說,雖然古代沒有手機網絡,但作弊頂替這種事情,還真會發生。

當然,所謂「正邪」勢不兩立,即便是在古代,也是很看重科考公平性的。

也因此,自有科舉開始,歷朝歷代都相當注重打擊考試舞弊頂替的工作,並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按照流程的先後順序,這些措施可納為考前、考中、考後三個階段。


01考前:系統的認證


頂替的事情之所以會發生,關鍵就出在身份上,如果考生的身份信息不能完全準確地指向某一個人,就很容易出問題。

所以在古代,為了防止頂替事件的發生,也是頗費心思。

※ 背景調查,追溯三代

現在高考,考生只需提交一些基本的個人家庭信息,錄入系統後即可,除了極個別院校比較特殊報考需要政審外,大多數院校的錄取也都已經取消了「政審」這一環節。

但在古代,沒有電子系統,所有的信息都只能靠筆紙記錄,要怎麼保證考生信息的一致性和真實性呢?

答案是——更嚴格的「政審」。

假設我們有一位名叫張麻子的同學,從小品學兼優,備受鄉鄰讚譽,等到科考報名的時候,他不僅要證明他爹是他爹,還要證明他爺爺是他爺爺。

但這還不止,關係確認之後,還需要對其三代內血親進行嚴格的審查。

嚴格到什麼程度呢?

如果發現麻子同學的爺爺曾經是一名衙役,那我們只能和麻子同學說聲抱歉了(娼、優、隸、卒三代內不得參加科考)。

當然也不是誰都能攤上這種事,因為規矩死死地定在那裡,有沒有資格報名大家都清楚,從這點來看,古代科考確實還不夠公平。

等到走完這些流程發現沒問題,縣署就會給考生發一張叫「應試浮票」的證明。

這東西就相當現在的高考準考證,沒證不準入考場,並且只能考生本人領取。

如果為了考前放鬆出去郊遊讓書童或者好哥們兒代領,是不會給的。


※ 沒有AI,也能「人臉識別」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又要問了,雖然古代科考有一系列身份審查措施,但那時候又沒有相機,要怎麼確保上報的考生信息和考生本人是一致的呢?

沒錯,古代確實沒有相機,更不存在AI技術,但真的有人臉識別。

這個「人臉識別」其實就是把考生的相貌用文字記錄下來,然後等到進考場的時候專人現場核對。

再次有請我們的張麻子同學,在順利通過「政審」後,麻子同學的相貌就會被記錄下來。

比如鬍鬚不明顯就是「微須」,眼睛又小又圓就是「小眼」,另外身高體型臉上的麻子等都會被記錄。

如果麻子同學在相貌信息登記之後覺得自己的長相配不上自己的才華,沒忍住蓄了長鬚祛了麻子來提升自己的男子氣概。

嘿嘿,不好意思,只要考試當天負責「人臉識別」的人感覺對不上,輕則逐出考場再等三年,重則打入大牢終身禁考。

也就是說,一旦樣貌信息被記錄,就必須保持到考試結束。

所以,古代考試不僅不比現在高考壓力小,還不能亂吃補品,萬一考前太胖體型對不上號,那就白瞎了。

※ 比貸款擔保風險還大的科考擔保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被古人的智慧給折服了?但在防止科考舞弊頂替的路上,這些還遠遠不夠。

古代沒有徵信的說法,所以除了前面提到的「政審」和「人臉識別」外,在符合報考條件的情況下,還需要一名有影響力的人物來做擔保人才能完全有資格進入考場。

那這豈不是給了別人結黨營私的機會?

確實有這個可能,但考試擔保就像投資,高回報必然對應高風險,一旦被擔保人舞弊行為被查實,擔保人也將一併獲罪。

具體懲罰有多嚴厲,可繼續往後看。


02考中:嚴密的防範


通過前面的內容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科考為防止不公平現象發生,在考前就已經很嚴格了,所以在考試過程中更沒有理由鬆懈。


※ 比高考安檢更嚴的「安檢」

經歷過高考的人可能都會覺得安檢很嚴格,但從強度上看,古代科考「安檢」強度還要高出不少。

就拿搜身來說,現在基本都是在考場外監考老師配合安檢儀器搜,但在古代就有意思了。

古代考生進貢院(考場)之前,不僅要搜身嚴查夾帶,還必須脫衣散發泡澡。

檢查身體的時候連鼻孔耳朵都不放過,堅決把在身體上寫答案的現象扼殺在搖籃中。

另外,相應的衣著配飾也有嚴格規定。

鞋襪毯子都必須是單層,所有攜帶進考場的物品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查驗,硯臺不能過厚,不得攜帶棉被,就連家中老母親蒸的大白饅頭都要掰開檢查。

寫滿文字的衣服和襪子

當然,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雖然衣服鞋子躲不掉安檢的宿命,但莘莘學子的想像力從來都不會被嚴苛的考試規則所禁錮。

比如在夜壺裡面藏小抄,或者用鹽水在衣服上寫字,幹了後再用蠟燭一烤就能看到,明明就只是個考試,卻硬是搞出了諜戰的味道。

對此,只能感慨以前為何不考化學了。

還有更奇葩的,馮夢龍在《古今譚概》裡就記載了一樁案例,說的是萬曆年間有人用油紙卷好小抄,藏在肛門中……

要是能把這心思和膽魄放在學習上,現在怕也是一個名留青史的人物了。


※ 考試不結束不出小黑屋

「安檢」通過就可以進考場了。

現在高考一間大教室坐30號人,有窗有燈還有空調,脖子長眼睛好的,還真有可能瞄到別人的答卷,但在古代就不同了。

古代科考開始,就會給考試的大院子上鎖,包括監考老師在內的所有人,都必須留在考場。

每個考生都有獨立而陰暗狹小的格子間,吃喝拉撒睡全在裡面。

為了防止串通作弊,考試時還需要掛上帘子。

具體環境可參考下圖。

歷朝歷代考試時長都不同,比如明朝是考一天休一天,清朝是考一天休三天,但不管考幾天休幾天,考試不結束就不能離開。

當然在考試過程中,監考老師的突然問候肯定是少不了的。

如果被抓到當場作弊,那就不是考試才進小黑屋了,可能終身都要被關在小黑屋。

而為了防止閱卷老師徇私,交卷之後還有專人糊名謄錄以及覆審,可謂是絞盡腦汁。

所以,我們的麻子同學要想秒殺群雄,直奔殿試,不僅要學識淵博,還得有強大的心理素質。


03考後:殘酷的懲戒


任何措施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所以即便古代科考為防作弊頂替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也難免有漏網之魚。

那麼出成績(放榜)或做官之後才發現是作弊或者頂替的怎麼辦?

雖然懲罰不像古裝劇中常說的那樣「株連九族」,卻並不代表它不殘酷。


※ 作弊無異於作死

前面我們說過,即便通過「政審」,也需要一位擔保人擔保才能獲得考試資格。

擔保人制度,就是為了防止考生作弊的。

無論是考試中還是考試後,只要能證明被擔保人有作弊行為,擔保人就會被治罪。

除了擔保人外,相應的考官輕則關押降級,重則流放斬首。

在清代,作弊者不僅要被罰款取消功名,還得再杖責一百戴枷鎖遊街三月,然後流放,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寧古塔

那時候的寧古塔人煙稀少氣候寒冷,去了基本就是判死刑了,也因此在整個清代,那裡成了所有流放罪人的噩夢。

但這還不是最殘酷的。

更殘酷的地方在於,科考劃分考場的時候,同一區域的十人為一保,一人作弊其他九人將共同受罰。

這項制度有個學名,叫互保連坐制。

比如明明極具才華卻靠一位叫「秋香」的女子才被大眾熟知的唐寅,他之所以坎坷潦倒,就是因他人作弊被查然後被連坐,不僅終身禁考,還慘遭牢獄之災。

可見,參加考試的人,不僅自己不能作弊,還得監督他人,發現舞弊不舉報就是同謀,如果當時沒看到考完被查出來,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雖然這一制度不夠合理,但也確實斷了很多人不勞而獲、鑽科考空子的念想。

另外,說到舞弊懲罰,咱們的大作家魯迅也曾深受影響。

魯迅先生曾多次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少年時期家道中落、慘遭巨變的經歷。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他的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入獄八年。

就是這八個字,沒看錯!

不過周福清其實很早就考取進士併入京為官,但奈何兒子周伯宜(魯迅先生父親)怎麼也考不上,只得向考官行賄。

最後事情敗露,周伯宜不僅被剝奪了秀才功名,還在35歲時就鬱結成疾離開人世。

為了讓周伯清儘早出獄,周家的家產也基本都敗光了。

這足以見得,一旦作弊被查,對家庭的打擊是相當慘重的。

再說說現在,最近高考期間,也有新聞曝出某地三人因舞弊被抓,其中一名學生獲利一百元卻被罰款一千元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得不償失。

可見,考試不守紀,親人兩行淚永遠都是不變的真理。

在此,小編想說,為自己也為他人,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考試,我們都應當端正考風嚴守考紀,不要讓一時作弊成為終生負擔。

最後,高考已經結束,祝願各位考生收穫令自己滿意的成績,拿到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順利進入人生的新起點!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舞弊皆重刑,近日再現高考頂替苟晶案,現實魔幻故事
    陳春秀的頂替事件的後續還沒有過去,又出現了苟晶的被頂替案,還是兩次復讀,兩次被頂替,這真是欺負人,盡著一個人欺負,有些人的心早已經髒透了。用騙子的一句黑話來講就是:薅羊毛盡著一隻羊薅,快被薅禿嚕皮了。高考大省,競爭分外激烈,自古如此,古代的科舉制度錄取也是如此,比如歐陽修就曾上書皇帝:「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人。」錄取率高的省份是十人取一人,錄取率低的省份是百人取一人,這樣的制度公平麼?
  • 山東一網友稱兩次高考被頂替?穿越歷史,想舞弊你試試?
    每年臨近高考之際,都是百萬學生家長精神緊繃的日子。近日,「山東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事件引爆了輿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山東另一網友稱兩次高考被頂替」再次登上熱搜。「高考舞弊、頂替」一夜之間成了熱點話題。
  • 科舉舞弊為什麼會斬立決?
    再有,江南(南闈)取中的舉人裡,不少是賄賂考官而取得的。兩江的議論譁然,以致造成「群體事件」。落榜的士子們怒不可遏,群集在貢院門前。經審訊,兩主考方猷與錢開宗貪納賄賂,立即正法,妻子家產籍沒入官;考官葉楚槐等處絞,妻子家產籍沒入官;另有多人牽連。
  • 古代「高考」作弊處罰有多狠?西瓜視頻為你揭秘:家人也會受牽連
    推遲一個月的高考,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高考是嚴肅且莊重的,一旦發現作弊,之後的考試都不用參加,並且第二年也不得報名參加,所以每一位參加高考的考生,都要潔身自好。那麼,大家知道古代&34;作弊,面臨的處罰有多狠呢?西瓜視頻創作人&34;為我們揭秘,原來家人也會受牽連。
  • 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舞弊手段?又會如何懲治?一首詩告訴你
    近日,隨著臨近,「高考被頂替」這個問題,引起了大家前所未有的關注。尤其是在一位名叫苟晶的女士,爆出自己接連兩次被頂替的內幕,更是引起了人們的紛紛聲討,要求嚴厲懲治這些頂替者,還有背後的操作者。其實,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類似這樣的營私舞弊,也是屢見不鮮。至於原因?
  • 科舉舞弊為什麼會斬立決?|| 價值觀
    因為,在山東,僅僅檢索在2018年-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其中有242人被發現涉嫌冒名頂替入學取得學歷,公示期後學歷作註銷處理。注意,這是兩年期間的,公示的,被發現的冒名頂替者。真實的數據,往年的數據,應該是一個大得多得多的數據。全國呢?
  • 古代如何懲治科舉舞弊?明朝發配邊疆,清朝最狠
    我國的高考,無論從參加考試的人數,還是設計範圍廣度,都足以算的上天下第一考了,自恢復高考以來,一直是我國選拔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高考為中國選拔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對於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高考頂替,一個兩難方案的副產物
    農家女陳春秀在16年後想重圓高考夢,卻發現自己當年是被頂替;網友苟晶曾在1997年和1998年山東高考中連續兩年被冒名頂替,甚至在2003年接到班主任的悔過書。當年的恩師居然無恥的寫下:「我的女兒沒有像你這樣聰慧,我在很無奈的情況之下,才讓她頂替了你的成績去上大學。作為一個老師,我這樣做,的確有違師德,但是請你原諒我。」
  • 為何高考舞弊案屢禁不止?
    高考舞弊案並不新鮮了,受到審判的人也不在少數。為何高考舞弊案屢禁不止呢?到了現在,高考成了決定人一生的轉折點,很多人都看中高考,而官方對於高考舞弊的查處力度也是非常大的。很多考生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因為有利可圖,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那點懲罰力度就不算什麼了。只要舞弊不被發現就算是沒有舞弊,只有發現了的舞弊才算是舞弊,比起高考的投入,這種投機的成本並不算大。有什麼比得上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更好的人生結局呢?
  • 為何山東高考頂替成風,古代科考中卻少有冒籍?這項制度是關鍵
    最近頭條上最火的國內新聞,莫過於山東高考頂替事件,以陳春秀為始,陸續曝光的王麗麗、苟晶等被頂替考生名單,242這一驚人數據,不少網友都感嘆:曾以為高考是寒門學子最後的出路,但沒想到,連這點最後的公平也被踐踏!人們不禁疑惑:為何山東高考頂替成風?儼然已經成為一條「產業鏈」?
  • 山東200多人冒名入學,央視康輝高考險遭頂替:我們的努力,比不上一場交易?
    說到高考,我們心目中都是比較神聖的,經歷過高考的人,別說想作弊,在考場上就是大氣也不敢出。接著,山東被爆料「多人冒名頂替上大學」;這還不算,連央視主持人康輝老師都爆料,他高考曾險被頂替,他的成績被競爭者父親以職務之便瞞報
  • 古代科舉作弊vs高考頂替,主考官腰斬與至今沒有一句道歉
    古代科舉頂替作弊:清順治年間,順治丁酉江南鄉試科場作弊案發後,兩位主考官被腰斬,十六個分房考官被絞殺,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流放東北寧古塔,作弊的考生被責打四十板,家產沒收,高考是最容易改變自己以及家人命運的途徑。
  • 山東的高考舞弊案,在古代會怎麼處罰?放到美國又是什麼罪?
    然而,最近山東爆出大量高考舞弊案,令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慄,從陳春秀到苟晶案,我們看到人性的險惡。高考幾乎是寒門學子逆襲的唯一途徑,如果有人舞弊,毀掉的不只是一個人,一個家庭,而是整個社會。在中國古代,也有類似高考的制度,叫科舉制度。
  • 高考被兩次頂替的苟晶案提醒我們,凡有這種遭遇的人都該去查一查
    ,還得要求在城裡有房,建築工地搬磚的我肯定搞不來這麼多錢,孩子很大可能會打光棍。然後你和你的家庭拼盡全力又復讀了一年,成績有很大提升,平時各種測試都不差,但是第二次高考成績又差到極點,之後你收到了一個野雞中專的錄取通知書,然後抱著不想給父母再增加負擔的願望和無奈,你去了這個野雞中專混了一兩年。之後你走入社會艱難謀生。凡是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都應該去查一查自己當年的高考成績和學籍。
  • 高考的高度社會關注性和高度嚴肅性
    過兩天就要開始全國的2020年高考了。今年的高考很特殊,一是疫情的影響,高考推遲了一個月,疫情對考生各方面的影響不言而喻,二是高考前的「仝卓事件」以及「陳春秀和苟晶等被頂替事件」引起的全國的關注和大討論。 中國科考有1300多年歷史,科場舞弊案件也是層出不窮,每次科場舞弊案都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歷代統治者的對科場舞弊者的懲處也是極為嚴厲的。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沒人有權走成功的捷徑!明清幾大考試舞弊案,參與者均下場慘烈
    高考被頂替者——苟晶無論是古代的科舉還是現在高考,其存在的意義無非是能夠以公正的形式選拔人才,為什麼會有人利用「權利」一而再再而三的觸碰道德的紅線,這一切令人費解。一、 明代「南北榜」案:參與舞弊的主考官等人,被處以凌遲之刑這起案件發生在明洪武37年,有翰林院劉三吾、白等人主持的丁丑科殿試;這次考試發榜之後,中的六十一個人中竟然沒有一個人來自北方!北方學子當時就很生氣了,真當我們北方人整天只會養馬練武不讀書啊?
  • 苟晶高考兩次被頂替?真相細思極恐
    苟晶兩次高考被頂替,真相細思極恐今年的高考即將到來,因為接連爆出幾起高考舞弊案,相信今年高考頂風作案者應該不會有了吧?這也是爆料這些案件的積極一面。高考舞弊應該說是觸犯了法律,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聽說有誰受到法律制裁,有點遺憾。先是有仝卓直播爆料自己往屆生改檔案變成應屆生參加高考,後又爆出從陳秀春到苟晶被頂替事件,最觸目驚心的是苟晶被頂替案,不是被頂替一次,而是兩次,特別是第二次高考被頂替,實在是然人細思極恐。
  • 山東女孩連續兩年高考被頂替!頂替人竟是班主任女兒,道歉無誠意
    隨著山東被發現有「242人冒名頂替取得學歷」,陸續有山東網友曝光自己高考被頂替的真實經歷。本來看到這則新聞時以為只是一個普通人的牢騷,但細看後,不禁讓人一陣心酸和沉痛。山東女孩連續兩年高考被頂替!頂替人竟是班主任女兒,班主任道歉無誠意受害者叫苟晶,「苟利國家生死以」的苟,這個姓氏不好聽,也不常見,但不妨礙苟晶是一個優秀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