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七月,本是廣大高考生開始收到心儀學校錄取通知的時候,但受疫情影響,今年高考硬是被延後了一個月。
而比這更糟心的是,在臨近高考的時候,又爆出數百名考生曾經被頂替上大學的事情。
規模如此大的案件,即便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也看得肉跳心驚。
隨著事件不斷被深挖,相信很多人在震驚之餘也會問:這種事要是發生在古代會怎麼處罰?
不得不說,雖然古代沒有手機網絡,但作弊頂替這種事情,還真會發生。
當然,所謂「正邪」勢不兩立,即便是在古代,也是很看重科考公平性的。
也因此,自有科舉開始,歷朝歷代都相當注重打擊考試舞弊頂替的工作,並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按照流程的先後順序,這些措施可納為考前、考中、考後三個階段。
頂替的事情之所以會發生,關鍵就出在身份上,如果考生的身份信息不能完全準確地指向某一個人,就很容易出問題。
所以在古代,為了防止頂替事件的發生,也是頗費心思。
※ 背景調查,追溯三代
現在高考,考生只需提交一些基本的個人家庭信息,錄入系統後即可,除了極個別院校比較特殊報考需要政審外,大多數院校的錄取也都已經取消了「政審」這一環節。
但在古代,沒有電子系統,所有的信息都只能靠筆紙記錄,要怎麼保證考生信息的一致性和真實性呢?
答案是——更嚴格的「政審」。
假設我們有一位名叫張麻子的同學,從小品學兼優,備受鄉鄰讚譽,等到科考報名的時候,他不僅要證明他爹是他爹,還要證明他爺爺是他爺爺。
但這還不止,關係確認之後,還需要對其三代內血親進行嚴格的審查。
嚴格到什麼程度呢?
如果發現麻子同學的爺爺曾經是一名衙役,那我們只能和麻子同學說聲抱歉了(娼、優、隸、卒三代內不得參加科考)。
當然也不是誰都能攤上這種事,因為規矩死死地定在那裡,有沒有資格報名大家都清楚,從這點來看,古代科考確實還不夠公平。
等到走完這些流程發現沒問題,縣署就會給考生發一張叫「應試浮票」的證明。
這東西就相當現在的高考準考證,沒證不準入考場,並且只能考生本人領取。
如果為了考前放鬆出去郊遊讓書童或者好哥們兒代領,是不會給的。
※ 沒有AI,也能「人臉識別」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又要問了,雖然古代科考有一系列身份審查措施,但那時候又沒有相機,要怎麼確保上報的考生信息和考生本人是一致的呢?
沒錯,古代確實沒有相機,更不存在AI技術,但真的有人臉識別。
這個「人臉識別」其實就是把考生的相貌用文字記錄下來,然後等到進考場的時候專人現場核對。
再次有請我們的張麻子同學,在順利通過「政審」後,麻子同學的相貌就會被記錄下來。
比如鬍鬚不明顯就是「微須」,眼睛又小又圓就是「小眼」,另外身高體型臉上的麻子等都會被記錄。
如果麻子同學在相貌信息登記之後覺得自己的長相配不上自己的才華,沒忍住蓄了長鬚祛了麻子來提升自己的男子氣概。
嘿嘿,不好意思,只要考試當天負責「人臉識別」的人感覺對不上,輕則逐出考場再等三年,重則打入大牢終身禁考。
也就是說,一旦樣貌信息被記錄,就必須保持到考試結束。
所以,古代考試不僅不比現在高考壓力小,還不能亂吃補品,萬一考前太胖體型對不上號,那就白瞎了。
※ 比貸款擔保風險還大的科考擔保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被古人的智慧給折服了?但在防止科考舞弊頂替的路上,這些還遠遠不夠。
古代沒有徵信的說法,所以除了前面提到的「政審」和「人臉識別」外,在符合報考條件的情況下,還需要一名有影響力的人物來做擔保人才能完全有資格進入考場。
那這豈不是給了別人結黨營私的機會?
確實有這個可能,但考試擔保就像投資,高回報必然對應高風險,一旦被擔保人舞弊行為被查實,擔保人也將一併獲罪。
具體懲罰有多嚴厲,可繼續往後看。
通過前面的內容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科考為防止不公平現象發生,在考前就已經很嚴格了,所以在考試過程中更沒有理由鬆懈。
※ 比高考安檢更嚴的「安檢」
經歷過高考的人可能都會覺得安檢很嚴格,但從強度上看,古代科考「安檢」強度還要高出不少。
就拿搜身來說,現在基本都是在考場外監考老師配合安檢儀器搜,但在古代就有意思了。
古代考生進貢院(考場)之前,不僅要搜身嚴查夾帶,還必須脫衣散發泡澡。
檢查身體的時候連鼻孔耳朵都不放過,堅決把在身體上寫答案的現象扼殺在搖籃中。
另外,相應的衣著配飾也有嚴格規定。
鞋襪毯子都必須是單層,所有攜帶進考場的物品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查驗,硯臺不能過厚,不得攜帶棉被,就連家中老母親蒸的大白饅頭都要掰開檢查。
寫滿文字的衣服和襪子
當然,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雖然衣服鞋子躲不掉安檢的宿命,但莘莘學子的想像力從來都不會被嚴苛的考試規則所禁錮。
比如在夜壺裡面藏小抄,或者用鹽水在衣服上寫字,幹了後再用蠟燭一烤就能看到,明明就只是個考試,卻硬是搞出了諜戰的味道。
對此,只能感慨以前為何不考化學了。
還有更奇葩的,馮夢龍在《古今譚概》裡就記載了一樁案例,說的是萬曆年間有人用油紙卷好小抄,藏在肛門中……
要是能把這心思和膽魄放在學習上,現在怕也是一個名留青史的人物了。
※ 考試不結束不出小黑屋
「安檢」通過就可以進考場了。
現在高考一間大教室坐30號人,有窗有燈還有空調,脖子長眼睛好的,還真有可能瞄到別人的答卷,但在古代就不同了。
古代科考開始,就會給考試的大院子上鎖,包括監考老師在內的所有人,都必須留在考場。
每個考生都有獨立而陰暗狹小的格子間,吃喝拉撒睡全在裡面。
為了防止串通作弊,考試時還需要掛上帘子。
具體環境可參考下圖。
歷朝歷代考試時長都不同,比如明朝是考一天休一天,清朝是考一天休三天,但不管考幾天休幾天,考試不結束就不能離開。
當然在考試過程中,監考老師的突然問候肯定是少不了的。
如果被抓到當場作弊,那就不是考試才進小黑屋了,可能終身都要被關在小黑屋。
而為了防止閱卷老師徇私,交卷之後還有專人糊名謄錄以及覆審,可謂是絞盡腦汁。
所以,我們的麻子同學要想秒殺群雄,直奔殿試,不僅要學識淵博,還得有強大的心理素質。
任何措施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所以即便古代科考為防作弊頂替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也難免有漏網之魚。
那麼出成績(放榜)或做官之後才發現是作弊或者頂替的怎麼辦?
雖然懲罰不像古裝劇中常說的那樣「株連九族」,卻並不代表它不殘酷。
※ 作弊無異於作死
前面我們說過,即便通過「政審」,也需要一位擔保人擔保才能獲得考試資格。
擔保人制度,就是為了防止考生作弊的。
無論是考試中還是考試後,只要能證明被擔保人有作弊行為,擔保人就會被治罪。
除了擔保人外,相應的考官輕則關押降級,重則流放斬首。
在清代,作弊者不僅要被罰款取消功名,還得再杖責一百戴枷鎖遊街三月,然後流放,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寧古塔。
那時候的寧古塔人煙稀少氣候寒冷,去了基本就是判死刑了,也因此在整個清代,那裡成了所有流放罪人的噩夢。
但這還不是最殘酷的。
更殘酷的地方在於,科考劃分考場的時候,同一區域的十人為一保,一人作弊其他九人將共同受罰。
這項制度有個學名,叫互保連坐制。
比如明明極具才華卻靠一位叫「秋香」的女子才被大眾熟知的唐寅,他之所以坎坷潦倒,就是因他人作弊被查然後被連坐,不僅終身禁考,還慘遭牢獄之災。
可見,參加考試的人,不僅自己不能作弊,還得監督他人,發現舞弊不舉報就是同謀,如果當時沒看到考完被查出來,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雖然這一制度不夠合理,但也確實斷了很多人不勞而獲、鑽科考空子的念想。
另外,說到舞弊懲罰,咱們的大作家魯迅也曾深受影響。
魯迅先生曾多次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少年時期家道中落、慘遭巨變的經歷。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他的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入獄八年。
就是這八個字,沒看錯!
不過周福清其實很早就考取進士併入京為官,但奈何兒子周伯宜(魯迅先生父親)怎麼也考不上,只得向考官行賄。
最後事情敗露,周伯宜不僅被剝奪了秀才功名,還在35歲時就鬱結成疾離開人世。
為了讓周伯清儘早出獄,周家的家產也基本都敗光了。
這足以見得,一旦作弊被查,對家庭的打擊是相當慘重的。
再說說現在,最近高考期間,也有新聞曝出某地三人因舞弊被抓,其中一名學生獲利一百元卻被罰款一千元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得不償失。
可見,考試不守紀,親人兩行淚永遠都是不變的真理。
在此,小編想說,為自己也為他人,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考試,我們都應當端正考風嚴守考紀,不要讓一時作弊成為終生負擔。
最後,高考已經結束,祝願各位考生收穫令自己滿意的成績,拿到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順利進入人生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