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群被試者單獨呆在一間空曠的房間裡15分鐘,並給他們兩個選擇:A什麼也不做,只和自己的思緒呆在一起 B選擇主動點擊自己打發時間
結果讓人震驚,竟然有1/4的女性和2/3的男性被試者在這15分鐘內至少電擊了自己一次。
閒不下來的人,竟然會主動製造痛苦。
蔣勳老師曾說:「忙則心亡。」
閒不下來的人,總是試圖用各種各樣的事情把生活填滿:他們忙著刷朋友圈,生怕錯過朋友的動態;忙著學習各種新技能,不管對自己有沒有用。他們總讓自己忙到不需要思考。
蕾就是這樣一個一刻也閒不下來的人,她的時間總是排得滿滿的,工作、學習、副業,每天都忙到深夜1點。周末要麼參加交友會,要麼和同事聚會。
蕾總是試圖做點有用的事情,輕鬆閒暇讓她感到如坐針氈,覺得荒廢了時光。
直到有一天,蕾因為膽結石住院,卻發現儘管她參加了無數的聚會,身邊卻沒有一個願意照顧她的人。
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一直忙著各種社交,卻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
閒不下來的人,總告訴自己,這個聚會必須去,那個應酬不能少。忙忙碌碌、馬不停蹄,卻忘了思考,誰才是真正值得自己付出的人。
梁實秋說過:"人類最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閒暇,於必須的工作之餘還能有閒暇去做人,有閒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在高分日劇《凪的新生活》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28歲的社畜大島凪,總是笑容滿面,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和周圍人的關係,生怕遭到周圍的人排擠。
直到有一天,她無意中聽到男友慎二對她棄若敝敝,才如夢初醒。
凪從公司辭職,和男友、同事斷絕聯繫,搬到了小鎮上,她刪掉了社交軟體,不再做朋友圈的「點讚達人」。
她利用這段閒暇時光,重新審視了自己和周圍人的關係,交到了真正的朋友,有勇氣說出討厭的事情,開啟了新的生活。
在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人。有些人會利用我們,有些人會傷害我們,有些人會溫暖我們。關鍵是,你有沒有有抽空思考過,生命中出現的這些人教給了我們什麼?
愛默生曾說:「高尚的、仁慈的、寬容的、正直的思想,不是群居所能給予的,只能夠憑藉孤獨來得到升華。關鍵的並不在於是否與世隔絕,而是保持一種精神上的獨立。」
生活不僅要向前衝,也要回頭看。讓自己閒下來,才能有機會看清自己和身邊的人。看清自己,才能快樂;看清他人,才能減少痛苦。
林曦老師曾在演講上這樣解讀「閒」:
「閒」字,它外面是個門,像一個圍牆,或者是界限,是保護的意思。裡面是木,代表的是柵欄。門框裡有個柵欄,是說外面是世界,裡面是自己的空間。
在世俗紛擾中保護好一份「閒心」,才能有空間去接納美好。保持一點閒情,才能在尋常的生活中找到快樂。
北宋大詩人蘇軾,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卻始終保存著一份閒情逸緻「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43歲那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他卻用一份「閒心」發明了流芳後世的東坡肉。
57歲那年,蘇軾又因「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他卻用一份「閒情」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名句。
沒有人不愛蘇軾,愛他的那份豁達、愛他的那份氣定神閒、從容不迫的心境。
蘇軾在詩中寫道:「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閒下來,才能看見風景、享受生活,才能把眼前的日子過好。心浮氣躁的人很難尋得快樂,閒下來,才能不忘初心,聆聽自我,做生活的主人。
心若不「得空與閒」——風進不來,雨進不來,萬千世界進不來,靈感和光更進不來……
齊白石曾說自己畫畫是「心閒氣靜時一揮」。
正是這份隨意閒然,讓齊老能畫出「心靜閒看物亦靜,芭蕉過雨綠生涼」的境界。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唯一的目的,不是婚姻和愛情,而是快樂和成長。」保留一些閒暇,才能快樂和成長。
梁文道曾說:「讀無用的書,做無用的事,花無用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不必要的聚會就推了吧,留一些閒暇來充實內心;不必要的應酬就算了吧,留一些閒暇給那些真心待你的人;不愛的人就放了吧,留一些閒暇去尋找幸福。
那時你會發現,原來人生真的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閒」。
亞里斯多德說過:「幸福屬於那些能夠自得其樂的人。」
願你「人忙心閒」,生活中始終保有一份閒情逸緻,能夠自得其樂;願你保留一顆閒心,享一世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