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張逸菲 文/圖
與去年同期銷售額相比,頭部品牌增量高達800%,代餐產品企業進入消費「藍海」。代餐為什麼火?背後站著的是旺盛的消費人群,以及逐漸攀升的肥胖率和想要「偷懶」的減重生活方式。
代餐產品火爆的同時,也有人認為,這些產品誇大功能,消費者是在繳納智商稅。那麼,代餐產品究竟對減肥有多大幫助?
大型商超世紀聯華冉屯路店,因附近居民區很多,代餐類的燕麥在貨架上比例較多,價格也很便宜
肥胖人群數量翻番,代餐產品銷售增長快
代餐產品已經「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到各類平臺中,打開淘寶,隨機點開一個代餐產品,都能看到每月高額的銷量。特別是今年雙十一,根據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代餐輕食類目銷售額同比增長290%。
銷售額增量背後,是相關產品企業的增長。據企查查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減肥相關企業一共有4.6萬家,山東省以8000餘家排名第一,河南省位居第二位。
今年以來,代餐品牌更是受到資本熱捧,不少知名投資機構紛紛下注,如王飽飽在今年4月獲得了近億元的B輪融資,好哩麥於今年7月獲鄭志剛C資本近千萬美金A輪融資……
燕麥的品類也玩出花樣,各種口味的代餐都有,有消費者說一般早晚餐沒時間吃,會衝調麥片代餐
不得不說,國內肥胖率以及「減肥」概念的上升,是此類產品以及相關企業生根的重要誘因。根據「遠川商業評論」提供的數據,2004年到2014年,中國肥胖人群數量翻了一倍,平均每3人中就有1人超重,9人中有一人是臨床意義上的肥胖。中國減肥市場產值超千億,平均10個女生中,9個都有減肥習慣。
近幾年,資本瞄準了位於一二線城市的女性及更年輕的95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者,她們想瘦身、又沒太多時間鍛鍊、或者購物渠道不夠,但娛樂消費欲望卻旺盛的人群,進行了代餐品牌的精準投放。
河南商報記者通過走訪發現,不管是鄭州市內的大型商超還是小型便利店,貨架上都有代餐食品的一席之地,在世紀聯華冉屯路店,各品牌的穀物代餐被擺到顯眼位置,前來選購的消費者基本都是附近居民,「也並沒刻意將它作為代餐,就是沒空吃早晚餐了,懶得做,還想減肥,就做個麥片吃。」一位市民對河南商報記者說。
對比線下,線上代餐銷售一片火爆。進入幾個代餐的頭部品牌,幾十萬的評論中,對代餐的好評很多。「味道好喝還能減肥!賺到了!」「我喝了幾個月,已經瘦了十斤了!」......類似的評論留言隨處可見。
河南商報記者發現,線上的所謂代餐產品,並沒有在線下充分體現。超市內的代餐價格比較便宜,也沒有線上品種多樣,更接地氣兒一些,超市新零售部的工作人員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衝調類的代餐粉,冬季銷量會高一點,「我們分析是天氣冷,代餐粉用熱水衝調,營養又保暖。」
花費近4000元後,有消費者懷疑自己交了「智商稅」
可最近,「風」很大的代餐卻引發一輪爭議。
「豪擲」近4000元買了一個周期的代餐粉,鄭州市民小顧在喝第一口的時候滿臉問號,「我是不是被騙了?」
「這不就是豆奶粉?」小顧開始懷疑。銷售告訴她,代餐粉一天喝兩次,除此之外不要吃飯,不僅減肥美容養顏,還能延年益壽、預防癌症。「那段時間不知怎麼就信了銷售的話,想著不用運動就能減肥,也挺好。」
豆奶的口感一下將小顧打醒,她不肯相信自己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但是另一方面,她認為,如果每天僅靠代餐粉「續命」,還不如每餐少吃一點,「不吃飯也能減肥。」小顧說。
線上頭部代餐品牌並不便宜
而當她準備去找銷售理論,看到銷售朋友圈的介紹,「如果服用產品期間吃飯,我們就不保證效果哦!」的時候,小顧幡然醒悟,「我必須承認自己掏錢那一刻有多麼蠢,交了次智商稅。」
被代餐概念擊中的,還有不少類似小顧的都市麗人。
一段時間內,魏微的朋友圈充斥著各種微商代售的代餐產品。酵素、代餐粉、能量棒,還有代餐品牌投放的朋友圈廣告;不僅如此,打開某美妝及生活分享平臺APP,不少博主也在分享自己所用的代餐產品,「甚至會讓你有種錯覺,好多人都在吃代餐,這太平常了。」魏微說。
可當她沒禁得住誘惑,購買了某品牌代餐奶昔並品嘗後,打消了長期吃的想法,「太難吃了,」魏微說,一瓶的單價要二十幾元,喝完還會餓,還會很想吃飯,「既然控制不了飢餓感,還需要吃飯,那多出來的代餐花費算什麼?」
代餐產品頭部品牌增量800%
天貓衝調品類負責人塗偉城在接受央視《天下財經》欄目的採訪時透露,代餐整個品類有高速的增長,以代餐奶昔為例,與去年同期的銷售額相比,增長500%,頭部品牌產品更是實現了800%的銷量猛增。
代餐如此風靡,它到底能不能代替吃飯?算不算小顧等人口中的智商稅?
「我認為得看你想用代餐實現什麼樣的功能。」健身教練王偉對河南商報記者說,「如果你想用它完全代替正餐,個人意見,那純粹是在交智商稅,可如果你僅作為配餐,那它的意義還有待商榷。」
不少代餐商家通過營銷手段,宣稱代餐食品完全可以達到正常飲食人體所需的營養,同時提供飽腹感,對於這種宣傳,是否真實?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主任研究員錢承敬在接受《天下財經》的採訪時稱,已經將隨機送檢的五種代餐奶昔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含量進行了檢測,同時也計算了能量含量,「通過測算,它的能量的確比正常一頓飯的能量要低。」
人體所需營養,代餐產品並不能完全提供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趙璐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從專業角度建議,不提倡食用代餐產品代替正餐,「我也聽說過不少代餐產品,說實話,一個周期吃下來並不便宜。」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代餐產品並不能完全提供。」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營養食療科主任周煜說,減重不能減營養,過於在意減掉體重,而忽略身體對各種微量元素的需求,從而影響身體健康,實屬顧此失彼。
當然,對於一些存在進食障礙和消化功能差的群體,需要輔以特醫食品營養粉等製劑進行輔助,但需要在專業人士指導下使用。
「我們主張吃全食物,不吃『食品』。」周煜解釋,營養師主張攝入真正的食物,是指儘量攝入食物的原樣,比如吃蘋果,而非喝蘋果汁,加工後的食品,在製作和加工過程中,營養素的流失和添加劑的使用,極大程度破壞了原食物所含營養成分。
更重要的是,代餐產品的出現,消費者所選擇到的是一種共性產品,忽略了人體個體化差異的特性,「事實上,對於專業的減脂,從營養學的角度,需要對其做量化評估後,做出專業的飲食指導。」周煜分析,通過對期望減重的個體進行健康狀況的專業評估、減重期望值的分析,才能多維度地作出減重健康的指導意見。
周煜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一蹴而就必是暫時的,想要減重的人需要明白,最終要的到底是什麼?是改變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是短期內減少的體重數字,「在我看來,一個理想的減重過程,一定是心態的轉變加健康的飲食鍛鍊,畢竟誰也不想看到,停止食用代餐產品後帶來的反彈。
(編輯 吉倩倩 吳冰 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