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何以在大眾中長存

2021-01-09 騰訊網

在人類文明中,宗教和科學都是永恆的話題,且兩者之間客觀上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科學能夠解釋的東西越多,宗教的影響力就越小。當人類文明跨過幾種社會形態,科學文化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按照正常的邏輯,似乎現代社會留給宗教的立足之地已然不多。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不同文明的大眾人群中,宗教都自始至終擁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一、宗教也在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不只是科學發展的方向,同樣也引領著宗教的發展變革。時代在變,宗教同樣在發生著改變。關於宗教改革的代表性人物,國內道教有張道陵、王重陽,佛教有六祖慧能、宗喀巴大師;國外最著名的有馬丁路德。經過歷史上的多次變革,同一種宗教在不同的地域,展現出不同的面貌,與其說是宗教的分化,不如說是宗教的適應。

宗教的發展與變革,與人類文明發展相伴始終,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變或者不變的問題,很可能就是決定一個宗教文明生死存亡的大問題:每種文明中過往都一直存在宗教,但絕非一直存在某種特定宗教。宗教領域也有別人家的孩子,當一種宗教被視為不如另一種宗教的時候,優勝劣汰就會發生,改宗的事件屢見不鮮。在歷史上,因教義和儀式等沒能競爭過後起之秀的基督教,曾在歐洲大陸烜赫一時的希臘奧林匹斯諸神以及北歐諸神,最終以整本戶口註銷的形式退出了歷史舞臺。能夠自古流傳至今的宗教,自然都能在歷史的長河裡找到其流傳至今的道理,就比如天主教拋棄贖罪券走向親民化、佛教在唐朝完成中國化等等。

二、宗教能夠提供心靈的寄託

安全感,是所有人都孜孜以求的。一方面,各大宗教的長盛不衰,也因無不在強調作惡得惡報,為善得善報,教導信眾要自覺向善。這種自然而然的教化,長久來看確實能夠起到規範每個人的行為的作用,從而給整個群體帶來更高的安全感。在另一方面,人有悲歡離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不無可能有一些會給人帶來不安、內疚,成為心理上的包袱。因人而異,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方式對這些包袱加以排解放空,讓內心得以安撫而歸於平靜。毫無疑問,宗教活動就是其中的一種有效途徑。

宗教的對人心靈的安撫,還表現在各自特有的宗教旋律上。不同於流行音樂,能夠在短時間內給人帶來極大視聽刺激,但視聽體驗來得快去得也快,各宗教的代表性聲音雖在旋律上大相逕庭,如佛歌、道樂、基督教的唱詩、伊斯蘭教的宣禮聲,但對於信眾來說毫無疑問都有著淨化心靈的神聖力量。《禮記·樂記》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

三、宗教也在某種程度上補充著科學

科學,是理性的存在,必然受到時代條件的限制,只能憑藉著過去科學體系一步一個腳印拾級而上。牛頓、愛因斯坦都是不世出的偉大科學家,但終究憑一己之力,也難以窮盡無盡的科學,正如兩千多年前,莊子作出的論斷那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恰恰由於科學的永無止境,人類文明才得以無限進步。事情大都有兩面性,科學永無止境還意味著,現階段人類仍有很多問題得不到合理解釋。再有,以理性的科學應對感性問題,也很難有個服眾的答案,就像著名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種感性問題的答案,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辦法用科學來統一。

對於很多科學尚且不能做出解答的問題,先驗的宗教理論恰可以加以補充。當然這種補充,未必代表著真理,但卻能給眾人與生俱來的疑惑劃上一個句號。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種問題,換作誰被問來,都難以給出一個邏輯清晰足以服眾的答案。如果直接給提問者答覆雞生蛋在先,並說好這是先驗答案,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提問者不同意此答案,那就得進行邏輯鏈條嚴密的反面證明,而這也缺乏科學的有力支撐。也許,很多宗教的先驗觀點,正是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好奇心,作為有朝一日合理的科學答案到來之前的替補。

相關焦點

  • 韓國因神秘教會疫情擴散 基督宗教何以在韓紮根?
    (原標題:從「再造國家」到「成功神學」:基督宗教何以在韓國社會紮根)
  • 西方宗教,何以席捲中國農村?
    那就是石家莊疫情如此嚴重,究竟和當地的宗教活動有沒有關係?基層的宗教活動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次日,在北京市召開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王海豐表示,北京的155個宗教活動場所、840名宗教教職人員均未出現新冠肺炎感染和疑似病例。
  • 大眾日報:濰柴動力,何以奔騰不息
    7月9日,大眾日報以近兩個整版的規模,重磅推出深度報導:《濰柴動力,何以奔騰不息?》  這篇報導近14000字,全面、系統、立體介紹了21年來濰柴改革創新發展的經驗,從濰柴心無旁騖攻主業看國有企業的初心、使命和擔當。
  • 德意志民間宗教思想的活躍,表現平民大眾,對基督教義的新理解
    但德意志朝野上下對羅馬教皇控制的教會統治和剝削卻極為反感,新思想與對教會的批判相結合,遂形成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城鄉勞苦大眾還掀起了歐洲歷史上聲勢最大的農民戰爭。這些社會運動也使德意志的文藝復興文化躍居歐洲前列,主要的藝術大師紛紛參與這些運動,使他們的藝術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可以說藝術的繁榮深受其惠。
  • 當政治與宗教撞在了一起:是什麼剿滅了慈濟?
    媒體人王尚智撰文「那些以慈善之名的無盡掠奪」,引起廣大迴響,但我無法認同這將慈濟全面打入魔道,那「向大眾蛇蠍吐信」的觀點,面對各宗教,冷眼旁觀會更清晰,這一切不過卡在一個「執」字。佛度有緣人,本想渡化眾生,手法卻箝制了眾生,這是佛教的盲點,卻也幾乎是每個宗教打不開的矛盾結。
  • 科學,宗教,與信仰
    舊文提到,在尋求心理疏導的時候,求助於宗教也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我坦白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對於那些虔誠的信仰者,我也表示尊重和理解。我個人覺得,宗教來自於古人對世界的解讀,在科學和知識不完備的時候,古人先哲們試圖解釋世界的緣由,並為苦難的人生帶來慰藉,從某種意義來說,宗教本身就有安撫情緒和治療抑鬱的功效,從古至今,很多人在塵世中走投無路,或者感到疲憊和厭倦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宗教作為最後的情感庇護。
  • 維納斯何以成為大眾情人,她有什麼特殊之美?
    除了個性化,人們對於美的感受還有著共性化部分,比如都喜愛女神維納斯(本篇主要以維納斯為例,錦繡山河、花草樹木等世間美物、美景容略),維納斯的形象因為具備了大眾心中對美的共性化感知,因而成為了大眾情人。 最後說:維納斯何以能夠成為大眾情人?人設的唄(^_^)。
  • 高票房、大手筆:一部揭露韓國宗教亂象的懸疑驚悚片
    當然,對於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來說,這個數量並不稀奇。然而讓人細思極恐的是:這些教派竟跟韓國的那些正統教派(包括佛教、基督教)乃至跟韓國大眾甚至總統都有著千絲萬縷聯繫,如此,若真疫情來臨可了得!那麼到底這種群魔亂舞式的宗教亂象何以在韓國滋生存在呢,接下來我們要講的這部2019年出品的韓國電影《娑婆訶》(suo po he),或許能給你答案。
  • 音樂是我們的堅固堡壘——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一
    文 / 王立彬我們剛剛回答「何以古典音樂是一個西歐現象」,馬上面臨另一個恰如其分的提問:「何以西歐古典音樂是一個德國現象?」隨便一個古典音樂愛好者,都會把古典音樂世界中的德國作曲家(包括當代德國和奧地利)的絕對主導視為不言而喻之事。
  • ​成窮| 定義「宗教」的四種方式
    作者簡介:成窮,原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倫理學教研室主任。那裡有宗教,那裡就有對宗教的思考。對宗教加以定義的努力,就包含在這些思考中。近代以來,特別是自麥克斯·繆勒使關於宗教的研究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來,宗教更是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而對宗教的定義也不斷湧現出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宗教、定義宗教。這方面的成果數不勝數,我們無法、也沒有必要一一枚舉這些定義。
  • 解題「文化浸潤宗教」
    西元前三世紀,印度的佛教大帝阿育王,在他雕刻在史稱阿育王柱上的誥文中有一段至今尚存的話——「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應如理尊重他教。這樣做,不但能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反過來做,則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也傷害了別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難他教的人,當然是為了忠於自教,以為『我當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嚴重地傷害了自己的宗教。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墨學對宗教思想有什麼影響?
    導語:19世紀末20世紀初,墨學對宗教思想有什麼影響?儒學的宗教性不強烈。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對天、鬼神等概念較少論及。雖然漢儒的「天人感應」學說具有相當神秘色彩,但是儒學的主流卻是關注現實的,對宗教、鬼神等話題比較淡漠,提倡人們將主要精力放在現實社會的治理上,而不要過多關注鬼神。
  • 【政策解讀】臺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基於「共同性」與生活共同...
    據估計,臺灣總人口的80%擁有宗教信仰,這在東亞社會乃至整個世界也都堪稱高度發達。宗教信仰何以在臺灣如此興盛?它們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又是什麼?本文在兩岸新史觀基礎上,使用我們提出的「生活資本」與「生活共同體」的範疇,對此問題進行簡要討論。
  • 宗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在大眾的認知中,宗教被認為是超自然的存在,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當今的社會依然影響深遠。宗教的定義很難被確定,更多是源於其是由眾多個人的信仰所組成,每個人對宗教有自身的理解。連偉大的社會學家馬克思.偉伯對此也避而不談。「即使去嘗試給出這樣的定義,它也只能出現在這個研究的結尾。」
  • 黑格爾辯證法的宗教前提
    此時他認為, 民眾宗教作為主觀宗教以自由為標誌, 其主要目的在於「給整個靈魂灌輸以力量和熱情, 灌輸以精神」從而促進其「偉大和崇高的德性」[1](p21)與此相反, 作為客觀宗教的現存基督教卻是抽象的敵視人的東西, 就像自然教師的標本室, 擅長把各種活的生物變成死的標本。黑格爾對其好惡之情最鮮明地表現在他對其宗教節日的對比性描述上。
  • 加拿大特魯多總理與加拿大宗教領袖對話
    中華新聞社多倫多電 (記者 常建國)2020年12月3日加拿大總理和加拿大的各大宗教領袖之間就有關COVID-19疫情發起一個用ZOOM召開的高層會議。被邀出席的有來自於全加拿大具有影響力的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原住民、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印度教等的宗教領袖。加拿大佛教會會長達義大和尚作為漢傳佛教的宗教領袖應邀出席。特魯多總理說:面對疫情,僅以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非常感謝不同族裔的宗教領袖,在疫情期間,為社會做出很大貢獻,並積極的帶領各宗教的信眾守望相助、共克難關,顯示出人性的光輝。
  • 2020考研:英語閱讀常考詞彙之大眾傳媒、天文地理類、宗教類
    今天幫幫整理了2020考研英語閱讀理解常考詞彙,希望大家能夠學以致用,這是第一部分,幫幫會持續更新的,敬請關注哦~   ►大眾傳媒類   audience rating 收視率,收聽率   bill 海報   billboard 告示牌,廣告牌   braille 盲字,點字法
  • 略談宗教神權
    宗教神權自古有之。西方有,東方有。古代有,現代依然還有。在這裡先借用神權政治的詞條:神權政治盛行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剝削階級藉助於宗教信仰來鞏固其專制制度,神化國王,用王權神授的思想和各種神化崇拜儀典來宣傳麻痺人民,實行神權的君主專制。而宗教神權的鼎盛離不開政教合一的制度,在這時候,宗教領袖就是政治領袖,宗教神權與神權政治合二為一。
  • 馬丁·路德:借宗教改革推動傳媒革命
    馬丁·路德不僅是歐洲宗教改革的旗手,更是開拓大眾傳媒領域的先驅。他親力親為,喚醒了印刷作為傳播手段的價值,在重塑公眾信仰的同時為日後的出版業定調。
  • 為什麼宗教不應該指導道德?
    對於這種想法,反對的人有一句很方便的話可以用,就是「政教分離」:我們在討論公共議題、決定政策時,不該把這類來自宗教教義的意見列入考量。然而,為什麼政教必須分離?既然宗教信仰也是社會成員終極價值觀的可能來源,我們為什麼不該照顧它?以下我試圖回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