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揚州日報-揚州網
通訊員許廣友記者陳晨
每天清晨6點30分,位於邗江區城北鄉鴻福社區鴻福三村南門口的一間車庫理髮店就會準時開門迎客。70歲的柯厚鐵打掃衛生,燒熱水,為接待即將到來的顧客而忙活著,一切都有條不紊。老柯理髮57年,積累了一大批像老朋友一樣的老顧客。
1
手握剃刀57年,常為老弱病殘免費理髮
「剛從醫院幫人剃完頭回來,不好意思讓大家久等了。」昨天上午,柯厚鐵急匆匆趕回車庫理髮店,放下手中的木箱,一邊向久等的兩名老顧客表示歉意,一邊招呼其中一人落座,熟練地開始為其刮臉。
柯厚鐵經營的理髮店就在自家車庫,面積僅6平方米,裡面擺放著一張靠背椅、一面鏡子、一個面盆,剃頭工具僅有剃刀、電動剃頭刀和剪刀。鏡子上還貼著「鴻福社區志願服務站點」。據介紹,老柯利用專長,經常為小區及附近醫院的老弱病殘提供義務理髮服務。「只要一個電話,我就會上門幫人剃頭。」
柯厚鐵祖籍在南通海安,13歲拜師學藝,1985年來揚州闖蕩。「當時我就挑著一個剃頭挑子走街串巷,誰家要剃頭,我就上門服務。」柯厚鐵老人笑著說,1994年之後,他曾在馬路邊擺攤剃頭,之後一直在馬太巷租房開理髮店。
回頭想一想,柯厚鐵手中的這把剃頭刀已經握了57年,一直沒放下過。
2
理髮從不定價,回頭客全是「看著給」
「柯老手藝精湛,我在很多地方剃過頭,可始終覺得只有他能把我的頭剃好。」家住瓜洲鎮的周大偉在柯厚鐵手上剃了10多年頭,老人搬家,即使再遠,也會抽時間驅車而來。
開門做生意,一般明碼標價,可是柯厚鐵幫人剃頭,收費從沒有「標準」。
「從以前租房開店,到現在用自家車庫開店,我的理髮店從來不設招牌、不定價格。」柯厚鐵老人直言,如今他每天接待的客人都是回頭客,以老年人為主,願意給多少錢,他就收多少錢,遇上陌生顧客,一般只收10元錢。
在柯厚鐵看來,前來光顧生意的不是街坊鄰居,就是老弱病殘的群體,作為一名傳統的剃頭匠,能為大家服務最重要,利潤不是第一位的。
3
剃頭老匠人見證揚州理髮行業發展史
柯厚鐵老人的理髮店門前始終擺著幾張凳子,每天從早上6點30分開門營業,到晚上6點關門打烊,這幾張凳子上一直坐著街坊鄰居,他們時不時與柯厚鐵夫婦拉拉家常,顯然已經將理髮店當成了小區的公共休閒場地,早已將柯厚鐵夫婦當成了無話不談的家人。
不少街坊勸柯厚鐵早點「退休」享清福,可柯厚鐵覺得自己做了一輩子的剃頭匠,這門手藝丟不下了,也捨不得丟了。
「幫人剃頭不僅是混飯吃的技藝,還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在柯厚鐵的記憶中,30多年揚州人流行過的各種髮型他都如數家珍。火鉗燙頭、烙鐵燙頭、電燙、化學燙,柯厚鐵老人都一一經歷過。「別小看了髮型流行史和理髮發展史,它們可是見證了我們國家的進步。」
柯厚鐵其實也給自己制定了「退休」條件,「等哪天幹不動了,就會真正丟下手中這把剃頭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