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設施|「交通大腦」到底是什麼?

2020-12-17 澎湃新聞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交通大腦」應用是交通管理業務及其延伸。而以「交通大腦」而非「交通管理大腦」作為名稱,也許並不想局限在交通管理行業,只是,在現有的政府投資機制下,從交通管理業務切入是不得不做的生存選擇。不過,「交通大腦」的概念雖已提出兩年,對大腦的印象,仍然只有雲端、智慧這樣缺乏實質內容的描述,公眾和社會企業並無多少感覺。

交通大腦,一面是與已有的交通管理從業者爭奪業務,並屢受行業詬病;一面是公眾缺乏體驗而產生懷疑,兩面夾擊使這個概念逐步泡沫化。即使不斷通過媒體曝光用新概念刺激注意力,而且吸引到更多的城市政府投資,也很難阻止泡沫化的趨勢。

交通大腦諸多應用的提法,經常會採用一些跨界名詞或者包裝過的名詞,譬如眾包數據、窄帶物聯、未來交通、城市計算等等,炫耀與廣告成分頗多,難以了解和分清楚其提出的種種設想。不過,對於渴望創新改變城市面貌的地方政府來說,這些詞卻會成為投資的理由。

這些詞究竟是什麼,要做什麼,算是公共政策的實現,或是對公眾服務的承諾,抑或是一種局部交通的改進措施,大家心裡並不清楚。只是,這樣的擔心並不會釀成嚴重的後果,在當下缺乏數據公開的背景下,最終發布一些自說自話的成績宣布勝利並非難事。不過,交通大腦如需健康發展,避免曇花一現,仍然需要明確地搞清楚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老百姓能得到什麼,這樣才能安慰好政府和企業忐忑不安的心,對得起投下去的財政資金。

交通大腦是什麼?

雖然各家都會用許多頁PPT來講述交通大腦是什麼,不過,在羅列了大數據分析、度量體系、人工智慧算法、交通優化指揮等業務領域之後,仍然沒有一家機構用簡單明了的定義來講清楚交通大腦是什麼。

站在產業的風口上,介紹的PPT越來越像吸引投資的動畫片,誰願意用幾句大白話來講清楚呢?然而,對嚴謹的工程師而言,聽不懂的東西就會一直抱有質疑,也會拿出智能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來做比較。我們不妨來看看,智能運輸系統是如何用大白話講清楚事情的。

網絡上介紹交通大腦的圖片。圖片來源《擁有人工智慧的滴滴交通大腦能否再次顛覆未來出行體驗?》極客網(http://www.fromgeek.com/ai/140360.html)

維基上智能運輸系統的定義

較為常用的智能運輸系統定義為:一種先進的服務,旨在提供與多模式運輸方式和交通管理相關的創新服務和應用,讓使用者能夠更好地知悉情況,並獲得更安全、便捷、智慧的運輸。

這樣的定義清晰明了,智能運輸系統是一種服務,而交通大腦是什麼呢?是系統、服務、軟體、吸引政府投資的廣告,還是其他什麼,缺乏明確的信息。

交通大腦用了交通這詞,智能運輸系統用了運輸這個詞,這兩個一般人容易混淆的名詞,則是兩個概念的最大區別。交通和運輸的區別,簡單比喻,交通指的是「在路上」,而運輸是指服務,包含了發生在路上的交通,也包括連接交通站場樞紐以及委託客貨運輸的客戶等的一系列過程。

因此,無論交通大腦用了多少絢麗的詞藻,但其名稱上的表達不得不蜷縮在智能運輸系統裡面。網際網路企業在大喊交通大腦時,是不是只顧著信號燈業務,並沒有注意到,老百姓要的是完整舒適的運輸服務(上班、上學等出行),而交通的事情則是交管、運管部門的業務。交管、運管業務的紅利,帶歪了網際網路企業的雄心壯志。實際上,真正的風口不在交通,而在運輸行業,網際網路企業明顯站錯了風口。

其實,被帶歪的不僅僅是雄心壯志,還有具體的業務內容。交通的種種現象,譬如事故、擁堵,其根源並不一定在路上,也無法用路上的手段來本質改進。譬如,天天要穿馬路十幾次,從危險空間暴露的概率來講,即便措施再完善,概率也會發生作用,危險難以根除;又譬如,沒有地鐵,也沒有準點準時的公共運輸服務,老百姓開車必然成為剛需,任何禁限措施都會引起對立且不能減少開車上路的數量。交通大腦的人工智慧算法、交通優化指揮系統等絢麗的技術,能真正解決或者部分解決這些問題嗎?

交通管理業務是肥肉,多接點活也是生存之道。不過,交通大腦如果真的要助力解決交通問題,而非打著網際網路+旗號換個馬甲的集成商和軟體商,首先還得要回答「交通大腦是什麼」的問題。

交通大腦做什麼,如何評判?

從PPT上來看,各家機構推出的交通大腦是信息技術和智能運輸系統名詞的大雜燴。一些高校學者的跟風,使交通大腦使用的名詞更有學術感,搞得煞有介事一般,也使政府官員難以辨明真假。

但是,把工程技術講得這麼浮誇,不擔心最終做不出來東西嗎?不過,這些PPT裡都沒有提供評判手段,或許大家都明白,評判手段一出,政府就不再這麼願意投錢;又或許交通大腦領銜之後,就不再屬於工程技術領域了,也不用評判手段了。

只是,交通大腦用來做什麼,花了多少錢,仍然是老百姓關心的事情,做得怎麼樣,也應是政府和納稅人需要明白的事情。

我國傳統的評判方法,經常會用一長串數據作為結論,歷史數據和中間過程都無跡可查。譬如一些媒體報導,說某地的事故數自採用什麼措施後,比前一年下降20%;又或者說,老百姓對交通的滿意度提高了10%。這樣的評判方法,即使在數字後加上小數點,也難免讓人將信將疑,在缺乏真實有效的公開數據情況下,公眾的信任是難以建立的。莫非,大腦也要用這樣的評判手段來迎接政府的投資決算嗎?

可靠的評判,應該有具體可行的方法,也有真實可信的數據。譬如,對於信號燈的改善,自行宣布提高多少效率並不會讓人相信,而要將路上實際花費的時間明白完整地公開出來,要讓老百姓感覺和自己體驗差不多才行。交通領域的種種改進措施,目的不是為了管理者,而是為了使用者。交通大腦做什麼,並不應只問計於管理者,而應更謙虛地傾聽老百姓聲音。

一些浮誇的交通大腦應用,譬如在路上設置噴水以阻攔闖紅燈的行人的管理系統,或者在交叉口設置帶衛星地圖顯示屏的標誌來做出行誘導,這些創新是老百姓需要的東西呢?而政府的投資真的要這麼投嗎?

武漢出現10米長「導航地圖」,圖片來源:https://xw.qq.com/cmsid/20180815A05CFY00

運輸的技術,應以公眾服務和商業服務為目標,並不是所謂的雲計算、人工智慧,也不是大數據、未來交通。這些名詞,更像是要賣伺服器承接設計業務,也顯得提出者缺乏自信。而真實的公眾服務,叫大腦也好或者智能運輸系統也好,是圍繞人的體驗的技術,是否安全、便捷、通暢、舒適。使用者的個體體驗上的認同,要重於自誇的數據改善。

也許,交通大腦的最初提出,是抱有對現有交通運輸技術的不滿,這一點符合老百姓的期待。然而,在持續一兩年之後,老百姓獲得了什麼樣的體驗,這個仍無感覺。交通大腦如果想要區別於那些陳舊的理念,不妨把一些老百姓關心的交通問題理理出來,然後實打實地告訴大家,交通大腦會改進到什麼程度。只有這樣,交通大腦才會被老百姓接受,否則,只是一場圍獵政府投資的盛宴而已。

譬如,交叉口信號燈是否真的能縮短上班路上的時間,這需要真實的前後數據對比;或者可以在手機上實時查詢公交車的到站時刻表,讓乘客驗證是否準時;或者把泥頭車大貨車的路徑梳理好,讓私家車駕駛更安全。

交通大腦,本質上應當是一種服務,可以是公共服務,也可以是商業服務,是老百姓或商家願意付錢的服務。

交通大腦缺什麼?

市面上各家(包括高校的交通學院)推出的交通大腦很多都缺乏對交通領域的專業理解,而且在利益推動下,缺少對經濟性的考慮。

各家機構推出的交通大腦,過多集中在新技術的炫耀,也用了許多泊來詞,如出行者信息服務、可視化智能誘導。不過,在實際應用中,明顯缺乏對這些名詞下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不了解這些名詞的產生背景和服務對象。因此,會鬧出一些笑話,比如在街上豎一塊地圖顯示屏,為出行者提供信息服務,但是,開車的人可能都來不及看信號燈、其他車輛和行人,哪會有功夫仔細辨認一幅充滿信息的地圖呢,就不怕引發交通事故嗎?

再者,交通大腦缺乏確切的目標訴求,也缺乏清晰的服務對象。

缺乏確切的目標訴求,讓交通大腦更像是被包裝過的買賣。提出的目標過高過美而顯得空洞,比如提出全城擁堵減少10%、20%的承諾,在沒有明確目標的含義和評判手段之前,這種目標更像是一種叫賣的承諾。

一些機構推出的交通大腦,最初也許只是為了推動雲計算業務,希望用雲計算帶動政府和公共運輸數據的融合。不過,如果不是政府自己有意識地從業務和流程中主動梳理數據,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那麼雲計算並沒什麼作用,最多只能成為政府的雲檔案館,堆放一些缺乏活力的數據。

去年從浙江省推廣到全國的「最多跑一次」政府服務承諾,在車輛管理、駕駛員管理的業務上,獲得頻頻點讚。目標明確和服務對象明確,才是引導科技發展的發動機,也讓數據充滿活力。而脫離了這兩個明確的交通大腦,能做的只有賣設備軟體和售賣PPT故事,除了各家機構自行賣力吆喝,老百姓很難有所獲益。

從服務的本質來講,在紙上填表和在手機上填表並無多大區別,網際網路只能助力。大腦要有魂,魂並不在網際網路技術上,而在了解各類人群、各種商業真實的需求以及政府的運作機制,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此外,交通大腦缺乏全壽命周期的低成本和可持續的思路。

在缺乏確切的服務目標之前,還談不上低成本和可持續。即便有確切的服務目標之後,如果通不過成本效益分析,就不應該去做交通大腦的應用。譬如投資幾千萬甚至上億建設信號系統,每年還需要幾百萬進行維護。如果這些投資只是為一年幾百次的救護車消防車等特種車輛開綠波(開綠波指信號燈一路綠燈,暢通無阻),只能說太不划算了,不如將錢轉給教育、醫療領域更實在。

算帳,是工程技術的基礎,交通大腦仍然是工程技術,也要算好全壽命周期的帳,看好政府的錢。可惜,公眾一直沒有看到過交通大腦的帳本,甚至,各家的交通大腦技術資料裡,都不會提到帳本這回事。

小結

對於交通大腦的未來,如果能把政府投資當作自家存摺一般,認真思考如何為老百姓服務,而非圍獵的心態,仍然是值得期待的創新。中國現狀交通的問題是逐步形成的,當下的局面是原有知識體系出現了問題,否則該解決的問題早就解決了。現存的交通知識的結構性問題,需要有新的力量來改變,即便是外行,也存在著改變的可能性。

交通大腦的出現和其背後的力量,是一支具有改變現狀的潛在力量,這是其值得期待的原因。只是,現在的交通大腦要麼缺乏自信要麼盲目自信,或者定位於跨界,要麼做交通行業的網際網路專家,要麼做網際網路行業的交通專家;或者許下一大堆實現不了的承諾,然後自行宣布達成目標。網際網路行業雖然年輕,但這些問題難免會遭到其他行業的嘲笑。

憑藉交通大腦背後的這些企業力量,如果能聚攏足夠多的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就有機會重構交通知識,並用這些新的知識服務好老百姓,促進社會效率。不辜負這個時代,也不辜負政府的投資,這才應是交通大腦應該有的雄心壯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交通仿真中心為武漢交通賦予「最強大腦」
    原標題:交通仿真中心為武漢交通賦予「最強大腦」   當前,全球城市正面臨前所未有大變革,尤其是
  • 珠海交警啟用「智慧交通大腦」
    10月15日,珠海交警與高德地圖、北京圖盟科技有限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舉行智慧交通大腦平臺啟動儀式。四方將基於構建智慧交通開展全方位深入合作,各自發揮政府部門和網際網路企業優勢,「政企」聯合,實現數據共享融合、技術先試先行、應用定製研發,在智慧交通應用領域創新發展、在城市交通問題方面贏得新突破。
  • ...揭秘武漢交通「智慧大腦」 大數據賦能讓城市交通更「聰明」
    10月24日,「2020·指尖城市」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武漢市交管局,揭秘武漢交通「智慧大腦」,探秘武漢市交管局如何通過構建的系統化、精細化、智慧化的現代交通管理模式讓城市交通治理變得更聰明。「最強大腦」「最亮雙眼」,科技賦能助力智慧交通正值早高峰,一臺小車在二七長江大橋突然拋錨,橋面交通眼見受阻,這時,響應及時的漢警快騎迅速到場處置,交通很快恢復,那麼這一系列有如雷霆之勢的出警處置是如何做到的呢?
  • 揭秘進博會背後的交通「最強大腦」
    11月10日9點多,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徐涇東站,大批專業觀眾和參展商走出地鐵閘機,沿著通道裡的指示,走向「四葉草」西登錄廳。不光是今天,進博會開幕以來,「四葉草」周邊的軌道交通、公交、出租汽車、定製巴士、停車場等均運轉平穩有序。11月6日當天,僅軌道交通徐涇東站進站客流就累計達到了6.65萬人次。交通是進博會成功舉辦的重要一環。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這看似平淡無奇的畫面背後,有眾多人在日夜辛勤保障,還有一個神秘的「最強大腦」——進博會交通保障現場指揮部在高效運轉。
  • 建立交通設施地方標準 加強駕駛人員資質監管
    深圳的安全島設計是否合理,防護設施的質量是否偷工減料?如今正值深圳市的「兩會」期間,多名政協委員表態,建議建立深圳交通設施地方標準,從設施質量上保障安全島的安全;而人大代表們則更關注駕駛員資質問題,建議更嚴格管理駕駛員資質問題。
  • 廣州出臺軌道交通銜接設施規劃標準
    步行銜接空間要有遮陽擋雨設施地鐵口百米內要有公交站  廣州上月正式出臺《軌道交通銜接設施規劃標準》(下稱《標準》),填補了軌道交通銜接設施領域地方標準的空白。《標準》規定,公交停靠站距離軌道交通車站出入口宜小於50米,困難條件下不應大於100米。
  • 揭秘交通大腦——BATJ技術爭奪戰,滴滴與高德的AI新版圖
    雷鋒網此前就「什麼是智慧城市的起點」這個話題採訪過數十位業內人士,他們的想法幾乎一致:智慧交通。據國外MarketWatch預測,交通市場預計到2024年將超過1300億美元。由於智慧城市的革命,各國政府正在城市計劃中投入巨額資金,絕大部分是用在了開發聯網汽車技術、智能基礎設施和優化交通模式上面。
  • 揭秘海澱「交通大腦」千方科技如何數據賦能讓交通運行更聰明
    項目建設包括「一個中心,兩大工程」,即智慧交通管控中心和基礎工程、科技工程。其中,智能交通管控中心布設了交通信號控制、交通流信息採集分析、非現場執法、交通態勢監控系統、交通信息發布、海澱區智能停車管理服務、大數據情報研判、綜合應用門戶、交通設備管理等九大系統。這九大系統為智能交通指揮中心提供強有力的數據和技術支撐。
  • 這些交通設施正在服務市民出行
    這些交通設施正在服務百姓出行環渤海新聞網消息(記者 魏偉)近日,在建設路與建華道交叉口出現了多種樣式新穎、功能強大的交通設施,改善了路口的道路交通秩序,在服務市民出行中發揮了應有的指示作用。同時,記者發現該路口的交通標誌要厚於常見的交通標誌,後經了解這些交通標誌為自發光交通標誌。
  • 蘭州交通大學激活高鐵「大腦中樞」
    項目前期的「基礎設施」直接關係到高鐵建設的成敗,蘭州交通大學自動化學院「四電BIM工程與智能應用」研究團隊負責這一重要環節——運用「網際網路+BIM」技術構建四電工程建設與施工管理平臺。 四電工程包括通信、信號、電力和電氣化工程,是站後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高鐵開通運營的動力和「大腦中樞」。
  • 聽阿里 騰訊給你分析什麼是智慧交通?
    在智慧交通這個領域,目前活躍著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華為、平安科技、滴滴、高德等公司;在國外,智慧交通市場中運營的一些參與者包括埃森哲、思科公司、Cubic公司、通用電氣公司、IBM公司、西門子公司、Thales集團和WS Atkins。 記者此前就「什麼是智慧城市的起點」這個話題採訪過數十位業內人士,他們的想法幾乎一致:智慧交通。
  • 據說,石景山區城市交通設施加工廠家
    石景山區城市交通設施加工廠家 2.有了人類就有了標牌,小到木板箭頭、三角幡旗,從簡單的手繪符號、圖騰,到如今精中英文(電腦體)標識,從以前的石頭打磨、泥坯挖刻圖象,到如今的電腦設計、電腦全自動加工,無論其規模、效率、質量都有了巨大的提高。
  • 交警大隊排查道路交通安全設施隱患
    進入冬季,受暴雪惡劣天氣以及雪後大型機械清理積雪影響,綏芬河市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受到不同程度損害,存在交通安全隱患。為進一步消除交通安全隱患,推進文明城市創建,近期,綏芬河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對全市道路交通安全設施破損情況進行拉網式排查。
  • 騰訊智慧交通的「We Transport」到底是什麼?
    具體包括:創新交通建設:將在智慧道路、交通大數據中心、智能網聯先導區建設等主要場景,以交通新基建為核心,通過數位化手段,助力打造更好的交通軟硬體基礎設施。數字交通管理:將在交通綜合監控和指揮、交通安全管理與應急、綜合智能緩堵整治等場景中持續發力,基於騰訊豐富的交通大數據生態,讓用戶出行更安全、更便捷;讓貨物運輸更高效更經濟。
  • 交通設施|道路上的隔離護欄終於要被撤除了
    交通設施|道路上的隔離護欄終於要被撤除了 官陽/3M交通安全系統部首席交通安全教育與政策聯絡官 2019-09-03 17:26
  • 上海交通大學校名中的「交通」到底是什麼意思?網友們又吵起來了
    現在,我國有多所以「交通」命名的大學,這些交通大學可以分為兩組,其中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新竹交通大學是一組,而其它交通大學為另外一組。為什麼這麼分呢?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交通大學的歷史。
  • 韶關【工程圍擋】報價_益宙交通設施
    韶關【工程圍擋】報價,益宙交通設施, 公司2017年建立於南海丹灶,生產面積3500方,並且2018年6月正式搬遷新建廠房,生產面積高達12000平方。韶關益宙交通設施報價, 才能在為施工現場的管理及財產安全提供保障的同時。著施工圍擋安裝的質量。
  •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設施的設置、管理要點
    導 語 高速公路隧道結構複雜,較一般路段更易發生事故,且由於隧道的封閉性,發生事故後疏散和救援難度大,易增加事故嚴重程度,完善的交通安全設施對提升高速公路隧道安全、預防交通事故至關重要。那麼,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設施有哪些?
  • 「最強大腦」選手林建東現身北京交通大學EMBA創業講壇
    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院長張秋生、賽迪經略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裁孫會峰、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工商管理分院院長張文松、北京交通大學服務經濟與新興產業研究所所長馮華以及德太投資、蜂鳥資本等嘉賓應邀出席了本屆創業講壇。
  • 專業解析|山東交通學院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之交通工程專業
    ——交通工程專業你問交通工程到底有什麼用?在這個專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交通規劃、交通設施設計與實施、交通運營管理等。該專業按照學校確定的「培養交通事業一線有成長力的工程師和管理者」 的辦學定位,以交通工程、交通規劃與管理等理論為基礎,以交通規劃、交通設計、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為專業發展方向,培養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具有成長力的滿足交通工程領域生產和管理需要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