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海澱智慧停車」微信小程序,附近公共停車場和路側車位信息一覽無餘;夜間新中關購物中心門前的地面燈帶隨著人行道信號燈顏色變化而變化,提醒行人過街安全智能斑馬線……2020年9月10日,中關村西區智能交通項目上線試運行,伴隨著項目上線,一大波智慧交通黑科技已經亮相海澱街頭,中關村西區綜合交通治理項目的科技治理成果初露端倪。
作為項目的技術支持單位,千方科技綜合利用了AI、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重構了交通管控、路網診斷、信號優化、運行評價、規劃決策等業務,實現了交通場景的全息感知、全量計算、業務協同,並將在北京市全市範圍內推廣。
交通數位化轉型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海澱區是全國聞名的教育、經濟和文化重鎮。而中關村西區處於海澱區的核心部位,周邊路網四通八達,人流密集,交通暢行的訴求格外突出。2019年開始,海澱區在中關村西區開啟了一場交通數位化轉型試驗。
項目建設包括「一個中心,兩大工程」,即智慧交通管控中心和基礎工程、科技工程。其中,智能交通管控中心布設了交通信號控制、交通流信息採集分析、非現場執法、交通態勢監控系統、交通信息發布、海澱區智能停車管理服務、大數據情報研判、綜合應用門戶、交通設備管理等九大系統。這九大系統為智能交通指揮中心提供強有力的數據和技術支撐。經過短期的試運行,中關村西區綜合交通治理已初顯成效。
多個「首次」,為北京智慧交通建設添彩
信號燈綠波協調控制
中關村西區內部道路路網具有密度大、燈控路口多的特點,海澱大街是中關村西區內部一條東西向的主要道路,車輛通過時經常遇到紅燈。新建設的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啟用後,在海澱大街實施了綠波協調控制。通過智能信號機上搭載的北鬥衛星授時模塊,保證了設備的時鐘統一,不再像傳統信號機一樣對通訊穩定性高度依賴。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自動對各個路口的信號配時進行計算,利用流量採集系統採集到的車速制定相宜的相位差,使各個路口上下遊的配時方案統一協調起來,減少了道路上每一個路口交通流量的積累,使車輛在時速40公裡行駛時降低了車輛通過路口時遇到紅燈的機率,使車輛可以一路綠燈的快速通過每個路口,提高了駕駛員的體驗感。系統試運行後,早晚高峰整體平均車速均有明顯提升。
智慧停車系統上線
點開「海澱智慧停車」微信小程序,搜索要前往的目的地,點擊一鍵查詢後附近已備案並正常經營的公共停車場和路側停車位信息一覽無餘,市民可根據系統提示的「車位充足」、「車位一般」「車位緊張」自行選擇前往。「海澱智慧停車」是該項目的一個典型案例,該系統在北京首次實現了路內、路外停車數據整合和共享。目前,海澱區備案的近500個公共停車場、12萬個停車位以及13000個路側停車位信息正在陸續錄入。數據顯示,自8月份該系統上線測試以來,以輝煌時代大廈早高峰期間的車位利用率由83%提升至95%。
全市首條智能斑馬線亮相
隨著夜幕降臨,新中關購物中心門前的地面燈帶隨著人行道信號燈顏色變化而變化,提醒行人過街安全。當路口的人行道信號燈變為綠色時,燈帶也變為綠色;當人行信號燈變為紅色時,燈帶亦變換為紅色,不僅如此,伴隨著信號燈變化,語音播報也及時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據悉,這是北京市首個智能斑馬線,智能斑馬線含發光斑馬線和智能行人一體燈。
「交通大腦」賦能城市新基建
諸多功能的實現、優化,離不開強大的「交通大腦」。千方科技工作人員介紹,項目一個中心——智慧交通管控中心建設中搭建了——海澱區智能交通綜合應用平臺,實現了數據的全息感知、共享協同,全量計算,更將作為海澱交通大腦的雛形,為海澱「城市大腦」等智慧平臺提供交通數據和應用支撐。
平臺可實現對道路運行狀態全域、全時、全量感知;將各類交通資源數據匯聚治理,依託大數據可視化挖掘工具,探查交通資源與業務數據間深層規律。
智能化的信號控制便是「交通大腦」的一個最好例證。從車輛軌跡的識別,到每一輛車的行駛軌跡,具體到每輛車於幾點幾分出現在哪個路口,系統通過整合各類交通監測數據以及網際網路路況數據,為道路擁堵狀況和紅綠燈關係建模,推斷道路的飽和程度、兩個紅綠燈之間的相位關係等,實現多層次的實時優化,有了大腦控制的信號燈不再是普通的信號燈,而是眼觀六路、善於思考的燈。
與此同時,交通微觀大數據提供了交通組織優化的科學支撐,實現路口寸土必爭的精細化管理,配合數據支撐,丹稜街瘦身工程有效保障了行人、非機動車的通行權,也實現了機動車通行能力最大化。
對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來說,「打贏交通擁堵攻堅戰」既是必須,也殊為不易。這個佔地不足1平方公裡的試驗田,不僅提高了區域內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還讓交通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是海澱區城市治理數位化、智能化的樣本,也是智慧城市新基建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