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幹,地處江西中部,是吉安市的「北大門」,隨著新宜吉跨區合作試驗區建設的快速推進,電網建設的高密度投入,供電服務的發展升級,清潔能源的廣泛運用,這座底蘊深厚的古郡新城正煥發出流光溢彩。
電網實現南強北固西穩東拓格局
「如今的電網可是今非昔比了,八九十年代,新幹只有一座110千伏變電站,3座開關站。現在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座35千伏變電站,電網骨架壯實多了。」8月13日,談起新乾電網發展走過的坎坷之路,江西新幹縣供電公司退休員工張志群感慨到。
黎山為贛中第一高峰,區內層巒疊嶂,林莽連天,飛瀑直瀉,怪石嶙峋,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具有「小廬山」美譽。坐落海拔1000米的黎山村,300餘戶村民分布在大大小小近10個山旮旯裡。1978年以前,山上村民白天靠太陽,晚上靠點煤油燈,秉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直到八十年代末,該村才建起一條線徑35平方毫米的10千伏供電線路,電桿還都是木頭杆,每逢颳風下雨,經常會倒杆線斷,故障頻發。
2008年1月,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將通往黎山村的道路阻斷,供電線路癱瘓,黎山村一夜之間成為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此後,新幹供電公司先後對該村電力線路進行大線徑絕緣化、風岔口入地電纜、配變臺區增容等3次改造,線路抵禦冰凍災害和風災的能力全面提升,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高。
「現在黎山村的配網不亞於城市配網,供電能力完全可以滿足今後15年的發展需求。」新幹供電公司發展建設部徐小明介紹。
自改革開放以來,新乾電網不斷發展壯大,轄區建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從2座增至8座,主變容量達到270.35兆伏安,35千伏線路157.98千米,10千伏線路 1628.87千米。截止2017年,新乾電網投資規模達到3.2488億元,年均投資規模保持在2000萬左右,低壓配電網覆蓋134個行政村,1237個自然村,13個中心村(貧困村)電網得到改造升級。目前,新乾電網實現南強北固西穩東拓格局,電網設備標準化率、配電自動化覆蓋率等均達到100%,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不到3分鐘,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性實現歷史性飛躍。
供電服務實現跑腿到數據全運用
「八十年代,電費靠村電工挨家挨戶收取;九十年代,電費靠電網員工走收,電錶幾家共一隻,而且買電十裡不同價,有些偏遠山村甚至高達3.5元/千瓦時。」新幹縣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楊小林回憶到。
2001年3月,新幹供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第一次農網改造同期啟動,標誌著新幹縣實現城鄉同網同價。2010年,國家電網實施第二次農網改造,新幹供電服務得到快速提升,僅電費繳納由最初的走收、坐收、代收再到後來的掌上電力、電e寶等線上智能繳費。
「現在的供電服務真是好,一個電話就到,一個微信就冒泡,一鍵就辦好,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辦電或繳費業務。」三湖鎮蔣家村支書鄧玉平笑呵呵地說到。
三湖鎮以旱地為主,盛產紅桔和車前子、枳子殼等中藥材,無固定水源灌溉,是典型的靠天吃飯。2013年,35千伏三湖變電站建成投運,進一步解決了該鎮長期存在的低電壓、卡脖子問題。隨後,該公司主動對接13個種植合作社,靠前服務抗旱機井建設,完成122口機井建設任務,水源問題解決了,一度沒落的紅桔、車前子、枳子殼等傳統產業在電的帶動下成為地方經濟支柱產業重新發展起來。2014年,新幹縣供電公司在三湖鎮實施智能表改造,全力推廣智能繳費和預購電制業務,全鎮11832電力用戶全部實現智能繳費,網上辦電率100%。
截止2018年8月,新幹供電公司總共投入2326萬元進行智能電錶改造,累計安裝智能表13.1萬隻,覆蓋率100%,採集上線率100%,採集成功率99.91%;實現11.94萬戶實時費控,費控率95.85%;建立客戶微信群307個,客戶入群率91%;供電搶修時長由45分鐘縮短到15分鐘。如今,供電業務辦理由客戶來回跑到後來的客戶經理上門服務以及現在的網上一鍵辦理,真正實現「群眾跑腿」為「數據代步」。
電能應用實現小口逕到多元化轉變
據新幹縣志記載:改革開放前,新幹建有光明電廠和塔下電廠,採用燃油發電。 1968年,南昌大電網開始供應縣城,當大電網停供縣城用電時,塔下電廠發電。 1978年,新幹已有100千瓦以上水電站4座,裝機容量1520千瓦,年發電91.9萬千瓦,加上購大電網659萬千瓦時,新幹社會用電量也就750.9萬千瓦時。
單一的大網電、小型水電、微型燃油發電支撐新乾電力足足有23年。邁入新千年,新乾電力供應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春天,新幹七琴城上風電場、新幹航電樞紐、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上網,充足的電力點亮新幹平常百姓家。
「煤炭爐、柴火灶、煤油爐在我家已經成了歷史,廚房現在換成電磁爐、油煙機、熱水器、微波爐,既乾淨,又方便。」住在新幹縣武家山廉政房小區的李建如笑呵呵地介紹說,「以前做個飯,炒個菜一身的油煙味,這電的確是個好東西。」
隨著新幹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升級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能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費品。為更好更廣泛應用電能,守護新幹碧水藍天,自2010年起,新幹縣供電公司在全縣各行各業大力推廣電能替代。
「使用電窯,穩定的溫度提高了產品成品率,大大提高了玻璃產品品質,比煤加熱生產的產品更有市場競爭力,價格也要高不少,單件產品成本還比以前少0.02元,全年節約成本近40萬元。」看著從流水線上下來的玻璃製品,新幹縣玻璃產業辦副主任、吉盛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外生陳外生開心地說到。
為更好服務玻璃企業實施電能替代,2014~2017年,新幹縣供電公司共投資329萬元規劃新建改造4條10千伏線路對玻璃工業城實施專線供電,徹底解決了玻璃企業全面實施「煤改電」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
目前,新幹縣共有38家玻璃企業實施電能替代,實現玻璃產品生產全部實現用電代替煤炭和油,年替代電量6200萬千瓦時。電能替代產生的不僅是企業產品品質和經濟效益的提升,更多的是環境效益。據悉,電能替代目前已經覆蓋到新幹機電、玻璃、鹽化、學校、賓館、政府、醫院等各行各業,充足的電能逐步轉化為新幹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孫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