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郡新城添異彩 新幹縣改革開放40年電力發展全景錄

2020-12-22 中新網江西新聞


新幹,地處江西中部,是吉安市的「北大門」,隨著新宜吉跨區合作試驗區建設的快速推進,電網建設的高密度投入,供電服務的發展升級,清潔能源的廣泛運用,這座底蘊深厚的古郡新城正煥發出流光溢彩。

電網實現南強北固西穩東拓格局

「如今的電網可是今非昔比了,八九十年代,新幹只有一座110千伏變電站,3座開關站。現在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座35千伏變電站,電網骨架壯實多了。」8月13日,談起新乾電網發展走過的坎坷之路,江西新幹縣供電公司退休員工張志群感慨到。

黎山為贛中第一高峰,區內層巒疊嶂,林莽連天,飛瀑直瀉,怪石嶙峋,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具有「小廬山」美譽。坐落海拔1000米的黎山村,300餘戶村民分布在大大小小近10個山旮旯裡。1978年以前,山上村民白天靠太陽,晚上靠點煤油燈,秉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直到八十年代末,該村才建起一條線徑35平方毫米的10千伏供電線路,電桿還都是木頭杆,每逢颳風下雨,經常會倒杆線斷,故障頻發。

2008年1月,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將通往黎山村的道路阻斷,供電線路癱瘓,黎山村一夜之間成為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此後,新幹供電公司先後對該村電力線路進行大線徑絕緣化、風岔口入地電纜、配變臺區增容等3次改造,線路抵禦冰凍災害和風災的能力全面提升,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高。

「現在黎山村的配網不亞於城市配網,供電能力完全可以滿足今後15年的發展需求。」新幹供電公司發展建設部徐小明介紹。

自改革開放以來,新乾電網不斷發展壯大,轄區建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從2座增至8座,主變容量達到270.35兆伏安,35千伏線路157.98千米,10千伏線路  1628.87千米。截止2017年,新乾電網投資規模達到3.2488億元,年均投資規模保持在2000萬左右,低壓配電網覆蓋134個行政村,1237個自然村,13個中心村(貧困村)電網得到改造升級。目前,新乾電網實現南強北固西穩東拓格局,電網設備標準化率、配電自動化覆蓋率等均達到100%,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不到3分鐘,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性實現歷史性飛躍。


供電服務實現跑腿到數據全運用

「八十年代,電費靠村電工挨家挨戶收取;九十年代,電費靠電網員工走收,電錶幾家共一隻,而且買電十裡不同價,有些偏遠山村甚至高達3.5元/千瓦時。」新幹縣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楊小林回憶到。

2001年3月,新幹供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第一次農網改造同期啟動,標誌著新幹縣實現城鄉同網同價。2010年,國家電網實施第二次農網改造,新幹供電服務得到快速提升,僅電費繳納由最初的走收、坐收、代收再到後來的掌上電力、電e寶等線上智能繳費。

「現在的供電服務真是好,一個電話就到,一個微信就冒泡,一鍵就辦好,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辦電或繳費業務。」三湖鎮蔣家村支書鄧玉平笑呵呵地說到。

三湖鎮以旱地為主,盛產紅桔和車前子、枳子殼等中藥材,無固定水源灌溉,是典型的靠天吃飯。2013年,35千伏三湖變電站建成投運,進一步解決了該鎮長期存在的低電壓、卡脖子問題。隨後,該公司主動對接13個種植合作社,靠前服務抗旱機井建設,完成122口機井建設任務,水源問題解決了,一度沒落的紅桔、車前子、枳子殼等傳統產業在電的帶動下成為地方經濟支柱產業重新發展起來。2014年,新幹縣供電公司在三湖鎮實施智能表改造,全力推廣智能繳費和預購電制業務,全鎮11832電力用戶全部實現智能繳費,網上辦電率100%。

截止2018年8月,新幹供電公司總共投入2326萬元進行智能電錶改造,累計安裝智能表13.1萬隻,覆蓋率100%,採集上線率100%,採集成功率99.91%;實現11.94萬戶實時費控,費控率95.85%;建立客戶微信群307個,客戶入群率91%;供電搶修時長由45分鐘縮短到15分鐘。如今,供電業務辦理由客戶來回跑到後來的客戶經理上門服務以及現在的網上一鍵辦理,真正實現「群眾跑腿」為「數據代步」。


電能應用實現小口逕到多元化轉變

據新幹縣志記載:改革開放前,新幹建有光明電廠和塔下電廠,採用燃油發電。 1968年,南昌大電網開始供應縣城,當大電網停供縣城用電時,塔下電廠發電。 1978年,新幹已有100千瓦以上水電站4座,裝機容量1520千瓦,年發電91.9萬千瓦,加上購大電網659萬千瓦時,新幹社會用電量也就750.9萬千瓦時。

單一的大網電、小型水電、微型燃油發電支撐新乾電力足足有23年。邁入新千年,新乾電力供應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春天,新幹七琴城上風電場、新幹航電樞紐、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上網,充足的電力點亮新幹平常百姓家。

「煤炭爐、柴火灶、煤油爐在我家已經成了歷史,廚房現在換成電磁爐、油煙機、熱水器、微波爐,既乾淨,又方便。」住在新幹縣武家山廉政房小區的李建如笑呵呵地介紹說,「以前做個飯,炒個菜一身的油煙味,這電的確是個好東西。」

隨著新幹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升級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能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費品。為更好更廣泛應用電能,守護新幹碧水藍天,自2010年起,新幹縣供電公司在全縣各行各業大力推廣電能替代。

「使用電窯,穩定的溫度提高了產品成品率,大大提高了玻璃產品品質,比煤加熱生產的產品更有市場競爭力,價格也要高不少,單件產品成本還比以前少0.02元,全年節約成本近40萬元。」看著從流水線上下來的玻璃製品,新幹縣玻璃產業辦副主任、吉盛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外生陳外生開心地說到。

為更好服務玻璃企業實施電能替代,2014~2017年,新幹縣供電公司共投資329萬元規劃新建改造4條10千伏線路對玻璃工業城實施專線供電,徹底解決了玻璃企業全面實施「煤改電」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

目前,新幹縣共有38家玻璃企業實施電能替代,實現玻璃產品生產全部實現用電代替煤炭和油,年替代電量6200萬千瓦時。電能替代產生的不僅是企業產品品質和經濟效益的提升,更多的是環境效益。據悉,電能替代目前已經覆蓋到新幹機電、玻璃、鹽化、學校、賓館、政府、醫院等各行各業,充足的電能逐步轉化為新幹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孫雋源)

相關焦點

  • 40年40集40個社區!這部社工視角的「大片」見證改革開放40年變遷
    中國江蘇網7月6日訊 6日,國內首部以社會工作者視角記錄改革開放建設成果的40集電視專題片——《奮進與幸福》,在南京江心洲洲島家園社區開機拍攝。劇組入駐江心洲從乘船過江的偏僻農村發展成國際影響力的生態科技島,將農村閒置勞動力發展成風靡江蘇的「月嫂品牌」,村書記「嘗鮮」集體土地流轉發展成了美麗鄉村,社區治理網格化管理後轄區刑案消失了,國內首個社區「公檢法司」上門服務探討居民自治……「40年,40集,40個社區」,正是這點點滴滴的變化,見證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 寧德3人入圍改革開放40年40位福建最有影響力企業家候選人...
    改革開放40年   40位福建最有影響力企業家   候選人名單   公示了!>聯合開展   「改革開放40年40位福建最有影響力企業家」   推選活動   根據《推選活動方案》要求,組委會經過分析評價、投票,產生60名候選人名單、6名紀念獎候選人名單,現予以公示。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世紀出版集團為時代巨變探源解密
    一批記錄和總結中國改革開放40年偉大曆程和歷史經驗、回顧和書寫浦東開發開放28年歷史變遷和改革成就的重量級力作,包括全景式反映上海改革開放40年各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上海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全面梳理中國改革開放40年歷史,系統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大型畫冊《新的偉大革命——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當代紅色題材報告文學第一人、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撰寫的全景展示浦東開發開放宏大曆程
  • 南通改革開放40年發展述評②動力澎湃
    南通改革開放40年發展述評②動力澎湃 2018-12-18 08:46:56 來源: 南通網 記者 湯曉峰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40年來,南通敢為人先、踏浪弄潮
  • 【改革開放40年】江蘇諫壁發電廠發展紀實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我國經濟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中國成就」。作為振興經濟的基礎保障,我國電力事業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江蘇公司諫壁發電廠,這家鑄就了十年全國最大火電廠輝煌的企業,在這段中國電力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諫電揚起了風帆,插上了翅膀。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丨電力工程影像記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丨電力工程影像記 來源: 中國電力新聞網      日期:18.05.08        1980年5月4日,中國首座雙向潮汐電站———江廈潮汐試驗電站首臺機組投產發電。該電站位於浙江溫嶺縣江廈港,於1976年開始施工,設計安裝6臺500千瓦雙向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3200千瓦,每年可提供1000餘萬千瓦時電能。裝機規模居當時世界第三、全國首位。「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設計與研究」課題於1987年獲第二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圖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回顧
    重溫40年改革開放昂首闊步新徵程  曹庭瑞在致辭中談到,改革開放的浩蕩浪潮,讓中國融入廣闊世界,讓世界發現新的中國。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洪流中,中國紡織工業主動融入全球化潮流,把握住了機遇,也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發展。今天,站在全新的歷史關口,面對新的、複雜的內外形勢,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艱巨程度更甚於40年前,需要我們繼續付出加倍的努力。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中國外語教育發展高端論壇在北外舉行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 曾繁華)12月22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中國外語教育發展高端論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隆重舉行。外語教育界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共同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外語教育的蓬勃發展歷程,總結成就與經驗,展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外語教育的奮進藍圖。
  • 何金鋼:感謝改革開放40年給我們帶來的發展機遇
    1月7日晚,由中國房地產報、鳳凰網、中國住交會組委會聯合舉辦的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暨CIHAF中國住交會20周年「時代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鳳凰國際傳媒中心隆重啟幕。  王石、馮侖、黃文仔、潘石屹、何金鋼、孟曉蘇、楊鏗、吳旭、田明、毛大慶、李思廉、孫蔭環等數十位改革親歷者出席。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之40位人物訪談錄」之十五
    他的人生,與改革開放法治建設相伴而行。改革開放40年,近三十年時間他在從事立法工作,參與了包括繼承法、民法通則、物權法、著作權法等20多部法律的制定工作。   思緒翻騰,往事湧現。這位已達古稀之年的鄰家長者向記者娓娓道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他所親歷的中國法治建設點點滴滴。
  • 改革開放40年之我的家鄉變化|棗莊
    改革開放40年—棗莊變化 棗莊是7300年北辛文化的發源地,4300年薛-滕城邦文明的傳承所,400餘年漕運文化的交融地,130年近代民族工業文明的重鎮。棗莊市是中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因鐵道遊擊隊和臺兒莊大戰而聞名中外。
  • 改革開放40年 法學專家暢談中國民法學發展
    日前,「改革開放40年中國民法學的發展暨王利明民法學研究系列(典藏本)新書發布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行。與會專家對改革開放40年來的民法學研究進行了總結與回顧、展望。改革開放40年來,民法學始終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受到立法和司法實踐推動以及網際網路、高科技發展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劉志表示,此次發布的新書記錄了王利明教授的學術研究歷程,也見證了中國當代民法學從恢復重建到走向繁榮的發展史,系統展現了中國當代民法學研究的進步。
  • 時代性互文互動: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譜系
    時代性互文互動: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譜系 2019年10月08日 08:57 來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年第12期 作者:何蘇六 韓飛 字號 內容摘要:
  • 改革開放40年·浙江啟示②|一場更為徹底的市場經濟的勝利
    【編者按】 2002年10月-2007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了6年。很多年後,他在杭州G20工商峰會開幕式做主旨演講時深情地說:「我曾在浙江工作了6個年頭,熟悉這裡的山水草木、風土人情,參與和見證了這裡的發展。」這6年,在改革開放的浩蕩歷程中,恰是浙江前後20年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
  • 從視覺美感到「五味俱全」——改革開放40年書籍設計發展之路
    展出5年一屆,圖書設計審美千變萬化,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人們思想的開放與進步。  曾經,封面印刷僅限三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門打開,雷射照排技術取代鉛印排版,國內有書衣美化人,他們卻沒有版面「話語權」。
  • 從深圳發展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開欄的話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輝煌的成就和生動的實踐,印證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 《篤行致遠 砥礪前行——改革開放40年全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發展...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京清擔任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策劃和牽頭,邀請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45家圖書館及相關機構共同編撰的圖書《篤行致遠 砥礪前行——改革開放40年全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發展歷程
  • 改革開放40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改革開放40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2018年12月03日 08: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宏波 字號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40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 改革開放40年 十大金句
    改革開放40年來,出現了許多經典的理論名句,這些句子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讓人很快記住,入腦、入心。這裡輯錄十個耳熟能詳的理論金句。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1986年,「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被登在美國《時代》周刊上,「貓論」也隨之成為世界人民知曉的名言。這句風趣幽默、釋理簡明的話語把改革面臨的諸多複雜問題化繁為簡。
  • 華陰市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報導——務實進取篇
    在秦東大地上,從盛唐氣象中款款走來的華陰,歷經改革開放40年的淬火與錘鍊,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全域旅遊迅速推進,傳統文化繼承創新……邁進新時代,這座華夏歷史文化重鎮處處展現著新姿態,時時顯露著新氣象。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我省和渭南市的部署要求,華陰正在大力實施「旅遊立市、產業強市、文化興市、生態美市」的發展戰略,全力建設國際山水生態文化旅遊名市。渭水綠溶溶,華山青崇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