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找到讓致命腦瘤發生萎縮的重要分子

2020-12-16 生物谷

 

                                 (圖片來自UC San Diego Health)

2015年11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患膠質母細胞瘤的病人一般在診斷後存活時間不超過15個月,目前仍然沒有治療這一絕症的有效方法。最近,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能夠用於篩選膠質母細胞瘤治療藥物的新方法,他們利用這一方法發現了一種能夠使腫瘤平均尺寸減小一半的重要分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Oncotarget上。

 

文章第一作者Igor Tsigelny博士表示,大多數藥物都靶向了轉錄因子的穩定口袋位置,而他們在研究開始的時候,人們也一直認為抑制兩個轉錄因子的瞬時作用位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則通過開發一種新的藥物設計方法克服了這一困難。他們利用這一新方法發現的分子能夠作用於參與腫瘤存活和生長的兩個重要蛋白分子之間,將其自身嵌入兩蛋白分子的瞬時作用位點。

 

在膠質母細胞瘤中,一個叫做OLIG2的轉錄因子發生功能紊亂會使得與細胞生長和存活有關的基因在不應該表達的情況下表達,導致腫瘤的快速生長。轉錄因子發揮功能需要同時與另外一個調控因子以及DNA發生三者結合,如果任何相互作用受到擾亂,轉錄因子就會受到抑制。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靶向OLIG2轉錄因子將其作為膠質母細胞瘤治療的潛在目標。根據之前對相關轉錄因子的了解,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計算策略對小分子藥物3D分子結構資料庫進行了搜索,期望能夠找到摻入兩個OLIG2轉錄因子之間瞬時作用位置的小分子。

 

利用這一方法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符合要求的小分子,隨後他們又檢測了這些小分子對膠質母細胞瘤的殺傷能力,最終找到一個叫做SKOG102的候選藥物分子能夠將小鼠體內的人類膠質母細胞瘤平均尺寸減小50%。

 

最後研究人員表示,雖然臨床前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小分子非常具有前景,但在臨床試驗之前仍然需要許多研究對該藥物的有效性和毒性進行進一步檢測。(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Multiple spatially related pharmacophores define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of OLIG2 in glioblastoma

 

Igor F. Tsigelny1,2,3,*, Rajesh Mukthavaram3,*, Valentina L. Kouznetsova2,3,*, Ying Chao3, Ivan Babic3, Elmar Nurmemmedov4, Sandra Pastorino3, Pengfei Jiang3, David Calligaris5, Nathalie Agar5, Miriam Scadeng6, Sandeep C. Pingle3, Wolfgang Wrasidlo1,3, Milan T. Makale3 and Santosh Kesari

 

Transcription factors (TFs) are a major class of protein signaling molecules that play key cellular roles in cancers such as the highly lethal brain cancer-glioblastoma (GB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TF inhibitors has proved difficult owing to expansive protein-protein interfaces and the absence of hydrophobic pockets. We uniquely defined the dimerization surface as an expansive parental pharmacophore comprised of several regional daughter pharmacophores. We targeted the OLIG2 TF which is essential for GBM survival and growth, we hypothesized that small molecules able to fit each subpharmacophore would inhibit OLIG2 activation. The most active compound was OLIG2 selective, it entered the brain, and it exhibited potent anti-GBM activity in cell-based assays and in pre-clinical mouse orthotopic models.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1) our multiple pharmacophore approach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2) our most potent compounds merit detailed pharmacodynamic, biophysical, and mechanistic characterization for potential preclinical development as GBM therapeutics.

 

相關焦點

  • 腦瘤手術後能活多久 腦瘤都是因為什麼導致的
    腦瘤,相信大家並不是很陌生。腦瘤的治療是很有必要的事情,手術就是常見的治療腦瘤的方法。但是有的人在擔心,腦瘤手術後還能活多久的問題。小編給大家講講腦瘤手術後能活多久、腦瘤的病因有哪些以及腦瘤的早期症狀是什麼。
  • 研究發現孕產婦妊高徵致病重要分子
    新華社南京2月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9日從南京鼓樓醫院獲悉,該院醫學團隊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妊娠期高發病妊高徵的發病與一種名為CD81的跨膜蛋白分子高表達高度相關。這一研究的突破,對後續進一步探明疾病機理,降低孕產婦和胎兒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妊高徵醫學上稱為子癇前期,是妊娠婦女常見的併發症。
  • 新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能會影響肌萎縮側索硬化的進展
    新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能會影響肌萎縮側索硬化的進展2019-07-23 14:05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由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某些腸道細菌分泌的分子可以預防這種疾病,而其他種類的腸道細菌可以加劇症狀的發作。
  • 癌症生物標誌物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對於這種類型的癌症,研究人員迄今沒有找到針對預後或對不同治療反應的可能性對患者進行分類的標記物。最近,來自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功地找到了分類的標誌物,這是第一次將可治癒的患者與可能復發的患者區分開來。它還確定了新的藥理學指標,並表明在有這些指標的患者中,與現有藥物聯合治療可能是有效的。
  • 五類人最容易得腦瘤
    核心提示:近幾年腦瘤病人越來越多,不同年齡及不同性別都有出現。研究人員對於原發腦瘤危險因素調查顯示,不健康飲食、孤僻性格、手機輻射、腫瘤家族史與腦瘤發生有關。該研究結果對預防腦瘤發生及原發腦瘤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近幾年腦瘤病人越來越多,不同年齡及不同性別都有出現。
  • 我國開展脊髓性肌萎縮症基因攜帶篩查研究—新聞—科學網
    在「基因編輯事件」掀起悍然大波的時候,來自全國的4000
  • Oncogene & Oncotarget:解析兒童腦瘤亞型的分子特性有望...
    2017年10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gene和Oncotarget上的兩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對常見的兒童腦瘤—小兒輕度神經膠質瘤(PLGG)進行研究發現,在突變基因與其它基因相結合的過程中或許存在關鍵的生物學差異能夠驅動兒童癌症的發生,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有效的抗癌療法來精準靶向作用患者機體的腫瘤
  • 美國研究顯示:壯陽藥有助於治療腦瘤
    美國研究顯示:壯陽藥有助於治療腦瘤 2008年08月06日 15:08 來源:人民網-健康時報 發表評論   美國洛杉磯席德西奈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
  • 我國將開展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基因攜帶者篩查研究
    在年會的《出生缺陷防治與分子遺傳分會》舉辦的論壇上,遺傳專家積極探討防控出生缺陷的正確出路和對策,否定基因編輯嬰兒的做法,據介紹,我國將開展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基因攜帶者篩查研究,這項出生缺陷幹預研究,將利用分子遺傳篩查技術,通過研究SMA基因攜帶在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發生的頻度,對受檢者提供遺傳諮詢服務,防止SMA患兒出生,從而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質。
  • 腦瘤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得了腦瘤怎麼辦?
    腦瘤是種嚴重的疾病,近年來發病率不斷提高,給病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很多人因此而致殘,甚至失去寶貴的生命。那麼腦瘤是怎麼引起的呢?腦瘤的發病原因到目前為止並未完全明確,學術界較為大家所接受的觀點是:正常的組織或胚胎殘留組織在受到遺傳的、生物的、化學的或物理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後,而引起不受限制的生長所造成。
  • 談談腦瘤中的「惡魔」
    ——眼前的閆長祥,是全國的腦瘤診療領域的知名專家,做過萬例腦瘤手術後,他也成為眾多患者眼中的希望。這些年來,他和團隊對包括腦膠質瘤在內的腦瘤「對著幹,堅持幹」,探索治療腦膠質瘤的新路徑,但對付這類「兇險的惡魔」,過程並不輕鬆。「腦膠質瘤可以說是腦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它們長在不同的腦部位置,症狀表現就不一樣。」
  • 外媒:西班牙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致命弱點」
    參考消息網6月10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內部可能隱藏著它的致命弱點:其中一種蛋白酶對病毒的生存必不可少,而現在人們已經了解到關於這種酶的新細節,這或許有助於藥物的開發。
  • 兒童腦瘤有治了!科學家完成首個大規模蛋白質基因組分析
    雖然單細胞RNA已被廣泛應用於癌症研究,但在單細胞水平上,深層蛋白質組分析尚不可行。所以現在,基於較大組織的質譜分析是進行大規模蛋白質組學和PTM鑑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兒科腦瘤是兒童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白血病。一些兒科腦瘤類型的預後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20%,例如高級別膠質瘤和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腫瘤。
  • 科學家完成首個大規模蛋白質基因組分析 兒童腦瘤有治了
    雖然單細胞RNA已被廣泛應用於癌症研究,但在單細胞水平上,深層蛋白質組分析尚不可行。所以現在,基於較大組織的質譜分析是進行大規模蛋白質組學和PTM鑑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兒科腦瘤是兒童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白血病。一些兒科腦瘤類型的預後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20%,例如高級別膠質瘤和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腫瘤。
  • 新研究:萎縮性胃炎分級可以預測胃癌危險度分層
    萎縮程度與胃癌發生的相關性  研究對象是在2009至2015年間接受過兩次或兩次以上胃癌篩查的市民,他們接受了代謝症候群的醫學檢查,以確定僅通過胃鏡下對萎縮性胃炎進行分級是否有可能實現風險分層。衰老、晚期萎縮、胃潰瘍的出現和尿酸水平作為胃癌的風險因素,採用Cox比例風險模型進行測定。當只考慮接受成功根除Hp治療的受試者時,晚期萎縮和衰老仍然是關鍵的風險因素。同時,由於胃癌發病率低,Hp試驗陰性者的風險比無法確定。  萎縮程度與胃癌發生的關係  本研究共有12,941名受試者(男性4228人,女性8713人)。
  • 《科學》:逆轉肌肉衰老的分子找到了!斯坦福科學家發現恢復肌肉...
    近日,Blau教授團隊在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重磅研究成果[1],她們發現一個調節肌肉量和強度的關鍵分子,在小鼠身上阻斷這個分子可以逆轉衰老相關的肌肉功能衰退,只需一個月的治療,老年小鼠的肌肉力量就可以增強15%-20%。看到這個研究成果,本奇點糕內心激動不已。
  • 治療肌肉萎縮不妨「以牙還牙」—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ROYAL VETERINARY COLLEGE 與狗「共事」的研究人員修補了一個引發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DMD)的基因故障,利用的手段則是進一步破壞該DNA。這種利用了基因組編輯器CRISPR的不尋常方法,使突變基因得以重新產生關鍵肌肉蛋白。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 王磊)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Nature:研究人員識別重要的信號分子β-arrestins
    2016年3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最新發表於《Nature》期刊的研究中,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種"信號分子"的研究工作中獲得了新的見解,將為該領域的藥物(比如止痛藥)提供新的策略。該研究由德國維爾茨堡大學(University Würzburg)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科學家們領導,發現β-arrestins是由G蛋白偶聯受體(GPCRs)激活的獨立信號分子。GPCR是藥物研究最重要的靶點,對細胞通訊(包括疼痛過程和感官知覺)是至關重要的。
  • 英媒:肌肉萎縮症治療取得突破
    據英國《衛報》網站8月30日報導,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首次宣稱成功治療了大型哺乳動物的肌肉萎縮症,但研究小組的科學家警告稱,未來還有更多工作要做,以確保這一方法能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身上。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這種療法在未來的動物研究中繼續展現出成功希望,涉及杜興氏肌肉萎縮症患者的臨床試驗可能會在幾年內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