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民族體育產業發展研究

2020-12-11 國家體育總局
青海省位於中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東西長約1 200公裡,南北寬約800公裡,面積72.12萬平方公裡,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13。截至2002年,全省總人口528.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 199.2萬人,鄉村人口329.4萬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45.5%,以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為主要民族。全省每平方公裡人口平均約為7.34 人,在人口相對集中的西寧市及海東地區,每平方公裡人口約為157人。2002年全省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41.0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 424元,總體上接近小康水平。體育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組成部分,在拉動內需、擴大就業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部門和地區所重視。
1 青海省體育產業的現狀
1.1 青海省大眾(城鎮)體育消費現狀
  調查結果表明,青海省的大眾(城鎮)體育消費主要包括體育服裝、體育器材、體育比賽門票、體育健身、購買體育彩票等5大類。其中體育服裝消費所佔比例最大為83%,而其他4個種類的體育消費所佔比例很小。在體育消費金額中,每月平均10元以下的所佔比例最高,為58.4%;每月平均50元以上的僅佔 10.9%,較清楚地反映了青海省大眾(城鎮)體育消費的水平和狀況。在大眾(城鎮)體育消費狀況的調查中,1 136人中體育消費者為1 058人,佔93.1%,人均年體育消費金額為196.92元。 
1.2 青海省體育用品經營單位現狀
  對西寧、格爾木、黃南州、海南州、民和、平安、互助、樂都等8個地區的體育用品經營單位進行了調查,全省從事體育用品經營的單位,西寧有33個、格爾木13個、海東農業區4縣95個、牧業區兩州的黃南和海南共19個,總計160個。從經營分布來看,西寧市、格爾木市的46個經營單位中,年銷售額為 955萬,年利潤為185.75萬;海東農業區4縣95家體育經營單位年銷售總額為713萬,利潤121.05萬;牧業區19個體育用品經營單位,年銷售總額為80萬,利潤12萬。青海省的體育用品經營單位主要分布和集中在人口密集的西寧及海東農業區,體育用品專營商店主要集中在西寧地區,經營範圍以運動服及小型體育器材為主。 
1.3 青海省體育場館經營現狀
  青海省的體育場館主要集中在西寧市。我們對其中主要的8個體育經營場館進行了調查。整體來看,體育經營場館數量少,經營面積小,而且開展的項目很單一,主要是羽毛球、健美操、遊泳3個項目。同時,由於這些經營場館多屬綜合性場館,遇有文藝演出、大型集會時,其經營活動必須停止,影響了大眾參與體育鍛鍊和健身消費的積極性。8家體育場館經營單位的經營總額僅為219萬,總利潤也只有32.85萬。
  調查中還發現,從事場館經營的從業人員大部分都是兼職或臨時人員,沒有一個場館具有專門從事體育經營管理的專業人員,從業人員的經營、管理水平欠佳,8家總計有164人。 
1.4 青海省體育彩票發行現狀
  青海省於1995年首次發行體育彩票至2000年,發行類型單一,只有即開型一種。2001年9月25日電腦彩票青海、甘肅、寧夏區域聯網先後推出了 30選7、35選7(6+1)、22選5;2002年開始發行足球彩票勝負猜。目前青海省部分偏遠地區由於未能聯網,因此無法進行電腦型彩票的銷售,仍以即開型彩票銷售為主。從1995年正式發行體育彩票至今,發行總量為7 136萬元,僅列全國第30位。  
1.5 青海多巴高原訓練基地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多巴高原訓練基地以其特有的地域和高原自然生態優勢及訓練後產生的良好效果引起了國內外體育界、輿論界的矚目。多年來,國家已投資數千萬元,使基地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集運動訓練、群眾體育、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基地。目前,多巴訓練基地在保證運動隊訓練的同時,將部分場館和體育健身設施向觀光旅遊的遊客開放並施行有償服務。2001年創收236萬元,2002年創收190.5萬元,2003年創收225萬元。參觀旅遊的人數逐年上升,2001年約3萬多人次,2002年約為5萬多人次,2003年約為6.5萬多人次。
  根據運動訓練、運動競賽的實踐和體育科學的研究證明,中長跑、競走、馬拉松、自行車、遊泳等耐力、力量項目的運動員,通過在適宜的高海拔地區訓練後,運動成績有明顯提高。目前,國際上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2 300~2 600米為高原訓練的適宜高度。青海多巴高原體育訓練基地海拔2 366米,正介於其間。青海省高山醫學專家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天一認為:多巴高原訓練基地是目前提高耐力性項目理想的高原訓練基地。原因有3點:一、2 366米的海拔高度是高原訓練的理想高度;二、高原訓練必須在適當的低氧環境中方可奏效,緯度低,大氣密度大,氧氣層厚,多巴的氣候條件正好符合這一要求;三、多巴高原訓練基地附近沒有工廠,空氣無汙染,自然生態環境優越,能對人體形成有效生理應激。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競走隊、中長跑隊、馬拉松隊、射擊、射箭和20多個省、市、自治區及行業體協的田經、球類、柔道、摔跤等運動隊先後數次在夏訓或參加重大賽事前均到多巴基地進行高原訓練,先後有48人次在國內、外的一系列重大比賽中獲得前三名的優異成績。  
1.6 青海省體育旅遊現狀
  通過對青海省主要的自然資源和已開放的景點進行歸類和分析後,我們將青海省的主要體育旅遊資源概括為:
1.6.1 健身保健類體育旅遊資源。包括:(1)多巴高原訓練基地。作為體育旅遊資源,多巴訓練基地有3大優勢:優勢一,多巴訓練基地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非常高;優勢二,多巴基地具有現成的體育設施及場地優勢;優勢三、多巴基地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2)青海省有許多藥水溫泉,如民和的慈利寺、湟中的藥水灘、貴德的扎倉、門源獅子口、大通藥水莊、海晏西海神泉、平安冰嶺佛嶺等。
1.6.2 參賽觀賽類體育旅遊資源。青海省現已開展的體育賽事中以「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為主,目前這項賽事已舉辦了兩屆。首屆比賽全程為1 391.4公裡,各賽段分別經過了西寧、倒淌河、西海鎮、鳥島、151基地、日月山、龍羊峽、塔爾寺等地,賽段的設計表現出了高海拔、大落差的特色,將挑戰高原運動極限和自行車競技完美地結合起來。各國參賽選手在比賽的同時,可以盡情飽覽青海高原獨特原始的自然風貌和迷人的景色。第2屆比賽在首屆的基礎上新開闢了西寧至門源和門源至互助的比賽路線,距離增加了400多公裡,更多地展現了青海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民族特色。已正式開展的其他體育賽事包括:青海省運動會、青海省民運會、青海省中學生運動會,此外還有各類錦標賽、邀請賽以及由青海省承辦的部分項目的全國性比賽等。全省各地還有許多民族傳統特色的體育賽事,如藏曆春節、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那達慕期間各民族開展的射箭、射擊、摔跤、武術、打崗、輪子秋、叼羊、腰帶拔河、賽馬、賽犛牛等。在舉辦這些體育賽事的過程中,前來參加和觀看比賽的運動員和觀眾人數眾多,為賽事舉辦地帶來了相當可觀的旅遊收入以及其他相關產業的收入,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6.3 嘗試刺激類體育旅遊資源。包括登山探險資源,徒步探險資源,漂流旅遊資源,汽車、自行車、摩託車旅遊資源,狩獵資源。
  儘管青海省有著豐富的體育旅遊資源,但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經營理念等方面的制約,眾多的體育旅遊資源並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真正的開發,體育旅遊業尚未形成一定的規模,僅僅處於起步階段。 
1.7 青海民族傳統體育現狀
  青海有眾多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根據調查諮詢和文獻資料查閱,並結合全國民族運動會、青海省民族運動會的有關資料的分析統計,我們將青海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構成及分布情況以及青海各地區主要傳統節日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分類和整理。
1.7.1 青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構成及分布
  青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濃鬱的少數民族風情及源遠流長的宗教文化所賦予的獨特文化內涵,孕育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在這些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中,除了各地共有的項目外(如賽馬、賽牛、摔跤、射箭、登山等),還有許多各民族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藏族、蒙古族的賽馬(速度賽馬、拾哈達、技巧等馬術表演、走馬、馳馬鳴火槍、馬上射箭等)、賽犛牛、賽駱駝、大象拔河、抱沙袋、藏式摔跤、舉重(藏語叫「角尕毛」)、拉巴牛、倒立牛脊吃酸奶、民族傳統體育舞蹈、博克,土族的輪子秋、筒鼓,撒拉族皮筏子、賽瓦,漢族、回族的民間傳統武術(八門拳棍、通備武藝、查拳等),哈薩克族的姑娘追、拉羊皮等。
1.7.2 青海各地區主要傳統節日、地區分布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活動
  青海的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基本上保持著各自的民族傳統喜好、風氣、習慣和禁忌,並在其生產、生活中不斷地演繹出各自的時令性節日、紀念性節日和宗教性節日等。這些節日中蘊涵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其中有粗獷優美的民族體育舞蹈、驚心動魄的傳統體育競技項目等,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這些原始古樸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既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又具有極強的參與性,經過不斷地挖掘整理、改造包裝後即可推向市場,成為一種民族體育產業資源。
2 青海省體育產業現狀分析
  從以上現狀中可以看出,青海省的大眾(城鎮)體育消費、體育用品經營、體育場館經營、體育彩票的發行、多巴高原訓練基地經營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體育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整理等還未走上正軌。具體表現為:(1)大眾體育(城鎮)消費水平較低;(2)體育用品經營效益低下;(3)體育場館經營水平滯後;(4)體育彩票業發展十分有限;(5)多巴體育訓練基地還未充分發揮出高原基地的「品牌」優勢;(6)體育旅遊業尚未形成規模;(7)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待進一步的挖掘和開發利用。
  通過對青海省體育產業現狀的調查分析後,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青海省的體育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在全省的經濟發展中也無法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雖然青海地域遼闊,民族成分眾多,獨具高原特色的旅遊資源及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我們卻未能重視並很好地利用這些優勢並發揮其作用。在今後的開發過程中,如能發揮多巴高原訓練基地的「品牌」優勢,並充分利用體育旅遊資源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特色,青海的體育產業必將得到快速的發展。
3 發展對策及體育產業經營預測
3.1 發展對策
3.1.1 西寧市是青海省教育、文化、經濟、交通的發展中心。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西寧正在逐步成為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的中心城市,應充分發揮其「中心」的優勢,大力開發體育產業及體育服務項目,以迎合消費者的需要。積極興辦一批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專門生產體育運動服裝、器材的企業,帶動全省體育消費市場的快速發展。
3.1.2 多巴高原訓練基地現已更改為青海多巴國家高原訓練基地。從某種意義上講,基地的國際性、社會化、區域特色已彰顯端倪。因而,充分利用現有的一切條件,有創意地發展、提升基地的品牌,形成「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特」的具有長盛不衰的體育基地品牌,綜合利用,全面開發,創出特色的體育產業鏈。
3.1.3 通過兩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成功舉辦,使青海省的知名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2003年底,國家體育總局決定,在青海省構建「青海湖環湖民族體育圈」。這是西部開發戰略實施的又一新舉措,也是青海湖流域體育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利用青海高原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主體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同時,也是亮出青海體育「品牌」,提高青海知名度,做大做強體育工作的有力「抓手」。應緊緊抓住這個「抓手」,努力使「青海湖環湖民族體育圈」成為青海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新亮點。
3.1.4 體育彩票業是國家壟斷、政府集中閒散資金為民辦事的具有公益效益的一種有效手段。地處邊遠地區的青海必須爭取國家公益金分配政策上的傾斜和設備等方面的大力扶持。
3.1.5 依託大型節日、大型體育比賽等活動,充分利用青海各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展示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使遊客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民族傳統體育節目。在特定的區域內展示各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使遊客在花費較短時間和較少資金的情況下,能夠觀賞和參與完整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還可組織遊客到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觀光旅遊,使遊客在領略自然景色和感受民俗風情的同時,體驗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給他們帶來的歡快和喜悅,提高體育旅遊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6 當前,青海省體育產業發展的結構和布局有較大的不均衡性,並且還沒有形成一個能夠獨立發展的、具有規模的產業。因此,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必須大力依託體育旅遊業來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在開發利用體育旅遊資源時,要因地制宜地、有主題地進行。既要充分利用青海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來建設體育旅遊設施和開發設計體育旅遊項目,又應保持其原來的特點,形成自己的特色。體育旅遊資源開發前必須對旅遊客源市場進行調研和預測,了解旅遊者的需求之後再來設計和開發相應的體育旅遊項目。同時,在開發過程中根據旅遊者興趣愛好的變化、客源市場的變化進行不斷地改進和創新。
3.1.7 體育旅遊資源開發的前提是基本的自然條件、交通條件和旅遊地的社會基礎設施條件。沒有較為便利的交通條件,旅遊者便很難進入旅遊地,這樣將會使旅遊者減少;遊客到達目的地後,在進行體育旅遊的同時還要滿足自己旅途生活方面的各種需要,如電力、通訊、供排水、食宿等條件。如果旅遊地的安全條件、交通條件、社會基本設施條件總體上較好,體育旅遊的魅力會使許多遊客成為回頭客,而且還會因為他們的宣傳帶來新的成員。否則,不僅會失去老顧客,而且會損失更多的新客源。因此,交通、電力、通訊等各項事業不僅要隨體育旅遊的發展而發展,而且要與體育旅遊的發展相協調。
3.1.8 與體育產業發展相關的部門密切協作,共同培育和開發體育產業市場,形成體育與旅遊緊密結合、體育與交通電信緊密結合、體育與飲食住宿緊密結合、體育與文化緊密結合、體育與外埠投資緊密結合的新格局。
3.1.9 體育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體育管理、經營、旅遊、開發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因而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引進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還可利用青海省的教育資源培育現有的人員,以便為青海體育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3.2 體育產業經營效益預測
  除去體育旅遊業、民族傳統體育業、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等不可預知的經濟效益指標以外,根據大眾體育消費、體育用品經營單位、體育場館經營、體育彩票的發行、多巴高原訓練基地經營狀況4項產業經營效益指標的推算預測,到2005年,體育產業的直接經濟效益將達到5.4億人民幣。 
  作者:郜建海(青海師範大學)
     李強、汪立明、宋綺凡、史儒林、張小平、王一凌、
     郭永峰、楊根旺、王發賓、範增成、蘇衛東

相關焦點

  • 【青海民族大學】以學術研究助推「四個轉變」
    近年來,青海民族大學全面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緊緊圍繞「四個轉變」新思路,在學術研究工作中切實做到「真抓實幹」、拿出「真招實策」、捨得「真金白銀」、體現「真情實意」,激活了全校科研工作者的熱情,有力促進了學校科研工作良性發展。目前,該校突出生態文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繁榮民族文化等主題,強化科研創新,取得積極成效。
  • 青海「高原應急培訓基地」正式揭牌成立
    孫睿 攝中新網西寧9月11日電 (孫睿)青海「高原應急培訓基地」11日正式在青海師範大學揭牌成立。據悉,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具有海拔高、地域廣、民族宗教多元等特點,既是穩藏固疆的重要戰略節點,又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的重要安全屏障。
  • 1958高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什麼樣 - 青海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記者 田得乾 「我們將在信息化建設及人才培養、工業網際網路、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與電子商務、智慧城市與智慧社區、智慧物流與新零售等領域進行業務探索和深化落地,形成垂直領域的行業解決方案,打造青海省智慧城市試點園區的新標杆。」
  • 青海科技創新論壇關注高原特色農牧產業化發展
    附加值最高的青稞青稞是青藏高原原住居民藏族的「生命之糧」,至今已有3500年的種植歷史。青海省是全國開展青稞育種研究最早的省區之一,研究水平一直在全國處於前列,先後育成多個「崑崙」系列高產優質品種,形成了適應多個生態類型區的品種群。
  • 青海:一粒小青稞挑起特色產業發展大梁
    亙古綿延的青藏高原,孕育了太多的神奇,一粒小青稞的光輝已經閃耀了數千年。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種植有3500年歷史,是青海省種植歷史悠久、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之一,是我國藏區的第一大作物、主導優勢作物和藏區同胞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糧,也是釀造工業、飼料加工業的重要原料,同時也形成了極富民族特色的高原農耕文化。
  • 青藏高原首個「高原應急培訓基地」在青海揭牌成立
    新華社西寧9月11日電(記者趙玉和)青藏高原首個「高原應急培訓基地」11日在青海師範大學揭牌成立。這個培訓基地有望助力提升我國高原地區防範重大災害、化解安全生產風險的能力。加強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工作,是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青海省應急管理廳副廳長王月雲說,近年來,青海著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基地,推動應急管理「管、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 高原教育可持續發展峰會落幕
    為了高原的每一個孩子——高原教育可持續發展論壇日前於青海西寧召開。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教授,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梅巖等出席了本次論壇。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東教授為本次論壇做開幕式致辭,並作關於兒童發展及其教育目標重構的演講。他強調,要緊緊圍繞高原地區教育研究開展政策諮詢和社會服務工作,整合多種發展資源,大力支持青海師範大學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鍾秉林以《迎接新的挑戰,實現跨越發展》為題作主題演講。
  • 中美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取得高原醫學研究歷史突破
    「這項研究是《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國科學家30多年的心血,也是中國高原醫學界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這項研究中方負責人、國際高原醫學會常務理事、青海大學副校長格日力告訴記者。
  • 打造具有青海「符號」的文旅休閒產業——訪青海省旅投集團黨委...
    就如何更好推進青海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本報記者專訪了青海省旅投集團黨委書記鄭瑞潔。記者:眾所周知,青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對青海利用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發展文化旅遊休閒產業,您有什麼想法?今年青海有300個鄉村被納入高原美麗鄉村建設,87個村莊有望成為國家森林鄉村,這些都為我們打造以美麗鄉村為基礎的文化與旅遊休閒產業提供了依託。
  • 青海構建青藏高原現代牧場模式
    青海構建青藏高原現代牧場模式 2018-09-27 14:10:48羅雲鵬 攝   中新網青海玉樹9月27日電 (記者 羅雲鵬)記者27日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針對特色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農牧區鄉村振興中存在的若干重大科技需求,該省正構建青藏高原現代牧場模式,冀此為青海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和樣板。  青海是中國的四大牧區之一,畜牧業是青海的支柱產業。
  • ...半導體產業崛起助力——記亞洲矽業(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60年前,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背井離鄉來到青海高原,為中國核武器的研發奉獻了青春和熱血。今天,有一群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他們紮根西部,同樣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這片土地,使我國新能源產業引領全球,屹立在世界之巔。宗冰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 「大美青海——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發展成就展...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11月7日,「大美青海·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發展成就展」海東主題日活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舉行。主題日通過政務活動、圖文展覽、文旅推介、文藝演出等形式向與會領導和首都各界人士充分展示了海東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取得的巨大成就,多層次展示了海東厚重的歷史文化、特優的產業發展和多彩的民族風情。
  • 青海燕麥產業:品牌塑造之路尚遠
    資源有優勢 技術很紮實    發展燕麥產業,我省的優勢在哪裡?    青海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公認為全球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氣候冷涼,日照時間長,土壤類型多樣、有機質含量高。燕麥鬚根發達,耐貧瘠、耐旱、耐寒,在一些荒溝、荒坡、淺山以及高寒地區均可種植,我省的氣候地理條件在發展燕麥產業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 高原小漿果走向大產業
    成熟的白刺果晶瑩剔透,形似一串串紅瑪瑙,這種被稱為「高原紅珍珠」的漿果多年來一直被當地牧民用來餵食牲口。一次偶然的機會,科研人員發現,吃下白刺果的母牛產仔率增加,這一奇怪的現象,為小小的白刺果打開了新產業之門。
  • 青海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研究
    青海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研究◎ 王怡雯 /文一、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現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漢語在國內和國際的地位愈發得到重視,不斷鞏固著其作為我國各個少數民族之間最通用的交際語言的作用。同時,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且民族種類也很多的國家,漢語在各民族之間的影響不斷擴大和深化,對民族地區人們的影響也愈發深遠。
  • 貴州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青海民族大學最新排名及投檔線
    在2020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中,貴州民族大學排名第313;大連民族大學排名第315;青海民族大學排名第310。在2020武書連中國大學排名中,貴州民族大學排名第303;大連民族大學排名第365;青海民族大學排名第320。
  • 青海青稞產業駛入快車道 商品化率達83%
    人民網西寧9月28日電(張晨)9月28日,由中國作物學會和青海省農牧廳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青海青稞產業發展推進行動啟動會」在西寧召開。會議以「綠色、優質、發展」為主題,吸引了業內專家、企業家等70餘人共商青海青稞產業發展大計。 青稞俗稱裸大麥,具有生育期短,耐寒性強等特點,是我國藏區的第一大作物,也是釀造工業、飼料加工業的重要原料。為推進青稞產業發展,青海省農牧廳特邀全國從事青稞研究的6位著名專家和雜糧產業化開發企業家,組建了青海青稞產業發展諮詢專家組,研究藏區及青海青稞產業發展瓶頸,探討青稞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 青海高健生物:讓全國人民享用高原特色綠色食品
    小小青稞成就大健康青稞,生長在青藏高原地區,作為青藏高原上獨有的糧食作物,一直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隨著科技的發展,小小的青稞藉助自身的優勢逐步實現了華麗轉身,正在逐漸走上一條生物高科技的循環發展之路。小小青稞成就大夢想青稞是大麥的祖先,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立足青海本土,用高科技和現代工藝技術開發和利用青海高原特色資源「青稞」,研發出了一系列屬於高原的特色產品青稞餅乾、青稞飲料、青稞奶茶等。
  • ——第十八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特刊
    青海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主線,位於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南半島及中巴、孟中印緬三大經濟走廊的交匯地帶,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東鄰甘肅,南聯川藏,西接新疆,是古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通道。在新的歷史時期,青海將開啟從研究地方發展戰略向融入國家戰略轉變的新徵程。
  • 【全國文明校園展播】青海師範大學
    青海師範大學建於1956年。學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完備教育體系,學科專業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大門類,已成為文理工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教師教育、高原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省屬重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