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喜校長談家庭教育:離異家庭怎樣減少帶給孩子的傷害?

2020-09-11 建安視覺






家庭教育問題,其中一個重大問題:父母離異對子女的影響。在我44年的教育生涯中,特別是近十多年來,離婚率逐年攀升。就在我們國土上,有多少兒童深受其「害」。就彰德中學而言,每屆新生中,有佔10%左右的離異子女。學校用大善大愛之心溫暖著這些孤僻冷漠之心,小心翼翼呵護著這些脆弱的心靈。下面,我們聽聽專家學者們怎麼說。

一 、沃建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以下用到的理論常識多選自本書)講:離異家庭兒童是父母婚姻破裂,從而導致家庭解體後出現的一種與正常家庭環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兒童不一樣的特殊的社會現象。夫妻離異有可能影響孩子在智力、性格、情緒和社會性方面的發展,甚至可能造成其精神異常和心理變態。

我國學者研究發現,離異家庭子女的學習情況、情緒情感發展、社會性發展、性格發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在學校的學習成績、整體綜合表現和遵守紀律的情況明顯較差,男生尤為突出。說明離異對子女學習情況的影響是廣泛的,長期的。

離異子女極易出現的消極情緒、不良情感及心理健康問題,具體表現為:愛哭、易激動、常有恐懼感,覺得自己生活不愉快、不幸福、睡眠質量差、易做惡夢等,且攻擊性、敵對性較強,易出現一些反社會行為。這種狀況有隨著父母離異時間的延長而逐步加重的趨勢,出現明顯的時間積累效應。在性格發展上的缺限主要表現為自卑、性格孤僻、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喜撒謊、欺騙、冷漠、焦慮等。

全國重點科研項目《離異家庭兒童(3——12歲)心理特點研究》新疆的研究結果表明,離異家庭的兒童一般具有以下特點:①愛哭;②放蕩不羈,到處亂跑;③過分膽小和焦慮;④冷漠與無動於衷;⑤情緒低落,很少能快樂起來;⑥悲觀,覺得低人一等;⑦孤獨,經常發呆;⑧易煩躁發怒;⑨懼怕某種動物、情景和人;⑩固執、自誇,並具有不愛交際、孤僻、冷漠、緊張、防備、喜歡撒謊欺騙甚至敵視他人等與社會不相適應的心理品質和心理障礙。

離異孩子如何去承受父母分手之痛苦?

案例一:2001年3月,四川都江堰黑石河畔,一群小夥伴嬉戲歡笑聲,刺激著其中一位小男孩之心。他感覺孤零零的,默默地流淚,「我不想活了,爸媽離婚都不管我了……」推開小夥伴,一頭栽進了河中,消失在滾滾波濤中。他叫張旭,11歲,小學四年級學生。8歲時,長期不和的父母終於離異了,被判給了父親。父親娶了後媽,都對他不聞不問。村民們反映,其父曾兩次帶他去成都,想把他丟棄。他只好去找了母親生活。可母親根本養活不了他,他才走了絕路。

老人常說,有了後娘,就有了後爹。父母離異時,是否在考慮「完美情感」時,也能顧及子女生活(別說人生)的「完美」?

案例二:南京的林美,初中二年級時,父母離婚了,她被判給了父親。原來無憂無慮的少女突然間面對陰冷破裂的家庭,內心充滿了苦悶與悽苦,至親至愛的父與母一日之間成了敵對的仇人。從此,歡樂成了痛苦,抑鬱使她的性情變得孤僻,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父親冷漠而不聞不問,整日賭博不歸,冷鍋冷灶心寒似冰。勉強混完初中,便流浪於社會,與不良少年廝混,沾上了許多不良惡習,抽菸酗酒……失去了純真少女應有的一切。她才16歲。――一朵鮮花遭「陰雨」摧殘而凋零了。

二、父母離婚到底會給子女造成了什麼樣的心理影響?最終的後果會是怎樣的?研究可以看到:

(一)、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等消極情感

這些消極情感,必將影響到孩子的交往活動。最終會影響到交際能力的發展,交際智能的提升;造成人際交往、結伴難度增大,社會活動能力低下;甚至造成交往障礙。

(二)、缺乏生活和學習上的自信心

多數離異子女均有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又由於家庭教育殘缺,生活教養與學習上的指導不到位,加上心靈陰影,致使喪失生活與學習上的自信心,在行為上具有較多的逆常行為,對抗情緒,行為的反社會傾向比較嚴重等。

(三)、出現較嚴重的性格缺陷,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兒童的個性是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離異家庭,父母從情感破裂開始,人際關係失和,無休止地打鬧,直至離婚的整個過程,既是對孩子施加各種不良影響,造成嚴重心理創傷,也是形成不良性格的過程。並由於對家庭對父母的失望而產生厭惡、敵視以致形成雙重人格。

(四)、離異子女的心靈創傷具有較長時間的持續性,難以平息和恢復

三、父母離異給孩子造成的心靈創傷往往要持續很長時間。離婚發生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的影響是不同的。

離婚發生在幼兒階段,即無顯性記憶之時段,也沒有經常性的激烈打罵、特別驚嚇,從記事起就習慣了單親模式,對孩子的負面影響要小些。若發生在小學階段,父母的離異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他目睹了曾經崇拜過、依賴過的父母婚變的全過程,最終還要進行兩難的選擇,還要經受父母沒有任何親情的相互推諉的痛苦折磨,會使孩子的價值觀出現混亂。由此產生自卑感、缺失感、對成年人缺乏信任感,甚至喪失責任感。

馬克•吐溫說:一個人一生只有一個童年。而離異家庭的童年都被父母有心或無意中逐漸縮短、消失了。兒童的心智畢竟稚弱,在許多事理還沒有弄清之前,如何能承受父母分手之痛呢?

四、怎樣能儘量減少離婚帶給孩子的傷害?

德國和美國的調查研究表明,父母努力做到「溫和地離異」,那麼,若干年後,孩子對父母離異會理解,並已漸漸磨平了「傷痕」,沒有惡果儲藏。

心理學家安雅•羅森諾夫說:「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是不要在孩子們面前使爭吵步步升級,……咄咄逼人,過分地攻擊和傷害對方,因為這樣做會使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而且不容易再建立起這種信任。但是,向孩子完全隱瞞父母之間的衝突,這也是非常錯誤的。如果……不公開說,那麼,孩子們就會有在自己身上找過錯的危險。」

如果父母打算離婚,孩子就特別需要愛和安全感。心理學家說:「父母必須向孩子們說明:你們不會失去我們兩人中的任何一個人。我們倆仍然關心你們,愛你們,你們同我們的問題沒有關係。」切忌不可父母之間相互詆毀讓孩子們因嚴重損傷父母形象而崩潰;也不能以「未來跟誰」而恐嚇孩子們。 明智的解釋,正派,甚至在離異後又相互修好和解,這種做法是正確的。這樣做就不會有太大負性刺傷,父母也不會將自己的感情強加給自己的孩子。

五、離異後的父母,建議用以下的教育方法:

(一)、父母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反常情緒和行為

離異父母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變化反映出來,就會影響孩子,特別是年幼的孩子,模仿能力較強。且加上離異後的抑鬱氣氛,孩子們被感染而情緒低落,並引起一系列連鎖心理反應,導致強烈的被拋棄感,讓自我價值迷失了。父母要記住一個忠告:當你在向前配偶「射箭的時候,這些箭首先射穿孩子的身體才會達到前配偶那邊。」――克制情緒,修煉淨心、靜心,「太平安樂」,兩代幸福。

(二)、改善人際關係,矯正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特徵

離異之後,特別是單親生活時間長的孩子,在同伴關係方面存在不少問題,這與孩子本身的自卑心理及同伴的歧視有關。教師和家長要引領和組織這些孩子參加「搭伴交往活動」,並多認同鼓勵這些孩子的優秀表現。

(三)、要儘量減少、避免社會不良刺激對離異家庭孩子的不良影響 長期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孩子,感受性提高了,要採取正面引導的方法,讓他們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作用,以鍛鍊良好的負性刺激的耐受力。離異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複雜的「工程」,意義與價值重大,牽涉「工程質量安全」的重大問題。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平心靜氣,以仁善大愛之情,教育的春天定會明媚燦爛。 有道是:陰晴圓缺有輪迴,破鏡重合會有時。大度容得天下難,子女福安父母智。 ( 王瑞喜 摘編 2020年3月14日 戌時於宅家)

相關焦點

  • 王瑞喜校長談家庭教育:挽救有破碎可能的家庭,救救孩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家庭文化、傳統社會文化對家庭離異,就認為是「另類」,――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離婚是一種「丟人現象」,認為這種現象可恥、可憐、可悲,幾十年當中,離婚家庭屈指可數,且非議的較多。現在改變了――現象多了,人的視角神經疲倦了,看不過來了,少見多怪,可多見就不怪了。不怪了,是因為人的觀念被現象「麻痺」而漸變了,接受並相對認同了。
  • 王瑞喜校長談讀書,唯有自我教育的家庭,是良好教育的模式
    教育界與心理學界對學生成長因素有個比例劃分:家庭因素佔51%,學校當35%,社會佔14%;從這個比例中,就可看出,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各自應承擔多少責任。 從家庭環境、親子關係及父母對教育的正確認知方面分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啟蒙教育從襁褓中就開始了,專家說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學生所有的問題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 王瑞喜校長談讀書,如何讓孩子獲得成長與學習的「永動性」?
    教育的功利化「日日猖獗」,單一的「思想教育」已蒼白無力,以打不動(說不進)孩子的心裡了。只有強制性的嚴管,方有效果,可這「嚴管」,短期有用,從幼兒園到小學還可以,到了初中,有孩子還馬馬虎虎「管用」,可有相當量的孩子逆反,就不太管用了;到了高中,此法就嚴重「失靈」了,為什麼高中兩極分化就如此嚴重了?——失去了父母的嚴管,學風日下,父母鞭長莫及,老師攤開雙手一一無奈了;到了大學,就「六十分萬歲」了。
  • 王瑞喜校長談家庭教育:分數、名次、叛逆,家長「最頭疼」的問題
    那麼,我們就從「家庭教育」談起,共同協力,解決點兒具體問題吧。 幾句老話重提,以引發大家思考。「孩子的所有問題,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一生下來,都是天才。只是在出生後的六年內,天才的『稜角』都被磨平了」――這些經典名言,不是我的杜撰,都是名家名言。當然,教育工作者不會因此而推卸責任的。
  • 王瑞喜校長談家庭教育:銼鋸、磨鍋、驢叫喚,特殊家庭問題例析
    家庭教育,成也父親,敗也父母。因為孩子的生殺大權,他們掌著刀把子。學校有諸多無奈,只能盡力而為。 父親邦國天下,母親相夫教子。這是一種社會分工。當然,這源自封建社會,是一條枷鎖,剝奪了女同志的政治權利,也降低了社會地位。這不應該完全沿襲。但是,母親也不會完全拋棄「相夫教子」的「業務」,去「跑外」。
  • 王瑞喜校長談家庭教育:解決子女的問題,先從家庭文化反思開始
    家庭教育的問題,主要輻射在兒女身上。就像現在風行的新冠病毒一樣,兒女是父母的「親密接觸者」,首先被「感染」。若家教問題嚴重,子女就會「重度感染」,還是"終身攜帶者」,病入「骨髓」,嚴重者影響兒女終身安全與幸福。若家庭教育存在著一般性問題,子女為「輕度感染」,學習積極性受挫,成長動力衰減,迷茫中喪失自我,大學難以理想。
  • 王瑞喜校長談家庭教育:美學與夫妻和睦,床頭慪氣床尾收
    家庭極易不穩固了。男人,特別是男強人需要什麼?男主外,女主內,回家溫馨,出門放心,在外事業有成,回家有婦相夫教子。當然,我們也不能用封建觀點來匡定女性,更不能男尊女卑,只要「城裡鄉裡兩不誤」,夫妻互諒互讓,雙強組合家庭也是完全可以幸福美滿白頭偕老的。強弱搭配家庭有無離異風險?一切都不是絕對的。只要雙方審美觀認同,或弱方默許,心存不服,也從無反抗之舉,婚姻也會維持在穩定狀態的。
  • 王瑞喜校長談家庭教育:等待是一種教育,耐心是一種教育
    故,教育有諸多無奈,特別是家庭教育。「問題孩子」發展到了小學或中學階段,早已「萬箭穿心」,你就用上「飛彈」級武器來「殺傷」,他心有「金盾」,「防彈衣」鎧甲防身,任何批評、指斥、訓戒、懲罰……都無濟於事。你有你的千條計,他有他的老主意;儘管萬炮齊轟,我自「巋然不動」;你嘴皮磨破,他免開金口;物質、金錢、名牌、旅遊等獎賞,也「無動於衷」了。
  • 王瑞喜校長的作文寫作題例,變換思維角度,怎樣進行逆向思維?
    那麼,正確的抉擇,該怎樣作岀?又該怎樣進行逆向思維呢?頭疼醫頭不是好醫生。頭疼一一受了風寒,感冒症狀,用點感冒通試試吧;還疼,打退燒針吧;還疼,輸輸液吧……這就是對症下藥,這本無錯,可隱藏在頭疼背後的複雜病因若忽略了,會有生命之險的。又如二戰時期,英美軍事專家在研究戰機殘骸時,提岀飛機改進意見,強調加固彈痕多的地方,以保戰機不被擊落。按常理說,這不應該嗎?
  • 王瑞喜校長談家庭教育:「護犢子」,對自己是護短,對兒女是養短
    ,就是完整的「新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分支。不過,同樣都有糟粕部分和與當代不宜之處,就應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故,在傳承時,一定以「仁善」標準加以分揀,這樣才能使家庭文化健康發展。那麼,現存留於當下的「糟粕」有哪些?
  • 夫妻離婚,怎樣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如果夫妻雙方沒有及時照顧到孩子的情緒,那麼孩子在心理上會直接認為是他的錯,因為他不夠好,所以父母離異。有些父母不懂得該怎樣去跟孩子講關於離婚的事。甚至有的覺得沒有必要去跟孩子講。這在很大程度上會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孩子會有更多的猜測和自我懷疑,並在內心有深深的自責,認為就是因為他的出現,他不好,所以父母要離婚。
  • 離異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在所難免,有離異後對孩子造成二次三次更大傷害的,也有離異後重組家庭孩子家長幸福的,但是不多。畢竟兩個大人同時有那麼高覺悟的不多!今天我們來重新盤點一下離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以及應該怎麼做會好一點。
  • 「我來自離異家庭,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教育學家談離婚家庭
    人們好像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推理:父母離婚必定對孩子產生傷害,受到傷害的孩子就會出現問題。於是,很多媒體報導在分析孩子出現問題的成因時,往往會列出「這個(這些)孩子出自離婚家庭」。,違法犯罪的高發人群,告誡人們不要離婚,離婚會背上傷害孩子和損害社會的罪名。
  • 王瑞喜校長談讀書:積極的情愫,端正的態度,健康的認知
    「談輕鬆愉快」是種心態,常言道,心態決定一切,此言有深刻之哲理。有什麼樣的心境,就產生什麼樣的狀態、什麼樣的心情;情,即情感、情緒。如此說來,境界有高低,心境連著思想、品格、格局;想育人,想輕鬆人生,輕鬆讀書學習,得從教做人開始。從另一個角度講,時時關注內心正向提升,還得從關注每件生活小事即日常言行舉止情態(含正負情緒)開始。
  • 2年級學生的作文火了,父母離異別讓孩子孤獨,老師:願你三冬暖
    很多時候,父母和家庭之間的關係對於孩子可能造成的心理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因為關係不和,選擇離異了,孩子分配給了爸爸。 他的爸爸也選擇了另外去組建一個新的家庭,可是在這段家庭關係中,孩子一直處於一個被忽略被忽視的狀態中,從孩子的作文就能感受到。
  • 王瑞喜校長談家庭教育:拜天拜地敬父母,謝恩謝情盡孝心
    從具體層面上探討,父親或母親的文化,各有哪些具體點,對孩子們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正性,還是負性? 父母雙親:您二老都已進了天堂安享歡樂,您們若在天有靈,也會允許我們再回到父母子女相依為命的近50年中,翻開家庭寶笈,走進那相親相愛的生命長河,讓兒揀出您奉獻於兒女的至寶,給社會大眾共享。
  • 離異家庭,最受傷的是孩子
    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離異的情況越來越多。有的父母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只顧自己的生活快不快樂,一味的選擇離婚來逃避問題;有的家庭,確實是因為家庭支離破碎,婚姻名存實亡,沒有辦法在一起生活,而選擇離婚。不管出於什麼樣的情況,離異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他們受到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 湖南一12歲小學生跳樓身亡,離異家庭還會傷害多少孩子?
    該同學因父母離異、母親對其要求嚴苛,曾表示想離家出走,遠離母親。消息一出,大家不禁想起不到半月的5月23日,一15歲少女將其母親勒死家中的悲劇。兩個孩子都是來自離異家庭,都是被母親撫養並嚴苛管教下的未成年人。離異家庭為何對孩子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
  • 離異家庭的孩子表現更差、更容易誤入歧途嗎?
    本文主要內容皆源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張春泥老師新著《離異家庭的孩子們》。離異家庭孩子們的表現更差嗎?跟著媽比跟著爹的孩子表現好很多?父母吵而不離是否對孩子更好?這個研究對單親爹媽的啟示是什麼?中國離異家庭的孩子有多少?我可以為他們做什麼?..........
  • 劉雅娟老師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下集)
    劉雅娟老師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下集) 2019-03-13 2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