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問題,其中一個重大問題:父母離異對子女的影響。在我44年的教育生涯中,特別是近十多年來,離婚率逐年攀升。就在我們國土上,有多少兒童深受其「害」。就彰德中學而言,每屆新生中,有佔10%左右的離異子女。學校用大善大愛之心溫暖著這些孤僻冷漠之心,小心翼翼呵護著這些脆弱的心靈。下面,我們聽聽專家學者們怎麼說。
一 、沃建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以下用到的理論常識多選自本書)講:離異家庭兒童是父母婚姻破裂,從而導致家庭解體後出現的一種與正常家庭環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兒童不一樣的特殊的社會現象。夫妻離異有可能影響孩子在智力、性格、情緒和社會性方面的發展,甚至可能造成其精神異常和心理變態。
我國學者研究發現,離異家庭子女的學習情況、情緒情感發展、社會性發展、性格發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在學校的學習成績、整體綜合表現和遵守紀律的情況明顯較差,男生尤為突出。說明離異對子女學習情況的影響是廣泛的,長期的。
離異子女極易出現的消極情緒、不良情感及心理健康問題,具體表現為:愛哭、易激動、常有恐懼感,覺得自己生活不愉快、不幸福、睡眠質量差、易做惡夢等,且攻擊性、敵對性較強,易出現一些反社會行為。這種狀況有隨著父母離異時間的延長而逐步加重的趨勢,出現明顯的時間積累效應。在性格發展上的缺限主要表現為自卑、性格孤僻、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喜撒謊、欺騙、冷漠、焦慮等。
全國重點科研項目《離異家庭兒童(3——12歲)心理特點研究》新疆的研究結果表明,離異家庭的兒童一般具有以下特點:①愛哭;②放蕩不羈,到處亂跑;③過分膽小和焦慮;④冷漠與無動於衷;⑤情緒低落,很少能快樂起來;⑥悲觀,覺得低人一等;⑦孤獨,經常發呆;⑧易煩躁發怒;⑨懼怕某種動物、情景和人;⑩固執、自誇,並具有不愛交際、孤僻、冷漠、緊張、防備、喜歡撒謊欺騙甚至敵視他人等與社會不相適應的心理品質和心理障礙。
離異孩子如何去承受父母分手之痛苦?
案例一:2001年3月,四川都江堰黑石河畔,一群小夥伴嬉戲歡笑聲,刺激著其中一位小男孩之心。他感覺孤零零的,默默地流淚,「我不想活了,爸媽離婚都不管我了……」推開小夥伴,一頭栽進了河中,消失在滾滾波濤中。他叫張旭,11歲,小學四年級學生。8歲時,長期不和的父母終於離異了,被判給了父親。父親娶了後媽,都對他不聞不問。村民們反映,其父曾兩次帶他去成都,想把他丟棄。他只好去找了母親生活。可母親根本養活不了他,他才走了絕路。
老人常說,有了後娘,就有了後爹。父母離異時,是否在考慮「完美情感」時,也能顧及子女生活(別說人生)的「完美」?
案例二:南京的林美,初中二年級時,父母離婚了,她被判給了父親。原來無憂無慮的少女突然間面對陰冷破裂的家庭,內心充滿了苦悶與悽苦,至親至愛的父與母一日之間成了敵對的仇人。從此,歡樂成了痛苦,抑鬱使她的性情變得孤僻,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父親冷漠而不聞不問,整日賭博不歸,冷鍋冷灶心寒似冰。勉強混完初中,便流浪於社會,與不良少年廝混,沾上了許多不良惡習,抽菸酗酒……失去了純真少女應有的一切。她才16歲。――一朵鮮花遭「陰雨」摧殘而凋零了。
二、父母離婚到底會給子女造成了什麼樣的心理影響?最終的後果會是怎樣的?研究可以看到:
(一)、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等消極情感
這些消極情感,必將影響到孩子的交往活動。最終會影響到交際能力的發展,交際智能的提升;造成人際交往、結伴難度增大,社會活動能力低下;甚至造成交往障礙。
(二)、缺乏生活和學習上的自信心
多數離異子女均有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又由於家庭教育殘缺,生活教養與學習上的指導不到位,加上心靈陰影,致使喪失生活與學習上的自信心,在行為上具有較多的逆常行為,對抗情緒,行為的反社會傾向比較嚴重等。
(三)、出現較嚴重的性格缺陷,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兒童的個性是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離異家庭,父母從情感破裂開始,人際關係失和,無休止地打鬧,直至離婚的整個過程,既是對孩子施加各種不良影響,造成嚴重心理創傷,也是形成不良性格的過程。並由於對家庭對父母的失望而產生厭惡、敵視以致形成雙重人格。
(四)、離異子女的心靈創傷具有較長時間的持續性,難以平息和恢復
三、父母離異給孩子造成的心靈創傷往往要持續很長時間。離婚發生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的影響是不同的。
離婚發生在幼兒階段,即無顯性記憶之時段,也沒有經常性的激烈打罵、特別驚嚇,從記事起就習慣了單親模式,對孩子的負面影響要小些。若發生在小學階段,父母的離異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他目睹了曾經崇拜過、依賴過的父母婚變的全過程,最終還要進行兩難的選擇,還要經受父母沒有任何親情的相互推諉的痛苦折磨,會使孩子的價值觀出現混亂。由此產生自卑感、缺失感、對成年人缺乏信任感,甚至喪失責任感。
馬克•吐溫說:一個人一生只有一個童年。而離異家庭的童年都被父母有心或無意中逐漸縮短、消失了。兒童的心智畢竟稚弱,在許多事理還沒有弄清之前,如何能承受父母分手之痛呢?
四、怎樣能儘量減少離婚帶給孩子的傷害?
德國和美國的調查研究表明,父母努力做到「溫和地離異」,那麼,若干年後,孩子對父母離異會理解,並已漸漸磨平了「傷痕」,沒有惡果儲藏。
心理學家安雅•羅森諾夫說:「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是不要在孩子們面前使爭吵步步升級,……咄咄逼人,過分地攻擊和傷害對方,因為這樣做會使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而且不容易再建立起這種信任。但是,向孩子完全隱瞞父母之間的衝突,這也是非常錯誤的。如果……不公開說,那麼,孩子們就會有在自己身上找過錯的危險。」
如果父母打算離婚,孩子就特別需要愛和安全感。心理學家說:「父母必須向孩子們說明:你們不會失去我們兩人中的任何一個人。我們倆仍然關心你們,愛你們,你們同我們的問題沒有關係。」切忌不可父母之間相互詆毀讓孩子們因嚴重損傷父母形象而崩潰;也不能以「未來跟誰」而恐嚇孩子們。 明智的解釋,正派,甚至在離異後又相互修好和解,這種做法是正確的。這樣做就不會有太大負性刺傷,父母也不會將自己的感情強加給自己的孩子。
五、離異後的父母,建議用以下的教育方法:
(一)、父母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反常情緒和行為
離異父母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變化反映出來,就會影響孩子,特別是年幼的孩子,模仿能力較強。且加上離異後的抑鬱氣氛,孩子們被感染而情緒低落,並引起一系列連鎖心理反應,導致強烈的被拋棄感,讓自我價值迷失了。父母要記住一個忠告:當你在向前配偶「射箭的時候,這些箭首先射穿孩子的身體才會達到前配偶那邊。」――克制情緒,修煉淨心、靜心,「太平安樂」,兩代幸福。
(二)、改善人際關係,矯正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特徵
離異之後,特別是單親生活時間長的孩子,在同伴關係方面存在不少問題,這與孩子本身的自卑心理及同伴的歧視有關。教師和家長要引領和組織這些孩子參加「搭伴交往活動」,並多認同鼓勵這些孩子的優秀表現。
(三)、要儘量減少、避免社會不良刺激對離異家庭孩子的不良影響 長期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孩子,感受性提高了,要採取正面引導的方法,讓他們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作用,以鍛鍊良好的負性刺激的耐受力。離異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複雜的「工程」,意義與價值重大,牽涉「工程質量安全」的重大問題。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平心靜氣,以仁善大愛之情,教育的春天定會明媚燦爛。 有道是:陰晴圓缺有輪迴,破鏡重合會有時。大度容得天下難,子女福安父母智。 ( 王瑞喜 摘編 2020年3月14日 戌時於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