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對「國粹」傳承的態度,在《拿來主義》一文中講的精闢透徹,形象生動,入木三分。「國粹」就是民族精華之物表,優秀傳統文化的「標牌」。換句話說,這些物質是文化的濃縮,當然是國寶。如何接收與傳承,魯迅先生倡導的摒棄「孱頭」與「昏蛋」這兩種人(態度)。優秀的家庭文化也是家之「瑰寶」。家族後裔既不能學「昏蛋」,也不能學「孱頭」。認真回憶與收集;檢點與分類,分析與取捨,傳承與創新、發展。在取捨過程中,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揚棄法」。當然,上行下效,耳濡目染,是潤物細無聲的揮之不去的「教育主流」。不過,這是直接傳承,主觀能動性忽略不記了,這種意識的形成是客觀的、感性的。含有一種偏頗是:黃金與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還有一種叫「二步傳承法」,像魯迅先生所講的第三種人:走進大宅子,既不一把火燒掉,也不「全盤吸收」――躺在象牙床上吸食主人剩餘的鴉片,接受了「姨太太」。而是第一步分揀,第二步留存與使用。如,大煙槍留點送博物館,其餘燒掉,魚翅還是要下廚吃掉的……我們對待家傳祖輩文化,也得遵從魯迅先生的教誨。
個性主體文化構建,如何在繼承基礎上創新?首先要有主觀能動性,有一個積極的人生目標、態度與措施。這就是理性構建。國學講連根養根,枝繁葉茂就是這個道理。
構建個性主體文化,這就是「新家庭文化」的組成部分,把父母的文化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新家庭文化」。當然,構建新文化,要先認識已有文化,特別關注原來襲成的「糟粕文化」。
中華文明相傳五千年,從未斷根,生命力綿亙不衰。存在即合理,時間證明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之命脈,是社會之魂。家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分支。不過,同樣都有糟粕部分和與當代不宜之處,就應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故,在傳承時,一定以「仁善」標準加以分揀,這樣才能使家庭文化健康發展。那麼,現存留於當下的「糟粕」有哪些?
「護犢子文化」是時代病。六位成人(老人)護佑一位「掌上明珠」,現象很普遍了。計劃生育政策的「獨身子女」,物質的極大豐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眾星捧月」,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孩子應該做的一切都被包辦代替了。……後果發生了:生活不能「自」理了。有這樣一個特例:四川省南充,張某某,一個「考霸」。連續三年考上了:北大、清華、北大。為什麼?生活不會自理。首先,不會洗衣服,帶一大包衣服,髒了,脫下來,塞進一隻桶裡;塞滿了,寄給媽媽,給洗了再寄回來。到暑假,媽媽去看兒子,發現床邊兒一隻桶,衣服已塞滿了,往外一拽,成了一塊一塊的全爛了。晚上媽媽住哪兒?兒子不聞不問。媽媽就躺在北大校園內湖畔的長椅上,蚊蟲叮咬,身上一紅片一紅片的。媽媽為了照顧兒子生活,就這樣堅持了數夜。有一個同學(四川老鄉)發現,才在女寢找了一個床位,讓這位媽媽到室內休息。除了文化課以外,他就是一個白痴。媽媽該上班回四川了,他因為不能自理退學了;到第二年高考,又有學校僱他當「槍手」為學校增光,10萬元佣金,他考上了清華;又沒上下去,退學了。又一所中學僱他,給了10萬元,再一次考上了北大――連續三年都考上了名牌。可這三年前,媽媽為獎勵他買的手機,除了玩遊戲外,一切聯繫功能都沒用過――交際智能為零。
張某某,智商與文化課真是頂尖人才――三次考入北大、清華。可沒有生活能力和良好習性;別說人情味兒了,親情味兒都沒有生發出來,沒有社會交際能力,他會有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這種教育能算成功教育?這只是給教育開了個玩笑,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都不是成功的;從家庭文化層面上看,也是文化的失敗。
「溺愛」也是一種文化。我校接受了一個轉學生,從省級示範性高中轉來。慕名而來:一、相中了我校的踐行國學教育;二;對我校心理諮詢及人的綜合成長「育人」教育很感興趣。湯陰人,在市內經商。夫妻二人守望著這一個孩兒,夫妻二人都是國學信徒,我們交流很投機。孩子退出省級示範高中理由很簡單:不會與同學交往,他自認為同學的素養都沒有他高,曲高蓋寡,不屑為伍,在寢室內不能同「居」,教室內不能相處,故退學在家半年了。該上高二了,感到肯定不行了,自學不動了。轉時,我先對他進行了諮詢,我認為可以改變的。轉來之後,我親自帶他,每每交流,他都有所悟。我提議給他創設情景:讓他當幹部――學習委員。一步步擴大交際圈。發生摩擦,我啟發他,如何處理好與同學之間的關係,他在成長中。可問題出在爸爸媽媽身上,夫妻倆學國學學到了迷而不悟的地步,入魔得了「潔僻」,即容不得一點「灰塵」,看不進去眾生的境界與品格――他們誤認為:人就都應該像他倆一樣聖潔無瑕,所以對誰都看不慣,以自己的所謂「國學標準」來看人,不與凡人為伍。「偷偷摸摸」來學校門外,讓孩子出去,問這問那,給孩子造成嚴重依賴,並給學校提些「進化環境」的建議――不是說這些建議不可提,而是不能用家長的「潔癖」改造所有學生,因為學校不是教堂,熱情奔放、活力四射的青春季,怎麼能都像教徒似的?他兒子在我校已經學會了「獨立行走」,可他們施的「催化劑」讓孩子「癱軟立不起來」了。你們孩子沒人欺負,本室團結和諧,他卻「說話聲音高了」、「挪了我的皮箱了」、「坐我床了」……這些雞毛蒜皮的、不足掛齒的小事兒找班主任找我,哭哭啼啼,說不上學了。
學國學要學到真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眾人皆菩薩,唯我是凡人」,「求人不如求自己」,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撼山易,求人難。俗語講,「買眼鏡買了兩個車圈,只看見別人,看不見自己」,這不叫真學呀。所以,「護犢子」,是觀念出了問題,有什麼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文化。改變文化就得先改變思想與觀念。
「護犢子文化」還有一種表現,看自己什麼事情做得都對,一旦與別人發生衝突,總是從別人身上找根源,總是怨別人,錯都在別人身上。如果對某人有了看法,總喜歡見人就說,我怎麼怎麼對他好,他怎麼怎麼對不起我。如果孩子們發生衝突,總是這樣庇護自己的孩子,而挑別的孩子的「刺」。「一面倒」是一種不健康的文化。
「護犢子」,對自己是護短,對兒女是養短。「隔輩親」,老年人帶孩子最易出現這種現象,這是「年齡心理」問題。
總之,家國文化,先強家後強國,因為家強,文化也強,強人既出,國家自強。故,構建健康的家庭文化意義抵國。
有道是: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本無父母累。學子登天師有梯,何需負重替人腿。 (王瑞喜 2020年3月9日 戌時於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