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聽潮,民生如雷。
本次全國人大會議將於今日(16日)閉幕,我們發現,「民生」成為使用最為頻密的詞彙。無論是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代表委員的熱議,或是記者的筆鋒所及,都傳遞著一個溫暖的聲音:高度重視民生問題,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共建共享和諧社會,是人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之後,一個新的社會體認。
經濟社會發展一直高歌猛進的廣東,近年來以「十大民心工程」為載體,奏響了「共建共享」的先聲。在本次兩會上,排頭兵的思考,理性而深沉。
讓發展成果惠及群眾,執政為民暖民心
這是一場探索發展的思辨,更是一場改善民生的盛宴。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派出了4700多億元的民生「大禮包」。在代表委員如雷不息的掌聲中,我們聽出了決策和民意的和諧對接。
而廣東目前的發展現實,讓代表們在構建和諧社會、重視民生冷暖的指向中直面困難與矛盾:廣東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為社會的進步和民生的改善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執政為民的理念,使廣東的廣大人民特別是困難群眾感受到一樁樁實實在在的實惠。然而,由於廣東經濟轉軌早、社會轉型早、利益分化更加明顯,各種社會矛盾暴露得較早、較多、較充分。所以,儘管前年廣東GDP和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就雙破2萬億元大關,但由於發展的不平衡、體制的不完善,以及其它原因,要很好地解決「讀書難、看病難、住房難、就業難」以及農民工待遇、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民生問題,仍然任務艱巨。
廣東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始終堅持在狠抓發展的同時,不忘讓發展成果回饋社會,惠及群眾。3月2日,人民大學行政管理教授毛壽龍做客南方報業「報網互動直播室」時,以專家的理性評價,道出了代表們的切身體會———從幾年前解決群眾「四難」問題,到實施「十大民心工程」,從出臺《關於構建和諧廣東若干意見》,到明確「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群眾強烈呼籲什麼,省委、省政府就重點解決什麼,攻關目標始終鎖定輿情焦點。
蘇耀榮代表對去年廣東省啟動「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免費培訓」政策非常讚賞,他在這次兩會上會同多位代表,聯名建議將該做法向全國推廣。
李秉記代表深受廣東省農村免費義務教育鼓舞,特別建議將城市貧困家庭也納入免費義務教育的範圍。讓他欣喜的是,省財政廳廳長劉昆代表告訴他,省裡已經考慮到這一點,正在做相關調研,爭取今年秋天首先惠及城鎮低保家庭。
針對「看病難」問題,鍾南山委員在會議上不忘向其他委員和衛生部部長高強「推銷」廣東的經驗:每年補貼村醫1萬元,給予鄉鎮衛生院醫生類似公務員待遇,讓農民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鎮。一席話,說得兄弟省份的委員豔羨不已。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代表結合廣東實際指出全社會共同促進發展、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性。他強調,廣東要採取措施及時救助低收入者和生活困難群眾,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外電評論,從廣東到全國,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從過去突出強調經濟建設,到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並重,使得「民生」在本次兩會上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凝聚各方力量,兌現「共享」期待
如果要給本次兩會評熱門詞彙,「共建共享」是當然之選。
3月7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政協聯組討論時強調:一定要在黨的領導下,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貫穿於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共建共享」提出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我們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
所以,和諧社會不可能一日建成,民生問題不可能一夜解決,需要凝聚社會共識和各方力量,拓展「共建」的成果,逐步兌現「共享」的期待。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來自基層的代表們深有體會。李林楷代表表示,和諧社會建設,人民群眾是主體,只有全社會各個階層都行動起來,才能將改革發展的成果深入下去,才能讓共享成果成為可能,「等靠要」的思想萬不可取。
簡單的例子足以說明問題:在廣東乳源乳城鎮龍頭新村,村民住上了整齊的別墅,水泥村道旁裝上了漂亮的路燈,而政府並沒有投入一分錢。錢從哪裡來?
「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用。」據介紹,其中光做生意致富的村民林月開一個人就捐了1000多萬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前往考察時,動情地稱讚:「你這是共產主義精神啊!」目前,有了能人帶動,村民幹勁迸發,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5300元。
群眾的合力是強大的,回歸「人本」的發展才是根本的發展模式。
正如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所說,黨和政府的重視支持十分重要,但農民的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更是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
湛江市委書記徐少華代表舉例說,湛江市政府曾以「一包水泥」帶動農民投資出力,蓋起一座座新村。新農村建設中,政府主要抓好政策引導和公共產品的投入,但建設主體還是農民。
「廣東號」民生巨輪,正駛在共建共享的航道上
共建共享令人期待,和諧社會美好期許。政府公共財政的投入和廣大群眾的奮發有為,是這一社會系統工程和諧相生的兩個層面。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說:「共建和諧社會是共享和諧社會的前提,共享和諧社會是共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代表們也形成共識:「共建」讓「共享」有了物質基礎,「共享」讓「共建」有了積極性和動力。二者的同步偕行,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平,讓廣東的現在與未來「獲益良多」。
省財政廳廳長劉昆代表用廣東實行激勵型財政政策所取得的成功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省裡鼓勵欠發達地區多收入,讓他們主動去關心經濟的發展。同時通過對他們發展經濟進行支持,幫助他們財力提高,這兩年清遠、河源等地的財政收入取得了非常明顯的增長。」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暢意民生的春天,代表們熱烈討論,積極籌劃廣東的共建共享之路。
「要重視解決困擾城市的民生問題,對失業人員實施就業援助,幫助他們重新就業。」湯維英代表如是說。
「要著力解決城鎮困難家庭和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趙菊花代表對此寄予厚望。
「要儘快解決農民工社保關係跨地區轉移接續問題,縣級以上社保應實行全國統一聯網管理。」農民工的現狀讓陳雪英代表牽心掛肚。
……
「一瓢一飲非小事」,從義務教育到農村合作醫療,從社會保障到就業,無論是在代表團駐地還是在人民大會堂,無論是分組討論還是全體會議,廣東的排頭兵地位讓人們對廣東的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為全國探路充滿期冀。
3月7日,省長黃華華面對上百中外記者鄭重宣布,廣東今年各級財政投入170多億元解決民生難題,主要是解決群眾最關心的「一保五難」問題。
170多億元的投入將激發南粵大地上「共建共享」的民生熱浪。
萬眾一心的創造與辛勤,必將迎來萬木爭榮、天籟和鳴的春天。
「廣東號」民生巨輪,將駛向和諧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