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羅玲的空間
每個小孩,在成長中都曾無數次地問自己「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孩子會從別人的反饋、家人的社會角色、家族裡其他人的經歷,等等一切角度,去搜尋線索,逐漸拼出他的自我評價。
上了學的孩子,又會常常想到這個問題——「我的智商高不高?我聰明嗎?」記得我女兒二年級時有一段數學不太好,一次考了八十多分。(其實她剛上學時只有英語聽力比較好,語文和數學都是從零學起)那兩天,她曾經偷偷問我,為什麼有的同學上課玩,分數還比我高?估計她一直在想,是不是他們比自己聰明很多。
我和她聊:人與人之間,除了很少一部分人智商極高或者極低,大部分人智商的差別很小。跟智商不同所帶來的差異相比,其他因素帶來的差別更大。其他因素有:動機興趣、專注、自控、方法策略等等,另外每個人的起點是不一樣的,經歷也不一樣。
多數情況下,別人看起來輕而易舉地成績好,那只是因為你沒看到他們之前、背後的事情。他們可能中班就識字讀書了(當然那又有別的代價);或者他每天放學做很多奧數題。這就好像別人很奇怪,為什麼你英語那麼好,而不知道你從小就聽英語繪本、看電影、聽英語小說。我們不能只拿我們看到的當做全部。
後來她經過努力數學提高了,對成績背後的東西更清楚了,基本沒有了當初那些困惑。不過,看到天才的故事,她還是比較耿耿於懷的,比如看電視劇「小謝爾頓」、讀物理學家費曼的自傳、讀馬斯克傳記、讀校園小說《成績單》等等,估計她一邊羨慕一邊憤憤地想,憑什麼老天讓他們這麼聰明!
關於智商,過去的研究者認為,基因和後天環境因素各半,基因的作用稍微多一些。之後,研究者發現,人類總體智商在1950年至1980年間,大致提升了二十多分,可見環境的因素大於基因的(我記得最近在哪裡看到一個新的研究發現,這二十年人類智商又有所下降,據分析或許是使用電子產品的結果)。一個人的智商並非一成不變的。它隨著你的學習、成長、經歷而改變。
讓孩子們明白這個道理特別重要!因為有時,學校裡特別強調成績的環境,會讓學生認為,成績總是好的那些學生就是智商高,成績不好的那些就是智商低,並且這事是固定的。小學生們,會逐漸學會按照成績給自己和同學的智商打分、排序。很多成績差的學生不好好學習,一個因素就是,他們相信,自己天生智商不高,努力也是沒用的。他們不相信自己也能變「聰明」,儘管他們在以後的成長經歷中,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不笨。
我女兒這學期的同桌,成績不太好,總是考60多分。他媽媽說,家教補課都試過,效果不好,幾乎要對他學習放棄了。她說,你簡直想像不到孩子多累,別人一會就寫完的作業,他要寫到很晚。我和閨女商量後,提出給他補課。補了一次,講了數學和英語,兩科他都很有收穫。後來他媽媽不好意思,決定請個家教繼續補。前兩天,我女兒說,知道為什麼他學習不好了,因為他課堂上能集中聽講的時間特別短,就一小會兒。另外,他在課堂上,但凡回答錯一個問題,後面的課他就不願意聽了。這孩子平時非常幽默,會編故事,誰都會覺得他很聰明。成績不好,只是智商以外的因素所致。
正如那句話所說:我們努力的程度還輪不到拼天賦。所謂有天賦和智商高,有太多時候只是這樣一回事:你對某個領域越是精通,就越有天賦。你的熟練、理解的深度、思考的獨特角度、眼界和專業直覺等等,在外人看起來,就像是天賦。你的方法正確、做事效率高、學習資源好、有外界的幫助和積極的引導、起步早……這些的結果,讓你看起來好像智商高。
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過於關注自己在別人看起來是怎樣的,急於證明自己。他們遇到困難容易退縮,也不敢嘗試新任務,不願迎接挑戰,不願尋求幫助,因為他們怕失敗了顯得很笨。他們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留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上。他們小心地維護自己的形象,而沒有專注於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和家長→特別在意成績。家長可能沒想到,這麼在乎成績的孩子其實是多麼痛苦。他們考不好了哭、考試範圍變化了哭、追求完美寫得慢結果沒答完題哭、沒被評選上班幹部哭……外界的這些變化,輕易就能讓他們心裡小小的世界瞬間就崩潰。一點小事,在他們那,就是天塌了一般。
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們的這種相信一切能力都是固定的想法,從幼兒期就會開始有。比如,研究者問孩子,「你認為家長為什麼看你的捲紙?」,有些孩子會說:「他們想知道我是不是很聰明」,而有的孩子會說「他們想知道我哪裡沒懂,好能幫我」。這就是兩種思維模式的差別——他們給同樣的信息以不同的解讀。
我想,也許很多人都會這樣,在人生最初的幾年裡,了解到這樣一件事——別人始終在尋找線索,好判定你是怎樣的人。因為孩子們也是在用這種分類歸檔,來學著判斷別人。比如小孩最初認為,女性都是長發,長發的都是女性。
我們給人和事下判斷、貼標籤,是一種大腦為提高效率而做的自發行為。快速分類、歸檔,有助於你更有效率地認識世界。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特別留意,讓孩子在成長中別過多陷入這種「找線索——下判斷——分類歸檔」的思維模式中。這種思路不僅限制了你的進步,而且易形成偏見——所謂偏見,也就是一種簡單粗暴地貼標籤分類歸檔。
怎樣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不過多依賴給事物貼標籤?
簡單地說,你要少評判,多具體分析,指出各種因素和變化的可能,給出如實的反饋。
孩子做好了,家長說「你太聰明了!」
沒做好,家長說「你怎麼這都不會?怎麼這麼馬虎!」
——這些,都是評判。
當你評判孩子時,你的潛臺詞是,你就是這樣的!你的這個特質是固定的,變不了了。孩子需要的不是聽你告訴他他是怎樣的,而是你的具體幫助!
所以,無論孩子做得怎樣,好與壞,都給他具體反饋,就行了。做的好,您指出來他的成就,讓他自己總結如何達到的。做得不夠好,您啟發他繼續想辦法。
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很多家長學到了,應該誇努力,不誇聰明。但是,誇努力,您得先看他是否真的努力了。並且,如果他努力了還是沒做好,就更不要誇他努力了(那在孩子感受起來,豈不是進一步侮辱他的能力和智商?),而是具體分析,看看是否需要改變方法,做其他的調整。
具體怎樣說?下面的內容來自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所著的《終身成長》。這些生動的實例,可以給您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總之,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照貓畫虎地學某句話,而是我們要改變思想,然後,在說話時,準確地表達你的真實思想。
比如,家長都忍不住要誇孩子聰明。為什麼呢?因為——
1. 這省事,不用動腦子,一天已經這麼累了。
2. 我們由衷地覺得他聰明——比我小時候可聰明多了。要知道,現在孩子營養好、資源多、家長陪伴多,所以,比父母顯得聰明,那是自然。其實,孩子很多時候,真的不是因為聰明才做到的,而是因為他探索嘗試了、他學習模仿了、他堅持了。
所以,下次誇他前,多想一秒鐘:
「他剛才做什麼了,其中有什麼值得我肯定、是我希望他以後繼續的。我在內心深處,真正在乎的是什麼,我最欣賞他的是什麼。」
關於聰明,我曾和女兒說過,的確覺得她比我聰明,因為她成長中條件好。這是事實。如實溝通麼。
想批評孩子時,您好好想想:
我真的認為這是他固定的、會持續很久的一個表現嗎?我是否可以蓋棺定論說他就是愛馬虎的人?他的表現是哪些因素造成的?他究竟需要怎樣的幫助?我是否相信他以後會進步,能做的更好?我對他究竟有沒有信心?我是否願意保持信心,長期地支持他成長?
想到了這些,估計您就會咽下去那句話,說說具體的幫助。
對於錯誤和失敗,您究竟怎麼看?
是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孩子的表現上,覺得他成績不好就說明我很失敗、讓我很丟人?還是覺得這是發現問題、取得進步的好機會?
我女兒在學校的語文聽寫默寫小測驗,有時會錯一兩個字。我知道她基礎不夠好,在家裡也沒有花特別多的時間複習那個。我們為提高字詞水平制定了一些計劃。比如,讀書、寫日記、了解偏旁部首規律、翻翻成語詞典等等。每次有錯誤,只是提醒我們,去堅持執行這些計劃。寫錯的,以後真的學會了,並由此促進了自學,就很好。如果總是都對,是不是也說明難度對她有點小,她在校收穫不大?有錯誤、然後有進步,上學才有價值。
錯誤,就是提示問題,促進改變。對於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和家長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浪費的。
所以,真正有效的,不是僵化地學「誇孩子努力」等具體做法,而是要自己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模式,不僅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其他各處。
有的人相信學習是可以提高的,但不認為性格、溝通能力等等是能改變的。他們常說的話是「我就是這樣的人了!」、「他就是不會說話的人」。有的人從小就相信,自己是不擅長運動的人,他們沒有看到,有些人從中年起開始運動,幾年之後已經能跑全馬了。
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有那麼一些關於自己的奇奇怪怪、不知從何而來的信念。比如,覺得自己就是不擅長某方面的事情,相信自己不可能勝任某種角色。這些想法,在你兒時的某個瞬間,不知怎的被植入意識深處。然後,很久很久以後,你或許突然看清了,事情其實不是你一直以為的那樣!所以,你要學會常常審視自己長期持有的那些想法——他們不一定對!他們是你獨家專屬的玻璃天花板!
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對婚戀中的問題也是同樣的看法。如果你認為每個人的能力是固定的,那麼你就很容易認為,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適的那個人。關係出了問題,只是人不對,換一個吧。必須承認,人不合適的情況也是有的,但也有很多時候,沒有根本問題,兩人經過努力是可以改善關係的。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對待興趣愛好的態度上,也有這兩種思路之分。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總是傾向於去「尋找」興趣愛好,他們認為那個自己真愛的事情,就擺在某個地方,等著去發現。而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樂於接觸新的領域,能忍耐不熟悉的內容。他們願意付出努力,去深入學習,掌握新的技能,發展新愛好。他們不只是「尋找」,而且會「培養」。
我還想到,對於外界的事物,我們是否相信自己可以造成改變,這也是兩種思維模式的體現。在有些文化裡,人們更相信自己能改變外界。而在我們很多人的想法裡,你要改變自己去迎合、適應外界。中國長期是農業文明,大家族生活,所以眾人間的穩定和諧更重要。不過,現在時代變化這麼快,變革也同樣重要。
我女兒在學校遇到的一些事情,我都鼓勵她積極思考解決辦法。比如最近,她總說課間不能出去。我知道他們學校領導特別主張讓孩子們課間到戶外活動,老師們會課間把學生都趕出教室。那她為什麼不出去呢?她說,自從搬到三樓,他們上廁所、下樓,然後就鈴響了,回來值周老師就會給扣分的,所以同學們乾脆就在走廊轉悠看書,不冒險下去了。我說那你想想怎麼辦,找機會和老師反映一下,否則老師們都以為你們自己不想出去呢。拖了很多天,有一天她終於想起來跟老師說,老師答應她,匯報給校長辦公室,去討論解決。積極參與,把學校變得更好,不僅自己受益,低年級的學生們也更受益。
做企業的人也會有同感——有能力不斷更新進化的公司,才能生存。
以後,時代變化快,你隨時都要更新、進步。不要固守以往的身份、職業、對自己的各種判定、對未來的規劃,必須願意接受不確定性,保持開放,這也是我們說的終身學習的一個含義。就如同你體內的細胞們隨時在更新一樣,你的觀念、技能、規劃等等軟體,也要準備好隨時更新。軟體的新陳代謝,幫你變成更好的自己。
歸根結底,這種思維模式,是一種看待事情的角度——你是只看到眼前這個事物,還是看到了它只是事情在發展變化進程中的一個橫斷面。你是否有能力看到事情是動態的、變化中的。你不過多執著於眼下這一點,而是滿懷希望地、積極地推進它向前,因為你知道它有更多可能性,可以有更美好的未來!
各種標籤、評判,都是禁錮。打碎了,改變和成長才能發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