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模式,沒用?還是沒用對?

2020-08-26 十五筆劃生

原創 羅玲的空間

每個小孩,在成長中都曾無數次地問自己「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孩子會從別人的反饋、家人的社會角色、家族裡其他人的經歷,等等一切角度,去搜尋線索,逐漸拼出他的自我評價。

上了學的孩子,又會常常想到這個問題——「我的智商高不高?我聰明嗎?」記得我女兒二年級時有一段數學不太好,一次考了八十多分。(其實她剛上學時只有英語聽力比較好,語文和數學都是從零學起)那兩天,她曾經偷偷問我,為什麼有的同學上課玩,分數還比我高?估計她一直在想,是不是他們比自己聰明很多。

我和她聊:人與人之間,除了很少一部分人智商極高或者極低,大部分人智商的差別很小。跟智商不同所帶來的差異相比,其他因素帶來的差別更大。其他因素有:動機興趣、專注、自控、方法策略等等,另外每個人的起點是不一樣的,經歷也不一樣。

多數情況下,別人看起來輕而易舉地成績好,那只是因為你沒看到他們之前、背後的事情。他們可能中班就識字讀書了(當然那又有別的代價);或者他每天放學做很多奧數題。這就好像別人很奇怪,為什麼你英語那麼好,而不知道你從小就聽英語繪本、看電影、聽英語小說。我們不能只拿我們看到的當做全部。

後來她經過努力數學提高了,對成績背後的東西更清楚了,基本沒有了當初那些困惑。不過,看到天才的故事,她還是比較耿耿於懷的,比如看電視劇「小謝爾頓」、讀物理學家費曼的自傳、讀馬斯克傳記、讀校園小說《成績單》等等,估計她一邊羨慕一邊憤憤地想,憑什麼老天讓他們這麼聰明!

關於智商,過去的研究者認為,基因和後天環境因素各半,基因的作用稍微多一些。之後,研究者發現,人類總體智商在1950年至1980年間,大致提升了二十多分,可見環境的因素大於基因的(我記得最近在哪裡看到一個新的研究發現,這二十年人類智商又有所下降,據分析或許是使用電子產品的結果)。一個人的智商並非一成不變的。它隨著你的學習、成長、經歷而改變。

讓孩子們明白這個道理特別重要!因為有時,學校裡特別強調成績的環境,會讓學生認為,成績總是好的那些學生就是智商高,成績不好的那些就是智商低,並且這事是固定的。小學生們,會逐漸學會按照成績給自己和同學的智商打分、排序。很多成績差的學生不好好學習,一個因素就是,他們相信,自己天生智商不高,努力也是沒用的。他們不相信自己也能變「聰明」,儘管他們在以後的成長經歷中,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不笨。

我女兒這學期的同桌,成績不太好,總是考60多分。他媽媽說,家教補課都試過,效果不好,幾乎要對他學習放棄了。她說,你簡直想像不到孩子多累,別人一會就寫完的作業,他要寫到很晚。我和閨女商量後,提出給他補課。補了一次,講了數學和英語,兩科他都很有收穫。後來他媽媽不好意思,決定請個家教繼續補。前兩天,我女兒說,知道為什麼他學習不好了,因為他課堂上能集中聽講的時間特別短,就一小會兒。另外,他在課堂上,但凡回答錯一個問題,後面的課他就不願意聽了。這孩子平時非常幽默,會編故事,誰都會覺得他很聰明。成績不好,只是智商以外的因素所致。

正如那句話所說:我們努力的程度還輪不到拼天賦。所謂有天賦和智商高,有太多時候只是這樣一回事:你對某個領域越是精通,就越有天賦。你的熟練、理解的深度、思考的獨特角度、眼界和專業直覺等等,在外人看起來,就像是天賦。你的方法正確、做事效率高、學習資源好、有外界的幫助和積極的引導、起步早……這些的結果,讓你看起來好像智商高。

  • 相信能力、智商等等方面,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提高的,這樣的想法,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 相信他們都是固定的,是固定型思維模式,或者叫僵化型思維模式。

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過於關注自己在別人看起來是怎樣的,急於證明自己。他們遇到困難容易退縮,也不敢嘗試新任務,不願迎接挑戰,不願尋求幫助,因為他們怕失敗了顯得很笨。他們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留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上。他們小心地維護自己的形象,而沒有專注於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和家長→特別在意成績。家長可能沒想到,這麼在乎成績的孩子其實是多麼痛苦。他們考不好了哭、考試範圍變化了哭、追求完美寫得慢結果沒答完題哭、沒被評選上班幹部哭……外界的這些變化,輕易就能讓他們心裡小小的世界瞬間就崩潰。一點小事,在他們那,就是天塌了一般。

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們的這種相信一切能力都是固定的想法,從幼兒期就會開始有。比如,研究者問孩子,「你認為家長為什麼看你的捲紙?」,有些孩子會說:「他們想知道我是不是很聰明」,而有的孩子會說「他們想知道我哪裡沒懂,好能幫我」。這就是兩種思維模式的差別——他們給同樣的信息以不同的解讀。

我想,也許很多人都會這樣,在人生最初的幾年裡,了解到這樣一件事——別人始終在尋找線索,好判定你是怎樣的人。因為孩子們也是在用這種分類歸檔,來學著判斷別人。比如小孩最初認為,女性都是長發,長發的都是女性。

我們給人和事下判斷、貼標籤,是一種大腦為提高效率而做的自發行為。快速分類、歸檔,有助於你更有效率地認識世界。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特別留意,讓孩子在成長中別過多陷入這種「找線索——下判斷——分類歸檔」的思維模式中。這種思路不僅限制了你的進步,而且易形成偏見——所謂偏見,也就是一種簡單粗暴地貼標籤分類歸檔。

怎樣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不過多依賴給事物貼標籤?

簡單地說,你要少評判,多具體分析,指出各種因素和變化的可能,給出如實的反饋。

孩子做好了,家長說「你太聰明了!」

沒做好,家長說「你怎麼這都不會?怎麼這麼馬虎!」

——這些,都是評判。

當你評判孩子時,你的潛臺詞是,你就是這樣的!你的這個特質是固定的,變不了了。孩子需要的不是聽你告訴他他是怎樣的,而是你的具體幫助!

所以,無論孩子做得怎樣,好與壞,都給他具體反饋,就行了。做的好,您指出來他的成就,讓他自己總結如何達到的。做得不夠好,您啟發他繼續想辦法。

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很多家長學到了,應該誇努力,不誇聰明。但是,誇努力,您得先看他是否真的努力了。並且,如果他努力了還是沒做好,就更不要誇他努力了(那在孩子感受起來,豈不是進一步侮辱他的能力和智商?),而是具體分析,看看是否需要改變方法,做其他的調整。

具體怎樣說?下面的內容來自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所著的《終身成長》。這些生動的實例,可以給您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 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誇獎孩子們以成長為目標的努力過程——誇獎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學習、堅持不懈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達到的成就。而且我們可以在和他們談到其成就時,更傾向於表示自己欣賞和讚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選擇。
  • 「你的進步表明你真的為你的考試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反覆閱讀了材料、畫出了重點、對自己進行測試。你的方法確實奏效了!」
  • 「你為解決這道數學題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方法,直到你成功攻克這道難題,我喜歡你這種做法。你考慮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最終找到了解題方法!」
  • 「我很欣賞你接手科學課上那個很有挑戰性的項目的勇氣。這個項目需要投入很多——做研究、設計儀器、買部件、組裝。你一定會從中學到很多。
  • 「我知道以前學校的功課對你來說很簡單,你之前一直覺得自己非常聰明,但是事實上,你沒有充分利用你的大腦。我非常欣賞你現在拓展自己,努力嘗試有難度的挑戰的做法。」
  • 「這次的家庭作業又難,耗時又長。我非常欣賞你能如此專注地完成它。」
  • 「這幅畫用了很多絢麗的色彩。跟我說說你都用了什麼吧。」
  • 「你在這篇論文裡表達了很多想法,讓我能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莎士比亞。」
  • 「你演奏這首鋼琴曲時的激情讓我感到非常愉悅。你在演奏它的時候懷著怎樣的心情?」
  • 那麼如果一名學生刻苦學習,但是沒有取得好的成果,我們該怎麼辦呢?
  • 「我欣賞你為此付出的努力,讓我們一起來更深入地探討一下,弄清楚你到底哪裡沒有想通。」
  •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曲線,可能你需要更多時間來掌握和自如地運用這個學習材料,如果你繼續堅持,最後肯定能掌握它的。」
  •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同。我們應該繼續嘗試,找到適合你的方法。」(這對學習存在障礙的孩子尤其有用。對他們來說.純粹的努力通常不太管用、而應該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
  • 比利匆匆忙忙地做完了自己的作業,跳過了很多問題,其他問題也回答得簡單敷衍。他的父親勃然大怒。「這就是你的作業?你就不能認真做一次嗎?你要麼笨,要麼就是不負責任。你說,你是哪一種?」
  • 父親的反饋在同一時間質疑了兒子的智力和個性,並暗示這種缺陷是永久性的。這位父親如何才能在表達自己的生氣和失望的同時不對孩子的特質進行攻擊呢?下面是一些可行的說法。
  • 「兒子,你不認真完成作業真的讓我很生氣。你什麼時候才能認真做作業呢?」
  • 「兒子,這個作業中你有什麼不懂的?你願意讓我和你一起探討嗎?」
  • 「兒子,看到你錯過了這個學習的機會,我感到很傷心。你能不能想想,還有什麼辦法能幫你學到更多?」
  • 「兒子,這個作業看起來是很無聊。我很同情你。但是你能不能想一個方法,讓這個作業變得有趣些?」或者「讓我們想一個方法,讓你能在保證完成質量的前提下不太痛苦地做完這個作業,你有什麼好主意嗎?」
  • 「兒子,記不記得我告訴過你,乏味的事情能幫助人們學習集中精神?這個作業就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它需要你拿出你集中精神的能力。現在我們就看看你能不能集中精神完成整個作業吧!」
  • 有時候,孩子們會評價自己,給自己貼標籤。吉諾特講過一個故事。利普是一個14歲的小男孩,他和父親一起做手工時,不小心把釘子撤得滿地都是。他內疚地看著父親。
  • 菲利普:天吶,我太笨手笨腳了。
  • 父親:我們把釘子撤了的時候,不應該說這樣的話。
  • 作利普:那應該說什麼呢?
  • 父親:你應該說,釘子撒了我要把它們撿起來!
  • 菲利普:就這樣?
  • 父親:就這樣。
  • 菲利普:謝謝,爸爸。

總之,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照貓畫虎地學某句話,而是我們要改變思想,然後,在說話時,準確地表達你的真實思想。

比如,家長都忍不住要誇孩子聰明。為什麼呢?因為——

1. 這省事,不用動腦子,一天已經這麼累了。

2. 我們由衷地覺得他聰明——比我小時候可聰明多了。要知道,現在孩子營養好、資源多、家長陪伴多,所以,比父母顯得聰明,那是自然。其實,孩子很多時候,真的不是因為聰明才做到的,而是因為他探索嘗試了、他學習模仿了、他堅持了。

所以,下次誇他前,多想一秒鐘:

「他剛才做什麼了,其中有什麼值得我肯定、是我希望他以後繼續的。我在內心深處,真正在乎的是什麼,我最欣賞他的是什麼。」

關於聰明,我曾和女兒說過,的確覺得她比我聰明,因為她成長中條件好。這是事實。如實溝通麼。

想批評孩子時,您好好想想:

我真的認為這是他固定的、會持續很久的一個表現嗎?我是否可以蓋棺定論說他就是愛馬虎的人?他的表現是哪些因素造成的?他究竟需要怎樣的幫助?我是否相信他以後會進步,能做的更好?我對他究竟有沒有信心?我是否願意保持信心,長期地支持他成長?

想到了這些,估計您就會咽下去那句話,說說具體的幫助。

對於錯誤和失敗,您究竟怎麼看?

是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孩子的表現上,覺得他成績不好就說明我很失敗、讓我很丟人?還是覺得這是發現問題、取得進步的好機會?

我女兒在學校的語文聽寫默寫小測驗,有時會錯一兩個字。我知道她基礎不夠好,在家裡也沒有花特別多的時間複習那個。我們為提高字詞水平制定了一些計劃。比如,讀書、寫日記、了解偏旁部首規律、翻翻成語詞典等等。每次有錯誤,只是提醒我們,去堅持執行這些計劃。寫錯的,以後真的學會了,並由此促進了自學,就很好。如果總是都對,是不是也說明難度對她有點小,她在校收穫不大?有錯誤、然後有進步,上學才有價值。

錯誤,就是提示問題,促進改變。對於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和家長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浪費的。

所以,真正有效的,不是僵化地學「誇孩子努力」等具體做法,而是要自己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模式,不僅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其他各處。

有的人相信學習是可以提高的,但不認為性格、溝通能力等等是能改變的。他們常說的話是「我就是這樣的人了!」、「他就是不會說話的人」。有的人從小就相信,自己是不擅長運動的人,他們沒有看到,有些人從中年起開始運動,幾年之後已經能跑全馬了。

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有那麼一些關於自己的奇奇怪怪、不知從何而來的信念。比如,覺得自己就是不擅長某方面的事情,相信自己不可能勝任某種角色。這些想法,在你兒時的某個瞬間,不知怎的被植入意識深處。然後,很久很久以後,你或許突然看清了,事情其實不是你一直以為的那樣!所以,你要學會常常審視自己長期持有的那些想法——他們不一定對!他們是你獨家專屬的玻璃天花板!

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對婚戀中的問題也是同樣的看法。如果你認為每個人的能力是固定的,那麼你就很容易認為,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適的那個人。關係出了問題,只是人不對,換一個吧。必須承認,人不合適的情況也是有的,但也有很多時候,沒有根本問題,兩人經過努力是可以改善關係的。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對待興趣愛好的態度上,也有這兩種思路之分。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總是傾向於去「尋找」興趣愛好,他們認為那個自己真愛的事情,就擺在某個地方,等著去發現。而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樂於接觸新的領域,能忍耐不熟悉的內容。他們願意付出努力,去深入學習,掌握新的技能,發展新愛好。他們不只是「尋找」,而且會「培養」。

我還想到,對於外界的事物,我們是否相信自己可以造成改變,這也是兩種思維模式的體現。在有些文化裡,人們更相信自己能改變外界。而在我們很多人的想法裡,你要改變自己去迎合、適應外界。中國長期是農業文明,大家族生活,所以眾人間的穩定和諧更重要。不過,現在時代變化這麼快,變革也同樣重要。

我女兒在學校遇到的一些事情,我都鼓勵她積極思考解決辦法。比如最近,她總說課間不能出去。我知道他們學校領導特別主張讓孩子們課間到戶外活動,老師們會課間把學生都趕出教室。那她為什麼不出去呢?她說,自從搬到三樓,他們上廁所、下樓,然後就鈴響了,回來值周老師就會給扣分的,所以同學們乾脆就在走廊轉悠看書,不冒險下去了。我說那你想想怎麼辦,找機會和老師反映一下,否則老師們都以為你們自己不想出去呢。拖了很多天,有一天她終於想起來跟老師說,老師答應她,匯報給校長辦公室,去討論解決。積極參與,把學校變得更好,不僅自己受益,低年級的學生們也更受益。

做企業的人也會有同感——有能力不斷更新進化的公司,才能生存。

以後,時代變化快,你隨時都要更新、進步。不要固守以往的身份、職業、對自己的各種判定、對未來的規劃,必須願意接受不確定性,保持開放,這也是我們說的終身學習的一個含義。就如同你體內的細胞們隨時在更新一樣,你的觀念、技能、規劃等等軟體,也要準備好隨時更新。軟體的新陳代謝,幫你變成更好的自己。

歸根結底,這種思維模式,是一種看待事情的角度——你是只看到眼前這個事物,還是看到了它只是事情在發展變化進程中的一個橫斷面。你是否有能力看到事情是動態的、變化中的。你不過多執著於眼下這一點,而是滿懷希望地、積極地推進它向前,因為你知道它有更多可能性,可以有更美好的未來!

各種標籤、評判,都是禁錮。打碎了,改變和成長才能發生!

END

相關焦點

  • 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放鬆和娛樂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但是積極學習成長的工作生活心態,是需要一直保持的,不能鬆懈。如《終身成長》書中所講,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即使前期我們能力有限,或者不具備條件,但是具有這種思維模式就能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最終取得成功。
  • 成長型思維:教師專業成長重要的思維模式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是什麼?如何建立起成長型思維模式?一、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概念(一)固定型思維模式所謂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是認為個人的能力和智力是一成不變的,成功只是少數人的事情,成功更多地依賴於機遇和個人先天條件,挑戰困難招致失敗是令人難堪的事情。
  • 每一個人都需要成長型思維
    (個人觀點)成長型思維第一是抱負,因為它決定了他的潛力有多大,驅動我們去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表現出勇氣和我們的韌性,當我們養成習慣就慢慢水到渠成夢想成真。第二是勇於行動,任何人都可以是理論家,但是往往成功的人是實幹家。說再多是沒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終身成長》:想不焦慮,就要學會成長型思維
    最近在讀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不同的思維模式帶給我們的不同的人生,卡羅爾把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接下來我會從三個方面闡述從成長型思維中得到的幾點啟發。
  • 《終身成長》:學會成長型思維模式,破除阻礙人生成長的迷障
    她說的思維模式是相對相反的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思維往往導致一些頭腦聰明的人不能行動,最終碌碌無為。而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
  • 你是僵固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
    德韋克教授認為,誇獎「聰明」和誇獎「努力」激發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僵固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誇獎孩子「聰明」實際暗示的是: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解難題只是證明自己是否聰明的一種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這樣的觀點,他們會有一種防禦心態,努力維護自己聰明的形象,會避免讓自己出醜、冒可能犯錯的風險,會把注意力從接受挑戰,轉移到自我關註上來。這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維。
  • 《終身成長》:成長型思維模式,助你走上成功之路
    這讓我想起最近在讀的卡羅爾·德韋克寫的《終身成長》裡的固定思維模式。很多人對什麼是思維模式可能不太了解,也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思維模式,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發現,想在成長道路上更快地發展,思維模式起著關鍵的作用。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快速成長的秘密武器。
  • 《終身成長》:以成長型思維經營婚姻,破除阻礙親密關係的壁壘
    這本書將人的思維方式大致分為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固定型思維的人對人生持有固定論,認為天賦決定一切,如果需要努力,就說明你並不擅長。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儘管人生而不同,但每個人都能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改變和成長。這兩種思維模式下的人面對生活的考驗,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 《終身成長》-人生不設限,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孩子成才的關鍵
    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裡面講述了這個問題。卡羅爾•德韋克說,除物理和基因因素外,人還受兩種思維模式影響。分別是固定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比如,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總想知道自己究竟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他們會悲觀地看待生活,並給自己貼標籤:「所有人都比我優秀。」「我的人生太可悲了。」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卻認為,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源、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但每個人還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的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 學習沒有捷徑,任何秘籍型思維都沒用
    從他們家回來,終於明白了:學習沒有捷徑,任何秘籍型思維都沒用。書本知識還是最重要的,畢竟這是科學家常年努力的結果,所以,最好是先掌握好書本知識,再考慮擴展。
  • 《終身成長》: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培養TA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所有這些都是保證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因素。正因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對我們的孩子如此重要,而這本書的作者也在本書中用科學研究的實證方法證明了人們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並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獲得成就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呢?
  • 中科院心理學家:如何訓練孩子具備「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每個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都會遇到困難、挫折、失敗,他們是選擇逃避放棄還是迎難而上?面對困境時如何把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增強孩子的內動力,鍛鍊他們的堅毅力,是每個家長和教育者需要修煉的課題。很多家長都在糾結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了孩子能上資源更優質的學校費盡周章。
  • 成長型思維模式對孩子社交力、自控力和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在一次考試中,兩個孩子都得了50分,其中一個孩子說:「我是個失敗者,我是個傻瓜,我感到自己很沒用,所有人都比我優秀,我太差勁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說:「這個成績告訴我,我必須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個學期的時間來提高我的成績。」這個故事就是說明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 《終身成長》學習越多越焦慮?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輕鬆解決難題
    卡羅爾教授在書中指出: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關鍵在於思維模式:是滿足於現有成果、避免失敗可能的固定型,還是以努力為豪、尋求挑戰機會的成長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一生追求的,就是不斷的證明自己,所以經常會感受到挫敗感,這也是焦慮的來源。
  • 《終身成長》: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做成長型思維模式父母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終身成長》一書中介紹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固定性思維模式認為:成功來源於事情的結果,能夠證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
  • 《終身成長》: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做成長型思維模式父母
    還是出現親子關係冷漠、孩子成績不理想等各種問題,對孩子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作為家長,是否想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呢?其實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背後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模式。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終身成長》一書中介紹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 「好想改變,但又沒有勇氣行動」| 心理學:成長型思維帶你破局
    02.面對逆境時的兩種心態——「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威克在《終身成長》一書在提出,根據對能力發展的不同認知,人們的思維模式可以劃分為兩種,即「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 來看看你的心智模式是成長型還是防禦型
    「心智模式」一詞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很多人都有些糊塗,「心智模式」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一句話來說,心智模式就是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陳海賢老師在《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裡給出的定義是,心智模式是我們頭腦中慣有的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 《終身成長》:三個步驟打造成長型思維模式,普通人也可以成功
    本書主要介紹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區別,以及打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和步驟。作者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羅爾·德韋克以對「成長型思維」的突破性研究,榮獲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01 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區別作者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和成長型,體現了應對成功和失敗的兩種心態。
  • 家長具備了「成長型思維」,才能引導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終生成長》一書的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書中表明:我們獲得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體現了人們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心態。